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幹探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剛才許多朋友給予清晰地解釋,在此不需贅言。“兄死叔就嫂‘’,這是特例,極少發生,沒有深入討論的必要。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很悲觀地說,在社會上並不鮮見。在這裡,想重點說的是,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發生?我想,關鍵要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在身邊,一些親兄弟反目成仇,關係不如普通的朋友。產生的原因,不外乎是贍養父母,經濟糾紛等問題。遇到贍養父母問題,兄弟之間不能斤斤計較,生活條件好的人,應該主動多付出一點。還有經濟糾紛,如房屋問題。在農村,很多兄弟成仇家的一個導火線,就是房屋和宅基地等問題,嚴重的發生血案。在城裡也屢有發生。

   講到兄弟分房屋和宅基地,想多說幾句。在農村有一個現象,兩個兄弟,一個考上大學,在事業單位等部門工作,混得好。另一個兄弟,沒有上大學,在家務農,經濟條件差。大學生兄弟回家,卻要與農村兄弟爭家產,要求絕對平均分房屋或宅基地。

    這時農村兄弟不高興了,說父母把你供上大學,花了許多錢,還好意與我爭。大學生兄弟卻拿法律條文,根據法律,兄弟平均分家產,或父母去世分遺產。尤其遇到房屋被拆遷,有誘人的補償款,矛盾就會激化。在我看來,大學生兄弟要大度一點,否則“哥不走侄已不親”了。人要提高思想境界,抵制金錢誘惑。 還有一點,有的兄弟,心眼小,看對方混得好,羨慕嫉妒恨,這更是思想境界問題了。想一想,一個在世,遇到困境,除了有血源的親人關心,許多朋友是靠不住的。

     兄弟姐妹在世,關係非常融洽,不斤斤計較,相濡以沫。這也為各自的子女,即小輩們樹立了榜樣。他們交往自然密切,從小有了深厚的感情。身教勝於言傳,以後不會出現“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新手上路,請多關注)

  

   


教師大保





有些俗語,看似很簡單,但裡面卻包含著很多的道理和風俗習慣,讓人仔細咀嚼後,發現真是這麼個理。

比如,“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幾句,裡面就包含著中國人生活中的道理。那這幾句是什麼意思呢?

“哥走侄不親”的意思



哥哥離開了人世,留下了嫂子和侄子們(侄女)相依為命,這種情況,會導致兩家關係越來越淡,最後淡到不如一個近鄰,為什麼會這樣呢?

哥哥在的時候,做弟弟的經常上門,這是兄弟情深。哥哥走了,弟弟如果再常常上門,會讓有些人認為弟弟對嫂子別有企圖。如果這位弟弟結過婚了,別說外人,就是弟弟的媳婦大多也會阻攔這弟弟常常上嫂子的門。

如果這嫂子沒有改嫁,那弟弟偶爾去照顧一下孤兒寡母,也能說得過去。但,這嫂子一旦改嫁,從此兩家的來往就會少得不得了,因為嫂子和侄子們有了新的生活。

有些父親早逝的孩子,一段時間過後,發現叔叔來得少了,感情淡了,實際上是中國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導致瞭如此,並不是叔叔刻意疏遠。

所以說,“哥走侄不親”是很有道理的。

“姐去門檻斷”的意思



姐離開了,只留下姐夫和外甥,因為少了“姐姐”這個紐帶,當弟弟或妹妹的,去姐夫家的時間就會變少了,特別是姐夫新娶了老婆之後,弟弟妹妹們上門會更少。

如果這個姐夫,在姐姐去世兩三年後,娶了新人,這還會讓這些弟弟妹妹們尊重;如果這姐夫在老婆去世幾個月後,馬上另娶新娘,這絕對會讓孃家人恨得牙癢癢,一般都會撂下一句話:這有多麼的迫不及待啊!看來對姐姐用情不深啊!

總體說來,姐姐離世,如果姐夫一直沒有再娶,那麼弟弟妹妹們還會常常去看看,對外甥也會照顧一二,但是,姐夫一旦又成家了,門檻基本上就斷了。

“姐去門檻斷”看起來很殘酷,但理就是這麼一個理。不能阻攔人家成立新家,所以避免不了的,會出現“門檻斷”情況。

“兄死叔就嫂”的意思



這話更適合用在普通人家裡,不適合用在大戶人家或有錢的貴族身上。“兄死叔就嫂”還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這個弟弟必須未成家。

中國大多數民族,小夥子娶媳婦時,都要花費很大一筆錢,這是一個不小的成本。當哥哥去世後,嫂子和侄子變為孤兒寡母,如果嫂子不嫁,日子不易,如果嫁了,孩子帶走了,一部分財產帶走了。

如果新嫁之人對孩子好,那還能說過去,如果對孩子不好,甚至改了姓,這是老人們最見不得的。因此,當兄長去世,老人們就會鼓勵弟弟娶了嫂子,這樣可以達到一石三鳥的作用,一是嫂子和孩子有人照顧了,家人都放心了;二是這個弟弟不用再花錢娶新媳婦了;三是財產也不會外流了。

當然,鼓勵弟弟把嫂子娶了,這也得當事人同意,特別是當弟弟的能願意,否則對當事人太不公平了。




以上就是“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幾句的意思。

在實際的生活中,大部分事例是和這些俗語相吻合的,但,也不是完全的絕對,有些人,哥哥或姐姐不在了,依然能和嫂子或姐夫一家處理好關係,一直很親,但這樣的事例是少數,大部分還是和俗語相類似的。


藍風破曉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一種農村現象。

“哥走侄不親”說的是,哥哥死了,和侄子也就生分了,沒有從前親近了,好像心中有了隔閡。

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甚至有的哥哥死了,叔叔和侄子動刀了。為什麼這樣呢?原來是為贍養老人的問題。

哥哥死了,但父母還健在,大哥之前繼承了家業,雖然他死了,作為侄子繼承了大哥的家業,從倫理道德來說侄子應該替死去的老爸承擔點義務吧?



但是侄子表示一點也不承擔,說盡義務是我老爸的事,你找他去吧。叔叔很氣憤,說,你不贍養爺爺和奶奶,那你把繼承的家產交出來吧。

侄子說“憑什麼呢?你算老幾?”侄子不同意。

叔叔說:“不交你就給你爺爺奶奶拿贍養費吧”。為這事叔侄二人反目成仇,差點鬧出人命。

這是我村發生的真事,我也不知道叔叔和侄子誰有理?反正哥哥死後,侄子和叔叔一家劈戶了。

“姐去門檻斷”的意思有兩種意思。如果是姐妹關係,即姐姐對妹妹來言,這句話沒毛病。



姐姐死了,做妹妹的就不登姐夫家的門檻了,否則會引起流言蜚語,人們可能會說姐夫和小姨子有一腿,要不三天兩頭往人家跑幹嘛呢?農村有句俗語:“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假如姐姐對弟弟來說,這句話有待商榷。

姐姐死了還有外甥和外甥女,一般情況來說,孃親舅大,不管姐姐在不在世,當舅舅的說話還是管用的。農村也有一句俗語:“姑表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兄死叔就嫂”意思是說哥哥死了,小叔子和嫂子在一起過。在古代有這種情況,比如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娶了嫂子孝莊了。

現在貧窮的地方還有這種風俗,一方面小叔子沒老婆,一方面嫂子拉扯著孩子也不好過,嫂子嫁外人又怕孩子受氣,如果嫁給小叔子孩子肯定不受氣,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



現在富裕的農村這種情況很少了,男人寧可娶個遠來的媳婦也不願意娶嫂子,也許是心理有陰影的關係吧。

現在家族親情關係淡薄,侄子大了也不感恩,與其以後反目成仇,還不如兩來無事呢?再說又不是娶不上媳婦,嫂子想嫁人不愁沒人要,你見過哪家小叔子對嫂子有好感呢?

哥哥活著沒好感,哥哥死了,沒把嫂子當仇人就不錯了,更別提娶嫂子了。


秉燭讀春秋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我們的農村關於家庭、親戚關係之間的俗語老話是頗為豐富的,其實很多是在過去的特定環境之下,所產生的一些老話,在當時的年代是具有很深的含義的,只不過有一些老話擱到現在,已然有很大的改變,現在的家庭人口和過去已然大不一樣,家庭人口的減少、親戚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感覺彌足珍稀,有些親情是很難割捨的,雖然也有在某一個人過世之後,出現“斷親”的現象,只不過現在也是很少數的事情了。




哥走侄不親:這句話說的是哥哥去世之後,侄子對於自己的伯母關係就會慢慢淡薄,其實這句老話也是反映過去的一些實例,在過去勞動力的天下,都是依靠莊稼地裡刨食養家餬口,而男性自然是家裡的頂樑柱,男人去世之後,留下的妻子和侄子之間的感情那是自然沒有原來那麼融洽,有的還會出現改嫁的現象,改嫁之後自然更是和侄子一點關係也不會在有,也有的會在家中守到老,因為沒有改嫁,家裡的一切房產、地產以及一切名下的事物,還是屬於自己的,侄子是無權干涉的,這樣那樣的利益牽扯,關係很難真正的和原來一樣,也有丈夫去世之後,小叔子、侄子依然會全心全意幫襯的,這些現象其實非常普遍,現在的農村這類事情更是屢見不鮮,不論是哥哥還是弟弟,都會在對方離世之後,擔當起兩個家庭的重擔,道理其實很簡單,在我們的農村,最怕的就是別人笑話,自己的親哥哥或者親弟弟不在了,家裡的孤兒寡母自己不去管,哪讓誰去照顧呢?別人會戳脊梁骨的,這句老話現在已然不適用,除非是嫂子改嫁。



姐去門檻斷: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親是指的自己的本家同姓之人,而戚則是指的出嫁閨女和一些外姓親戚,在所有親戚之中,最親的莫過於姑舅親了,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孃親舅大是我們農村最親近的關係了,這句老話說的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姑舅親是不會在姐姐或者妹妹離世之後就斷親的,老表之間的感情還可以在延續1-2代是毫無壓力的,按照農村的說法是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就了了,如果自己的姑姑不在了,確實會少了很多的走動,但姑舅親的下一代親情是不會斷的。

兄死叔就嫂:這個更是過去的一種老話,也是過去非常多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哥哥不幸離世之後,而自己的兄弟還未成家,在徵得嫂嫂的同意之後,小叔子就可以娶嫂子為妻,嫂子還是自家人,這種現象在過去還真的經常聽到,也是等於把這種關係又給續上,嫂子也就不用在改嫁,還是可以繼續留下來一起生活。

打春的蘿蔔、立秋的瓜、死了媳婦的老丈人家,這也是被稱為三大最沒味的事情,很多時候一個人確實能夠改變兩個家庭之間的關係,會隨著人的不在,感情、親情就會慢慢的變得淡薄,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對於這些老話俗語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有書君就來詳細地一一解釋一下。

一、“哥走侄不親”字面意思是如果哥哥走了,侄子就會和伯父一家的關係疏遠。

伯父去世,侄子和伯父一家就是隔輩親了,這樣在情感方面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如果伯母改嫁,那走動就會更少、更不親了。

如果伯母不改嫁,來往也不會像之前那麼親密,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感情就會變淡。

二、“姐去門檻斷”這句和上面那句意思差不多,其意思是說如果姐姐過世了,那麼姐姐這邊和姐姐的姐妹親戚來往就會少了,甚至根本不會再來往了。

在農村裡還有“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姨娘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這樣的說法。

這也可以看出,古人對於親戚的劃分是比較明確的,親戚之間親不親主要是看血緣關係,認為姑舅關係是最親的。

之所以說姨娘不親,那是因為姨娘是母親那邊的親戚,而在古代女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在家中是沒有話語權的。一旦姨娘去世了,那姨父可能還會再娶,這樣自然關係就斷了。

三、“兄死叔就嫂”意思是說,如果哥哥去世了,而弟弟又正好還沒有成家,那嫂子就會嫁給小叔子。

現如今,這種事情很少了,但在過去農村,家庭比較窮,哥哥去世後,嫂子就會嫁給小叔子,這樣嫂子就不用守寡了,哥哥的孩子和財產也不用流落到別人家,弟弟成家也不必花錢了,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過去農村以勞動力為主,人們忙於在田間勞作,很多時候一個人確實能夠改變兩個家庭之間的關係,會隨著一個人的去世,在親戚間的感情、親情就會慢慢的變得淡薄,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這三句話體現了,直系親屬身上佔有50%的相同基因,對人際關係維護的重要性。同一個血脈,要是50%的相同基因的消失了,粘合度自然就減小。

人生在世,任何事物都逃不了更替迭代的命運。親緣的疏離,從理論上講是不可避免的,從情感上講是令人惋惜的。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的二哥去世了,基本上是哥死侄不親。連侄女也不親了。也許,他們不想再多走動,我父母還在世,怕贍養爺爺奶奶吧。除了過年過節,我們去看看二嫂,給她買點年貨,有時還給她個三頭二百的。平時電話也很少打。

姐死門檻斷就更是了。父親有個二姑,已世十幾年了,父親和兄長們也都去隨禮祭拜了。可是,十幾年了,四個外甥兩個外甥女全部不給父親拜年來了,都忘記了孃親舅大了。去年正月十八,我媽過世了,給了幾個外甥打了電話,竟然一個也不來了。

幾個外甥都是在姥姥家長大的,那時家裡僅有的一點糧食都可著他們吃。海邊有小蛤撈了,連表兄的兒子,他們的叔伯兄弟都在我家住了一個多月,管吃管住,他們掙錢自己攢著。媽媽把我們的鋪蓋全部給他們使用!

大姑過世了,茶就涼了,再也不認識大舅大妗子了!


村子的小王死了,他的大哥大王是個光棍子,就娶了弟媳婦。倒沒有議論什麼,因為怕侄子受氣,他就視為自個親生的,拿著當親兒子對待!弟媳婦也不樂意嫁給大伯子,可為了兒子,小兒子才三歲,就再家裡人的勸說下,咬牙跺腳嫁給了大伯子,開始了搭夥過日子!後來,兒子長大成人了,也有了妻子兒女,一家人生活的也挺好的!


人活著很不容易啊!左右不了別人,就強大自己吧!親情比金錢重要。為了生活,有時吞下委屈,牢記責任,也許,日子會更好一點!


金色陽光溫暖


先說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哥哥過世之後,侄子與叔叔之間就沒有了親情關係;姐姐一旦過世,外甥就不會再登舅舅的門檻;如果兄長死了,弟弟就會娶了嫂子。


接下來再說說這句俗語究竟對不對。

依照我的體會,這句俗語非常片面,不完全正確。





就說說我們家自己的事情吧!

我兩個姑姑、一個叔叔都過世多年了。前幾天我回家上墳我父親還給我說呢!我大表哥(大姑的兒子)去上墳買了諸多禮品不說,還硬給我父親了500元錢!我一個表妹(我二姑的一個姑娘)路過我們老家門口特意下車看看我父親在不在老家,結果我父親在,於是硬塞給了我父親1000元錢。就憑這件事情,就否定了“姐去門檻斷”這一條。



我叔叔有兩個兒子。我們雖然是堂兄弟,但我們感覺與親兄弟沒太大的區別。在城裡雖然住的比較遠,但隔一段會互相打電話詢問彼此的情況,有時候也聚一聚。另外,逢年過節我會給我嬸嬸買禮品;我兩個堂弟也會給我父親買禮品。總之,還是很親的。就憑我家裡的情況就否定了“哥走侄不親”。


至於“兄死叔就嫂”在社會上的確存在,我們村就有一個弟弟死了、哥哥未婚,哥哥娶了弟媳的。不過,這種現象也不是太常見。

當然,人是複雜的動物,一個人一個樣子,一個人一種心思。別說侄子與叔(伯)、外甥與舅舅之間的關係了。就是親弟兄姊妹之間鬧矛盾的也非常多,甚至會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來呢!我們村就有好幾個弟兄之間互不搭腔的,還有幾個弟兄之間互相鬥毆的。



所以說,這句俗語非常片面,是一種“失敗的總結”,不具有普遍性。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僅僅是對個別現象的描述,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現象,是非常片面的,應該說不足為信。


老胡說三農


我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所以對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都有實例見證,先說"哥走侄不親″中的"走″是"死”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哥不幸去世,又沒留下男孩,對嫂嫂來說,將來侄子是指望不上了,也就是侄不親。姐去門檻斷,是指出嫁的姐姐如果不幸去世,姑爺就不再簦岳父家門了,即是斷親了。兄死叔就嫂的意思是,如果哥不幸去世,撇下有子女,嫂子又不願改嫁,這時沒有結婚的弟弟(小叔子,已到婚令)為了照顧哥哥撇下的子女,經得嫂子的同意,就與嫂子結婚。這些我都聽說過和見過。很正常的,同時人們都能認可和接受,並不是什麼傷風敗俗,見不得人的事。


三笑一好


哥走侄不親,意思是哥哥死了,侄兒侄女一下子和爺爺奶奶家庭彷彿脫離了血親,彼此漠生起來。其實人走茶涼,侄兒侄女失去了親人,失去了依靠,他們走出自卑封閉,得經歷很長一個過程,更多的人際處世交往後,他們才能迴歸到親情中來,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切身體驗。

姐去門檻斷。姐姐死了,孃家兄弟就不要常常再登門了,舅舅再常來,姐夫雖然熱情款待,但總得給姐夫私生活空間,人世間,男女溫情似海深,讓姐夫有自己生活安排,不更好?親戚梳遠也是彼此給對方適應新生活,就不去再打擾了!

兄死叔就嫂。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為妻,共同撫養幼小的孩子,讓熟悉的家庭氛圍化解孩子心靈傷害。

農村俗語雖然話有些粗俗,仔細多品味,還是很恰當型象的,比如兄死叔就嫂,就是現在,哥哥車禍死了,嫂子帶著兩個孩子,小叔子娶嫂子,減輕了彩禮壓力,孩子不再改姓,家族香火繼續延傳下去,在農村,特別貧困家庭,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開心151933790


這句俗語真的是沒有一點人情味,但又偏偏是農村的一種真實情況,哥走、姐去、兄死親情就變了,我們不應該傳承這樣的做法,更應該向一個又一個“感動中國”的例子學習,例如在親情面前,全票當選“感動中國礦工”的謝延信,替亡妻照顧多病的岳母、呆傻的內弟、癱瘓的岳父,這不是一天,而是32年,這樣的事蹟才值得我們去學習,但對於一些老話和俗語,只有真正的瞭解它,當人生中遇上時,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哥走侄不親

在農村,上一代人五六個兄弟姐妹是很平常的,一個村子總會有人面對哥走、弟走的哀事,侄親不親得看侄的大小,侄兒大了,懂事了,就不會出現侄不親,但如果侄還很小,這時候親不親全看嫂嫂和弟媳的做法。

很簡單的道理,嫂嫂和弟媳還年輕,有選擇幸福的權力,帶上侄子選擇再嫁一次,這時候的侄子就成了侄不親了,農村這樣的例子太多,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改嫁後完全斷絕了侄子和家族的關係,對家裡的老人來說,還是很沒有人情味的,失去了兒子,連孫子孫女也失去了。

姐去門檻斷

農村傳統觀念還是比較強的,姐走了,姐夫本就是外姓,不像嫂嫂和弟媳,可能還會考慮孩子的大小要不要再嫁,再嫁還有被農村人嚼舌根的可能,而姐夫再娶就沒有這種可能,兩種不同的認知體現了農村大男子主義的傳統觀念。

所以,很多時候,姐去,這姐夫就完完全全斷了親,這就是為什麼文章開頭的謝延信如此值得人尊敬的地方所在,做人就應該向他這樣的精神學習。

兄死叔就嫂

這句話的意思是兄弟走了,嫂子或者弟媳就隨了弟弟或者哥哥,就是咱們常說的叔,當然前提是叔還是單身,這樣做便於家裡一些財產的分配,說句不是很好聽的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終究這樣的現象是遭人口舌的,所以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雖然存在,但並非主流,絕大部分人還是互相尊敬的,沒有那麼隨意。

總結:這句俗語大概的解析就是這樣,從農村的現狀來說,確實俗語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定的實際情況,但從做人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做法,顯得非常沒有人情,個人覺得不應該被提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