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春節前的一天,天氣還好,彼時也沒有任何疫情的風吹草動,我如往昔一般正常帶小寶外出散步。

一個小男孩正在對自己的媽媽怒目相斥:“你不給我買這個,我就把你的手機摔了!”

小男孩的媽媽卻笑著說:“買,買,買,你是我的乖兒子,你要了媽媽就會買。剛才只是覺得咱家裡已經有了兩個這種玩具了啊!不過你喜歡咱就買!來,親一口!”

小男孩轉而燦爛的笑,踮著腳尖親了媽媽一口。母子二人去買玩具了。


“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忽然想起這個場景,是因為如今天天呆在家中,小寶的脾氣有些漸長。

昨天姥姥讓他吃飯,他卻跑來跑去的就是不吃,一會兒說熱,一會兒說不餓,一會兒又說不好吃。

姥姥準備喂他的時候,我卻告訴小寶,“你現在可以不吃飯,只不過不到晚餐時間,也沒有任何東西吃。你確定現在不吃,就可以不吃了。”

小寶當時堅持不吃,到了半下午卻是又哭又鬧,想要吃零食、想要吃飯、想要出去玩……

雖然覺得孩子困在家中也這麼久了,的確是需要一個宣洩口,但是我們已經約定好的事情,也不能隨便就不作數啊!

於是,我堅持摟著他,企圖安撫他,但依舊堅持之前的約定。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孩子來講,有原則的規則和成長,對他的未來,才是真正有幫助的。

當然,當天晚上,小寶自己津津有味的吃飯,並且不斷地誇飯菜的香味。我想他以後都會珍惜吧!


“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愛”與“溺愛”有本質區別】

“愛”與“溺愛”,同樣是對孩子的愛,兩種不同的結果罷了。

第一種“愛”,是規則、是分寸、是彼此尊重;

第二種“溺愛”,是盲目、是任性、是披著“愛”的外衣,自私的佔有和控制。

不是嗎?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給孩子自由,就是讓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機會,不怕犯錯誤,並且有能力嘗試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所以,家長更要學會適當的“放手”: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和批評。更多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獨立性。怕孩子犯錯誤,凡事就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愛”是不能放縱,“溺愛”卻是毫無底線】

教育孩子,到底是該樹立權威,建立規則,還是強調民主、平等?往往是很多家長比較困惑的問題。

其實,這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什麼矛盾。因為權威並不意味著專橫,規矩也不是束縛孩子的武器。

無論是民主型的家庭,還是權威型的家庭,規則都是必須建立的。就像孩子必須知道過馬路要一看二慢三通過一樣,對睡覺、看電視、做作業,以及在某些場合必須遵守的禮儀等,都應該有一定的規定。

規則讓孩子感到安全,因為規則讓生活有一個固定的結構,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是有章可循的。當他逐漸自覺地遵循這些原則的時候,他不但不會感覺束縛,反而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給孩子在有規則的前提下,最大的自由、寬容和安全,才是真的“愛”。

而“溺愛”,父母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事無鉅細地包辦代替,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是“眼裡沒活兒”。

自己生活空間亂糟糟的,從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水,也不願意去拖一拖;看爸爸媽媽忙的團團轉,自己依舊悠然自得的遊手好閒……偏偏孩子不自知,而家長則不斷的自我安慰:“孩子不願幹就算了,把成績弄好就行”“現在懶點就懶點吧,長大就好了”……但實際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過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因所謂的“愛”而不讓孩子參與家務,那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發展,越長大越不好管教。

假期在家,讓孩子適當的動起來,參與家務活,參與到對家庭的貢獻中來吧!


“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愛”是相互尊重,“溺愛”是變相控制】

父母之愛,要為之計深遠,要尊重孩子的成長髮展規律,學會等待成長,而不盲目違背規律。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知道不提前透支孩子的能量,遵循孩子每個階段所要發展的東西,不拔苗助長,讓孩子不斷地體驗到成功、快樂,得到認可、肯定。

對孩子自身來說,人生是一個長跑,不是靠速度,是要靠耐力。靜待花開,是一種為人父母的涵養,也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尊重。

“溺愛”就像一種捷徑,讓孩子在早期可以通過自己的哭鬧、耍賴等方法,得到一種“不勞而獲”的快樂。從而更加依賴於父母,只想坐享其成,卻不願付出辛苦努力。

而父母,則更多的擔心孩子是否會受到傷害,是否做不好一件事,而毫無根據的戰戰兢兢,盲目的幫助孩子,導致孩子除了依賴,毫無自信。

“溺愛之患”,往往體現在人生長跑的中段,但卻讓人悔不當初,毫無退路可言。


“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未來孩子長成什麼樣,都取決於父母當下種的種子而決定的。因此,父母要有眼光,看得遠一點,不僅要看到孩子的今天,還要看到孩子的未來。

“溺愛”不是“愛”,為人父母要知道如何權衡,用真正的“愛”來陪伴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