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條件有限,我只能給孩子這樣的“溺愛”

01

大學畢業那年,有一天同室舍友對我說:我覺得你以後一定會是個溺愛型的媽媽。

我詫異:為什麼?

室友:你性格溫柔,脾氣好,具備賢妻良母的潛質,一定不忍心拒絕孩子的任何要求。

我心中不以為然。

我認為自己會是個很有原則的媽媽,因為我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位嚴厲媽媽。

三年後,我終於擁有了一個女兒。

在獨立撫養女兒的最初,我曾經因為緊張她的一舉一動,丟失了自己。

因為缺乏知識和經驗,我不僅過度焦慮,甚至過分操心。不久就嚐到了一種身不由己、力不從心的痛苦。

面對孩子,才知道媽媽的耐心永遠不夠用。

有時候忙得七葷八素還沒停歇下來,那頭孩子又哭開了。

一次我終於忍不住衝著女兒吼道:別哭了!

女兒立刻沒有了聲音。

這就是一個初為人母的媽媽,不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去照顧一個嬰兒。

後來我想起來挺內疚的,由於自己侷限對孩子常常有著不恰當的做法。

在一位前輩的建議下,女兒三個多月時我買了一本育兒書學習起來,此後我的日常狀況漸漸轉好,女兒變得越來越乖巧可愛。

因為條件有限,我只能給孩子這樣的“溺愛”

02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我發現當年的舍友還真有點說對了,在很多方面,我的確是個溺愛孩子的媽媽。

比如,在女兒很小的時候,繪畫欲爆發,我會為她買來了各種畫筆和顏料,縱容她在自己的房間裡隨便塗鴉,她的房間被我的同事朋友笑稱為"手工裝修的傑作"。

再大一點,我又由著她和小夥伴一起盡情玩泥巴、玩沙子,甚至跟小男孩爬樹,一身髒地回家,自己再痛痛快快洗個澡。

我會縱容她去嘗試各種體驗,只要她遵守事先講好的規則和自由限度。

小學的時候,許多孩子的週末被各種興趣班佔滿時,我卻帶著女兒到戶外玩各種她喜歡的活動:

我們去活水館游泳,去爬山、踏青、划船,去動物園、圖書館,去海邊聽濤吹風、在沙灘上玩沙作畫,參加各種手工、唱歌、品嚐美食……

每個週末都變成了她的生活體驗盛宴。回家的路上我們回憶有趣的經過和感受,到家後,和她一起記錄下來。

寫週記的習慣(後來演變成日記)就這麼養成了,女兒不經意間愛上了寫作,喜歡唱歌和游泳。

這一切,其實是因為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面面俱到地要求和照顧她,結果她學會了自己來要求和照顧自己。

因為條件有限,我只能給孩子這樣的“溺愛”

03

在這樣的縱容溺愛之下,這個傢伙從小就能自由地"為所欲為"了。

一歲就能熟練地自己吃飯、自己洗澡,兩歲可以很好地穿衣、收拾自己的玩具。

上小學時第一天接送了一次,第二天起她就開始要求自己去上學。

二年級時來廈門讀書,兩天後她就能獨自看站牌坐公交車自由地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還主動帶領同學過馬路。

三年級時她又學會了做飯,請同學來家裡做客,她親自下廚像模像樣地做了四菜一湯招待她們。

雖然女兒作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其他功課學習成績只屬於中游偏上。

我卻沒有想過要讓她成績第一,我覺得這樣已經夠了。

我以為一個孩子最好的學習是融入生活,體驗生活,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技巧來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情況。

她的確也在各種活動中結交了很多好朋友,與不同家庭條件背景的孩子都能相處得很好。

我沒有條件讓她見識很多,她卻能從不同條件和教育環境的同學朋友中吸取營養為自己所用,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上大學時女兒已經開始嘗試用自己的唱歌特長為自己賺生活費,大學畢業後又以寫作技能進入新媒體行業,在一年之內因工作能力和業績突出而讓人刮目相看。

因為條件有限,我只能給孩子這樣的“溺愛”

04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說:

根據孩子的特點來教育孩子,就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好孩子是已喚醒內心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壞孩子還沒有喚醒種子,沒認識到自我,還渾渾噩噩地活著。

他在分享自己成功經驗時,告訴家長"不要讓你的孩子考第一名",他總結了很多精英當年在班級的排名,是在第七名到第十七名。

這些人容易獲得成功,一是由於人際關係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二是心理壓力小,生活更輕鬆,是創意最好的。

當年的他連續考了三年,最後才以高於錄取線0.5分的成績上了大學。正因為他"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堅持寫作,最終成為了作家。

因為條件有限,我只能給孩子這樣的“溺愛”

而我所理解的喚醒種子方式之一,就是在安全和規則範圍內,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他在生活中學會輕鬆做自己,為自己負責。

我曾經看過一位孩子蹲在地上投入地玩泥巴,嶄新的衣服漸漸變得又髒又皺。

媽媽看見了,生氣地給了他一巴掌,一邊數落一邊強行拉孩子進屋,給他換了一身衣服,警告他:不許再弄髒衣服!

媽媽可能覺得孩子應該愛乾淨,或者因為擔心細菌讓弱小的孩子生病,甚至有可能不想讓孩子給自己添麻煩。

這些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我們讓孩子從環境和生活經歷中學會了什麼。

像這個孩子這樣接受到的教育是拒絕生活。

如果因為那些外在的東西而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足輕重,類似的體驗多了,他的生命就變成一個漫長的否定過程,甚至因此迷失了自己。

一個從小受到精神溺愛、內心成長需求得到很好滿足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學會創造和享受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裡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禁錮,而變得更加靈活開放,更能不斷地跳出自己的侷限,自由地激發自己的各種潛能,為成就自己獲得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