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有隱患,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


隔代教育有隱患,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

一位母親為督促兒子改掉粗心習慣,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業記下來,回家做完後再大聲朗讀檢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煩,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經常瞞著媳婦去學校抄題目,再悄悄替孫子改正錯題。孩子毛病未改,期終考試數學剛剛及格,結果母親發火、奶奶垂淚,亂成一團;

一位退休老人對惟一的外孫子真是疼愛有加,6歲的孩子,在家裡是絕對的“大爺”,外公外婆除了無法滿足“小皇帝”上天為其摘星星外,對老輩子的拳打腳踢、破口大罵,被老人感受為“享受”。外孫上學前班了,從家裡到學校只有區區300來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卻要用車接送;

大爺受長期在外工作的兒子媳婦委託,在家必恭必敬地伺候著曹家的“香火”——今年剛滿14歲的孫子,孩子剛讀初中,看到高年級有同學用手機,回家非要讓爺爺買一個。曹大爺經不住孫子的糾纏,掏錢買了手機,結果孩子在課堂上收看黃色短信息,被老師發現,沒收了手機。孩子不服氣,邀上一幫“混混”到老師家釁事。

……


隔代教育有隱患,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

類似這樣的“隔代教育”正越來越多地困擾著現代家庭。如今,只要談起對孩子的教育,人人都知道不能對孩子溺愛,也知道溺愛只會害了孩子。但是,落實到具體每一個人身上,一些老人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溺愛孩子。

有心理學家認為,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幾十年的風雨和坎坷,老人已經別無所求。但是,許多老人在對待孫子輩的教育上,卻或多或少帶著某種感情色彩,總認為自己在感情上對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對孫子輩撫養彌補一下失去的情感。

由於老人往往溺愛孩子,而較少理會這種滿足是否對孩子有益,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個性。過分保護遏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容易使孩子變得更加嬌氣。祖輩深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影響孩子創新個性的形成。

隔代教育有隱患,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

在許多家庭,大家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父母在對孩子的過錯行為進行教育時,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一兩句話,“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們小時候我都沒有這樣對待過你。”“孫子乖,待會兒我給你買吃的,氣死你老爸”諸如此類的話,讓孩子更加有恃無恐。

在前面案例二中提到的家庭教育,由於孩子已經形成“以我為中心”概念,家裡不管什麼好的,首先就得滿足孩子。吃東西,肯定是最好的夾在孩子碗裡,而且一堆老高,生怕孩子餓著似的。爺爺家管教稍嚴一點點,外公外婆的電話就不停地追到爺爺家,擔心孩子受皮肉之苦。據說,孩子的父親一次氣極打了兒子一下,外婆就在旁邊傷心地陪外孫哭,而且責怪女婿讓孩子受苦了。老兩口都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可沒見他們教孩子學點知識,小孩只知道用玩具手機模仿“大老闆”口氣擺佈老人,而他們覺得孩子很可愛、聰明。

隔代教育有隱患,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

有鄰居說,他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這家子人如此沒有原則地寵愛孩子,既表現出老人的極端不負責任,又說明他們有某種私心”。鄰里指出,這種私心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把孩子當成自己晚年的玩物。

據調查顯示,當前大城市中0-6歲的孩子,10箇中就有五六個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形成,祖輩承擔對孫輩的家庭教育正成為家庭的教育特色。調查表明,孩子年齡愈小,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加快,許多年輕父母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於事業。

一位外資企業的張女士已經做了4年的媽媽,帶孩子的經驗卻只有半年。她說,自己有時間也屬於各種各樣的社交和兩人世界,孩子讓爺爺奶奶帶著沒什麼不好。而更多的父母選擇讓老人帶孩子則是出於無奈。做了2年半爸爸的王先生就說:“其實我和孩子她媽都想跟孩子有更多的接觸時間,但工作實在太忙,我們也沒辦法。”

隔代教育有隱患,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

章先生一個人在外工作,每天的壓力太大了,根本沒有時間教育孩子,章的妻子幾年前因單位沒有效益放回家閒待著。據說,這位太太是家裡的獨子,從小到大就沒做過什麼家務,更談不上教育下一代了。章太太成天在家與鄰居從玩“金花兒”、麻將到“鬥地主”,5歲不到的女兒,就丟給孩子的爺爺奶奶管,而爺爺奶奶生活了幾十年,由於兩人的性格不合,幾乎每天都能聽到老人的磕碰吵鬧聲,結果孫女在家學會了動不動就賭氣、指桑罵槐、摔東西甚至髒話。

在“現在就這麼一個孩子,遷就一點有何不可”的觀念支配下,許多孩子的父母也就懶得批評老輩子對孫子輩的嬌慣。而一些小學、中學裡班上成績優秀、懂禮貌、思想活躍的孩子,幾乎沒有一個在家裡被老人或父母過分寵愛過。

曾聽到一位年輕母親說的話,她說,我要了孩子,就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再苦再累,我也要讓孩子在我的身邊接受我和孩子的父親的教育。

隔代教育有隱患,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

有專家說,我們並不完全反對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也有優勢。比如,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加上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而且,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是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薩提亞告訴我們,父母的愛是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可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如今,殘酷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許多年輕的父母的確因事業和飯碗而不得不疲勞地奔波,無暇顧及對孩子從生活到人生道路教育的關照。但是,這並不能成為父母不管孩子的理由,也不能成為祖輩溺愛孫輩的理由。

在薩提亞家庭治療工作坊中,隔代撫養對孩子帶來深遠影響的案例,絲毫不亞於單親家庭、留守家庭等。通過重塑的方式,許多學員看著不斷轉換養育地的“孩子”爬在地上不斷地祈求“我的家在哪裡?求求你們給我一點愛吧?我的家在哪裡?”的場景,不禁掩面而泣。

父母趨於理性,而隔代老人趨於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種知識,給孩子買一樣東西,滿足孩子一個要求,往往考慮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益處,著眼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對待孩子往往有一種溺愛的傾向,以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為出發點,而較少理會這種滿足對他們有益還是有害。

家庭教育專家李洪曾說,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才能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心理專家建議年輕的父母,不管多麼忙,都要抽點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完全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交給老人,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無論如何,父母要和孩子多接觸。

隔代教育有隱患,溺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老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