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是一種謊言,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今天看了一部微教育短片《巨嬰》:

  • 短片裡,男主是個大號的“巨嬰”。衣服要媽媽穿,剃鬍須要媽媽來,吃飯也要媽媽把飯裝好了來喂他。“巨嬰”呢?只負責打遊戲。對此,爸爸也不會說什麼,他只負責看他的報紙,掏他的錢。
  • 無條件的滿足和溺愛,讓“小巨嬰”長成了“大巨嬰”。不管家裡情況,看見什麼都要買。不買就對著媽媽發起了脾氣。媽媽哼起童謠,希望安撫他的情緒,卻不奏效!
  • 無奈,媽媽只好把手伸進自己的身體,掏出自己血淋淋的腎臟,送到兒子面前。“巨嬰”一看大喜,趕緊買了喜歡的。沒過多久,錢又敗光了,“巨嬰”又去找媽媽,媽媽卻早已嚥了氣。毫無生存能力的巨嬰,扒開了媽媽的傷口,重新鑽回媽媽的肚子。彷彿自己還是一個嬰兒。

看到媽媽取腎的那個鏡頭,既悲哀又感慨:溺愛,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溺愛”是一種謊言,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看起來溺愛有一點偉大的影子。你看,為了你,我們替你方方面面的都考慮好了。甚至犧牲自己,無視自己的需要,只為你能過得更好。真是這樣嗎?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

就像這樣我的一個朋友。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基本沒給他買過玩具。等她自己有了孩子,就不管不顧的給孩子買了好多東西。只要孩子要,就買給她,甚至有時候,孩子不要也買了好多。

表面上,考慮的是孩子。但實際上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無視了孩子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心理都存在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一個是“內在的小孩”。這實際就是在補償自己童年的“虧欠”。是“內在的孩子”想要更多的玩具,而不是孩子想要。

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這種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就像《小歡喜》裡的宋倩對著英子說:“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媽媽愛你。”包辦英子的生活、學習、玩耍,讓英子感到窒息、恐懼,盡然發展成了抑鬱症。

除了自我”內在的小孩”。有時,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也是一種自我情感的轉移。

夫妻的感情不好,或者單親家庭。妻子把本應該放在丈夫身上的愛,都放在孩子身上,他們幻想著孩子長大了就能夠給回覆沒有的給她的愛和依賴。

在這樣一方缺位的家庭裡,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孩子已經沒有了爸爸(媽媽),非常可憐了,所以我要加倍的陪伴,竭盡全力的彌補愛的缺失。就容易造成對孩子控制的過多、非常溺愛。

“溺愛”是一種謊言,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有溺愛行為的父母,其實並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弄懂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也不關心孩子的成長,甚至都沒興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他們只按內心的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來“塑造”孩子。這就愛的本質就是控制。

比如,在《小歡喜》中,在學校舉辦的百日誓師大會上,英子只想報考航天專業。宋倩非要也是清華或者北大的航天專業,其實航天不是宋倩的理想,她只要英子去清華或者北大。

她為孩子“完美”安排了一切。讓孩子內心更加反抗母親的安排。但是,媽媽這麼愛她,她又怎麼能傷媽媽的心,所以,最後英子受不了,離家出走了。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溺愛”是一種謊言,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心理學家袁榮親把溺愛有兩種形式: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

第一種是“包辦型溺愛”。

這類多為“專制型”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慾非常的強,生怕孩子有任何的挫折,一手包辦孩子的一切。

在《金牌調解》中有這樣的一位男孩。從小到大都是被父母安排,一切都順風順水。可當進入大學,自己獨立生活,很多事情讓他焦頭爛額: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生活一團糟糕,競選班長失利……因此,打遊戲成了他逃避生活的一種方式。到最後要退學來逃避這一切。

他的媽媽十分震驚。因為男孩子從小都特別優秀,也很乖。怎麼會變成這樣。殊不知,就是因為她的溺愛,扼殺了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當脫離父母的庇護,一切問題就都顯現出來了。

第二種是“縱容型溺愛”。

這類多為“放縱型”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捧若“皇帝”。孩子被他們養成自私的性格。

就像我的一個親戚。從小特別縱容他家兒子,要多少錢給多少,自認為家裡的錢夠他花的。就這樣無節制的寵著他,結果是偷自己家的錢,偷別人的錢。

所以,武志紅老師才說:“溺愛是陷進,實際上,溺愛的父母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一切都是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而變得彷彿不可指責。

“溺愛”是一種謊言,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如何防止溺愛呢?

真正的愛孩子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① 真正的愛,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實際能力。

有人說典型的中國式的父母,有兩大特點:一是喜歡替孩子出頭,為孩子搞定一切;二是希望孩子聽話。

為孩子搞定一切的背後就是不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實際能力:

  • 明明自己能吃飯了,還要追著喂。該學著做家務了,打著節省時間幌子幫孩子包辦一切。甚至到了孩子結婚,也以過來人的經驗橫加干涉。

所以,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要求,明白孩子的能力,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當孩子經常說”我來……我自己來……”說明他自己準備好了,準備走向獨立的生活,這時不妨讓孩子自己來。或許時間久一些,或許還要多次的嘗試,但這都是孩子寶貴的經驗,也是孩子走向獨立人生的開始。

“溺愛”是一種謊言,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②真正的愛是對孩子有適當的要求

習慣於溺愛的父母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願意讓孩子“添亂”於是對孩子沒有任何的要求。

  • 明明讓孩子不要在吃糖了,卻因為孩子哭鬧不同意。於是他們就妥協了,說:“吃一點吧,也沒關係的。”到最後,想要給孩子有所要求、樹立規則的,卻變成了妥協,沒要求。

所以,面對孩子的撒嬌或者撒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要求。否認很容易走入“毫無原則”的教育困境,變成溺愛孩子的行為。

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家庭教育明確: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對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這件事情肯定不行,你哭你鬧都沒有用。

“溺愛”是一種謊言,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③ 先學會愛自己

中國式的父母總是喜歡繞著孩子,為了孩子無私奉獻自己的這一生。然後總孩子跟孩子抱怨,我這都是為了你。到最後還可能養出白眼狼的孩子。

那怎樣才能避免呢?答案其實很簡單——自私一點,多愛自己一點。一個學會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先斟滿自己杯子》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不要再等待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無私奉獻。如果我們能先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了,心滿意足地快樂了,自然就能將滿溢的福杯分享給周圍的人,也能接受別人的給予。

現代父母應該學會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充實了,有愛了,才能愛孩子,才不會擅自干涉和插手孩子的人生。

溺愛不是愛,武志紅老師說的沒錯,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溺愛”這一回事。真正的愛是以孩子的是我實現為前提的。真愛對孩子來說,永遠都不嫌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