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能五年復遼的基本條件有些什麼?

用戶6502379185851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為何袁崇煥要提出五年平遼。

袁崇煥自萬曆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使自己得以在遼東任職並得到了當時遼東督師的欣賞,被派往鎮守寧遠,也就是在這個期間他先後取得寧遠、寧錦大捷,但之後因為魏忠賢的原因辭官回家了。

崇禎帝繼位後,重新啟用袁崇煥後,在一次朝會期間袁崇煥說出了五年平遼的話。

這話把當時的大臣們可嚇得不輕,因為當初魏忠賢給袁崇煥籌集了十五萬大軍最後被六萬人打的愣是城門沒敢出,所以說現代的歷史學家認為袁崇煥是在說大話。

一是袁崇煥有可能見崇禎帝年輕,便大膽提出五年復遼,二是怕朝中有人對自己不利,說出這話來穩定崇禎,至少在五年內崇禎不敢動自己,三是吹牛話,但是話以出,不得不做。

袁崇煥向崇禎提出了什麼要求?

袁崇煥對崇禎說:五年平遼不易,不過陛下既然交給我,臣一定不敢推辭,以後請戶部、工部、吏部、兵部在軍餉、器械、用人方面給予便利。

又得到了崇禎賜予的尚方寶劍,確保權力。蟒袍玉帶增加身份,太子太保增加爵位,然後把全國所有資源通通優先運給遼東。

當然袁崇煥還是有本事的,不然也打不出寧遠和寧錦之戰的勝利,而且在當時後金的生產力十分低下,由於小冰河造成的天災,不少後金將領紛紛投降明朝,這也是袁崇煥敢說大話的底氣之一。

不過由於山西商人為了利益出賣國家,親自引清軍繞道蒙古攻進了內地,打到了北京城前,掠奪的物資足夠後金挺過災關。不然袁崇煥還真有可能實現。


調侃歷史


我們先來看一下歷史上的“平臺召對”

袁崇煥銳然以五年復遼成功自許,慷慨請兵械、轉餉,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揮、戶部措餉、言路持論,俱與邊臣想呼應,始可成功。

崇禎當即“飭四部臣至,如其言。”也就是說崇禎對其言聽計從,當即讓吏、戶、兵、工四部大臣鼎力支持。

所以說,第一點便是五年內不以邊軍作戰失利而進行言論攻擊。堅定不移地相信袁崇煥!

第二點,自己有官員任命權,裁撤權,保障足糧足響,武器裝備還要到位!

當時的後金確實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明朝用於防範後金的進攻在邊疆陳列了大量的士兵,也意味著大量的糧餉裝備的付出,而明朝內有流賊匪患,天災人禍,貪汙腐敗!土地兼併!士紳階級的壓迫剝削,而士大夫階級忙著爭權奪利,黨爭厲害!舉國上下沒有重視放下局勢!亦或者回天無力藥石無靈吧!沒有集中力量逐個解決問題!崇禎皇帝殺了自己的皇后和公主,避免讓賊侮辱!而後自己自縊!的舉動確實踐行了明朝的宗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高呼: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大李十八子


崇禎元年(1628年),在家待著的袁崇煥被坐上皇位不久的朱由檢封為督師,於是掌管薊、遼、天津和登萊軍務的任務便落到他的頭上。當年七月,朱由檢在平臺召見匆忙進京的袁崇煥,朱由檢憂心忡忡地問:‘’老袁啊,朕對遼東的事情鬧心巴拉的,你看遼東的問題啥時候能解決啊 ?‘’袁崇煥略微想了想,牛皮大話就從他的嘴裡飄了出來:‘’啊皇上,這事兒簡單,只要給臣一些方便,五年足矣!‘’ 旁邊陪同的給事中許譽卿沒差點嚇趴下,‘’什麼,五年復遼?這,這怎麼可能?袁崇煥這傢伙也太能吹了吧!‘’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

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臺,慰勞甚至,諮以方略。對日:“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帝日:“復遼,朕不吝封侯賞。”



袁崇煥也覺得牛皮吹的有些過了,只好向朱由檢提條件: ‘’皇上,那啥,如果讓遼東順利回到大明,最好讓戶部、工部、兵部、吏部等部門全力配合我,還有就是……。‘’朱由檢急忙承諾: ‘’老袁儘管放心,這都不是事兒,朕答應你就是了。‘’袁崇煥又有點擔心地說: ‘’皇上啊,臣在遼東與滿韃子死磕,不怕別的,就怕嫉賢妒能的小人在您面前進讒言打臣的‘小報告’,如果皇上那啥那臣收復遼東的努力可能就白費了!‘’朱由檢忙說: ‘’老袁放心,朕還是非常信任你滴,一定為你撐腰滴,絕不會偏聽偏信滴,另外,朕再賜你一把尚方寶劍,這回你該放心了吧!‘’

其實呢,袁崇煥並不是完全吹牛,多少還是有些底氣的,因為“平臺奏對”的時候,皇太極的地盤上早已出現了災荒,天啟七年到崇禎二年這段時間尤為嚴重,當時的情況非常糟糕,與此同時後金的鄰國朝鮮也出現了災荒,使朝鮮無法對後金進行有效的真正支持,即使後來的“松錦之戰”結束時,皇太極的地盤上也極為蕭條,糧食物資緊缺。這種情況下 ,皇太極的地盤上出現了崩潰的兆頭,經常有八旗士兵逃到錦州嚮明軍投降,求口飯吃。

然而,皇太極不愧是雄才大略,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軍事冒險,於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破關喜峰口,攻克遵化,皇太極逆襲成功,形勢迅速得到好轉,這就是著名的“己巳之變”。

袁崇煥註定是個“杯具”人物,不但錯殺了毛文龍,而且還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於是多疑的朱由檢也真對得起袁崇煥,把平臺奏對時對袁崇煥的承諾完全拋在了腦後。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時候,京師百姓爭食其肉令人唏噓不已。吹了牛皮的袁崇煥最終沒能實現“五年復遼”的承諾!


徐國後裔


袁崇煥說“五年復遼”能實現麼?如果要達到“五年復遼”需要哪些基本條件呢?我來分析一下。

呃,字兒寫冒了……希望大家有時間的話看完吧。


說之前,先簡單說說什麼是袁崇煥的“五年復遼”。

(袁崇煥雕像)


崇禎皇帝即位後,元年(1628年)七月

崇煥入都……帝召見……諮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

這就是袁崇煥說的“五年復遼”。皇帝一聽高興啊,說好好,我肯定不摳兒門兒,只要你解決了這個問題,賞賜大大的。等皇帝出去歇會兒,估計是上廁所什麼的吧。這時候給事中許譽卿就趁這個空閒問袁崇煥,說袁大人,您打算具體用啥方法復遼啊?

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崇煥憮然自失。

什麼意思?!就是皇上他老人家也夠煩的了,我就隨口一說,逗個悶子。

結果許譽卿問他,那到了五年,皇上要考核你結果可怎麼辦啊?袁崇煥這一想,才傻眼了。

所以,袁崇煥隨口一說,咱就隨便遐想一下吧。

(崇禎皇帝與袁崇煥)


那麼對於“五年復遼”,袁崇煥認為有啥基本條件呢?他跟皇帝說

但五年內,戶部轉軍餉,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克有濟。

同時,他還要了尚方寶劍和全部的指揮權。這些就是袁崇煥認為的基本條件。

拋開對袁崇煥個人的褒貶評價及其被殺的因素。如需達成“五年復遼”這一目標,需要綜合考量戰場上的博弈雙方,也就是大明和後金的情況,而不是僅僅把目光停留在遼地。我認為要具備瓦解後金、充實羽翼、足兵足餉這三個條件。否則是不易達成的。

下面就逐一來聊聊的:



瓦解後金

為啥先說瓦解後金呢?我們知道明朝的覆滅是不可逆的,實話說,袁崇煥不被殺,袁崇煥不殺毛文龍能解決明朝的問題麼?其實還是解決不了明朝日益衰弱、後金日益強盛的大趨勢。

但為什麼還把這一條放在前面呢?是因為,寧遠一戰,努爾哈赤被炸身亡,天命十一年(天啟六年 1626年)皇太極繼位。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駕崩,同年崇禎皇帝繼位,第二年改元崇禎。袁崇煥提出“五年復遼”時,皇太極也是繼位不久,汗位不穩。所以,他的建議也不能說就全是信口開河。

(《雍正王朝》裡的八王議政)


後金的體制與明是不一樣的。努爾哈赤在殺掉長子褚英,廢掉汗位繼承人代善之後,在其天命七年(天啟二年 1622年),建立了“八王共議制”,也就是咱們在《雍正王朝》裡聽八王爺逼宮時提的那個。只不過,此時的八王是努爾哈赤的八個子侄。這個制度表明,後金大汗的汗位是由八王共同通過的,大汗如果無德,或者不勝任,八王有權共議罷免大汗。這其中的四大貝勒(王)是更具權力的,這就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雖然,根據《清史稿》和《清實錄》記載,都說皇太極是受大家擁立為汗的。但根據後金的《滿文舊檔》記載,其實,另三大貝勒與皇太極矛盾卻也不小。代善作為“廢太子”就別說了,誰能心甘情願呢?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他爸爸舒爾哈齊就時常想單飛,被努爾哈赤所懲罰。阿敏也和他爸爸一樣,希望另立門戶,在擁立皇太極的時候,就曾派人跟皇太極說,我擁立你為汗,你讓我“出居外藩”吧。而後,他率軍攻打朝鮮時,也曾動過在朝鮮自立為王的念頭。而莽古爾泰呢,雖然沒啥政治野心,但是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跟皇太極直接掏刀子。

(四大貝勒)


而且,努爾哈赤剛死,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的形勢還是比較危急的。當時後金軍隊剛剛在寧遠戰敗,且大汗因此死去。而且自後金與明朝開戰之後,邊境貿易已然沒有,如何維持國家和軍隊的生計就是個大問題了。所以日本人稻葉君山所寫的《清朝全史》就說:

太祖之寧遠敗績,已有末路之勢,如永遠繼續,則金國命運,或即衰亡,亦未可知……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就遣使找袁崇煥媾和示弱,以拖延時間。所以,袁崇煥後來進京面聖時說“五年復遼”可能也是以此為據。

反觀明朝,在後金汗位交替之時,乃至袁崇煥面聖前,後金第一次出兵朝鮮的時候,就應該有所舉動,一是採取軍事主動,打擊後金有生力量。二是利用四大貝勒之間的矛盾以利誘之,瓦解分化後金。如果這麼做的話,“五年復遼”並非不可能的事兒。因為到天聰四年(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才將阿敏治罪,天聰九年(崇禎八年,1635年)才收拾的莽古爾泰,只剩大貝勒代善一人,也就沒法興風作浪了。在這個時間段內,還不是皇太極“乾綱獨斷”,還有對後金各派勢力瓦解的機會。



充實羽翼

所謂“羽翼”說的是內蒙古諸部與朝鮮。

爭取後金以西的內蒙古諸部尤為重要。後金很早就已經降服了科爾沁蒙古,與喀爾喀蒙古也曾會盟,但喀爾喀蒙古基本上搖擺於後金與明之間。在努爾哈赤,皇太極積極處理蒙古關係時,明朝為了抗擊後金,只是每年給察哈爾蒙古的林丹汗錢,換取他的支持。但林丹汗的志向確是統一蒙古,只是因為後金是他統一蒙古的絆腳石,他才會與明朝暫時聯合,做做表面功夫。

(林丹汗)


而其他內蒙古諸部,在林丹汗的攻擊下,倒向了後金,天聰二年(崇禎元年,1628年),內蒙古諸部與後金在喀喇沁會盟,共同對付林丹汗。同時,在天聰三年(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包圍北京的時候,《清實錄》也記載了:

喀喇沁臺吉布爾哈圖,曾受賞於明,以熟識路徑,命為嚮導。

說明內蒙古部族已經為後金所用,打擊明朝。

天聰五年(崇禎四年,1631年),林丹汗和後金交戰失敗,整個部眾向西遁逃,林丹汗病死。後金持續攻擊林丹汗餘部,最終於天聰九年(崇禎八年,1635年)降服了林丹汗部眾,得到了傳國玉璽,徹底平定內蒙古。

可是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明軍一直處於龜縮防守的狀態。並沒有趁後金收服蒙古諸部的時候出兵支援林丹汗,也沒有在這期間,趁後金國中空虛發動進攻。


(丙子虜亂)


後金的東南,是中央王朝歷來最忠誠的屬國朝鮮。二三十年前,萬曆朝鮮戰爭,明朝剛剛救了朝鮮。因此,朝鮮一開始也是忠心站在明朝這邊。在皇太極上臺後,兩次攻打朝鮮。第一次就是上邊提到的以阿敏統兵的那次,為了解除後金的危機,正好也是趁著朝鮮內亂,皇太極剛繼位就決定兵發朝鮮,當然了,朝鮮肯定打不過後金的,最後只得賠了不少錢給後金,但是對於後金提出的改變兩國平等關係,成為君臣關係的要求予以回絕。即使是到崇德元年年(崇禎九年,1636年)清朝第二次攻打朝鮮(丙子虜亂)時,明知不敵清朝的朝鮮群臣,仍然紛紛上疏表示拼死抵抗。

洪翼漢(瞅這名字,就很政治正確)說:

臣自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臣自聞僭帝之說,膽欲裂,氣欲斷……

尹集也說:

天朝之於我國,父母也,奴賊(清),即父母之仇也,人臣豈有與父母之仇約為兄弟,而置父母於相忘之域,恬然不以為恥者!

朝鮮被迫投降後,清朝要求朝鮮將主戰派的“三學士”洪翼漢、尹集、吳達濟押到盛京(瀋陽)斬首。

而明朝不在朝鮮危亡時再度支援朝鮮,立刻就受到了懲罰,平定朝鮮後,皇太極讓新投降的漢軍和朝鮮軍隊攻佔皮島,先後在此殺死明朝軍民四五萬人。朝鮮也算是給大清朝繳上了投名狀。

如果崇禎皇帝上臺後,能夠對林丹汗為主的內蒙古諸部和朝鮮大加籠絡和支持,促使他們不斷襲擾削弱後金。或許“五年復遼”還是有可為的。



足兵足餉

當然,軍糧與軍餉的問題,包括軍械、軍馬等等,沒錢沒糧談什麼“五年復遼”啊。我看很多朋友都做了分析,我就不多說,就簡單補充一點兒吧。首先,按《明史·袁崇煥傳》裡說的,

崇煥在遼,……歲費度支四百八十餘萬,減舊一百二十餘萬。帝嘉獎之。

說明他在遼東駐守,一年支出480萬兩,比以前減少了120萬兩,皇帝還嘉獎了他,可見以往每年軍費要600萬兩左右。

其他地方的記錄也記載了從萬曆四十六年至天啟七年(1618-1627)前後十年間對後金的軍費用銀6000多萬兩,每年600多萬兩。僅朝廷對遼餉這一項的徵收,經過數次加派,已經達到了最高每年730萬兩!而明末每年太倉(國庫)入庫才400多萬兩,平均每年因遼餉出現的赤字就達到了200多萬兩,因此邊地餉銀長期拖欠。就在袁崇煥向皇上保證“五年復遼”的幾乎同一時間,

“川、湖兵戍寧遠者,以缺餉四月大噪,餘十三營起應之”

這些士兵把巡撫都抓起來作為人質了。

崇禎這一朝確實是天災人禍,真正是一個王朝要滅亡的徵兆,又有小冰期所帶來的災荒、又有農民因為負擔太重的起義,再加上和後金的戰爭,實在是疲於應付了。

所以都不用提兵足的問題了,現在的兵就養不動!萬曆年間,遼地軍隊就因為欠餉譁變過,這又譁變。因此,“五年復遼”基本條件中的足兵足餉實際上也是鏡花水月。



綜上所述,“五年復遼”雖然可以列出基本條件,不過這些條件,放在現實裡,大半不好實現,因為不管是足兵足餉的充實邊軍,還是收買察哈爾林丹汗,支援朝鮮對抗後金,都需要真金白銀,而明朝政府缺的就是錢。但是有一條,不一定需要多花錢,這就是趁皇太極政權不穩去挑唆後金內亂。只可惜,不論是崇禎皇帝,還是袁崇煥,都沒想到嘗試這個辦法。

反觀後金/清朝,在皇太極上臺後,

  1. 立刻出兵朝鮮、降服內蒙古諸部,斷明朝羽翼;


  2. 不斷入塞掠取京畿、山西等地獲得大量財物、人口,充實自己,削弱明朝;

  3. 對內削除其他貝勒勢力,穩固統治,對明實施反間計殺掉袁崇煥。

(袁崇煥臨刑口占)


雖然在此期間輸掉寧錦之戰,但卻最終贏得天下,皇太極與崇禎、袁崇煥戰略眼光的對比,高下立判。


恬然說歷史


袁崇煥在重新啟用後,曾經兩此向崇禎要條件,當然前提是“五年平遼”。

第一次袁崇煥啟奏的是:“五年復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託給臣,臣怎麼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但是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

第二次袁崇煥對崇禎啟奏的是:“恢復遼地的計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防守是正規的策略,攻戰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的說法。執法在循序漸進而不在突變猛進,在追求實效而不在貪圖虛名。這是臣與諸邊防官員所能做到的。至於選擇用人的入,與被人用的人,都是皇上掌握其中的關鍵。怎麼才能用人而不三心二意,相信而不懷疑?因為駕馭邊防大臣與朝廷大臣不同,軍中可驚可疑的事特別多,只應當談論成敗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細小過失。事情的責任既然重大,招致怨恨實在多。各種有利於邊疆的事情,都是不利於自身的。況且謀取敵人急,敵人亦從而離間,因此作邊疆的大臣很難。陛下愛護臣瞭解臣,臣何必過於疑慮懼怕,但心中有所危懼,不敢不告訴。”

其實,袁崇煥兩此啟奏對崇禎說的都是同樣的事情,就是需要朝廷事事配合,不要對自己有所掣肘。總結來說,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條件是:

  1. 糧餉充足。遼東的戰亂已經非常久了,皇太極部紮根40多年,不易攻取,所以想要打仗必須錢糧供足。

  2. 馬匹和武器充足。遼東的蒙古和女真部落兵強馬壯,所以工部必須準備最精良的馬匹和兵器,才能平定。


  3. 人事任用權要完全下放的袁崇煥手中。京官離戰場遠,不知道戰況,經常亂安排人事任免,所以想要平定遼東,必須要讓每個將士都由自己安排,不要朝廷裡面隨便指派。

  4. 崇禎用人不疑。因為前車之鑑,經常有外出打仗的將軍被京官迫害,所以皇上不能聽信小人讒言。

其實,這些條件崇禎是盡力希望滿足的,但實際上不可能滿足。西北和西南連年旱災,無法對東南沿海徵稅,這直接導致朝廷缺錢,也就不可能滿足袁崇煥的糧餉和武器要求,人事任用權雖然在袁崇煥手中但也無濟於事,崇禎也不可能不受文官言論操縱。最終結果是袁崇煥希望“五年平遼”,但是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因為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而身首異處了。


物質文化史


袁崇煥中進士後,在福建邵武做知縣。當時,袁崇煥官職雖為知縣,卻非常關心遼東的戰況,常 常和一些曾經在遼東當過兵的退役將士一起討論遼東的地理情況,和一些防禦措施等,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前往遼東抗敵。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煥進京面聖,被御史侯恂推薦為後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不久,他又先後升任山東按察司僉事和山海監軍,成為明末安邊靖國的一名勇將。


不久,在兵部尚書孫承憲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煥在遼東修築寧遠城,恢復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使明邊防向前推進了兩百里,基本上收復了天啟初年的失地。在此期間,他又採取了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鼓勵百姓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同時還注意整肅軍紀,號令嚴明,讓軍隊戰鬥力有所提升。由於治邊有度,天啟三年(1623年),袁崇煥被升任兵備副使,不久又被升為右參政。

天啟五年十月,孫承憲因被魏忠賢排擠離職,繼任者高第實行收縮戰略,將明朝在山海關以外的人眾,器械等都撤入山海關,要求袁崇煥也退出寧遠和前屯震,但是袁崇煥拒不執行。


後金得知後,認為寧遠孤懸一線于山海關外,有機可乘,天啟六年和開啟七年兩次向寧遠發動進攻。但袁崇煥堅守寧遠,將後金的兩次進攻都擊退了。袁崇煥因此成了明朝晚期的中流砥柱,而後金軍隊的銳氣則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從此,錦寧防線巍然矗立在山海關外,牢不可破,令後金軍隊望而止步。

後金為了避免這種局面長久僵持下去,皇太極決定避實擊虛,繞開錦州、寧遠,從山海關以西揮師入關,然後再見機行事。袁崇煥鎮守的邊關,讓皇太極改變了入關路線。


袁崇煥一介書生,卻敢於努爾哈赤較量,這樣的袁崇煥很有英雄氣概。在動盪的年代裡保住大明,一直將自己所認為對的事情堅持到底而已,所以自己的人生已悲劇收尾時,他依舊在堅持著。


悠然讀史


“五年復遼”即明朝末年,時任薊遼總督袁崇煥對崇禎皇帝許下的五年收復遼東的承諾。為實現這一目的,袁崇煥向崇禎帝申請了相應權利,也就是“五年復遼”的基本條件。

“五年復遼”的基本條件:

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

以上便是袁崇煥在五年之內收復遼東的基本條件,且袁崇煥在前往邊關之後,又向崇禎帝陳說心意,於是崇禎賜他尚方寶劍,有生殺之權。

至此,整個朝廷都圍繞著袁崇煥進行運作,圍繞著那個虛無縹緲的“五年復遼”的計劃運作。崇禎給了袁崇煥極大的信任,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袁崇煥能夠“五年復遼”的基礎之上的。


因口出狂言而喪命

袁崇煥後期慘死的原因在很大一方面與這個“五年復遼”的計劃是有關的,在這件事情上,袁崇煥辜負了皇帝的信任,愚弄了皇帝的感情,最後落得一個凌遲的下場。

袁崇煥是文人出身,雖是文人,但袁崇煥是有很高的軍事才能的。當時尚在福建邵武任知縣時,每每遇見北方邊疆回來的老兵時,袁崇煥就會與其討論邊塞軍事,其也自認為有很高的軍事才能。

第一次口出狂言是在天啟二年,剛剛調往兵部任職的袁崇煥上書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

  •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明史·袁崇煥傳》

袁崇煥展現了他的軍事天賦,寧遠與寧錦的兩場大勝使他成為了明末最傑出的將領之一。雖然常發狂言,但袁崇煥確實有這個能力,但這第二次卻難以實現了,習慣性的大言不慚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袁崇煥因宦黨亂朝而憤而辭官,直到崇禎帝即位,魏忠賢勢力被剷除後,袁崇煥才被重新起用。崇禎帝給予了袁崇煥極大的信任,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而且掌管包括薊遼在內的四地軍務。

於是袁崇煥又浮躁起來,他向崇禎許下了“五年復遼”的承諾。


結束語

明末名仕張岱這樣評價過袁崇煥:“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

袁崇煥“五年復遼”的策略是不錯的,崇禎帝也給予了他極大的信任與支持,但崇禎萬萬沒想到的是,袁崇煥說這些只是為了安慰他。而袁崇煥看到皇帝如此支持,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在赴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無古無今


崇禎帝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項。

一是逮捕了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剷除了魏忠賢餘黨。

二是重新起用曾經被魏忠賢打壓的名將袁崇煥,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玖柒先生


08:39

第一章 五年復遼的戰略戰術篇

袁崇煥所制訂的五年復遼計劃,其戰略戰術由以下要素組成:

1.以堅城重炮的屯田堡為基本作戰單元

2.以屯田堡蠶食後金領土,削弱後金國力,使後金永遠不具備圍困堅城的能力為戰術目的.

3.以蠶食後金領土屯田養民,不斷壯大己方削弱敵方,最終迫使後金投降以實現五年復遼計劃為戰略目標.

為了便於闡述,老夫將袁崇煥復遼戰略戰術的基本思想列舉如下.

1.1 寧遠、寧錦兩場戰役帶來的啟發

在切入袁崇煥復遼戰術之前,有必要重溫一下讓袁崇煥成名的這兩場著名戰役,因為正是這兩戰帶來的勝利讓袁崇煥產生了五年復遼的計劃並付諸實施。這裡我們有必要提出這三個問題:

1) 為什麼寧遠、寧錦戰役袁崇煥能打贏,這兩場戰爭有沒有什麼共同的規律?

2) 後金軍有什麼樣的弱點,如何利用這種弱點產生克敵戰術?

3) 後金在失敗後,會不會創新,找到反制之術?

畢竟今天的人無法完全準確把握古人的處境和狀態,我們也只能憑藉十分有限的資料和考古來推斷古代大致發生了哪些事件。

1.1.1 袁崇煥防守戰術的成功

寧遠、寧錦戰役的共同特點都是明軍憑堅城用大炮防守成功的,由於佩備了較為先進的火器,使得後金軍在攻城中蒙受的損失超出了後金所能承受的範圍,只得被迫放棄攻堅城。

那麼光憑有先進火器和良好組織就能守住堅城嗎?當然不是,後金軍完全可以將堅城一圍,圍城打援,待城中糧草耗盡,堅城不攻自破。但問題在於,後金恰恰沒有這種持續圍城的能力。

1.1.2 後金的國力與持續圍城能力

這種能力是需要軍隊戰鬥力和後勤補給力同時達到要求,才可以實現,兩者缺一不可。而後金缺的正是後勤補給力,這一項考驗的是國家實力。

所以,當袁崇煥找到了堅城重炮的方法來剋制後金軍的攻城,他還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來剋制後金的持續圍城能力,只有同時具備上述兩要素,才能產生剋制後金的戰略戰術。

針對後者,袁崇煥的戰術就是不斷削弱後金國力,使其永遠無法支付圍困一座堅城。

1.1.3 後金對袁崇煥戰略戰術可能採取的反制

為了達到不斷削弱後金國力的目的,袁崇煥採取了一系列的戰術,包括蠶食後金領土、分化後金盟友、經濟封鎖制裁等一系列手段,從文獻史料上記載的來看,袁崇煥的這一些手段應該是達到了效果,後金的經濟基本崩潰。但後金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們沒有強大的經濟,但仍有強大的軍隊,於是打擊依附明朝的蒙古部落,劫掠朝鮮,繞過防守較強的關寧地區而從薊州入關搶劫的行為,都可以被看成是後金的自救行為。

結論:寧遠、寧錦兩場戰役帶來的啟發是,要不斷削弱後金的持續圍城能力。

1.2 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

堅城重炮戰術是復遼計劃的第一階段。

袁崇煥佈置在關寧防線的重炮,是一種仿造英普林斯頓制18磅寇菲林長炮的重型火炮,該炮可以發射實彈、霰彈、葡萄彈(早期型)。從西方兵器史料上的數據,發射實彈時,最大射程可以達到5000米,有效射程在2500米,長炮彈道低伸平值,易產生跳彈,對集結的部隊可以給予重大殺傷。而中近距離上,發射霰彈的射程約為500米,在中近距離上可以產生範圍殺傷。

在寧遠之役時,城頭上佈置的11門火炮對缺乏有效反制手段後金兵造成了重大殺傷。史料記錄僅僅攻上城牆後被打死無法收屍而被明軍割首的就有200多。而寧遠之役眾所周知,是一場遠距武器的戰爭,那些未攻上城牆就被擊斃並收屍焚化的後金兵的數量至少應該在10倍以上。否則無法解釋後金軍這麼點損失就撤了。這完全不符合奴酋的自尊心。

從明、後金、朝鮮三方史料所記載來看,奴酋在寧遠之役不僅軍隊蒙受了較大損失,自己也在戰鬥中負傷,無奈撤退。回師路上卻遭到袁崇煥書信戲弄羞辱,以奴酋的自尊心,若非無計可施,絕不會對袁崇煥這種初出茅廬的書生善罷甘休的。

“老將縱橫天下為時已久,今日敗於小子之手,恐為天意”《明史》

結論:堅城重炮的戰術在防守上對後金兵是非常有效的,是構成復遼計劃的最基本單元要素。

1.3 屯田堡推進戰術

以堅城重炮為基本要素的屯田堡推進戰術,是復遼計劃的第二階段。

屯田堡的最大作用是蠶食後金的領土削弱後金國力,屯田耕種來解決一部分軍糧,壯大己方實力。

一小部分抹黑分子所造謠的修築屯田堡耗盡國庫的荒誕言論,是毫無根據可言的,因為屯田堡的戰術從明初一直沿用到明末,這本身就是一種可持續的戰術,非常符合戰時經濟。

1.3.1 田堡所採用的夯土技術具有可持續性

袁崇煥在遼東築城所採用的工藝為中國傳統的夯土技術。這個工藝的主要原料是粘土、木材、石頭,需要少量的粘合劑為雞蛋清或糯米汁。這種築城工藝當然不如羅馬的混凝土澆鑄法所造堅固,但優點是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尤其在遼東地區更是如此。

上圖為夯土城牆的結構,古代用這種技術建築的城牆往往厚達數米至十幾米,以此技術建築的秦代長城,遺蹟甚至留存至今.

1.3.2 低成本的次級田堡有利於被拆毀迅速重建

屯田堡有主次之分,當大隊敵軍入侵時,屯田區的次一級堡被放棄,軍民撤到主堡防守。即便小型堡壘被後金軍毀掉,重建並不障礙。在這種狀態下,低成本的可持續性更為關鍵重要。

1.3.3 屯田堡可以生產軍糧補充軍需

時期 洪武25年 永樂10年 嘉慶年間 隆慶年間 天啟年間

遼東糧產 53萬石 71萬石 38萬石 23萬石 17萬石

明代在遼東屯田,明初取得較得較好的成績,但由於各種蔽政,軍屯處於敗壞的局面,而袁崇煥出任遼東巡撫後,軍屯又得以恢復生氣,這事實要得益於戰爭將原先的軍屯蔽政打亂,袁崇煥相當於是在收復的廢棄土地上重新建立軍屯制度。

“總兵趙率教初守前屯,收未附虜之遼人為兵,明關外初復,無多官多人有餘地。率教得以盡力屯種,三年積糧十餘萬石。”《三朝遼事實錄》所記錄的天啟六年僅一個前屯三年積糧10萬餘石。可見袁崇煥軍屯還是有了起色,史料記錄,通過軍屯收攏的遼東難民達到40萬。

與袁黑分子所造謠的耗盡國庫的說法正好相反,袁崇煥主政遼東時遼東軍費不僅沒有增加,反而節約了120萬兩/年,節約費用的同時,關寧軍的戰鬥力由弱變強,從寧遠之役時只能守城到己巳之變中可以同後金野戰。這充分說明了袁崇煥主政遼東花費少,成績優。

年代 天啟六年 天啟七年 崇禎二年

遼東軍費 620萬兩 480萬兩 870萬兩

崇禎二年的軍費猛增,主要是同己巳之變後金入關搶劫有關。針對袁黑將後金入關的責任推給袁崇煥,這是毫無道理的。後金入關的直接原因就是薊鎮疏於防守,後金每攻一城必下,導致長驅直入。以薊鎮兵一觸即潰來否定袁崇煥在關外屯田守邊的貢獻,是不可取的。

結論:袁崇煥所採用的屯田堡蠶食戰術具有低成本可持續性

1.4 汰冗兵練精兵

汰冗兵練精兵為屯田堡推進戰術的輔助手段,作用是改善財政收支,訓練精兵部隊.

明朝末年,一個較大的蔽政就是冗兵吃空餉,朝廷花大把的銀兩養著一批戰鬥力低下的軍隊,使得明末的財政不堪重負,從而汰冗兵成為一項方略,而袁崇煥則是這一方略的執行者,並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

袁崇煥在所轄關寧防區實行汰劣兵,對像為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所部的薊鎮八路.

此薊鎮八路非彼薊鎮也,如果有袁黑拿來當成袁崇煥削弱薊鎮防守,則真是人間奇冤!

汰冗兵結合屯田,帶來的結果就是節約了開支,如上節所提節約了遼東軍費.

練精兵的效果如何?

從寧遠之戰中,關寧軍只能守城,到己巳之變中,關寧軍在馬伸橋列陣迎敵,皇太極所率的數萬辮子軍不敢迎戰,繞著而行!

己巳之變中,關寧軍入援的遼鎮精銳即有17000,其中趙率教所率4000精騎,袁崇煥所率9000騎兵和4000步卒.考慮到關寧軍不可能全部回援,入關的估計不會超過半數.由此可見,經過三年多的調教,袁崇煥已將遼軍從一支畏敵如虎一觸即潰的殘兵練成一支雄虎之師!

這麼少的費用產生這麼高的效益,可以說明末一代,袁崇煥的成績無人可比。

第二篇 五年復遼的步驟

袁崇煥若想五年復遼,則必先收復遼南,若想收復遼南,則必先收復廣寧

2.1 遼南四州的價值

遼南金復海蓋四州是遼東產糧地,俗稱‘金復海蓋遼陽在外’是非常理想的屯田區,更重要的是,遼南半島地勢狹長三邊沿海,易於從海上獲得補給和支援。

明中期時的遼南屯田堡分佈圖

對於袁崇煥來說,遼南無疑是非常適合復遼戰術的地方,而一旦遼南收復,同寧錦連成一片,復遼基本就成定局。

但收復遼南是涉及後金生死的關鍵戰役,金復海蓋四州,離大淩河衛最近的海州衛應當被袁視作第一站。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遼東灣在大淩河與海州之間形成了一個拱形,這樣的地形,好處是方便了海上支援,缺點是陸上的聯繫容易被切斷。

由於歷代海岸線不斷變遷,為了進一步研究遼東灣的地形,老夫特地找來一張17世紀的遼東灣地圖,這個圖上,大淩河與海州之間的地形更加準確。

圖中虛線即為17世紀的海岸線,從中可以看出,大淩河衛可以很方便從海上支援海州、蓋州,位置十分重要。但17世紀遼東灣的弧度很大,基本上將寧錦與遼南分割開來。

因此,若想收復遼南,必須保障遼南的與寧錦的陸上聯繫安全,否則很可能是功虧一匱。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收復廣寧。

2.2 收復廣寧是收復遼南的前提

無論是保障大淩河、右屯的安全,還是要進一步要進軍遼南,袁崇煥都必須考慮收復廣寧。

寧錦一役,皇太極正是在廣寧集結兵力,向寧錦發動攻擊。

“初六日,聞明人於錦州、大淩河、小淩河築城屯田。。。。。。。初九日,至廣寧舊邊”《滿文老檔》

由此可見廣寧在後金手中,就必定是一個襲擊寧錦的前沿基地,而到了袁崇煥手中,則可以同右屯、大淩河形成一個防禦面,使得寧錦防線更為堅固不可破,並可以作為進軍遼南的基地。因此,收復廣寧,必然是五年復遼大業的第一戰。

第三篇 結論與總結

1)袁崇煥是在有成熟的構思與規劃的前提下,提出了五年復遼計劃。

2)袁崇煥所設計的戰略戰術經過初步實戰驗證,是可行的,不僅可以剋制八旗軍事貴族的擴張,也得復遼大業成為可能。

3)從對袁崇煥復遼戰術的分析,以及對遼東形勢的分析,五年復遼計劃的首戰應當是收復廣寧,收復遼南後金投降是終點。


安之若素ytt


袁崇煥所謂的五年復遼,只是在崇禎面前誇下的海口。

為了得到崇禎皇帝最大的支持與絕對信任,袁崇煥顯然有些迫切了。

其本身並不具備復遼的條件,在當時只能採取守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