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左傳》解析第四十八講: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六年》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34年,周襄王十八年期間的六件事:一是魯僖公會見莒國茲丕公、甯莊子,並在向地結盟。但齊國不滿意他們結盟,所以出兵侵犯魯國邊境。而衛國人因為與魯國結盟的緣故,出兵征伐齊國;二是魯國的展喜隻身出境,勸說齊孝公,齊孝公因此退兵;三是魯國的東門襄仲、臧文仲到楚國求援,希望楚國出兵征伐齊、宋兩國;四是夔國君主因為不肯祭祀祝融和鬻熊,被楚國消滅;五是宋國背叛楚國而與晉國交好,楚國因此派軍征伐宋國;’六是楚國接納了齊桓公的七個兒子,並都委以重任。

《僖公二十七年》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33年,周襄王十九年期間的四件事:一是杞桓公來魯國朝見,由於使用夷族禮儀,使魯僖公輕視,兩國於是產生隔閡;二是齊孝公去世,但魯國仍派人弔唁;三是魯國公子遂率軍進入杞國,想教訓一下杞桓公;四是楚國準備侵犯宋國,晉國於是在被廬屯兵,選擇三軍主將。由於晉文公回國後對民眾採用文明教化,所以晉國軍民的戰鬥力得到很大提升,使晉文公一戰而稱霸諸侯。

左丘明《左傳》解析第四十八講: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

【經】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寧速盟於向。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不及。夏,齊人伐我北鄙。衛人伐齊。公子遂如楚乞師。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冬,楚人伐宋,圍婚。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公至自伐齊。

【傳】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會莒茲ぶ甯莊子盟於向,尋洮之盟也。齊師侵我西鄙,討是二盟也。

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於展禽。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東門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師,臧孫見子玉而道之伐齊、宋,以其不臣也。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

秋,楚成得臣、鬥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宋以其善於晉侯也,叛楚即晉。

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凡師能左右之曰以。置桓公子雍於谷,易牙奉之以為魯援。楚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於楚。

左丘明《左傳》解析第四十八講: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

【經】二十有七年春,杞子來朝。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於宋。

【傳】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夏,齊孝公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

秋,入杞,責無禮也。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於是乎蒐於被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郤縠可。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及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為卿,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準為右。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於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將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於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徵其辭。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於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後用之。出谷戍,釋宋圍,一戰而霸,文之教也。

左丘明《左傳》解析第四十八講: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

譯文

二十六年春季,周王朝曆法的正月,魯僖公會見莒茲邳公、甯莊子,在向地結盟。重溫洮地盟會的舊好。齊國軍隊進攻我國西部邊境,表示對洮、向兩次會盟的不滿。

夏季,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衛軍便攻打齊國,這是衛國履行洮地的盟約。僖公派遣展喜犒勞軍隊,派他向展禽請教如何措辭。齊孝公尚未進入我國國境,展喜出境見他,說:“我的君主聽說君王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光臨敝邑,所以派遣下臣來慰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小人害怕了,君子不怕。”齊孝公說:“房屋中像掛起的磬一樣的空,四野裡連青草都沒有,靠什麼不害怕?”展喜回答說:“靠著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輔助周王朝,在左右協助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給他們盟約,說:‘世世代代的子孫不要互相侵犯。’這個盟約藏在盟府之中,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聯合諸侯,而商討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彌補他們的過失,而救援他們的災難,這都是顯揚過去的職責。等君王即位,各國諸侯盼望說:‘他會繼續桓公的功業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護城郭糾聚民眾,說:‘難道他即位九年,就背棄王命、廢棄職責?他怎麼對得住先君?他一定不會這樣做的。’靠著這個,所以不害怕。”齊孝公就收兵回國了。東門襄仲、臧文仲到楚國請求出兵。臧孫進見楚國的大臣子玉而引導他攻打齊、宋兩國,因為齊、宋兩國不肯尊事楚國。夔君不祭祀祝融和鬻熊,楚國人責備他。夔君回答說:“我們的先王熊摯有病,鬼神不肯赦免他,使他死去,所以自己流竄到夔,我國因此失去楚國的救助,又祭祀什麼?”

秋季,楚國的成得臣、鬬宜申領兵滅亡夔國,抓了夔君回國。宋國因為他們曾經對晉侯表示友善,所以背叛楚國而靠攏晉國。

冬季,楚國的令尹子玉、司馬子西領兵攻打宋國,包圍緡地。僖公指揮楚國軍隊攻打齊國,佔領了穀地。凡是出兵,能夠隨意指揮別國軍隊叫做“以”。把齊桓公的兒子雍安置在穀地,易牙奉事他作為魯國的後援。齊桓公的兒子有七個人,都在楚國做了大夫。

左丘明《左傳》解析第四十八講: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春季,杞桓公來魯國朝見。因為他用的是夷人的禮節,所以《春秋》稱他為“子”。僖公看不起杞子,由於他認為杞子不恭敬。

夏季,齊孝公去世。魯國雖然對齊國有怨恨,但是仍然沒有廢棄對鄰國君主的弔唁,這是合於禮的。

秋季,公子遂領兵攻入杞國,這是為了責備杞桓公的無禮。楚成王準備包圍宋國,派遣子文在睽地演習作戰,一早上就完事,沒有殺一個人。子玉又在??地演習作戰,一天才完事,鞭打七個人,用箭穿三個人的耳朵。元老們都祝賀子文。子文招待他們喝酒。??賈年紀還小,遲到了,不祝賀。子文問他,回答說:“不知道要祝賀什麼。您把政權傳給子玉,說‘為了安定國家’,安定於內而失敗於外,所得到的有多少?子玉的對外作戰失敗,是由於您的推舉。推舉而使國家失敗,有什麼可賀的呢?子玉剛愎無禮,不能讓他治理軍民,率領的兵車超過三百輛,恐怕就不能回來了。如果回來,再祝賀,有什麼晚呢?”

冬季,楚成王和諸侯包圍宋國。宋國的公孫固到晉國報告緊急情況。先軫說:“報答施捨,救援患難,取得威望,成就霸業,就在這裡了。”狐偃說:“楚國剛剛得到曹國,又新近和衛國結為婚姻之國,如果攻打曹、衛兩國,楚國必定救援,那麼齊國和宋國就可以免於被攻了。”晉國因此而在被廬閱兵,建立三個軍,商量元帥的人選。趙衰說:“郤縠可以。我屢次聽到他的話,喜愛禮樂而重視《詩》、《書》。《詩》、《書》,是道義的府庫;禮樂,是道德的表率;道德禮義,是利益的基礎。《夏書》說:‘有益的話全部採納,考察效果加以試驗,如果成功,用車馬衣服作為酬勞。’您不妨試一下!”於是晉國派郤縠率領中軍,郤溱輔助他。派狐偃率領上軍,狐偃讓給狐毛而自己輔助他。任命趙衰為卿,趙衰讓給欒枝、先軫。命欒枝率領下軍,先軫輔助他。荀林父駕御戰車,魏犫作為車右。晉文公一回國,就訓練百姓,過了兩年,就想使用他們。子犯說:“百姓還不知道道義,還沒能各安其位。”晉文公就離開晉國去安定周襄王的君位,回國後致力於便利百姓,百姓就各安於他們的生活了。又打算使用他們,子犯說:“百姓還不知道93 信用,還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就攻打原國來讓百姓看到信用,百姓做買賣不求暴利,明碼實價,各無貪心。晉文公說:“行了嗎?”子犯說:“百姓還不知道禮儀,沒有產生他們的恭敬。”由此舉行盛大閱兵來讓百姓看到禮儀,建立執秩的官職來規定主管官員的職責。等到百姓看到事情就能明辨是非,然後才使用他們。趕走穀地的駐軍,解除宋國的包圍,一次戰爭就稱霸諸侯,這都是文公的教化。

左丘明《左傳》解析第四十八講: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

註釋

1.率:(shuài帥)《書·伊訓》:“於其子孫弗率,皇天降災。”《詩·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大雅·假樂》:“率由舊章。”《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管子·禁藏》:“所以富民有要,食民有率。”《左傳·哀公十六年》:“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荀子·哀公》:“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這裡用為遵循之意。

2.夔:(kui逵)古地名,春秋時代諸侯國名。故址在今四川奉節縣。夔子:夔國君主。

3.共:(gōng供)通“恭”。《詩·小雅·六月》:“共武之服。”《詩·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維王之邛。”《詩·大雅·韓奕》:“虔共爾位。”《詩·商頌·長髮》:“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管子·弟子職》:“攝衣共盥,先生乃作。”《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公卑杞,杞不共也。”《孟子·萬章上》:“共為子職而已矣。”《韓非子·揚榷》:“上不與共之,民乃寵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共承嘉惠。”這裡用為恭敬之意。

4.蒐:(sōu收)《周禮·大司馬》:“遂以蒐田。”《管子·小匡》:“春以田,曰蒐,振旅。”《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左傳·成公十六年》:“蒐乘補卒,秣馬利兵。”《穀梁傳·昭公八年》:“秋,蒐於紅。”《韓非子·十過》:“昔者桀為有戎之會而有緡叛之,紂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這裡用為春天打獵閱兵、帶有檢閱之意。

5.亟:(qi氣)《詩·邶風·北風》:“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詩·小雅·何人斯》:“爾之亟行,遑脂爾車。”《詩·大雅·靈臺》:“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管子·君臣下》:“刑殺亟近,則內定矣。”《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這裡用為屢次之意。

左丘明《左傳》解析第四十八講: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