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

sghefbjg


袁崇焕对中国来说并没有多少破坏,毕竟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上,也不会因为某个人物而发生逆转。但是袁崇焕对于明朝的覆灭来说,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明朝末年,王朝摇摇欲坠,辽东的后金并不是帝国的心腹之患,那只是一个局部战争,后金努尔哈赤只是希望能够得到明朝的认可,独占辽东,割据称王,对明朝称臣纳贡,仅此而已。

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流失,流民剧增;政治腐败,党争激烈。

袁崇焕在辽东的战略还是很成功,他采取了孙承宗的对辽战略,步步蚕食,稳扎稳打,与后金打起了消耗战。前期的战略其实是孙承宗战略的延伸和继承,而宁远大捷,袁崇焕炮击努尔哈赤后,他膨胀了,在战略上发生了变化。

根据史学家对于相关史料的研究,自崇祯皇帝登基后,袁崇焕“平台应对”一口答应了崇祯皇帝五年平辽,此时的袁崇焕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战略极端,放弃了与后金打消耗战的战略,希望能够发挥明朝军事武器先进的优势,与后金进行决战。

与后金的决战非常愚蠢,相当于一个富家子弟拿着菜刀去与要饭的叫花子拼命。更重要的是袁崇焕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持和赏识,助长的不是袁崇焕的勇气,而是他的威风和自负。

有了皇帝的支持,袁崇焕始终以钦命大臣自居,对于军中的各种意见不同者进行打压甚至威胁,比如满桂,比如皮岛的毛文龙。

毛文龙的被杀,是袁崇焕对明王朝的一次犯罪,可以说袁崇焕此次以公报私,杀毛文龙就足与定为死罪。皮岛的丢失不是简简单单的丢失了明朝在后金后方安插的一颗钉子,毛文龙的被杀影响极其巨大。

明朝要想彻底灭掉后金,走传统的入关路线完全不现实,关、锦、宁防线历来都是双方对峙的焦点,几十年打下来,谁也没有占到便宜,明朝唯一能够快速进行关外,并对后金进行持续打击和双面夹击的方案就是水陆并进,而明朝的水军非常强悍,后金却没有这个军中。

有了皮岛的毛文龙,不但有了骚扰后金的基地,更是有未来利用水军进攻关外后金老巢的可能,最为关键的是毛文龙的被杀,直接导致了他的手下投靠了后金,并且带走了明朝制造火炮的军事机密,让后金能够制造出与明军相同的火炮,消除了明军与后金的武器代差。

袁崇焕在辽东不但没有让崇祯皇帝看到近期平辽的可能,而且还擅杀大将,为了筹集军饷,私自与蒙古进行军粮交易,变相的通过蒙古人把粮食资助给了后金,让皇太极挺过了那年最难熬的冬天。

己巳之变,皇太极绕道蒙古,率领满清骑兵直奔北京而来,作为辽东总督的袁崇焕毫无政治敏锐,居然认为皇太极孤军深入,希望后金军队能够被阻挡在北京城下,然后围而歼之,这样的战术可以在大同、山海关等地进行,可是袁崇焕太当自己是根葱了,认为崇祯皇帝一定会支持他,没有想到崇祯皇帝对他的容忍到了极限,连皇太极都还没打跑就把袁崇焕下狱了。

袁崇焕是个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能力的确有限,空有一腔热血,却毫无真正的能力以及开阔的胸襟,注定只能是个悲剧人物。


沉墨I方之城


说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其实是不恰当的,相反袁崇焕的功劳又有多大呢?其实袁崇焕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1603年,袁崇焕因为擅自斩杀毛文龙,与后金勾结,被凌迟处死,他的家人也被流放。

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其实是无稽之谈,只是当时朝廷之中一些人陷害他的说辞。不过袁崇焕确实擅自杀了东江主将毛文龙,而且是因为私人恩怨,所以按照这个罪名,袁崇焕被处死也算是合理,毕竟法不容情。

如果没有袁崇焕,满人的军队,早就打进了关内,袁崇焕为了救京城,离开边关,却成了放满人进关的千古罪人。

万历年间,袁崇焕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在辽东军中任职。袁崇焕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辽东地区,与满人对峙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受到军中主帅的器重步步高升,开始在军中有了自己的势力。

袁崇焕在辽东地区立下战功,不过朝中掌权的魏忠贤却不开心了,因为袁崇焕并不是魏忠贤一党的,袁崇焕既然不能为魏忠贤所用,魏忠贤也就不想留着他。后来袁崇焕被迫离开官场,赋闲在家。

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后,满人在辽东地区的势力一天天坐大,在于满人的斗争中,明朝军队节节败退,朱由检在朝廷之中也找不到一个熟悉辽东军务的人去前方指挥战事。

就在此时朝廷之中有人提起了袁崇焕,朱由检也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而且袁崇焕也确实有才,所以朱由检再次启用袁崇焕。这次袁崇焕到了辽东后,成为了辽东的主将,开始与满人对抗,努尔哈赤与袁崇焕的战争中,并没有占到上风。



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所把守的关口,直奔京城而来,袁崇焕在没有皇帝圣旨的情况下,私自带兵,增援京城解了京城之危。不过这也让满人大军有机可乘,满人趁袁崇焕增援京城,大举进攻,拿下了边关。

后来魏忠贤的余党诬陷袁崇焕与满人勾结,企图篡夺大明江山,而且拿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事,朱由检最终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没有袁崇焕大明很难与满人对抗,但是袁崇焕擅自杀害大臣,不守法度,这样的臣子有哪个君主又能不忌惮呢?


斯幽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黑袁崇焕大约是从2005年以后突然出现的,是有系统有组织,随后才引起一些人的跟风。

其实,任何网上的这种覆盖全网又能够持续多年的事件,背后没有金主和推手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满遗团体对袁崇焕倒是没必要太黑。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杀掉的,而袁崇焕又是当时明朝辽东的大将。杀袁崇焕可以体现崇祯的无能,所以满遗或者为满清歌功颂德的人比如金庸、阎崇年等人多赞扬袁崇焕,借此讽刺崇祯和大明无能。


对于大汉民族主义者,也没有必要可以去黑袁崇焕。因为袁崇焕虽然有些问题,毕竟驻守辽东多年,获得两次战役大捷,对国家是有贡献的。

就像秦桧后人不惜代价在网上黑岳飞一样。真正想方设法黑袁崇焕的人,恰恰是那群毛文龙麾下投靠满清的叛徒后代。

这些人在2000年以后,试图为他们祖先平反,还搞了一些祭祖运动。

结果,被中国民间老百姓骂的狗血喷头,政府也不支持。

鉴于公开平反似乎不行,这票人就花了不少钱,找来一群无良文人和网络水军,不惜代价的黑袁崇焕。

原因不复杂,想要为他们祖先所谓平反,弘扬他们祖先是所谓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英雄,就必须黑袁崇焕。

因为这些民族叛徒的所作所为,同袁崇焕是恰好相反的,如果不能推翻袁崇焕,他们祖先也就无法平反。

这种事情其实不罕见,比如秦桧后人、方伯谦后人之流,只要有钱有身份,找无良文人写一写胡说八道的历史解密文章,再让水军常年发出就是了。

反正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真正的历史,很容易被他们迷惑。

但这些人的文章,在对于清史略懂一些的爱好者和专业历史研究者眼中,是不值得一驳。

他们诸如袁崇焕勾结满清杀死毛文龙,勾结满清放清军进入馆内,试图自立为王叛乱等等谬论,毫无任何历史根据,完全是造谣而已。

其实大家有兴趣去明清历史论坛看一看,这些人的文章早已经被驳斥的体无完肤。

但因为是水军发帖,水军本身不懂历史不可能去驳斥,只能单纯的复制粘贴而已。


中国网络的乱象,就在于这些牛鬼神蛇乱窜。不是说你不能讨论历史,但如果只是为了宣扬某种观念编造历史,就是下三滥的做法。


萨沙


在明末时期的一些文臣武将中,袁崇焕的争议可谓是最大的,支持他的说他是明朝的中流砥柱;反对他的,讲袁崇焕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从一介书生到接过孙承宗的衣钵,他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对抗;从功成名就时的风光无限到被凌迟处死的满目凄凉。袁崇焕到底功过如何?下面我依次给诸位分析。

好书生一腔热血赶赴国难。

万历十二年,袁崇焕在广东东莞(又说广西梧州)出生,万历三十七年,三十五岁的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但文人袁崇焕与别人不同,他平日里不谈风花雪月,只爱与退伍的老兵讨论边塞军情。就这样年复一年,袁崇焕虽身在福建,但是对边疆之事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和见识。在袁崇焕任邵武知县的三年后,天启二年,袁崇焕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而御史侯恂见袁崇焕颇有才能,便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

就在袁崇焕任职兵部不久,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攻占了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当消息传到京城时,朝野震动,于是熹宗与众臣商议,准备派人镇守山海关。而袁崇焕得此消息后,立马赶赴关外查看地形。回去之后,袁崇焕便上言称:“只要给我足够的兵马粮饷,我一个人就能镇守住山海关。”于是,熹宗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袁崇焕果然没有令人失望,初上任的他既有胆识,胸中也颇有韬略,如此便得到了军士们的尊敬,更获得了孙承宗的器重。孙承宗是一手打造“关宁锦防线”的猛人,上任之后复失地四百余里,培养了如袁崇焕、马世龙等优秀将领,

在督师蓟辽期间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嫉妒而辞官回乡。

而努尔哈赤在得知孙承宗罢官后,在天启六年率领大军进攻宁远,在前无退路、后无援兵的情况下,袁崇焕带头与众人血书盟誓,准备死守宁远,最后在合理的战术指挥下,努尔哈赤损失惨重,虽恨而归。宁远大捷的消息传至京城后,举朝欢喜,袁崇焕也升为右佥都御史。

而天启七年的宁锦之战后,众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奖赏,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袁崇焕因此愤而辞官。

袁督师刚愎自用,到底是奸是忠?

袁崇焕被定死罪的两条罪名是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自斩杀毛文龙,并于崇祯三年八月被凌迟处死,据说处刑之时,百姓争相抢其肉而食,大骂袁为叛国奸贼。

袁之死与他本身是有很大关系的。朱由检即位后,重新启用袁崇焕,并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职位。次年,袁崇焕回京向崇祯报告工作情况时,讲出五年复辽的狂言,当顾问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时,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来安慰皇上的。

要知道崇祯用人多疑,在位期间罢免任用了了七十多位侍郎级别以上的大臣,光内阁首辅就换了十几位。要是崇祯听到袁崇焕如此忽悠他,早就将其处死了。军国大事,岂能儿戏?

而另一件事便是擅杀毛文龙,仅仅因为毛文龙部所耗钱粮数目过大,以这么一条理由就将如此高级官员杀害。且重要的是毛文龙在北方战场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有他在,后金始终都不会放心大后方,但毛文龙一死,后金便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

从这两件事情和擅自与后金议和一事就能够看出来袁崇焕之刚愎自用。再加上五年复辽的大话,崇祯岂能饶了他?

毛文龙是否该杀?

在我看来,毛文龙该杀,但袁崇焕杀他的时机不对,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团结一切力量消灭后金,但袁崇焕却将自己人给消灭掉了。而毛文龙被杀一事,最开心的不会是袁崇焕,而是皇太极,因为从此就不用担心出征时毛文龙跑过来捣乱了。

毛文龙为什么该杀?

在北方现场上,毛文龙部就像一支插入敌方腹部的钉子,虽然钉子难以造成大伤害,但可以时不时的让其阵痛一下。而且在看准时机时,与袁崇焕这个大锤子的配合下,这颗钉子甚至可以造成内出血,达成致命的效果。

但从另一方面说,毛文龙远在海岛之上,天高皇帝远的,随时可以投靠后金或者自立为王,而且其并不是事事唯朝廷是从,所以他是一个有危险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毛文龙该死,只是袁崇焕杀的时候不对。

最后的总结。

袁崇焕最终还是死了,死在崇祯怀疑他叛国通敌,死在他信口开河、刚愎自用。

但袁督师绝对是一名爱国将领,曾经在福建邵武任知县时,袁崇焕便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千里之外的北方。收复河山、中兴大明是其毕生之追求。作为一名文人,“治国、平天下”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在我看来,袁崇焕是没有做出什么对不起国家的事情的,至于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無古無今


明朝是个名将辈出的年代,而崇祯又是一个志向远大、勤政节俭的皇帝。明朝被外族灭亡,是一个朝代的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为抗击满清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袁崇焕是民族英雄,他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有的人认为袁崇焕是个民族罪人,明朝灭亡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觉得要正确评判袁崇焕,需要放在整个朝局的大背景。下面就袁崇焕颇具争议的几点做个剖析。

五年平辽

崇祯元年,袁崇焕被重新启用担任兵部尚书,他向崇祯夸下海口:“五年全辽可平!”不过条件是朝廷要给他足够的钱粮、足够的信任、足够的权力,崇祯都一一答应了。袁崇焕说“五年平辽”有一定的依据,不过他把事情想得太完美。首先,辽地的丢失完全是因为明朝廷内斗所致。当时明熹宗口头赋予辽东经略熊廷弼,主持辽地军务的一切权力。但实际上朝廷大权都在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手中。而熊廷弼两派都不是,结果就是负责辽地防务的几十万大军,都由魏忠贤派的王化贞统领,王化贞完全不懂军事,最终辽地全部落到满清的手里,而蒙古也被满清趁机吞并。在袁崇焕看来,崇祯和明熹宗完全不同,他是一个有志向的皇帝,并有意除掉魏忠贤,而自己是东林党派,所以政治上不会像熊廷弼那么孤立,这就是袁崇焕的自信所在。袁崇焕耗了巨资打造了宁锦防线,接着他要求防线的守将,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祖大寿、何可刚、赵率教等,崇祯全部答应。按说条件都满足了,该万无一失了吧。但接着袁崇焕连发两个刚愎自用的毛病,彻底让他失去了崇祯的信任。


斩杀大将毛文龙

崇祯虽然大部分满足了袁崇焕的钱粮要求,但由于崇祯元年开始,天灾不断。朝廷一方面需要银子去赈灾,另一方面百姓都没饭吃了,哪还有钱交税,所以造成国库进一步空虚。国家没钱,就拖欠了士兵的军饷,进而导致军心不稳。袁崇焕为解决这一问题,想了两个办法:斩杀毛文龙;卖军粮。斩杀毛文龙并非完全没道理,首先毛文龙孤守东江,袁崇焕完全管制不了他。其次毛文龙常常以“牵制后金”,勒索大量钱财,占用了袁崇焕大量的军费。另外,毛文龙是魏忠贤的党羽,本来就为崇祯、东林党所不容。如今主子都已倒台,袁崇焕自认为杀了他,没人会追究他的责任。理论上是没毛病,他手持尚方宝剑,本来就有斩杀大将的权利。但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控制住毛文龙的军队,后果是东江丢失,后金还白白得了一精锐部队。但不能因此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袁崇焕,毛文龙事件确实是个损失,而根本原因还是大明没钱了,袁崇焕手下因军饷问题,小哗变不断。除掉了毛文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他自己的军饷问题,而且魏忠贤倒台,毛文龙最终何处何从本身也是个未知数。

私卖军粮

为筹集军饷,袁崇焕未经崇祯同意,私自贩卖军粮给已投降后金的蒙古人。崇祯得知后,曾提醒他,后金也极度缺粮,蒙古人有可能会转手卖给后金。袁崇焕一方面是没办法,另一方面自认为和蒙古贵族私交不错,也自以为很了解蒙古人,所以并没有接受警告。但最终结果是吃了大亏。


擅自同后金议和

导致袁崇焕最终悲剧下场的主要原因,是和后金议和,但袁崇焕议和是符合当时现实的。战争是需要大量钱财的,而大明恰恰没钱,袁崇焕想通过议和获得喘息机会。而且由于天灾,导致天下起义不断,崇祯抽调了不少边关兵力前去镇压起义。有这两点,议和没毛病。大明一直以来就存在主战、主和两派,东林党是坚决主战,但他们纯粹是文人意气用事的风格,不讲任何策略,不管朝廷难处的。而当家深知柴米贵的崇祯也希望暂时议和,不过自魏忠贤被他急不可耐的除掉后,东林党一家独大,有些事情崇祯已做不了主。袁崇焕议和的想法和崇祯是不谋而合的,但崇祯不敢明面上去支持。而袁崇焕却因此被东林党抛弃,除掉他只需要一个机会。


己巳之变

本已无力攻明的后金,在获得蒙古提供的军粮后,绕道蒙古突然了大明防守最薄弱遵化、三屯营,一路西进,直逼京城。袁崇焕虽然带兵解了围,但却失去了崇祯的信任。站在崇祯的角度怀疑也没什么问题,首先他已掌握军粮流向后金的证据,其次后金又恰好从蒙古突防,而袁崇焕又自认和蒙古交好。失去了崇祯的庇护,东林党对袁崇焕下手,就再容易不过了。后来东林党、崇祯借皇太极的反间计,判处了袁崇焕凌迟处死。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听信东林党的谣言,争相抢食袁崇焕的肉,一代名将落得个如此的悲惨下场。总得来说,袁崇焕是一心为国,但缺乏政治智谋,他没弄清他自认为的坚强后盾崇祯,并不能完全掌握朝权。

另外,袁崇焕是犯了一些错误,但他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把加速明朝灭亡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有点太大。最后说说崇祯,不可否认他是个好皇帝,勤政节俭、励精图治,一心想实现“大明中心”。但他自继位到灭亡天灾不断,上天不给他时间。

他也命苦,没有个好祖父、好父亲。没有乾隆那么好命,崇祯继位接手的是一个烂到骨子里的政权。而且由于上几辈不理朝政,造成朋党坐大,他已无法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放在明末大时代背景下,袁崇焕、崇祯都没有多大的错,社会现实让袁崇焕成了史上最悲催的将军,而崇祯成了史上最惨的皇帝。


探秘故事


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老实说,我没看懂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 。袁崇焕忠肝义胆,战绩彪炳,是彼时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悍将,却被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的崇祯帝所杀。根据史料记载,崇祯杀掉袁崇焕 ,等于帮了劲敌后金的一个大忙 ——袁冤死后,在随后辽东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中,明军再也没有取胜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袁崇焕是明末时的国家栋梁,边防柱石。崇祯擅杀忠良,如同自毁长城。袁被冤杀,预示着大明的国运也即将走到尽头。这样一位国之柱石,你却问他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实在难以理解。

书生带兵,后金克星

史载,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 。1584年出生于广西梧州藤县(也有史料记载其祖籍是广西藤县,有争议)。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任兵部主事、宁前兵备佥事等职。

1623年9月,谋勇兼具的袁崇焕被兵部尚书孙承宗赏识、器重,奉命出关构筑宁远城 ,后被攫升为右参政、按察使职,仍然驻守宁远 。 天启六年(1626)正月,后金“战神” 努尔哈赤亲率十余万满汉精锐围攻宁远,袁崇焕临危不惧,指挥若定,集众坚守,在城头架起西洋巨炮(采购自荷兰的“红夷大炮”),发炮轰击,后金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努尔哈赤中炮负重伤,大败而归。袁崇焕文人掌军,却取得了宁远大捷,积功晋升兵部左侍郎。

天启六年(1626)八月,被袁崇焕击伤的后金豪酋努尔哈赤伤重不治,含恨而亡。不久,袁崇焕再次击退后金军的凶猛进攻,取得了“丁卯之役”的大胜。

天启七年(1627)四——六月,袁崇焕率赵率教、满桂、祖大寿、毛文龙、刘应坤、毕自肃等将领,配合蓟辽总督阎鸣泰挫败了皇太极的大举进攻,取得了著名的“宁锦大捷”。

千里救援,却被猜忌

《明史》记载,“宁锦大捷”后,满桂、赵率教等将领都得到朝廷厚赏,并加官进爵,但袁崇焕却因为曾向皇太极议和以及被魏忠贤嫉恨,魏唆使其亲信弹劾他拒救锦州而没有论功行赏,只给他增加了一级官阶 。

功高而不赏,袁崇焕愤懑不平,遂主动辞官归里。 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即位,是为明思宗,亦称崇祯皇帝。崇祯即位后召回袁崇焕,次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1629年10月 ,皇太极率八旗劲旅侵入明境,因数次败于袁崇焕之手,对其畏惧异常,不敢直攻宁远,而绕道喜峰口经内蒙兵分三路,连克龙井关、遵化,兵临北京城下。

袁崇焕闻讯,未得诏命,立刻率军千里回师救援。袁崇焕果然是满清克星,千里驰援的他不顾疲惫,一到京郊立刻进击清军,在广渠门和广安门外两次击败皇太极。皇太极在军事上不是袁督师对手,于是采纳汉人谋士范文程之计,想方设法除掉袁崇焕。

皇太极用反间计挑拨崇祯与袁崇焕的矛盾。刚愎自用、猜疑忌刻的崇祯果然中计。崇祯疑心袁与皇太极有密约,双方图谋攻取北京,签了城下之盟,于是决定召见并诱捕袁。

崇祯以“议军饷” 为由召袁崇焕入城。原来,宁远军千里来援,在京郊奋战了十几天,军无余粮,马无草料,数九寒天,凄风苦雨,露宿旷野,苦不堪言。袁崇焕听说崇祯召他进城“议军饷”,很高兴,想也没想就进城来到紫禁城。

忠良被磔,万古奇冤

接下来发生的事也算妇孺皆知了。袁崇焕见到崇祯后,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就被武士剥掉官服,并当堂逮捕了,崇祯让他下锦衣卫大狱,并严加审讯。

《明实录》记载,崇祯三年(1630 )八月十六日,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袁崇焕,惨遭磔刑(凌迟,又称“千刀万剐”),含冤负屈而死。那么,大明国防中坚、满清劲敌袁崇焕究竟犯了什么罪?且看看六部六卿(其实是崇祯)给他定的九大罪状:

一、付托不效;二、专恃欺隐;三、市米资盗;四、谋款诱敌;五、擅杀岛帅(毛文龙);六、纵敌长驱;七、顿兵不进;八、遣散援兵;九、携僧入城。简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崇焕何罪?莫须有也!

史载,崇祯以“通敌叛国”罪残酷地处死蓟辽总督袁崇焕,凌迟行刑前,观者如堵,开膛破肚,骨肉俱尽,京师愚夫愚妇们争啖其肉,最后只剩头颅,还要传视九边;兄弟妻妾均遭流放,家产被抄没入官,朝野山呼万岁,自然无人替他鸣冤叫屈。直到七十年后的一七零二年,康熙帝授意清廷内务府公布了皇太极的密谋,《清太宗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啸亭杂录》等文献对这一冤案均有详细记载—— 崇祯误中皇太极反间计,轻信被建州女真人遣回被俘的杨春、王成德二太监,以为袁总督与后金订有密约,故意勾引八旗军入侵关内。康熙帝肚量还算宽宏,倘若他不泄露这一机密,后世一定会把袁崇焕当大汉奸看待 ,他也因此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康熙之所以敢于将此机密大白于天下,是因为满清入关后大局已定,统治已经稳固,表彰忠臣义士(即便是敌对方的),更有利于凝聚民心、稳定政局。

袁崇焕之冤堪比岳飞,他死的比岳飞更惨。就连曾经的敌人都为他鸣不平,并为他平反昭雪,居然还有人说他对对中国造成了多大破坏,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袁崇焕自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颇大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此人改变了历史,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饱受争议之一:刺杀毛文龙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率领带领几个贴身随从,拿着崇祯帝钦赐的尚方宝剑,以阅兵为由,来到毛文龙驻守的皮岛。在皮岛上,袁崇焕历数毛文龙为臣不道、侵吞军饷、谎报军功等12条罪状,传崇祯口谕,斩杀了左都督平辽总兵毛文龙。

按说袁崇焕根本没有权利更没有资格斩杀驻守将军毛文龙,但是他就这么做的,而且做的如此干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和皇太极内外勾结,理应外合,袁崇焕刺杀毛文龙的罪名是“通敌叛国”,他这边刚把毛文龙给杀了,毛文龙尸骨未寒崇祯皇帝就下令把袁崇焕“凌迟”处死,罪名同样是通敌叛国,崇祯皇帝不傻,如果袁崇焕真的是清白的话,崇祯皇帝怎么会对他施以这么重的刑法?甚至连个全尸都没留。

袁崇焕饱受争议之二:在崇明皇帝面前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袁崇焕当时被崇祯皇帝召见兴奋之余,喝了点小酒,就开始飘飘然起来,甚至向崇祯皇帝承诺“五年平辽”。当时崇祯刚做皇帝不久,听到袁崇焕这么信誓旦旦的承诺,心中自是大喜。他下令只要袁崇焕在辽东战事方面有任何需要,朝廷必当全力配合。同时,他还赏赐给袁崇焕拥有先斩后奏之权的尚方宝剑,这一只上方宝剑日后也成为了袁崇焕事件的导火索,不但要了毛文龙的命,就连他自己的命丧黄泉。


袁崇焕一向喜欢吹牛放炮,口不择言他曾经当着群臣文武百官的面,夸下海口:说给我2万的兵力,我就能镇守山海关,于是大伙纷纷夸赞袁崇焕的才能,袁崇焕被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不过有确实他把皇太极死死的挡在关外十几年,甚至在皇太极临终之前,都没能冲破山海关。



总结:不管怎么样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不管他有没有内外勾结清兵,在清朝的史书里,对袁崇焕却满是夸赞和歌颂。


佳宁姐姐说历史


这几年网上关于袁崇焕的是非流言一直都没断过,作为明朝末年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袁崇焕为大明守卫辽东抵御后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果却遭到崇祯帝猜忌被凌迟处死,尽管关于袁崇焕始终存在争议,但是他作为明末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功大于过,对当时的中国更谈不上有什么破坏。


袁崇焕之死,皇太极施反间计是诱因,阉党余孽罗织罪名是重点

明朝守御一方的大将,命运最惨的就属蓝玉和袁崇焕了。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后,遭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袁崇焕则是被凌迟处死,而且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竟争相“食其肉”,如此悲惨结局,袁崇焕到底犯了什么罪?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千里奔袭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此时,阉党余孽再复兴风作浪,对袁崇焕罗织罪名,以“擅杀皮帅”(皮岛总兵毛文龙)、“与清廷议和”、“米市资敌”等罪名对袁崇焕进行弹劾,关键时候,皇太极又名人在京师散步谣言,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崇祯三年(1630年),在阉党残余的煽风点火下,崇祯帝以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及暗通后金罪名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资)。袁崇焕之死,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一起冤案,梁启超就表示:“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梁启超著有《袁崇焕传》一书。



袁崇焕以擅杀毛文龙和暗通后金遭凌迟处死,两条大罪都存在关联。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属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僚,前任蓟辽督师王在晋就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应该被磨灭,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是自取灭亡。毛文龙镇守皮岛多年,与后金军多有交集,皮岛这一战略要冲非毛文龙守不可。袁崇焕有以擒杀毛文龙取信于清廷的嫌疑,袁崇焕名为主战,实则内心主和。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崇祯帝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辽东非袁崇焕守不可



辽东自从在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十二副铠甲起兵已来便长期成为明朝与后金的战略前线。督师如走马观花般一任接一任,但辽东的形势一直不见好转,特别是万历后期,后金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后,明朝在辽东已经由攻势转为守势,直到袁崇焕的到来,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变。

袁崇焕经营辽东期间,明朝先后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大败后金军,两次大捷都沉重的打击了后金军的士气,遏制了后金欲全侵辽东兵进山海关的狼子野心。宁远大捷,袁崇焕是顶住压力,孤军镇守,为此还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孤城宁远,袁崇焕早已严阵以待,利用西洋红衣大炮猛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狂轰下溃不成军,死伤惨遭,努尔哈赤自己也为巨炮所击伤,不得已退兵,这是明朝自与后金胶着在辽东前线所取得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崇祯帝即位之后,遭到阉党打击而被罢职的袁崇焕被再复起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并亲赐尚方宝剑,教他便宜行事。也就是袁崇焕督师蓟辽期间,袁崇焕列数皮岛总兵毛文龙十二条大罪将其诛杀,关于这段历史,争议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毛文龙镇守皮岛多年,对后金作战很有经验,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另一方面,毛文龙在皮岛耗费钱粮多大,但这还不足以成为袁崇焕枉杀毛文龙的理由,袁崇焕是以公报私仇,两人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矛盾,这也成为袁崇焕本人抹不掉的污点。



己巳之变,袁崇焕率5000将士千里奔袭,比皇太极的后金军提前三天到达京师,敌众我寡下依然奋力拼杀击退后金军,解了京师之威。如此大功,却依然遭到不少朝中大臣的猜忌,怀疑是袁崇焕放后金军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暗通后金,加上皇太极设反间计在京师散布流言,让本来就多疑的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遭凌迟处死,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不明争相的京城百姓竟争相啖食袁崇焕的肉,据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载:“是时百姓怨恨,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明朝历史上死的最冤,最悲惨的大将非袁崇焕莫属,崇祯帝此举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盖棺论定,袁崇焕功大于过,是民族英雄


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评价他:“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高度评价他:“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辛亥元老李济深评价他:“论明清间事者,愚以为袁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凡如此对袁崇焕的赞美之词不胜枚举,袁崇焕暗通后金之事也被认定为是无稽之谈,是阉党余孽和部分袁崇焕政敌捏造的罪名,袁崇焕之死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

袁崇焕35岁中进士,一生历战无数,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皇太极把他当做是自己最值得敬重的敌人。袁崇焕在蓟辽督师任上,修边防,缮城墙,整兵事,几年时间,辽东防务固若鸡汤,一扫万历年间的被动挨打局面。如此忠臣良将,却结局凄惨,真是令人痛心惋惜。

袁崇焕经略辽东,是防御后金不可多得的良将,他有性格上的弱点,但瑕不掩瑜,对于明朝来说,袁崇焕是抵御后金的不二人选,对于后金来说,只有拔掉袁崇焕这颗钉子,后金才有可能大举入侵,崇祯帝枉杀袁崇焕,无异于是在自毁长城。


大国布衣


袁崇焕的战略失误导致了明朝的经济崩溃,为明末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明朝灭亡不能全怪到袁崇焕身上,但是他肯定是难辞其咎。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明朝缺骑兵,这意味着即便明军能够打败清军,也无法对清军进行类似于汉武帝漠北战役那种类型的毁灭战,到时候仍然是各守各的领土。所以呢,跟清军打对攻实际上是一种不可能取胜的战略决策,袁崇焕作为最高军事统帅,如果不知道这个问题那证明是蠢,如果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那只能说明其心不可预知。

由于袁崇焕的探出进攻使得明朝当时非常的被动。一个是军资粮草消耗,辽东军总兵力二十万,每天消耗粮草一万担,加上各种损耗(损耗率是50%),那意味着每天的粮草消耗量是两万担,而军费总额更是高达每年7000万两,这些东西都得由老百姓来承担(加税赋),这是当时明朝各地起义不断的主因。明朝自己因此损失了至少1500万的人口,这些问题袁崇焕难辞其咎。

其次,让谁统治都不能让清朝来统治!中国历史上虽然都有重陆权轻海权的习俗,但是呢,由于汉人本身有大量的沿海城市,所以虽然轻海权却不会完全没有海上力量。而清朝就不同了,由于清朝八旗不懂水性,清朝害怕汉人拥有海军力量会后患无穷,所以就彻底打压海上力量,任何跟海有关的都不让碰,这也是近代中国海上力量弱的主因。


优己


首先,第一位回答的兄台来说,也是很不严谨的,仅凭一些材料下了结论。

看总结陈词大有是一分功,九分过。对历史要怀有温情,要有同情的理解。因为今人看过去,情景是很难还原的。我分享下所知道的史料:


年少时期袁崇焕深受爱国主义影响,立志通过科举考试,为国效力,有诗云: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仿佛也预示后其后不一样的人生。本人也去过袁崇焕,近距离感受英雄生活过的时空,从中发现了一些端倪(如图)。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考取进士,一年后出任福建邵武知县;坏消息是考取进士那年,明朝军队遭遇萨尔浒之败。于是担任知县期间,袁崇焕一关心辽事,专门向老兵了解辽东边事;二物色人才,宁远战役中的发炮手罗立正是这期间挑选的,早有投笔从戎的决心。


待担任知县期满后,前往北京述职, 被推荐兵部主事。袁崇焕单骑阅边,巡查山海关外军情。力主在宁远筑守的方略,与时任辽东经略王在晋发生分歧。争执不下之时,大学士、帝师孙承宗前往巡视关外,力挺袁崇焕方略。


天启二年(1622年)完成修筑的孤城宁远,挺过了后金天启六年(1626年)的攻击,取得宁远大捷。是自万历朝自来,明朝与后金历经7次大战后的首次胜利,在明朝与后金在关外的12次战役中,明朝:后金比分是2:10,两次胜利正是袁崇焕坐镇指挥的。


更为意外之喜的是,宁远之战炮弹很有可能击中的正是努尔哈赤。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石匮书》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取得宁远大捷后,明朝与后金都经历的政权的更迭,双方“一哥”换成了崇祯与皇太极,内部的变量都在发生着变化,袁崇焕对内搞好与朝廷、监军太监的关系;对外一边和谈,一边备战,趁着间隙营建关宁锦防线。关宁锦防线推迟了明朝灭亡,时间为22年。



至于斩杀毛文龙一事,影响甚是不好。毛文龙为时任辽东巡抚王化贞的外甥,兵败后率残部据守东江,假以时日站稳脚跟。因东江的地理位置位于后金后方,毛文龙也成了牵制后金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毛文龙不受节制,凭险索饷,居心叵测,基于袁崇焕“五年复辽”的目标才痛下杀手,之前袁崇焕花了5天时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毛文龙,要他听从指挥。


崇祯对于袁崇焕的先斩后奏虽不满,但也勉强同意了袁的做法,提及最重要的一条毛文龙是“通夷有迹”,之后也证实了毛文龙暗通后金。

兄台所说的“五年复辽”是吹牛皮,逻辑上说不通。前有熊廷弼、王化贞被杀,死于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其中熊廷弼传首九边;其次袁崇焕到任前,明朝已经7次失利。但凡知道个中利害之人都能想到要是在辽事上吹牛皮的后果,是不拿政治前途和生命安全当回事。相反,袁崇焕主动接手烫手山芋,是敢于担当的表现。


“五年复辽”是基于袁崇焕对朝廷、后金以及蒙古林丹汗、朝鲜分析后定下的,只是后期变量超出了分析,化为泡影。也成了悲剧,一位民族英雄被有着童年阴影,没安全感的崇祯“凌迟”,仅仅是皇太极出的一出“反间计”,直到皇太极孙子的孙子乾隆才得到平反。呜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