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在家读世界名著《浮士德》,这部作品极为厚重,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从1768年开始着手直到1832年完成,一共64年。德国工匠精神在文学上的典范,著作构思宏伟内容博大精深,气质无可比拟,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诗人翻译诗人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看了看《浮士德》的中国第一版是郭沫若翻译的,语言温和优美有诗意,诗人翻译诗人作品,是上乘之作。

同样一段诗,看郭沫若翻译的,会感慨一下大可不必有后面六个版本的翻译。

《浮士德》“献诗”

(郭沫若译本)

浮沉着的幻影哟,你们又来亲近,

你们呀曾现在我朦胧眼中的幻影,

在这回,我敢不是要将你们把定?

我的心情还倾向在那样的梦境?

你们逼迫着我的胸心,你们请!

尽可云里雾里地在我周围飞腾;

我的心旌感觉着青春般地摇震,

环绕着你们的灵风摇震我的心旌。

你们携带着欢愉时分的写生,

和些亲爱的肖像一并来临:

同来的初次的恋爱,初交的友情,

好像是半分忘了般的古话模棱;

苦痛更新,又来把人提醒

又提醒生涯中走错了的邪路迷津,

善良的人们已从我眼前消尽,

他们是被幸运欺骗,令我伤神。

听过我前部的灵魂

听不到我后部的歌咏;

往日的欢会,久已离分。

消失了的呀,啊!是当年的共鸣,

我的歌词唱给那未知的人群谛听,

他们的赞声适足使我心疼,

爱听过我歌词的友人,

纵使还在,已离散在世界的中心。

寂静森严的灵境早已忘情,

一种景仰的至诚系人紧紧,

我幽渺的歌声一声声摇曳不定,

好像是爱涅鲁司琴弦上流出的哀吟,

我战栗难任,眼泪连连涌迸,

我觉着和而嫩了呀,硬化的寸心,

我目前所有的,已自遥遥隐遁,

那久已消失的,又来为我现形。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起因是这样的,1919年五四运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现阶段的作品满足不了群众要求的矛盾。读者万良浚在1922 年 7 月 1 日《小说月报》就提出可以翻译《浮士德》《神曲》和《哈姆雷特》等经典作品。大翻译家郑振铎曾先生在同时期的杂志上答复过翻译世界名著有“不经济”。大翻译家的话可以看做是当时的翻译权威意见,主流意见。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在翻译《浮士德》的态度上,郭沫若不畏权威、铁骨铮铮

茅盾以同样观点答复万良浚说:“翻译《浮士德》等书,在我看来,也不是现在切要的事;因为个人研究固能惟真理是求,而介绍给群众,则应当审度事势,分个缓急。”不经济的意思就是现在还没有读者基础,要审时度势,这批世界名著应该晚一些翻译,说简单点就是还要兼顾经济利益。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郭沫若在1922年刚翻译过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并且出版。他创作的题诗传诵一时,成了名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在关于《浮士德》翻译的问题上,引发骂战。郭沫若一篇长文《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矛头直指文学研究会的领军人物茅盾。意思就是无论在什么时代,翻译家翻译作品都非常有必要的无论对于何项读者都是经济的,为什么说别人要翻译《神曲》《浮士德》《哈姆雷特》等书,便能预断其不经济没有必要,并且会盲了什么目呢?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建国后,郭沫若和茅盾一起为齐白石颁发和平奖

茅盾就从专业上回击反驳:“郭君这段议论,解释主观一面的翻译动机,诚为详尽,但是我们再细一想,就要问翻译的动机是否还有客观的一面?换句话说,我们翻译一件作品除主观强烈爱好心而外,是否还有‘适合一般人需要’‘足救时弊’等等观念做动机?……对于文学的使命的解释,个人可有个人的自由意见,而且前人、同时代人,已有过不少的争论,我是倾向人生派的。我觉得文学作品除能给人欣赏外,至少还须含有永久的人性和对于理想世界的得劲憧憬。”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其实郭沫若翻译《浮士德》不是心血来潮,为了反对茅盾来证明自己。在郭沫若和宗白华、田汉的交流中,早就把第一个要翻译的外国作家锁定了,就是歌德,于是先从较简单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着手翻译。他们想联合起来成立歌德研究会,对歌德进行深入研究,甚至立志要把歌德的一切名著杰作译介到中国来。因此,郭沫若与表示不着急翻译的茅盾针锋相对。

郭沫若认为歌德所处的“狂飙突进”的时代,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候较为相似,歌德的思想及其创作正好适应当时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浮士德》第一部翻译出版后,在我国青年读者中掀起了“歌德热”。不少知识分子特别重视“浮士德”和“浮士德精神”,主张用这种精神来改造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茅盾代表的一批专业翻译家彻底服气,当初发表什么“盲目的翻译”和“不切要的翻译”等言论被证明是错误的,让自己的声名也受到影响。而郭沫若《浮士德》翻译的成功,也确立了郭沫若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的地位。

《浮士德》是歌德的宏篇巨著,尽管如前文所说郭沫若之后有周学普、钱春绮和绿原等人再版翻译,但作为首个翻译《浮士德》的郭沫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的勇气,是值得人们钦佩的,也是之后《浮士德》的翻译家无法超越的。

铁骨铮铮郭沫若勇敢让翻译领袖心服口服《浮士德》翻译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