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何处︱遭遇昨天

《春归何处》图文系列已发布文章


春归何处︱遭遇昨天

魔鬼梅非斯特


由于人们无法把握过去,所以有人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甚至干脆将它与不存在等量齐观。德国近代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去的一切已经过去了,它的存在如白驹过隙,仿佛不曾有过似的。”(《论生存的虚无》)如果说这还只是比喻的说法,那么更有甚者,则干脆将过去等同于不存在,如歌德《浮士德》中的魔鬼梅非斯特——

过去!一句蠢话!

干嘛说过去?

过去和全无是完全一样的同义语!

永恒的创造于我们何补!

被创造的又使它复归于无!

已经过去了!这话的意思是什么?

它就等于说,本来不曾有过,

翻转来又像是说,似亦有诸。

而我却毋宁喜爱永远的虚无。

时间来而复往,就像加上又减去同样的数目。但时间一旦过去,是否就等同于不存在?当然不是。过去无疑也是一种存在,它首先存在于过去,是属于过去的存在;其次还会延伸到现在以至将来,是属于现在和将来的存在。过去并没有消失,它就存在于现在之中,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除了正在产生的事物,现存的事物都是在过去产生、在过去已经存在的。人不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而有自己的祖先;即便从石头里迸出来的孙悟空,也经过了亿万年“灵根育孕”。梅非斯特将过去等同于“全无”和“不曾有过”,不仅否定了过去的时间,而且一并否定了过去的客观存在。对此,中国古人可能会说他“无君无父”,而在基督教看来,则是否定了上帝的创造。


春归何处︱遭遇昨天

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


上帝创造世界据说就是在遥远的过去,但上帝创造的世界至今仍然存在。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吃烧饼,一直吃到第六个才饱,于是他认为先前吃下去的五个都不必要。他说:早知道这样,直接吃第六个就饱了。从第一个到第六个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顺序和持续性,否定先吃下去的五个烧饼就好比否定过去。上帝创造世界也像吃烧饼,他在第一天把光明和黑暗分开,在接下来几天把天和地以及大海分开,又让大地和海洋生出植物和动物,在第六天创造了人。当人被创造出来时,前几天创造的一切依然存在;如果否定前几天的创造,将其等同于虚无,那么,人即便被成功地创造出来,也没有生存的环境。

说过去存在于现在之中,吃烧饼可说是最直观的形式。自然在过去的造化,人类活动在过去留下的痕迹,都会这样直观地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尤其是无生命的物质,如深埋地下的文物,它在过去客观存在着,现在仍然客观存在着,便是到了将来还可能客观存在着。时间为万物所共有,并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对时间没有意识的物质同样有时间,同样有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埋在地下的文物多少年来很少变化,但其同位素却在不断衰减,时间同样给它们打上了印记,记录下它们的过去,这用科学的手段完全可以检测出来。生长着的树木没有意识,却有年轮,那也是时间给它打上的烙印,它的过去因而直观地呈现于现在之中。


春归何处︱遭遇昨天

万物的过去存在于现在


万物的过去都存在于现在之中,但生命与无生命的物质有所不同。无生命物质对运动、发展、变化较少依赖,相对静止倒可能有利于它们长久存在,如文物保护,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尽可能创造相对静止的条件。生命则不同,生命在于运动,离开运动、发展、变化就没有生命,正如心脏一旦停止跳动,死亡随即到来。正由于此,无生命物质的过去相对静止而直观地存在于现在之中,生命的过去则比较曲折而多变地存在于现在之中。蛹化为蝶,蛹就成为过去,想再回到蛹,不可能了;但蛹并没有消失,更不等同于虚无,它化成了蝴蝶,存在于蝴蝶之中。

如果说人所拥有的时间是人的宝贵财富,那么,过去就是他已经消费的部分。我们手中的积蓄花掉以后就到了别人手里,流逝的时间则到了过去。花钱消费满足了维持生命所必不可少的需求,因而延续了我们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人因有过去而有生命。又因为时间的财富总是越花越少,随着人所拥有的未来通过现在转化为过去,生存的领地逐渐被死亡占据,当生命中只剩下过去时,生命也就终止了。在这个意义上,人也因有过去而有死亡。仍以吃烧饼为例,过去就好比吃下去的烧饼,一方面为人体这部机器提供了燃料,使其得以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助这部机器不断燃烧,直至促使它化为灰烬。所以歌德说:“我们全靠过去才活下来,也因过去而遭到毁灭。”(《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可说是生也过去、死也过去,没有过去,就既没有生命,也没有死亡。


春归何处︱遭遇昨天

所有思想造成了我们的今天


过去的岁月一去不返,但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去的岁月不可追寻,但仍然存在于过去,假如有时空隧道,在理论上仍然可以追寻。既然时空隧道只是幻想,过去就只能在现实中寻找。有道是:“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将这话倒过来,从一位老人身上应该可以看到他三岁时的影子,正如一本外国书里所写:“我们每一个成人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三岁时候的自己藏在里面。”(《生命的重建》)其实,当我们有了一把年纪时回头去看,不仅三岁,十八岁、三十六岁……过去的所有年月几乎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度过的所有日子,无不影响着我们的现在。还是那本书上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根据我们以前的信念,以前的思想,以前的行为而造成。昨天,前年,二十年前,四十年前所说的话,所有的思想,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形态。”(同上)人与人的不同,除了遗传基因的区别外,在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人们有着不同的过去。即便生存于大体相同的时代和环境,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读过不同的书,做过不同的事,接触过不同的人,都可以造成人们各自不同的自我。这样,过去存在于现在之中,就表现为过去的因造成了现在的果。


春归何处︱遭遇昨天

昨天播种了今天的收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叫《遭遇昨天》,人们在现实中看到过去的影子、受到过去的影响,也可以说是“遭遇昨天”。 昨天就是过去的岁月,它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磕头碰脑就会遭遇昨天。波斯诗人奥马尔·哈亚姆在其《鲁拜集》(一译《柔巴依集》)中写道——

昨天,准备了今天的颠倒、疯狂;

酝酿了明天的沉默、凯旋、绝望……

这诗句也许过于沉重,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并不为错。如果有谁在今天做出什么颠倒疯狂之举,那么确乎是在昨天就已经准备;如果有谁在明天凯旋归来,那么确乎是在昨天就已经酝酿。笔者写这些文字,还是在二三十年前产生的想法,放在今天恐怕连想都不会想;也正因为昨天有所积累,今天才能勉为其难,否则即便想做也只能抓瞎。昨天的耕耘带来今天的收获,昨天的错误今天为之付出代价,昨天的因造成了今天的果。今天固然可以创造新的生活,但只能在昨天的基础上,而且要到明天才能看到结果;而当明天到来时,一切仍然是在“昨天”创造的。

(作者简介:焦加,原某报高级编辑、高级评论员。从事编辑工作34年,任评论员26年。所编栏目获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奖、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个人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所撰评论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奖数十次。编辑出版该报杂文系列近20种,写作出版杂文集《亲自读书》等4种,其中《亲自读书》一文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志公主编初中第六册《语文》课本。近年致力于系列文史随笔写作,出版了《我眼中的风景——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