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平定以後,唐朝是怎麼開始收復被吐蕃佔領的失地的?

楚之南風繁花盛開1


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年間,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節度使史思明,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大唐王朝利用八年的時間最終平定叛亂,但安史之亂給當時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中央集權也遭到了嚴重消弱,大唐從此由盛轉衰,形成藩鎮割據的的局面,為唐朝後期的滅亡也埋下了隱患。

吐蕃趁火打劫

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亂,邊疆精兵猛將內調平亂之際,聯兵南詔奪取巂州(西昌)、會同(會理)、臺登(瀘沽)、昆明(鹽源),進據清溪關(大渡河南),之後吐蕃藉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

唐朝用郭子儀聲東擊西,疑兵之計,嚇阻敵軍。吐蕃不知虛實,佔據長安十數日後退走。

此後數十年間,唐王朝再無力攻打吐蕃,唐朝對吐蕃也從此進入防禦時期。

大唐吐蕃戰爭從未停止

吐蕃與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開始,一直至9世紀吐蕃分裂為止,雙方從未停止過戰爭。雙方爭奪區域主要圍繞西域和青海地區,包括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陝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

唐玄宗初年,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大唐王朝的精兵猛將也多聚集在西北地區,一直對吐蕃採取高壓政策,吐蕃無法從河西直接進入到關隴腹地入侵中原。

天寶八年,哥舒翰收復石堡城,唐軍在青海勢力達到頂峰。

天寶十二年,唐將封常清先後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和西域東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唐朝在西域勢力完全碾壓吐蕃,把吐蕃勢力從安西徹底驅逐出去。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愛江山更愛美人,重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從此荒廢朝政,致使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邊疆形勢緊張。而此時吐蕃由於赤松德讚的上臺,勵精圖治,重用人才,發展經濟,綜合國力已今非夕比,於是早已經對西域與河西虎視眈眈的吐蕃,趁西北邊陲空虛之機,趁機入侵。

天降英才

安史之亂後吐蕃佔領河西四郡,統治了河西走廊,自此切斷了長安與西域的連接通道,唐王朝無力統域西域及河西走廊廣大地區。

西域與河西走廊被吐蕃統治近百年,實施文化專制,不許百姓穿漢家服飾,對漢人的殘酷壓榨,導致經濟凋敝,民不聊生。

詩人張籍的一首《橫吹曲辭·隴頭》,描寫了河西陷落時的慘狀:

隴頭已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

漢家處處格鬥死,一朝盡沒隴西地。

驅我邊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國養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

誰能更使李輕車,收取涼州屬漢家?

詩人發出呼籲:難道就有沒有像李廣、李蔡兄弟那樣的名將,來收復涼州,帶領百姓們重回漢家故土嗎?

公元799年,一個註定將改變這個地區命運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張議潮。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首富。張議潮自幼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立志驅逐侵略者。他散家財作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

<strong>收復失地

公元844年,張議潮趁吐蕃爆發大規模內亂。外交政策上,唐王朝結好回鶻,孤立吐蕃,派河東節度使於鹽州大敗吐蕃軍。次年,派鳳翔節度使一舉收復了原州、威州等地。至此大唐王朝開始由防禦轉入反攻。

公元848年,做好周密計劃的張議潮見時機成熟,與當地名門望族、豪傑義士聯合,發動起義,振臂一呼,全城漢人響應號召,紛至沓來,誓與吐蕃決一死戰。張議潮修繕甲兵,且耕且戰,先後收復沙、瓜、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等十一州。

至此淪落百年的河西諸郡又重回歸到了大唐王朝。


四哥聊歷史


事實上,由於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衝擊太大了,大到唐朝根本沒有力量來收復在自己的失地。並且安史之亂結束的同年七月(廣德元年二月發生的安史之亂),吐蕃便再度進攻唐朝,將唐朝的河西隴右之地全部攻取,鳳翔以西,邠州以北全部被吐蕃佔據。

到了唐德宗貞元七年的時候,吐蕃已經佔據了唐朝中期的隴西道、河西道、安西都護府轄區以及劍南道、關內道北面的一些地區,相當於今天的青海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省、四川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部分。

之後,吐蕃仍一步步蠶食唐朝的領土,對比唐朝中後期幾次與吐蕃簽訂盟約時所劃定的邊界線的位置,就會發現唐朝的邊界線在一步步往後退,吐蕃的則一步步向前推進。

直到吐蕃後期因王室分裂導致內部發生動亂,唐朝才趁機下令西部邊鎮各節度使對吐蕃發動進攻,收復失地,比如鳳翔節度使李玼復清水,涇原節度使康季榮復原州,取石門等六關,得人數萬;靈武節度使李欽取安樂州,詔為威州:邠寧節度使張欽緒復蕭關;鳳翔節度使收秦州;山南節度使鄭涯得扶州。之後又有沙洲張義潮的起義,並一舉攻佔了瓜(今甘肅安西)、沙、伊(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肅(今甘肅酒泉)、鄯、甘(今甘肅張掖)、河(今甘肅臨夏)、西(今新疆吐魯番)、蘭(今甘肅蘭州)、岷(今甘肅岷縣)、廓(今青海貴德)等11州,但是張義潮攻佔這十一州後選擇奉表歸唐,於是這十一州也等於被唐朝收復。

幾年後,張義潮又攻克了涼州,仍奉表歸唐。北庭回鶻僕固俊又擊取了庭州和西州,此時僕固俊隸屬於張義潮所以也就等於唐朝收復了庭州和西州。此外,也出現了大規模吐蕃將領直接帶著所統轄的領土投降的情況,先是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原州所轄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靖、木峽、六盤等7關的守將降唐。後來又有吐蕃鎮守河、渭(今甘肅平涼)二州的將領尚延心降唐。所以總的來說,唐朝收復吐蕃所佔領的地區,大部分是“撿回來的”,或者說是利用自己正統所在直接摘取了勝利果實。

當然如果問題中的“失地”也包括長安,那就另當別論了。

時拾史事作者噠噠的馬蹄原創,謝絕轉載,更多吐蕃相關歷史請關注時拾史事閱讀。


時拾史事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將西北的河西、隴右兩鎮精銳東調平亂,吐蕃趁機大舉入侵,佔領了唐朝西北大片領土,此地百萬唐人淪入吐蕃統治之下,稱為“落蕃人”,處境悲慘。

吐蕃佔領西域的數十年時間裡,採取的是橫徵暴斂的統治手段,當地的百姓都感到非常的不滿,相比於大唐來說,吐蕃人太貪婪,所以他們心懷大唐也就不難理解了。

張議潮出生於當時歸屬吐蕃的沙州,也就是現在的敦煌。雖然張家在當地也是豪富之家,可是吐蕃人卻對他們剝削的更多,因為軍事力量不夠,當地的漢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爆發了嚴重的內亂,當時控制河西地區的吐蕃貴族更加殘酷的剝削百姓,開始了燒殺搶掠來獲取錢財,更加的激起了當地民眾反抗的決心。到了九世紀初,吐蕃在隴西駐守的大將發兵攻打唐朝的邊軍,沒想到幾次都被唐軍打敗,而且還讓唐軍收復了寧夏和甘肅一些地區,吐蕃軍隊受到了挫折,對河西,隴右等地控制程度自然下降。

公元848年,張議潮帶領沙州漢人發動起義,一舉驅逐當地吐蕃駐軍,又經過十餘年的戰鬥,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統治中心涼州。張議潮起義控制沙州後,便派遣使者與唐朝中央取得聯繫。當時在位的是唐宣宗李忱,他在迎接了使者之後,馬上派人去吐蕃嘉獎張議潮等人,而此時張議潮已經在西域打下來了十一個州,面積至4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且恢復了唐朝舊制。

張議潮向大唐獻出了這十一州的地圖和戶籍,表示了臣服,這代表著被吐蕃佔領的河西正式迴歸了大唐!


大江侃歷史


導讀:崛起於雪域高原的吐蕃幾乎與盛唐同時崛起又同時消亡,相對唐朝的綿延吐蕃的國祚更短所以也攻擊力也更強。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半年戰爭大多數在首任贊普松贊干布去世後發生的,集中在河西、西域、隴右、劍南等結合部。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西域抽調精銳軍隊進入中原,“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吐蕃趁機蠶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安西都護府白髮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幾十年。安史之亂後才逐漸收拾局勢,逐步展開對於吐蕃的反攻。


其實吐蕃和大唐是一對冤家,吐蕃有點死心眼也有點窮兵黷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亂後,吐蕃已經佔據半壁江山還屢屢進攻大唐。由於此時河西、隴右都在吐蕃的控制下,所以大唐都城長安等西部邊境時刻面臨威脅。因此吐蕃頻頻進攻,大唐被動防禦。吐蕃在頻頻進攻中不斷損耗國力逐漸走向衰落;大唐被迫抵禦吐蕃的不斷進攻下無暇壓制和調整地方節度使,終成藩鎮林立。也就是吐蕃和大唐都在碧池進攻中不斷的消耗,誰也沒有得到好處。當然大唐最終在亡國前滅掉了吐蕃,為後世元明清三朝把青藏納入版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唐正是收復領土還是在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遇刺以後,吐蕃西北邊境的軍閥論恐熱妄圖自立贊普和歸義軍崛起才讓河湟之地重歸大唐

從安史之亂後,吐蕃與唐朝彼此攻防拼殺將近百年。鼎盛時期的吐蕃包含青海西藏、甘肅、新疆、中亞的克什米爾以及藏南的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地,曾經憑藉一國之力硬撼大唐、回紇、大食三大強國。但是花無白日紅,大唐吐蕃雙方都在攻殺中彼此消耗慢慢的走向衰落。無論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其他原因吐蕃最先出問題了,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因為滅佛被仇恨的佛教徒刺殺。之後雲丹、約松兩位王子在各自擁躉的支持下建立政權,盤踞河西的軍閥論恐熱也野心勃勃的打算自立贊普。一時間強大的吐蕃處處烽火,如下圖所示:

吐蕃內部各部勢力內鬥時候自然會抽調兵力調回國內,所以邊境地區如中亞、安西四鎮、以及河西、隴右都失去了控制。大唐終於騰出手來在吐蕃內亂中迎來了收復國土的良機,公元849年吐蕃控制下的泰州、原州、安樂三州以及南方的雄州納入大唐版圖。西北部的吐蕃割據軍閥論恐熱降唐,妄圖讓大唐冊封他為雍涼節度使割據自立。大唐當然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所以再度叛唐與吐蕃鎮守鄯州尚婢婢彼此攻殺。

在此前一年河西走廊的唐朝遺民張議潮在沙州起義,自稱歸義軍。歸義軍驅逐吐蕃守將,建立政權。隨著論恐熱實力的萎縮和歸義軍的迅猛發展,張議潮又佔據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張議潮遣使把河西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奉獻給大唐,河西地區在將近百年後再歸唐朝版圖。


雖然吐蕃由於內部鬥爭控制版圖逐漸縮小,但是唐朝也屢屢發生叛軍、節度使叛亂。所以河西十一州僅僅是名義上歸唐朝,其實還是在唐朝冊封的歸義軍節度使管轄之下。所以隨著李克用、河北等地的藩鎮屢不服管理,再加上爆發的黃巢起義唐朝根本沒有精力對河西等地管理。


小結:

唐朝和吐蕃的彼此征戰進行了百餘年,安史之亂後雖然唐朝屢屢獲勝但是基本都是被動防禦。在吐蕃末代贊普被刺殺後唐朝迎來收復故土的良機,但是此時大唐也被消耗的沒有更多的精力。除了張議潮的歸義軍名義上的歸屬,唐朝並沒有收復過太多的領土。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歡迎斧正。


歷史縱橫帝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朝將西北地區的河西以及隴右兩個鎮的精兵全都東調平定當時的戰亂,而吐蕃去趁機入侵佔據了唐朝的西北大片面積的土地,這個地方近百萬的唐人被吐蕃人所控制,那時他們被稱為落蕃人。

在吐蕃的統治之下,他們也常常會用一些漢人來擔任一些比較低級的官職,用他們來管理當地的其他漢人,而在那裡沙洲就是一個聚集著漢人的地區,當地有一個大族是張氏,世世代代都任用漢人都督。在唐宣宗的時候張議潮從自己的父親那裡繼承了這一個職位,那時的他看見吐蕃正在走向滅亡,所以他就私底下集結力量準備推翻吐蕃,重新迴歸大唐。

在公元88年的時候,張議潮帶領了沙洲的漢人發動了起義,起義後的張議潮迅速控制了沙洲,最終推翻了吐蕃在沙洲的控制,然後和唐朝的中央取得了聯繫,隨後他被封為了沙州防禦使等官職,這時候張議潮帶領著河西歸義軍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一口氣之下徹底掃平了在河西的割據勢力,讓唐朝恢復了昔日的輝煌。

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唐朝竟然開始猜忌張議潮,朝廷認為他的隊伍龐大,對朝廷來說是一種危險,於是便開始對他採取了限制的措施,剛開始的時候,朝廷讓他們退出了歸義軍所佔領的涼州,然後派遣了天平軍去駐守涼州,名義上說是為了防止吐蕃的殘餘勢力,實際上他是為了防止歸義軍。然後唐朝又開始下令讓歸義軍的管轄區從十一個州縮小到了五個州。

除此之外,唐朝對於那些剛從吐蕃奴役下來的漢人也是十分的不信任,因為他們在吐蕃崩潰的時候自發地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武裝團體,雖然他們為收復西北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可因為他們被長期的奴役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方面已經習慣吐蕃了,所以被唐朝當做了排斥的對象。

可是張議潮非常希望朝廷能夠接納他們,讓他們重新恢復對於西北的治理,於是他便上書給朝廷說,這些朝廷所排斥的人,其實他們都是唐朝西北戰士的後裔,只是他們在安史之亂之後被吐蕃人給奴役了,如果朝廷能夠真心的接納他們,他們便可以迴歸到漢人的身份,唐朝也可以重新恢復以前對西北的統治方法。

可想而知,朝廷對於這些人以及張議潮本人都是不信任的,對於那些已經被吐蕃奴役的人們更是不能接受了,所以最終就導致了雙方談判崩裂,讓他們與朝廷成為了敵人,最後涼州也成了歸義軍和吐蕃的聯合陣營。

這時候的朝廷還一心想著削弱歸義軍,於是他便下令讓張議潮進朝,而張議潮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肯定是要入朝做官的,於是他便讓自己的侄兒張淮深留守在西北繼續統領歸義軍,後來唐朝又想盡辦法去削弱張淮深的領導力,所以他長期拒絕歸義軍的來信。

進入了朝廷的張議潮最終也因為抑鬱而死,最後歸義軍的內部也產生了動亂,張淮深也被殺死了,歸義軍的勢力由此開始衰落,而這時候的唐朝也逐漸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梅姑姑318


實力如日中天的吐蕃,首先“虛胖”的

乍一看去,中唐年間的吐蕃,版圖擴張到恐怖, 但其中的大部分土地,比如青藏高原和蔥嶺山地,都是以氣候條件惡劣著稱,能用於耕作生產的土地極少,而且偌大的區域,人口勞動力也嚴重不足。特別是吐蕃大軍橫掃南北的年月裡,大批的吐蕃青壯被徵調從軍,生產破壞也十分嚴重。

當然,吐蕃治下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隴右地區,是盛唐年間“天下富出隴右”的寶地,更是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但問題在於,吐蕃比土地水準還“虛胖”的,就是其落後的生產治理水平,當時的吐蕃還是一個奴隸制社會。落後的社會制度必然導致落後的軍隊吐蕃可以逞一時之勇打下長安,但是打仗最重要的糧草他供應不上所以只能在長安待半月。

針對吐蕃的戰略唐德宗貞元三(787),唐朝六十五歲的宰相李泌,終於精準抓住吐蕃國土“虛胖”的弱點,制定了一個強大反制計劃:《貞元之盟》。

《貞元之盟》,就是針對吐蕃空前的版圖,認真打一場外交戰。先是結好回紇,不但要通過回紇壓制吐蕃,更要從回紇的領地上,重新開闢絲綢之路,打通唐朝與中亞各國的聯繫。然後拉攏吐蕃的盟友南詔,且儘可能的拉攏西南各部落,作為遏制吐蕃的棋子。這個空前的戰略謀劃,又稱“困蕃之策”: 吐蕃夠強,那就編一個強大外交網,把你牢牢困住!

但在當時,這個戰略的最大難題,倒還不是吐蕃回紇,卻是此時在位的唐德宗。唐德宗做皇子時,曾遭到回紇可汗的羞辱,一提“回紇”兩字,他就常見當場爆表。但李泌卻絲毫不懼,硬是十五次直言進諫,勸得唐德宗咬牙點頭。然後又一番唇槍舌劍,以最有利於大唐的條款,成功與回紇修好。

參照明末崇禎君臣們,面對“戰和問題”時互相甩鍋拆臺的鬧劇,必須說:中唐的君臣們,無論口碑好壞,確是負責任的政治家。

負責任的態度,也就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回紇履行諾言,重新給大唐架起絲綢之路,更多次出擊吐蕃,緩解唐朝的壓力。西南原本依附吐蕃的各部落,也紛紛向唐朝投誠。到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吐蕃的鐵桿盟友南詔,正式向大唐朝貢。以前指哪打哪的吐蕃,這下陷入到被“圍毆”的境地裡,以《舊唐書》的形容說,那真是“西逼大食之強,北病回紇之眾,東有南詔之防”。實力損耗十分嚴重。

當然,要想國防安全,只靠外交反制顯然不夠,關鍵還是打鐵還要自身硬——打造強大的軍隊。

於是,從八世紀末開始,精心打造強兵的唐朝,更演示了何為“積極防禦”。每當吐蕃向關中一帶入侵時,唐朝就果斷以劍南(四川)為跳板,向吐蕃的腹地進擊。正面碰的頭破血流的吐蕃,還常被唐朝長驅直入。比如貞元十七年(801)的維州之戰,在吐蕃進逼鹽州的危局下,唐朝名將韋皋從劍南出擊,陸續擊敗吐蕃十六萬大軍,俘虜六千多人。吐蕃的進犯,就這樣招來唐朝的反擊重拳。

如此一來,戰略處處受制的吐蕃,當然也無力再戰,從九世紀初起,就不停的遣使通好。西北邊防安定的大唐呢?也得以騰出手來,陸續掃平淮西等跋扈藩鎮,打出中唐的“中興”時代。唐穆宗長慶元年,大唐與吐蕃終於實現了《長慶會盟》,再次確認了雙方“和同為一家”的“舅甥親誼”,安史之亂後唐朝西北慘烈的烽煙,終於漸熄。





樂弟的


自漢朝時起河西地區就一直是每一個朝代中重要的一部分,歷代帝王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在這個地區下功夫,然而儘管如此重視這片沃土但在唐朝時期還是遭到了偷襲使唐朝失去了這片土地60幾年,而這六十年來,唐朝的遺民們也因此過著悲慘的生活。

當時經歷了安史之亂之後的盛唐因此而漸漸走向了衰亡,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比鄰大唐的吐蕃開始覬覦唐朝的這片土地,於是趁大唐兵力因安史之亂而變的疲憊不堪時進攻了這一地區,並佔領了河西、沙洲、隴右等地區,這一佔領便苦了河西百姓長達六十七年的時間,而之後在一位遺民的計劃下,成功將這些地方收復。

而做出這一切的人就是大唐的遺民之一張議潮,張議潮出生在河西的沙洲,並且還是出生於當時沙洲的首富之家,然而這樣的身份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優勢,當時的吐蕃人並沒有因他大地主的身份而對他畢恭畢敬,反而依舊要忍受著這些侵略者的暴虐無道。

因此他開始計劃著有朝一日要為大唐奪回這片土地,使之得以繼續回到唐朝。當時唐朝內部有心無力,雖然認為此地十分重要,但根本無力與之抗衡,因此之後的時間裡朝廷幾乎對此地不聞不問。而張議潮則在暗地裡慢慢積蓄起自己的力量,準備時機成熟將其一舉攻破。

後來吐蕃內部出現了內亂,張議潮認為時機成熟,於是趁一個夜裡開始起義,由於多年來生活在西域對此地十分熟悉,加上吐蕃的內亂使吐蕃來不及反抗慌亂逃跑,而張議潮也因此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將唐朝六十七年也未收復的土地給光復了。

唐宣宗以及朝廷百官知道後無不振奮,李忱也因此任命張議潮為節度使繼續收復河西還被吐蕃佔領的地區,而張議潮在此後還擔起保衛河西的重任,與百姓們共同發展生產,河西地區也因此變的繁榮起來。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趁安史之亂唐朝無暇顧及之際,吐蕃軍隊順勢攻佔了唐都長安!然而僅僅佔領了15天就撤軍了!這是為何?根據史料記載,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吐蕃佔領長安後,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同時他們縱兵搶掠,焚燒閭舍!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恨透了吐蕃人!對於冊立李承宏為當朝皇帝,老百姓更是不滿!因為現任皇帝唐代宗還沒有退位呢?

第二: 由於唐代宗重用了名將郭子儀,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後,用了一個疑兵計,再加上長安城內老百姓恨透了吐蕃軍隊,也積極配合唐軍,這使得吐蕃軍不知道唐軍的虛實,再加上孤軍深入,只好撤兵!唐軍不費吹灰之力隨即收復了首都長安!後來乘勢收復了吐蕃軍隊佔領的其他地方!

第三: 吐蕃軍隊佔領長安後,由於山川阻隔戰線拉長,再加上長期待在高原的吐蕃軍不適合一馬平川的關中生活,所以在唐軍的威逼下慌忙而逃!


夏帆說史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為了平叛,逐漸抽調安西隴佑軍隊平叛,邊關空虛,逐漸控制安西四鎮和隴佑18州,公元763年還攻破長安,在郭子儀的故佈疑陣下,吐蕃不知虛實退走,後來在大唐聯合南詔,回鶻打擊吐蕃,西方大食人又多次打擊吐蕃,802年大相論莽熱戰死,十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與唐朝的交戰未討多大便宜,唐朝依靠尖關狹隘,吐蕃損失很大,年年征戰,國庫空虛,再加上吐蕃內部出問題,宗教對立佛教和苯教對立,各大將傭兵自重,最終在877年吐蕃分裂,在這過程中張義朝帶領義軍收復河皇,動搖吐蕃


逍遙自在樂無涯


吐蕃趁安史之亂,聯兵南詔奪取巂州(西昌)、會同(會理)、臺登(瀘沽)、昆明(鹽源),進據清溪關(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脅成都,吐蕃佔優。之後,吐蕃藉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此時唐朝對吐蕃處於歷史最弱時期。

幸好,此時郭子儀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廣設疑兵,嚇阻敵軍。吐蕃不知虛實,據長安10餘日後退走。此後,唐朝大量從內地調兵到邊境防禦吐蕃,唐朝進入防守時期。

唐蕃戰爭的後期,決定勝負的因素已主要決定於第三方的參戰,唐朝在建立對吐蕃聯盟方面取得成功。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正式歸附唐朝,在神川大破吐蕃;貞元十八年(802年),韋皋俘獲吐蕃將軍論莽熱,吐蕃由盛轉衰。

此後唐朝聯合回鶻、南詔、大食,合圍吐蕃,此時吐蕃連年征戰,國勢大衰,最後於877年分裂。

總結這段歷史,應該說,唐朝和吐蕃是在雙方最強盛時期交戰,各自運籌謀劃,機變百出,廣泛使用了長驅直入,直搗腹心,誘敵深入,相機殲敵,機動防禦,伺機反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疑兵阻敵,伏擊,迂迴,遠程奔襲,夜襲,反間等戰略戰術,非常精彩。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是是否團結了周邊的勢力形成聯盟,這點唐朝曾經在南詔方面做得不好,但最後還是改變了策略,從而取得了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