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朝是怎么开始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失地的?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年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节度使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大唐王朝利用八年的时间最终平定叛乱,但安史之乱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中央集权也遭到了严重消弱,大唐从此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的局面,为唐朝后期的灭亡也埋下了隐患。

吐蕃趁火打劫

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乱,边疆精兵猛将内调平乱之际,联兵南诏夺取巂州(西昌)、会同(会理)、台登(泸沽)、昆明(盐源),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并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唐朝用郭子仪声东击西,疑兵之计,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占据长安十数日后退走。

此后数十年间,唐王朝再无力攻打吐蕃,唐朝对吐蕃也从此进入防御时期。

大唐吐蕃战争从未停止

吐蕃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开始,一直至9世纪吐蕃分裂为止,双方从未停止过战争。双方争夺区域主要围绕西域和青海地区,包括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

唐玄宗初年,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大唐王朝的精兵猛将也多聚集在西北地区,一直对吐蕃采取高压政策,吐蕃无法从河西直接进入到关陇腹地入侵中原。

天宝八年,哥舒翰收复石堡城,唐军在青海势力达到顶峰。

天宝十二年,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唐朝在西域势力完全碾压吐蕃,把吐蕃势力从安西彻底驱逐出去。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爱江山更爱美人,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从此荒废朝政,致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而此时吐蕃由于赤松德赞的上台,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发展经济,综合国力已今非夕比,于是早已经对西域与河西虎视眈眈的吐蕃,趁西北边陲空虚之机,趁机入侵。

天降英才

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四郡,统治了河西走廊,自此切断了长安与西域的连接通道,唐王朝无力统域西域及河西走廊广大地区。

西域与河西走廊被吐蕃统治近百年,实施文化专制,不许百姓穿汉家服饰,对汉人的残酷压榨,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诗人张籍的一首《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河西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诗人发出呼吁:难道就有没有像李广、李蔡兄弟那样的名将,来收复凉州,带领百姓们重回汉家故土吗?

公元799年,一个注定将改变这个地区命运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张议潮。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张议潮自幼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立志驱逐侵略者。他散家财作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

<strong>收复失地

公元844年,张议潮趁吐蕃爆发大规模内乱。外交政策上,唐王朝结好回鹘,孤立吐蕃,派河东节度使于盐州大败吐蕃军。次年,派凤翔节度使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等地。至此大唐王朝开始由防御转入反攻。

公元848年,做好周密计划的张议潮见时机成熟,与当地名门望族、豪杰义士联合,发动起义,振臂一呼,全城汉人响应号召,纷至沓来,誓与吐蕃决一死战。张议潮修缮甲兵,且耕且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

至此沦落百年的河西诸郡又重回归到了大唐王朝。


四哥聊历史


事实上,由于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冲击太大了,大到唐朝根本没有力量来收复在自己的失地。并且安史之乱结束的同年七月(广德元年二月发生的安史之乱),吐蕃便再度进攻唐朝,将唐朝的河西陇右之地全部攻取,凤翔以西,邠州以北全部被吐蕃占据。

到了唐德宗贞元七年的时候,吐蕃已经占据了唐朝中期的陇西道、河西道、安西都护府辖区以及剑南道、关内道北面的一些地区,相当于今天的青海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

之后,吐蕃仍一步步蚕食唐朝的领土,对比唐朝中后期几次与吐蕃签订盟约时所划定的边界线的位置,就会发现唐朝的边界线在一步步往后退,吐蕃的则一步步向前推进。

直到吐蕃后期因王室分裂导致内部发生动乱,唐朝才趁机下令西部边镇各节度使对吐蕃发动进攻,收复失地,比如凤翔节度使李玼复清水,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复原州,取石门等六关,得人数万;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诏为威州:邠宁节度使张钦绪复萧关;凤翔节度使收秦州;山南节度使郑涯得扶州。之后又有沙洲张义潮的起义,并一举攻占了瓜(今甘肃安西)、沙、伊(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肃(今甘肃酒泉)、鄯、甘(今甘肃张掖)、河(今甘肃临夏)、西(今新疆吐鲁番)、兰(今甘肃兰州)、岷(今甘肃岷县)、廓(今青海贵德)等11州,但是张义潮攻占这十一州后选择奉表归唐,于是这十一州也等于被唐朝收复。

几年后,张义潮又攻克了凉州,仍奉表归唐。北庭回鹘仆固俊又击取了庭州和西州,此时仆固俊隶属于张义潮所以也就等于唐朝收复了庭州和西州。此外,也出现了大规模吐蕃将领直接带着所统辖的领土投降的情况,先是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原州所辖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等7关的守将降唐。后来又有吐蕃镇守河、渭(今甘肃平凉)二州的将领尚延心降唐。所以总的来说,唐朝收复吐蕃所占领的地区,大部分是“捡回来的”,或者说是利用自己正统所在直接摘取了胜利果实。

当然如果问题中的“失地”也包括长安,那就另当别论了。

时拾史事作者哒哒的马蹄原创,谢绝转载,更多吐蕃相关历史请关注时拾史事阅读。


时拾史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西北的河西、陇右两镇精锐东调平乱,吐蕃趁机大举入侵,占领了唐朝西北大片领土,此地百万唐人沦入吐蕃统治之下,称为“落蕃人”,处境悲惨。

吐蕃占领西域的数十年时间里,采取的是横征暴敛的统治手段,当地的百姓都感到非常的不满,相比于大唐来说,吐蕃人太贪婪,所以他们心怀大唐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议潮出生于当时归属吐蕃的沙州,也就是现在的敦煌。虽然张家在当地也是豪富之家,可是吐蕃人却对他们剥削的更多,因为军事力量不够,当地的汉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爆发了严重的内乱,当时控制河西地区的吐蕃贵族更加残酷的剥削百姓,开始了烧杀抢掠来获取钱财,更加的激起了当地民众反抗的决心。到了九世纪初,吐蕃在陇西驻守的大将发兵攻打唐朝的边军,没想到几次都被唐军打败,而且还让唐军收复了宁夏和甘肃一些地区,吐蕃军队受到了挫折,对河西,陇右等地控制程度自然下降。

公元848年,张议潮带领沙州汉人发动起义,一举驱逐当地吐蕃驻军,又经过十余年的战斗,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统治中心凉州。张议潮起义控制沙州后,便派遣使者与唐朝中央取得联系。当时在位的是唐宣宗李忱,他在迎接了使者之后,马上派人去吐蕃嘉奖张议潮等人,而此时张议潮已经在西域打下来了十一个州,面积至4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且恢复了唐朝旧制。

张议潮向大唐献出了这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表示了臣服,这代表着被吐蕃占领的河西正式回归了大唐!


大江侃历史


导读:崛起于雪域高原的吐蕃几乎与盛唐同时崛起又同时消亡,相对唐朝的绵延吐蕃的国祚更短所以也攻击力也更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半年战争大多数在首任赞普松赞干布去世后发生的,集中在河西、西域、陇右、剑南等结合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为了平定叛乱不断从西域抽调精锐军队进入中原,“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吐蕃趁机蚕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安西都护府白发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几十年。安史之乱后才逐渐收拾局势,逐步展开对于吐蕃的反攻。


其实吐蕃和大唐是一对冤家,吐蕃有点死心眼也有点穷兵黩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乱后,吐蕃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还屡屡进攻大唐。由于此时河西、陇右都在吐蕃的控制下,所以大唐都城长安等西部边境时刻面临威胁。因此吐蕃频频进攻,大唐被动防御。吐蕃在频频进攻中不断损耗国力逐渐走向衰落;大唐被迫抵御吐蕃的不断进攻下无暇压制和调整地方节度使,终成藩镇林立。也就是吐蕃和大唐都在碧池进攻中不断的消耗,谁也没有得到好处。当然大唐最终在亡国前灭掉了吐蕃,为后世元明清三朝把青藏纳入版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唐正是收复领土还是在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遇刺以后,吐蕃西北边境的军阀论恐热妄图自立赞普和归义军崛起才让河湟之地重归大唐

从安史之乱后,吐蕃与唐朝彼此攻防拼杀将近百年。鼎盛时期的吐蕃包含青海西藏、甘肃、新疆、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及藏南的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地,曾经凭借一国之力硬撼大唐、回纥、大食三大强国。但是花无白日红,大唐吐蕃双方都在攻杀中彼此消耗慢慢的走向衰落。无论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其他原因吐蕃最先出问题了,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因为灭佛被仇恨的佛教徒刺杀。之后云丹、约松两位王子在各自拥趸的支持下建立政权,盘踞河西的军阀论恐热也野心勃勃的打算自立赞普。一时间强大的吐蕃处处烽火,如下图所示:

吐蕃内部各部势力内斗时候自然会抽调兵力调回国内,所以边境地区如中亚、安西四镇、以及河西、陇右都失去了控制。大唐终于腾出手来在吐蕃内乱中迎来了收复国土的良机,公元849年吐蕃控制下的泰州、原州、安乐三州以及南方的雄州纳入大唐版图。西北部的吐蕃割据军阀论恐热降唐,妄图让大唐册封他为雍凉节度使割据自立。大唐当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再度叛唐与吐蕃镇守鄯州尚婢婢彼此攻杀。

在此前一年河西走廊的唐朝遗民张议潮在沙州起义,自称归义军。归义军驱逐吐蕃守将,建立政权。随着论恐热实力的萎缩和归义军的迅猛发展,张议潮又占据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张议潮遣使把河西十一州的地图﹑户籍奉献给大唐,河西地区在将近百年后再归唐朝版图。


虽然吐蕃由于内部斗争控制版图逐渐缩小,但是唐朝也屡屡发生叛军、节度使叛乱。所以河西十一州仅仅是名义上归唐朝,其实还是在唐朝册封的归义军节度使管辖之下。所以随着李克用、河北等地的藩镇屡不服管理,再加上爆发的黄巢起义唐朝根本没有精力对河西等地管理。


小结:

唐朝和吐蕃的彼此征战进行了百余年,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屡屡获胜但是基本都是被动防御。在吐蕃末代赞普被刺杀后唐朝迎来收复故土的良机,但是此时大唐也被消耗的没有更多的精力。除了张议潮的归义军名义上的归属,唐朝并没有收复过太多的领土。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欢迎斧正。


历史纵横帝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将西北地区的河西以及陇右两个镇的精兵全都东调平定当时的战乱,而吐蕃去趁机入侵占据了唐朝的西北大片面积的土地,这个地方近百万的唐人被吐蕃人所控制,那时他们被称为落蕃人。

在吐蕃的统治之下,他们也常常会用一些汉人来担任一些比较低级的官职,用他们来管理当地的其他汉人,而在那里沙洲就是一个聚集着汉人的地区,当地有一个大族是张氏,世世代代都任用汉人都督。在唐宣宗的时候张议潮从自己的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一个职位,那时的他看见吐蕃正在走向灭亡,所以他就私底下集结力量准备推翻吐蕃,重新回归大唐。

在公元88年的时候,张议潮带领了沙洲的汉人发动了起义,起义后的张议潮迅速控制了沙洲,最终推翻了吐蕃在沙洲的控制,然后和唐朝的中央取得了联系,随后他被封为了沙州防御使等官职,这时候张议潮带领着河西归义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一口气之下彻底扫平了在河西的割据势力,让唐朝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唐朝竟然开始猜忌张议潮,朝廷认为他的队伍庞大,对朝廷来说是一种危险,于是便开始对他采取了限制的措施,刚开始的时候,朝廷让他们退出了归义军所占领的凉州,然后派遣了天平军去驻守凉州,名义上说是为了防止吐蕃的残余势力,实际上他是为了防止归义军。然后唐朝又开始下令让归义军的管辖区从十一个州缩小到了五个州。

除此之外,唐朝对于那些刚从吐蕃奴役下来的汉人也是十分的不信任,因为他们在吐蕃崩溃的时候自发地成立了一个强大的武装团体,虽然他们为收复西北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可因为他们被长期的奴役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方面已经习惯吐蕃了,所以被唐朝当做了排斥的对象。

可是张议潮非常希望朝廷能够接纳他们,让他们重新恢复对于西北的治理,于是他便上书给朝廷说,这些朝廷所排斥的人,其实他们都是唐朝西北战士的后裔,只是他们在安史之乱之后被吐蕃人给奴役了,如果朝廷能够真心的接纳他们,他们便可以回归到汉人的身份,唐朝也可以重新恢复以前对西北的统治方法。

可想而知,朝廷对于这些人以及张议潮本人都是不信任的,对于那些已经被吐蕃奴役的人们更是不能接受了,所以最终就导致了双方谈判崩裂,让他们与朝廷成为了敌人,最后凉州也成了归义军和吐蕃的联合阵营。

这时候的朝廷还一心想着削弱归义军,于是他便下令让张议潮进朝,而张议潮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肯定是要入朝做官的,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侄儿张淮深留守在西北继续统领归义军,后来唐朝又想尽办法去削弱张淮深的领导力,所以他长期拒绝归义军的来信。

进入了朝廷的张议潮最终也因为抑郁而死,最后归义军的内部也产生了动乱,张淮深也被杀死了,归义军的势力由此开始衰落,而这时候的唐朝也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梅姑姑318


实力如日中天的吐蕃,首先“虚胖”的

乍一看去,中唐年间的吐蕃,版图扩张到恐怖, 但其中的大部分土地,比如青藏高原和葱岭山地,都是以气候条件恶劣著称,能用于耕作生产的土地极少,而且偌大的区域,人口劳动力也严重不足。特别是吐蕃大军横扫南北的年月里,大批的吐蕃青壮被征调从军,生产破坏也十分严重。

当然,吐蕃治下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陇右地区,是盛唐年间“天下富出陇右”的宝地,更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但问题在于,吐蕃比土地水准还“虚胖”的,就是其落后的生产治理水平,当时的吐蕃还是一个奴隶制社会。落后的社会制度必然导致落后的军队吐蕃可以逞一时之勇打下长安,但是打仗最重要的粮草他供应不上所以只能在长安待半月。

针对吐蕃的战略唐德宗贞元三(787),唐朝六十五岁的宰相李泌,终于精准抓住吐蕃国土“虚胖”的弱点,制定了一个强大反制计划:《贞元之盟》。

《贞元之盟》,就是针对吐蕃空前的版图,认真打一场外交战。先是结好回纥,不但要通过回纥压制吐蕃,更要从回纥的领地上,重新开辟丝绸之路,打通唐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然后拉拢吐蕃的盟友南诏,且尽可能的拉拢西南各部落,作为遏制吐蕃的棋子。这个空前的战略谋划,又称“困蕃之策”: 吐蕃够强,那就编一个强大外交网,把你牢牢困住!

但在当时,这个战略的最大难题,倒还不是吐蕃回纥,却是此时在位的唐德宗。唐德宗做皇子时,曾遭到回纥可汗的羞辱,一提“回纥”两字,他就常见当场爆表。但李泌却丝毫不惧,硬是十五次直言进谏,劝得唐德宗咬牙点头。然后又一番唇枪舌剑,以最有利于大唐的条款,成功与回纥修好。

参照明末崇祯君臣们,面对“战和问题”时互相甩锅拆台的闹剧,必须说:中唐的君臣们,无论口碑好坏,确是负责任的政治家。

负责任的态度,也就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回纥履行诺言,重新给大唐架起丝绸之路,更多次出击吐蕃,缓解唐朝的压力。西南原本依附吐蕃的各部落,也纷纷向唐朝投诚。到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吐蕃的铁杆盟友南诏,正式向大唐朝贡。以前指哪打哪的吐蕃,这下陷入到被“围殴”的境地里,以《旧唐书》的形容说,那真是“西逼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实力损耗十分严重。

当然,要想国防安全,只靠外交反制显然不够,关键还是打铁还要自身硬——打造强大的军队。

于是,从八世纪末开始,精心打造强兵的唐朝,更演示了何为“积极防御”。每当吐蕃向关中一带入侵时,唐朝就果断以剑南(四川)为跳板,向吐蕃的腹地进击。正面碰的头破血流的吐蕃,还常被唐朝长驱直入。比如贞元十七年(801)的维州之战,在吐蕃进逼盐州的危局下,唐朝名将韦皋从剑南出击,陆续击败吐蕃十六万大军,俘虏六千多人。吐蕃的进犯,就这样招来唐朝的反击重拳。

如此一来,战略处处受制的吐蕃,当然也无力再战,从九世纪初起,就不停的遣使通好。西北边防安定的大唐呢?也得以腾出手来,陆续扫平淮西等跋扈藩镇,打出中唐的“中兴”时代。唐穆宗长庆元年,大唐与吐蕃终于实现了《长庆会盟》,再次确认了双方“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安史之乱后唐朝西北惨烈的烽烟,终于渐熄。





乐弟的


自汉朝时起河西地区就一直是每一个朝代中重要的一部分,历代帝王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在这个地区下功夫,然而尽管如此重视这片沃土但在唐朝时期还是遭到了偷袭使唐朝失去了这片土地60几年,而这六十年来,唐朝的遗民们也因此过着悲惨的生活。

当时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的盛唐因此而渐渐走向了衰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比邻大唐的吐蕃开始觊觎唐朝的这片土地,于是趁大唐兵力因安史之乱而变的疲惫不堪时进攻了这一地区,并占领了河西、沙洲、陇右等地区,这一占领便苦了河西百姓长达六十七年的时间,而之后在一位遗民的计划下,成功将这些地方收复。

而做出这一切的人就是大唐的遗民之一张议潮,张议潮出生在河西的沙洲,并且还是出生于当时沙洲的首富之家,然而这样的身份并没有为他带来多少优势,当时的吐蕃人并没有因他大地主的身份而对他毕恭毕敬,反而依旧要忍受着这些侵略者的暴虐无道。

因此他开始计划着有朝一日要为大唐夺回这片土地,使之得以继续回到唐朝。当时唐朝内部有心无力,虽然认为此地十分重要,但根本无力与之抗衡,因此之后的时间里朝廷几乎对此地不闻不问。而张议潮则在暗地里慢慢积蓄起自己的力量,准备时机成熟将其一举攻破。

后来吐蕃内部出现了内乱,张议潮认为时机成熟,于是趁一个夜里开始起义,由于多年来生活在西域对此地十分熟悉,加上吐蕃的内乱使吐蕃来不及反抗慌乱逃跑,而张议潮也因此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唐朝六十七年也未收复的土地给光复了。

唐宣宗以及朝廷百官知道后无不振奋,李忱也因此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继续收复河西还被吐蕃占领的地区,而张议潮在此后还担起保卫河西的重任,与百姓们共同发展生产,河西地区也因此变的繁荣起来。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趁安史之乱唐朝无暇顾及之际,吐蕃军队顺势攻占了唐都长安!然而仅仅占领了15天就撤军了!这是为何?根据史料记载,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吐蕃占领长安后,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同时他们纵兵抢掠,焚烧闾舍!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恨透了吐蕃人!对于册立李承宏为当朝皇帝,老百姓更是不满!因为现任皇帝唐代宗还没有退位呢?

第二: 由于唐代宗重用了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后,用了一个疑兵计,再加上长安城内老百姓恨透了吐蕃军队,也积极配合唐军,这使得吐蕃军不知道唐军的虚实,再加上孤军深入,只好撤兵!唐军不费吹灰之力随即收复了首都长安!后来乘势收复了吐蕃军队占领的其他地方!

第三: 吐蕃军队占领长安后,由于山川阻隔战线拉长,再加上长期待在高原的吐蕃军不适合一马平川的关中生活,所以在唐军的威逼下慌忙而逃!


夏帆說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了平叛,逐渐抽调安西陇佑军队平叛,边关空虚,逐渐控制安西四镇和陇佑18州,公元763年还攻破长安,在郭子仪的故布疑阵下,吐蕃不知虚实退走,后来在大唐联合南诏,回鹘打击吐蕃,西方大食人又多次打击吐蕃,802年大相论莽热战死,十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与唐朝的交战未讨多大便宜,唐朝依靠尖关狭隘,吐蕃损失很大,年年征战,国库空虚,再加上吐蕃内部出问题,宗教对立佛教和苯教对立,各大将佣兵自重,最终在877年吐蕃分裂,在这过程中张义朝带领义军收复河皇,动摇吐蕃


逍遥自在乐无涯


吐蕃趁安史之乱,联兵南诏夺取巂州(西昌)、会同(会理)、台登(泸沽)、昆明(盐源),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胁成都,吐蕃占优。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此时唐朝对吐蕃处于历史最弱时期。

幸好,此时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广设疑兵,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据长安10余日后退走。此后,唐朝大量从内地调兵到边境防御吐蕃,唐朝进入防守时期。

唐蕃战争的后期,决定胜负的因素已主要决定于第三方的参战,唐朝在建立对吐蕃联盟方面取得成功。贞元十年(794年),南诏正式归附唐朝,在神川大破吐蕃;贞元十八年(802年),韦皋俘获吐蕃将军论莽热,吐蕃由盛转衰。

此后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此时吐蕃连年征战,国势大衰,最后于877年分裂。

总结这段历史,应该说,唐朝和吐蕃是在双方最强盛时期交战,各自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反间等战略战术,非常精彩。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是否团结了周边的势力形成联盟,这点唐朝曾经在南诏方面做得不好,但最后还是改变了策略,从而取得了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