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為什麼要讓王安石來“背鍋”?

王安石變法是在宋神宗時期,變法自熙寧二年開始,至元豐八年宋神宗去世結束。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可以說,算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話說,在變法當年,慈聖、宣仁二位太后淚流滿目,對著宋神宗就是一頓哭訴:“安石亂天下。”於是,這位應該算是整個宋代最有改革幹勁的皇帝,開始猶豫了。

北宋滅亡,為什麼要讓王安石來“背鍋”?

那麼,王安石真的亂了天下麼?

他的幾起幾落,得以配享神宗廟庭。看歷屆領導人對他的姿態,大致就明白了,做大臣的,永遠不過是皇帝棋盤上的那顆棋子,非黑即白。王安石得到的最高榮譽,是在宋徽宗期間,這段時間,北宋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包括那個著名的梁山好漢。

這個時候,當年的變法,早就被當時的繼任者司馬光,顛覆的很是徹底了。即便如此,宋徽宗在位的時候還是“肯定”了王安石。只是,好景不長,宋徽宗的兒子,北宋最後一任統治者——宋欽宗,他繼位之後,就立馬再次“否定”了王安石。巧合的是,第二年,北宋就沒了。

於是,王安石被很多人攻擊,認為:“若是沒有他那麼激進的改革,北宋不會亡。”

其實,在北宋時期,反對派就以修史的方法對王安石變法進行了批評。到了南宋,再次通過修史的方法對其改革進行定性,指出:王安石變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滅亡。以後的歷朝歷代,均以此作為依據,對其變法做出了這樣的判斷,以至於,在宋元話本里有文章專門諷刺王安石變法。

北宋滅亡,為什麼要讓王安石來“背鍋”?

那麼,當年的王安石究竟做了什麼?

中國歷史上,經濟一直倚仗農業,王安石一直在基層工作,深知“田”的事情不處理好,百業則會蕭條,於是,他提出了“農以去疾苦、抑兼併、便趨農為急。”

這有錯麼?也許再過幾百年來看,他這話也是很有道理的。那麼,為何國家就此會更加動盪呢?撇開戰爭不談,宋朝沒幾個皇帝會打仗,出了幾個優秀的人才,還被他們給壓了。

北宋滅亡,為什麼要讓王安石來“背鍋”?

這裡,我們就說說這個農業。

青苗法,如果以今人的角度去看,會很讚賞王安石,他用了很先進的金融手段,去扶持農業。不過,主流看法在評價這個方法時,如是說: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

如果農民自身有錢,會去借貸麼?中國古人是沒有借錢消費的習慣(個別除外),這個習慣是後來培養的。王安石為何會強調是官方借貸?當時的利息是每半年20%——30%。

很多人一看到這數據,都會咋舌,這不是高利貸麼?單從這數字看,就是高利貸,不過,當時的民間高利貸是100%——300%。當然,就會有人抨擊了,王安石壓根就沒有幫助到農民,後來,這官府的高利貸也升到了120%左右。

其實,王安石的本意,是想通過官府貸款來抵制這民間的高利貸現象,而且,官府可以充盈財庫,農民也能相對可以減輕負擔。只是,在古時那種官僚體制運作中,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再加上,他此舉,就惹惱了某些“資本”。於是,他的一番好意,便成了“眾夫所罵”。

北宋滅亡,為什麼要讓王安石來“背鍋”?

那麼,他做錯了麼?

有人已經分析過了,他的那番觀點,應該換個次序,“抑兼併”放於第一位,方能真正解決這“田”的問題。但是,王安石是知道的,他一己之力,是無法撼動這個現狀的,哪怕有那個積極支持改革的皇帝。

很多人以為,都是些豪強鄉紳,在不斷霸佔著這些土地。那為啥連後宮的太后們,都會發聲,“討伐”王安石?其實,中國歷史上的這些王朝,真正的富豪,都是躲於這暗中的王公權貴。市面上流淌的那些錢,大部分的主家都是他們。

北宋滅亡,為什麼要讓王安石來“背鍋”?

這裡,我們來舉一個最近的例子:

清朝的最後一個太后,隆裕皇太后,聽說盛宣懷會做生意,就將自己的私房錢都交給了他。不然,這官府放貸,明明好事一樁,為何大家都集體反對?自己的生意被截胡了,誰會高興啊?

王安石的變法,壓根就沒有觸及社會的要害問題,他想溫和地改善農民待遇,但是,癥結就在那兒,這個檻繞不過去,始終都是在做無用功,甚至,會帶來更大的“反噬效應”。宋神宗已經看出來國家的問題,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去解決,因為,他自身的利益也是和那些人捆綁一起的。

後人更喜歡用“三冗”來討論當時的背景,的確,這些是佔用了大量的財政,不過,如果有足夠的經濟產出,這些並不會對社會帶來太大的衝擊,畢竟,換個角度看,是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問題就是在於,一個靠“田”吃飯的國家,最後,田成了最大的“負擔開銷”。

北宋滅亡,為什麼要讓王安石來“背鍋”?

對於此,不用看遠,就看看現代一些國家的做法就會明白:如果,一個國本基礎,不能維護好,那麼,民生問題,就真的很有殺傷力了。最終,北宋亡了,總不能說是皇帝無能帶來的吧?看看那趙佶,一聽敵人來了,跑了,後來聽說宮中的那些字畫都被金人給搶了,他更是感慨,也不心疼自己的國家已亡。

有人說過王安石迷惑皇上麼?沒有吧,既然沒有,那麼,為何這改革的失敗要和亡國捆綁?因為,總得有個人對這件事負責吧,於是,就由王安石來“背鍋”了。

【《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九》、《北宋財政走出“積貧積弱”的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