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技術人員地位為何比農夫低?

胡文欽


題主所指的,應該是古代“士農工商”這個排序吧。

的確,我國封建時代的歷代王朝,基本上都奉行重農抑商之策,這是由古代小農經濟的性質所決定的。哪怕是商業文明最為發達的宋代,也還是堅持重農抑商之策的,只是當時對商業發展的限制相對沒那麼大而已。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基礎的發展方式。所以,歷代君王為了維持政權的統治,都不可能不重視農業。

古代對農業有多重視?

須知道,即便是貴為九五至尊的皇帝,也是要“耕田”的!

因為,古代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天子田”。立春時候,皇帝還要率領文武百官出宮,親自來到自己的“天子田”上耕地鬆土。雖說這不過是做做樣子,但也能體現除古代統治者對於農業的重視程度。

而至於商業,對於統治者而言更像是不務正業之舉。所以,“農為本,商為末”是封建時代的基本統治格調,如果反之,就是本末倒置之舉了。

那麼,古代的農夫就被“技術人員”地位低嗎?

如果按照“士農工商”來排序,那就是讀書人(士族)優先,農民次之,工匠(算是技術人員)再次之,最後才是商人。乍看之下,還真是農民比工匠地位低。

其實不然!首先“士農工商”並非是社會地位的排序,而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四個方面之間的輕重緩急排序。

《淮南子·齊俗訓》:“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別州異,是故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 商與商言數。”

不妨舉個例子:蒙古帝國進攻中原地區時,按照蒙古軍隊的慣例,都會進行屠城。但是,他們卻不殺工匠,因為工匠能夠為蒙古軍隊製造工程器械和兵器等等。同理,歷朝歷代很多重要的國家工程的開展、皇家建築的修築,都離不開工匠。所以,工匠個體的社會地位,是不可能比一個農夫要低下的。



這些歷史要讀


我國古代有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皇帝以下,共有四等,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士農工商,士就是士大夫階層,廣義上不僅僅包括官員,還包括所有有名分的人,比如秀才,舉人這些都算,這些人有了名分,就成為官員的預備役,社會地位很高,可以不服役,不納糧,第二個階層是農民,第三個是手工業者,第四個是商人,剩下的統稱三教九流。

這個原因其實跟古代社會的經濟結構有關係,封建社會以農業經濟為主,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分為兩種,一是田畝稅,二是人頭稅,田畝稅是按照田地的多少來徵收的,人頭稅就是按人口的數量來徵收的,這種經濟形勢決定了封建國家最討厭的就是人口流動,各個朝代都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戶籍制度。人口流動帶來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第一是農業勞動力減少,會直接影響國家的稅收,第二是人頭稅會減少,這些都直接的影響到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所以,從這一點上看,這個等級制度基本上是按照人口流動的頻繁度來排名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人口流動比手工業者(即所說的技術人員)相對固定,所以農民的社會地位比手工業者要高。




笑談古今事


因為古代人不認可,不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