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临终前为何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薛学铭


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得首先知道什么是五石散,五石散的作用又是什么。

官方答案是这样,配方是:\t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都是石头类的,所以这方药剂的名字才叫五石散。

1、丹砂:又名朱砂,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而且也是提炼汞的原材料。

2、雄黄:又名黄金石、石黄,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有解毒杀虫的作用,也可以治疗疟疾。

3、白矾: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外用解毒杀虫,内用止血、止泻、化痰等。

4、曾青:又名朴青,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明目、镇惊、杀虫等作用。

5、慈石:又名吸铁石,是一味矿物质中药材,用法与普通药材不同,不能直接服用。

以上就是五石散的组成,是那个时代想要成仙的人吃的丹药。这些药物基本上都有毒性,这样的药组合在一起吃下去,对身体的副作用应该是有的。

再来说说孙思邈这个神医。

1、他是陕西人,出生于西魏541年,去世于唐朝682年,享年141岁,被称为药王。著名的《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就是他的著作。

他能成为一名医生,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久病成医。他小的时候身体特别不好,经常生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差点花光家底。但这也让他立志要做医生,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解除病痛。

20岁的他就已经在家乡有名气啦。等他到了40时候,他发现这个世界太乱了,于是就一个人进了太白山,钻研医术,研究药物,给人看病。

2、他给人看病,最看重的就是预防,其实从他的年龄也能看出来,预防大于治疗是多么正确的选择。

他是提出医生要有医德的第一人。他说医生应该:\t“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医生要胆大心细,灵活正直,这才是合格的医生。

那么孙思邈做为一个这么有职业道德的医生,本着对人的健康而言,他对于五石散这样有毒性的修仙的丹药,又怎么能提倡服用呢,让徒弟毁了这药也很正常。


柴米花茶说历史


在我们的历史中,有两大“毒品”曾在相应的时代里危害了无数人,这两大毒品第一个就是在近代史中由英国人输入的鸦片,第二个就是在魏晋时期风靡一时的五石散。

而这两大毒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以药品身份存在的。

鸦片在成为危害之前,其实一直都是欧洲人用来镇痛的奇药,曾经为那些饱受痛苦的人带来了片刻安宁。


五石散在成为荼毒之前,情况也是如此。

五石散最早是由汉朝时期的医生们发明出来的,主要由白石英、紫石英、硫磺、钟乳石、赤石脂等矿物成分组成,因为人们在服用之后身体内会出发散出一些暖意,所以自出现开始,就成为了一剂治疗风寒的奇药。

改变了五石散用途的何晏

要说到五石散由药变成毒的过程,有一个重要人物我们是不得不提的,这个重要人物就是曹操的女婿、三国时期的美男子何晏。

何晏此人的人生经历非常复杂,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他父亲去世而改嫁给了曹操,而在他母亲嫁给曹操之后,他也随之进入了曹操的府邸中,被曹操当成了养子来对待。


何晏成年后,曹操更是因为欣赏他的才学以及对他的偏爱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这里面的种种经历,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历史地位。

不过何晏最出名的并不是自己这些身份以及经历,他最出名的其实是他的才学与空谈,他是魏晋玄学的开山鼻祖之一,被时人视之为名士,在士人阶层中,是那种如同明星一般受人追捧的人物。

正如同现如今很多粉丝疯狂追逐自己偶像一些行为的情况一样,那时候人们因为崇拜何晏、受他的影响,就开始模仿起了他的一些行为。

五石散就是何晏的推广下,变成“毒品”的。

五石散的潮流

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何晏本身有着一些小毛病的原因,所以他就在医生的建议下,初步服用了五石散。

而随着他服用五石散的时间越发长久,他开始从五石散中发现了另一些奇效,那就是在服用了五石散后,整个人的体力会大增,一改以往的萎靡,与此同时,精神也会变得恍惚飘荡起来,仿佛整个人飘入了仙境一般无我。

这种精神上的感觉对于一直以来追求玄学的何晏来说是非常诱惑的,所以在历经了这种感觉之后,他开始对五石散着了迷,疯狂服用起了五石散。



后来,由于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磕药的另类,他就想办法推广起了五石散,想让整个士人阶层都服用五石散。

这个时候,在他这种重磅级人物的推荐下,服用五石散就迅速成为了当时士人阶层中的潮流,被很多追求那种虚幻感觉的人捧为了“圣药”。

五石散在历史之中的流传是非常久远的,在何晏被司马懿杀掉之后,五石散仍一直在接下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仿佛那最后的精神支柱一般,支撑着那些南方苟活士人们的最终幻想。

在五石散传播最为热烈的时候,服用五石散的人不再仅仅限于最初的士人们,很多的僧人、官员、道士、士兵、百姓在潮流的影响下,也服用起了这种危害极大的药物。

即便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五石散不再是时代的潮流,也仍然有一小部分人因为贪恋于五石散带来的虚幻感觉,仍服用着五石散。

五石散的危害

而五石散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虽然说在刚服用五石散时人们的体力确实会大增,但是在服用了这种药物之后,人们却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变得燥热起来。

在这种浑身燥热的情况下,他们是根本做不了其他事情的,只能整天袒胸露乳躺在室外通风的地方乘凉,喝点小酒缓解燥热。


这种状况,无疑中就消耗了很多人力。

除此之外,五石散本身的毒性也是不容忽略的,在历史中,因服用五石散过多而丢掉性命的案例其实比比皆是。

孙思邈的年龄以及对五石散的态度

正是因为深知五石散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所以孙思邈等一众名医才会一直利用自己的名气极力反对着人们服用五石散。

为了彻底摧毁五石散,孙思邈甚至还号召着天下人要把记载了五石散的药方通通烧掉。


在他去世之前,他更是嘱托了自己的弟子,让他们一定要彻底毁掉了这害人的五石散。

而说到孙思邈,有一个问题是人们一直争议很大的,那就是关于他的年龄。

说到孙思邈的年龄,一般大家比较认同的是101岁的说法。

不过在另一些史书之中由于种种记载的偏差,则有人称其活了141岁。


孤客生




古代,有一种药,叫“五石散”,吃了之后能治伤寒。至于发明这方子的人,老有名了,他就是张仲景。

但神奇的是,魏晋时期,这五石散竟然名声大噪。

过了几百年后,唐朝有位神医,叫孙思邈,据说活了141岁(也有说只活了101岁)。在临死之前,孙思邈告诫所有徒弟,将“五石散”的方子毁了。徒弟们含泪点头,孙思邈放心归去。

只是,对于毁掉五石散,孙思邈尽管徒弟众多,也难以做到,因为五石散早已“天下皆知”,是妥妥的明星产品,各种改良和深加工的方子到处都是。直到今天,五石散的方子还是存在的。

问题是,孙思邈为何想毁掉“五石散”,难道是人老糊涂了?完全不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聊聊五石散。

五石散本来是药,后来成了助兴的佳品



五石散在魏晋时期,成了名士们最喜欢的产品,如果说哪个文人名士没吃过“五石散”,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关于五石散为何崛起于魏晋时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此人名叫何晏,是曹操的女婿。成为曹操女婿前,他是曹操的后儿子,因为曹操娶了个熟女,这熟女就是何晏的妈。长大后的何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是对玄学一道,很有造诣。说通俗一点,何晏此人很能空谈,在魏国士大夫群里,威望很高。

因为何晏身患伤寒病,不得已吃“五石散”治病,吃着吃着,老何吃上瘾了,为什么呢?因为五石散吃完后,人的精神一下变得非常好,力气也增加很多,人会处在迷幻当中,醉生梦死,同时,全身出汗,需要喝温酒,吃寒食,不停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文化大家何晏的行为,大家觉得很酷,这是真文士,不是假名流。

于是乎,吃五石散的行为开始在士大夫中流传。到了最后,谁吃谁骄傲,谁吃谁高雅。什么建安七子,什么竹林七贤,纷纷开始吃五石散。



那种感觉太好,一边吃的满头大汗,一边喝着酒晕晕乎乎,再加上很多人敞胸露怀,半裸步行,刹那时间,这竟然成为了流行,成为了时尚。

如果五石散只是何晏等人彰显“名士风流”的工具,也许传播就不会那么广了。它还有着一个独特的功能,让吃者欢乐不已。

什么独特功能呢?壮阳,提高性能力。就这一点,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吃药的男人就此大增,传播也变得又快又远。

之后的五六百年里,五石散一直很受人重视。就算有人为此而送命,还是有其他人前仆后继,乐此不彼。

直到孙思邈出现,发出那震耳欲聋的吼声“统统毁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五石散。

孙思邈为什么让人毁掉五石散



五石散治病没说的,对于伤寒病,对于恶性痢疾,都有不错的作用。如果只是治病,这是不错的药。

但,如果有人常吃它,用来助兴,那问题就大了去了。

一是这玩意会上瘾,有点像如今的“海洛因”,几天不吃它,人就难受,关键是有些男人对这玩意有依赖,吃了它雄风万丈,不吃它“一泄汪洋”。凡是容易上瘾的东西,没几个好玩意,那是会麻痹神经中枢,对大脑有损害的。

二是吃了这东西后,全身燥热,必须四处走动,让身体快速排汗,最好是不穿上衣,或者袒胸露乳,这样让人感觉有伤风化。为了让人少嚼舌根,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画上的魏晋名流,穿着宽衣宽袖的衣服,看起来很潇洒,实际上,有些时候是为了散热。



三是常吃五石散,性情急躁易怒,容易发脾气。所以,常常看见史料上,有些魏晋名流脾气大的吓人,这当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常常吃药所致。

四是吃了五石散后,最好喝温酒,吃凉食,要快速散热,这就导致常常有人喝多,喝多了寻衅滋事,祸害周边人等。

最后,这玩意是药,是药三分毒,吃多了对身体实在有害,让人短寿。



作为“神医”的孙思邈,深知五石散的危害,看了无数的病,见了太多的人,最后,在141岁(有说是101岁)高寿临终之际,告诫所有徒弟:远离五石散,毁了五石散。

但,影响已经形成,传播如此广泛,哪里能毁掉?目前社会,吃“散”的人基本没有了,因为有了新的替代品,那就是“毒品”,无论是冰毒,还是麻烟,无论是可卡因,还是海洛因,都会让人迷幻,让人沉浸其中。

其实,五石散也好,毒品也罢,都对神经中枢影响很大,都对五脏六腑害处不小,如果想死得早,那没办法拦。但,如果想多活一些年头,最好还是远离。

正所谓: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远离五石散。


蓝风破晓


五石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寒食贴,其实是一种处方药。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初衷非常好,是用来治病的,只是后来被用乱了。


曹操养子何晏首吃药,五石散成为潮流

人们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肯定避不开魏晋时期。因为很多人认为魏晋时期的士大夫才是真正的名流,出现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导、谢安等人。

但是伴随着他们飘飘仙的姿态的时候,总是和另外一个名词联系在一起——五石散。鲁迅曾经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就大肆批判过这种药。

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如此批判何晏:其一,他是空谈的祖师。其二,他是吃药的老祖。这里的吃药,说的就是五石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石散是由张仲景所研发的一种中药,在汉朝的时候还都不敢乱吃。但是何晏改了配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药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几种。

吃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状况?和鸦片差不多!

张仲景发明这种药方的初衷是好的,主要是给伤寒病人所使用。因为这种药有燥热的功能,所以对于伤寒病证非常有用。但是普通人吃了就不行了。

由于这种药可以转体弱为强,因此何晏有钱之后就开始吃了起来,其他人也跟着效仿。当时五石散的流行程度,和清朝末期的鸦片差不多。根据是否吃了药,来判断这个人富有与否。

因此你有没有能力吃五石散,在当时竟然成为了攀富的一种手段。但是根据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这种药吃起来还比较麻烦。

刚刚吃下去之后没有什么反应,得稍微过了一段时间才有反应,这个过程称作是散发前期。如果没有后来“散发”的过程,那么就是有弊而无利。

因为这种药属于热性,无散发说明热存在了体内,古人尊崇体内“冷热均衡”,因此认为是有弊无利。

另外吃了之后不能休息,必须要持续走路,只有走路才能散发。所以当时把走路称作是行散。有诗为证:至城东行散。其实这首诗也是个笑话,因为不是魏晋时期所作,离开了时代背景,就没有了“行散”之意。

走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会全身发热,发热后全身发冷。一般情况下发冷就多穿点衣服,再不济吃点热的东西。然而吃了五石散之后,发冷和平时不一样。

要把衣服脱掉,吃一些冷的东西,再用冷水往身上浇。倘若你把它当成平时发冷处理,比如说多穿点衣服,多吃点热的东西,那肯定必死无疑。

但是服用五石散之后,有一样可以不用吃冷的——酒。因此在当时服用五十散之后,要用冷水往身上浇,然后吃一些比较冷的东西,再喝上一些酒。


由于五石散在当时非常流行,基本上魏晋的名流时不时的都会来上一口。所以在后世的记载当中,我们所看到的魏晋名流,基本上都是轻裘缓带、宽衣,后来甚至被推崇为高逸的表现。

但是也有不吃药的人,为了迎合这种时尚,穿衣服也就宽大起来。另外吃了这种药之后,皮肤也变得容易磨破,这是由于体内燥热,需要通过毛孔排气。

当时的名流不穿鞋袜而是木屐。我们所看到很多魏晋名画,里面的人仙风道骨,以为他们很舒坦,实际上内心很痛苦。

再者因为皮肤容易破,破了之后就容易流血,很容易把新衣服弄脏。因此他们道风仙骨的衣服,实际上都是一些旧衣服。而且因为长时间不洗,上面还有很多跳蚤。

吃药吃到居丧无礼,实在是荒唐至极。

当时有一个名词叫做扪虱而谈,没想到竟然成为了一种时尚。不过也正如我们前文所述,这种药是富贵的象征。然而买不起药的还大有人在,买不起药怎么办?那就假装吃了药。

(扪虱而谈”这是王猛的故事。《晋书·王猛传》说:“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所以等到了东晋时期,大街上经常有各种人作假。他们在大街上横七竖八的躺着,但凡有人过来问他们,他们就说自己在这里“散发”,以此来显示自己很阔气。

另外由于“散发”之后,要尽快的吃一些比较冷的食物。而且吃的还要快,否则身体会无比的燥热。而且也不分时候,只要吃完药过了散发的时间,就要立刻吃冷的食物。

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钱,一天要吃好几次药,因此一天要吃好几顿饭。而正是因为这种不规律的情况,影响到了魏晋时期的居丧之礼。

何为居丧之礼?据考究发现,在魏晋时期对于父母的礼节非常繁琐。比如说你今天打算拜访友人,要提前打听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的名字。

但凡有一人去世,和他交谈的时候,不小心说了他名字当中的某一个字。那么你这个朋友要立刻大哭起来,否则会被认为不孝。

而且居丧的时候,是不允许多吃,也不允许喝酒的。但是但凡你嗑了药,不仅要多吃,而且还要喝酒。因此影响了居丧之礼,形成了居丧无礼的情况。

不过由于吃药主要发生在名流上面,因此在居丧之际,喝酒吃肉,竟然成为了名流的象征,实在是荒唐。


另外还有很多由于嗑药发生的荒唐事情,这里就不再赘述,不过也说明了五石散在当时的危害性堪比鸦片。药王孙思邈才会在弥留之际让弟子把这种药毁掉。

参考资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1927


史之策


话说当年,孙思邈外出行医,自己病倒了。孙思邈得了什么病呢。其实是得到了丹毒。当时唐代很多人都想长生不老,很多医生都在那里炼一硝二磺三木炭,拼在一起吃。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是这样记载的:人们都说了服了五石散可以长生不老,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应该统统烧掉。我就配过这个药,吃了之后,这个脑袋大了,左额生丹毒,长了一个大包。


当时,孙思邈走到四川云阳,早上起来一个大包,到了晚上都是大包。当时云阳县令是他的朋友,请了好多医生看,没看好。后来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药方,就好了。后来,他写《备急千金要方》时说:石在身中,万事休泰。意思是你要是吃了石头,一万年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后来又说:宁食野葛,不食五石。有识者遇此方则须焚之,勿久留也。


当然,孙思邈的话有的人没听。比如李世民想长生不老,就吃了这个药方,不到五十岁就死了。雍正帝还开了一个炼丹厂,自己吃死了,又送给李卫吃,三年后,李卫也死了。因此,孙思邈教焚毁五石散,其实是对人民负责。可惜,后世的皇帝不少不听话。


商业风尚人物


这天下之药,大抵分为两类。七分药,三分毒,为一类。三分药,七分毒为另一类。

前者民俗间常有“是药三分毒”的称谓,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并且也知其中道理之一二了。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之人,更无十全十美之物。

后者便属今天药物中禁忌一类。如罂粟,从药理大抵上看少量镇痛,过则祸事。统观来看,其是三分药,七分毒。

我们今天要说的五石散,就和罂粟一般无二。

五石散最早期,应源于魏晋名流曹宴。也就是曹操女婿。曹宴是个整日修仙的逍遥子,为了让自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竟捣鼓出“五石散”以服用。服用五石散后,脸上不饰腮红便是红扑扑的自然好气色,再加上全身燥热难耐需着青衣飘飘,时人一睹其风采以为风流绝代,纷纷效仿。



(影视何宴食五石散脸色红润,搔首弄姿)

后何宴为了掩盖其嗑药丑闻,不仅自己嗑药,还拉着别人嗑药,放出“服散,非唯身体清健,亦觉神明清朗,飘飘乎如临仙境”的厥词。

这一下,魏晋人不仅土豪乡绅,连后来竹林那七个吹箫打铁的好汉也开始跟着嗑药了。于是魏晋的都城就有了这样一个怪现象。晚饭过后,约摸傍晚日头将落未落而有清风徐徐之时,洛阳城就会有一群大老爷们如醉如痴地身着青衣却衣不遮体乃至可以说袒胸露乳,横七竖八地躺在大街小巷。并且,越是繁华达官贵人出没之地而躺者越多。问其缘由,答曰“行散!”



(光膀子行散的魏晋名流)

原来,自何宴大忽悠食五石散之后,魏晋名流纷纷效仿,久竟刮起了不食散而不富不贵不风流的妖风。慢慢地,五石散发展成了一“散”千金非权贵无以得的地步。食散后因内体燥热需行走运动出汗而散去,故有俗语日“行散”。而洛阳好名虚荣者甚众,行散者,忽悠者十有八九。真贵族,像何宴那样的,都是服散后和朋友宅在家里一起悄摸摸地招呼满桌子的美酒寒食以散热。真要如大街小巷的那些抠脚大汉那样安逸躺着不做它事,恐早因热气不泄,爆体而亡。

时至今日我们研究五石散,其概有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和硫磺组成。

(五石散)

其它的我们可以不认识,单说硫磺,民间驱蛇鼠虫毒之物,又怎么会是多好的东西呢?!

五石散与罂粟类似,其药理七分毒,三分药。适量辅以药物确可使人祛寒排湿,精神清明。过度服用则使人精神亢奋而后竭力,致人入飘飘乎之幻境,忘乎所以。且其所带来燥热之症不仅使人五脏六腑如翻江倒海般热腾,更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而皮肤分外娇嫩敏感,摧之必破。因此而皮肤溃烂疮毒感染者,不计其数。

唐时药王孙思邈也认为五石散乃三分药,七分毒之物,虽食少量可药用而世人多为之过量嗜毒,荼害无穷。孙思邈于生前彻悟禁散之事,深觉过往不可追,当代不可绝,唯后代有可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费尽心思与其徒弟踏遍五湖四海宣扬五石散之害且搜集民间五石散药方尽毁之,唯恐其传至后代,遗祸无穷。


不书


古代人大多寿命都比较短,而神医孙思邈绝对是一个例外。这个人活了141岁,这种寿命就算放在现代,也绝对是一个非常长寿的人了。孙思邈一生共经历了四个朝代,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和唐,他是一位神医,擅长使用中药材,同时还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献!提及此人,大家会有一个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孙思邈非常痛恨一种东西,此物名为“五石散”,他去世之前还对自己的徒弟说,一定要毁了五石散,那么神医孙思邈究竟为何如此痛恨五石散呢?

孙思邈对中医颇有研究,中医上面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这句话是“是药三分毒”!人在生病时需要用药物来治疗,最终人的身体可以得到康复,但这些药物也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三分的伤害,虽然有一些伤害不太明显,但日积月累一定会让我们的身体不堪重负。就算是像人参或者是一些其他珍贵的补药,也同样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会危害到我们的生命。这些补药都如此,就更别提五石散了!那么五石散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人们把五石散又称之为寒食散,这种东西是由很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里面还有十几位的草药呢。

五石散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制作而成这种东西,主要是用来治疗伤寒的,而且治疗的最终结果通常都非常的好。不过张仲景去世之后,这个方子就被很多人进行了改良,因此方子本身的作用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形成了魏晋时期人们口中的五石散!经过人们改良之后的五石散可不是用来治疗伤寒那么简单了,五石散成为了人们眼中非常神奇的一种东西,人在服用了它之后,体内会越来越热,人越来越不惧怕风寒了。同时还会成为我们的身心愉快,性格愈加的开朗,而且体力也逐渐增强。人们越来越依赖五石散了,并且把它当成了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很多人都会在家里面备上一些五石散,没事的时候就服上一些,当家里来了客人,人们还会把它拿出来招待别人。若是家里面拿不出五石散的话,客人来到家中,主人甚至会觉得招待不周并且很丢面子。因此,服用五石散成为了魏晋时期社会上的一种奇怪现象,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五石散产生了依赖性。

若是五石散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倒也就罢了,但殊不知,五石散所产生的副作用是致命的,而且副作用非常的明显。其中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服用五石散会让人越来越戒不掉它,就像是抽烟吸毒一样。过量食用还会直接致人的死亡。不仅普通人会吸食它,就连一些王公大臣,宰相,诸侯都被五石散深深的吸引了,甚至包括帝王。这些人逐渐变得暴躁,而且杀人无数,慢慢的失去了人性,而社会也开始变得动荡不安。

当然了,每个时代都是有一些比较明智的人的,而神医孙思邈就是其中一位,在大部分人随波逐流去服用五石散的时候,孙思邈意识到了这种东西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开始强烈反对滥用五石散的这种风气,并且当时还有很多著名的医者对五石散都是深恶痛绝的。正是因为孙思邈亲眼目睹了五石散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他才会在临终前,吩咐自己的弟子一定要把五石散这种东西给毁掉。

服用五石散是一种恶习,好在有人出来制止了,因此这种恶习开始慢慢的有所好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说“宁食野葛,不服五食”了,人们会拿这句话去劝诫那些服用五石散的人,并且希望他们早日摆脱五石散!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服用五石散的这种恶习被消灭的差不多了,仅有的一些拥有恶习的人,只能够藏在道观中,穿着道士服偷偷摸摸的服用!


木剑温不胜


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他不但医术精湛,常常能妙手回春,轻松解除百姓的病痛之苦,被人尊称为“药王”“药圣”。而且医德高尚,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都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大医精诚”。他一生修书立著,所写的《千金方》,为后人推崇备至,被誉为“人类之至宝”。

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生前曾对一剂流传已久,被大家所热捧的方子进行了严厉批评。他多次上奏皇帝,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禁毁。可惜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这让孙思邈郁郁不乐,颇为无奈。临终前,他反复要求自己的弟子:“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孙思邈坐像)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方子,孙思邈为何对它如此深恶痛绝呢?

这个方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石散”。

“五石散”在不同的时期配方有所区别,但大体是由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等五种石药构成。最初是用来治疗疟疾、伤寒或者湿疹的偏方。

但因其药性燥热,服用后,可以让人精神亢奋,飘飘欲仙。因此在魏晋时期,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潮品”,成为魏晋名流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精神食粮。

最先服用“五石散”的人是何宴。

何宴是魏晋时期的名人,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在任司空时,娶了何宴的母亲,于是,何宴就成了曹操的养子。后来,曹操又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何宴又成了曹操的乘龙快婿。

据说何宴是个美男子,“美姿仪,面至白”。皮肤很白,拥有众多女粉丝。魏明帝对何宴白皙水嫩的肌肤很是不服气,认为一个堂堂男子,怎么可能如女人般肤若凝脂呢?因此,怀疑他抹了白粉。

于是魏明帝耍了个小聪明,在盛夏时节,当众赐予何宴一晚热气腾腾的热汤。何宴喝完热汤后,汗如雨下,就用衣袖擦拭,结果肌肤反而越发白皙。这就是典故“傅粉何郎”的由来。

何宴不但服食“五石散”,还到处宣扬服食后的感受:“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而且,何宴“耽声好色”,声称服用五石散后,体力倍增,即便勾搭于众多美女之间,也游刃有余。

(何宴)

于是,在何宴这个时尚达人的大力推广和代言下,“五石散”的奇效,轰动了整个京城。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名流雅士,下至乡绅富豪,平民百姓,纷纷抱着猎奇的心理争相效仿。以服用五石散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使得服食五石散之风长盛不衰,直至隋唐年间。

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竹林七贤”嵇康、刘伶等人,对“五石散”近乎痴迷。道武帝、明元帝、孝文帝等人也对五石散推崇备至,每日都须服食才觉神清气爽。

那么,孙思邈为何要“绝尽”五石散呢?

一、“五石散”其实就是一种毒品。

短期内服食“五石散”,能让人性情亢奋,神明开朗,体力激增。但如果长期服用,就会逐渐上瘾,并对身体产生致命的伤害,让人心神不宁,浑身燥热,直至赔上性命。

何宴在久服“五石散”后,“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道武帝在长期服用“五石散”后,导致性格古怪,喜怒无常,直至精神恍惚,终被儿子杀害。即便是医学家皇甫谧,也因钟情于“五石散”,最终过量摄入而致残。

就连“书圣”王羲之也深受其害,这位千古奇才醉心于服食“五石散”,因此影响了儿子王献之。王献之长期服散后致疾,并落下后遗症,43岁便去世了。

从魏晋时期到隋唐年间的数百年中,因服散而导致生病、残疾和丧命者,不计其数。

(王羲之)

二、服食五石散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

由于“五石散”太过燥热,而且要配合温酒饮用,所以服食之后全身发热,这些名流们便会脱掉衣服,袒胸露腹散热,抑或太过亢奋,产生幻觉,甚至出现裸奔等现象。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服散后,就经常一丝不挂的地躺在家里。邻居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劝他收敛一些,至少不能让孩子们看到他的不雅之态。但刘伶反倒斥责对方,“我在自己家里裸睡,与你何干”。嵇康也为了散热,常常只着一个裤头就在竹林里烂醉如泥地睡觉。

在民间,百姓也跟风效仿,即便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如丧葬仪式等,也争相服用“五石散”,因此不得不突破礼法,大肆饮酒,甚至当中脱掉衣服,大伤风化。

由于“五石散”还具有一定的壮阳功能,引得大批男子跃跃欲试,更是导致世风日下。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孙思邈才留下遗言,号召后人将五石散药方禁绝。


张生全精彩历史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医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所以取名为五石散。

五石散的出处及作用

东汉末年,当朝政局不安,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平民不仅饱受战乱之苦,更要抵抗疫病流行,而政府县衙自顾不暇,很多人因此死于非命。


据史书记载:东汉共发生大疫不下十次,疫病流行肆虐,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这时候,有一个叫张仲景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见惯了官场的种种丑恶,也见惯了当时的“生灵涂炭”,所以他立志成为一名济世为怀的医生。也好在他家境也算殷实,所以他有机会读书,他也确实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更是接触到了很多医学典籍。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医生。


随着日积月累,张仲景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也日渐精湛,救下了不少的疫病患者。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医术、他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和中医方剂,“五石散”就是出自于该著作。



由此可见“五石散”是用来治疗伤寒症的,而且治疗的效果都非常的好,张仲景利用这个方剂救活了很多人。由于这个方剂确实效果很好,就这样一直着流传下,到了东晋时期,由于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产生的作用效果也越来越“宽广”。

根据当时东晋人的说法,吃了“五石散”之后,人不但不畏风寒,同时还有其他的诸多好处,人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活泼,还能治疗腰酸背痛的老顽疾。而且体力也逐渐增强。

还有些人服用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等一会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怀,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






因为功效独特,一时间让人对“五石散”趋之若鹜。发展到后来,家里来了客人,可以不上茶,但是不可以不用“五石散”待客,如果家里没备有“五石散”,会让主人家觉得是没有面子的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

关于服用“五石散”,由于其药性燥热,食用方法也很讲究,也很麻烦,价格也很贵,所以只在士族贵族中间流行。虽然很麻烦,不过那些贵族都是乐此不疲,在当时也有一套很完善很流行的服用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服散后一定不能静卧静坐,而是要走来走去。所以魏晋名士最喜欢散步,称之为“行散”。



2、服用“五石散”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敏感变高,所以急需散热,方式有不停地吃冷东西、喝温酒、泡凉水澡,或者脱衣不停地运动,用出汗方式来发散热量,直到身体的余热发散完全为止。

“五石散”盛行于 魏 晋 ,就连一些名人雅士都有服用。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 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在那个时代的熏染下,就连“书圣”王羲之也不能免俗,对这些“服散”好处多多的传闻深信不疑,随波逐流服用起了“五石散”,而且达到了沉迷的地步。

《晋书·王羲之传》中的记载:“羲之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这里说的是王羲之认识有一个叫许迈的道士,两人经常一起游玩,一起服用石散。由于服用途中并没有预期的效果,于是不惜踏遍万水千山,就是为了采集好的药石。

(王義之)

关于王羲之服用石散,还诞生了一个“东床快婿”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刚服用完五石散,热的受不了,就把衣服脱下来散热,“老丈人”郗鉴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有当地文人雅士的风范,于是就决定招他做自己的“东床快婿”。


这当然是故事了。不过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在东晋时期的“上流社会”,确实很流行服用“五石散”。

为什么孙思邈在临终前告诫弟子要毁了五石散

我们先看看游山玩水、抚琴饮酒,长期服用石散的“书圣”王義之是怎么样的。

长期服用五石散,王羲之身体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变得越来越差。

他曾向亲友多次提及:“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

王義之更写了(夜来腹痛帖)来抒发心中憋屈的心情,也有一些后悔的情绪在里面,可惜已经为时已晚。王羲之长期服散的结果是:干呕、心痛、吃不下饭、肚子痛、且病入膏肓难以治疗。在被病痛折磨一通后,王義之于公元361年去世,享年59岁。




由于“五石散”含有(砷)的成分,也就是砒霜,而且该方药效“燥且猛烈”,长期服用无异于慢性中毒,还会导致精神恍惚,急躁之时透彻骨髓,状若颠狂,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对人拔刀相向。

“药王”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正因为他很长寿,活了141岁,见多识广的他更明白“五石散”对人体、社会的危害,“服散”恶习的流行也让他深恶痛绝,所以他在临终前就告诫弟子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小刀刀说史


说到五石散,先得说说它的代言人何晏。

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父早逝。后来他母亲就带着他改嫁大司空曹操。由于何晏自小就长的帅,又聪明,所以曹操很宠爱他。

何晏长大后,曹操将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但何晏有个毛病特别好色。久而久之,就有点力不从心。有段时间,他肠道不好,医生就给他开了五石散。

吃了几天药后,肠胃好了。但何晏发现五石散的另外一个用途,“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对于好色之徒来说,这就是古代的伟哥。

有好东西当然要跟好兄弟们分享,凭着何晏的身份地位,五石散迅速在达官贵族阶层传来了。这些人家里女人多,有了“神奇”的五石散就再也不担心资源浪费了,都恨不得让五石散当饭吃。

什么东西吃过量了都不是啥好事。五石散也不例外。这药副作用特别大,还容易上瘾。人吃完药后身体就开始燥热,然后就很亢奋,要么需要做“运动”,要么就要想办法散热。

当时散热还有这几种方式:先敞开衣服,或脱掉衣服,然后吃冰的食物,没有冰食物就得喝酒。服用五石散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对皮肤伤害很大,连新衣服或粗糙的衣服、鞋子磨脚都会磨烂身上的皮肤。

看起来五石散除了加强了“运动”能力,好像坏处挺多,为啥人们还争相服用呢?首先,五石散在当时是一种贵的药,一般人用不起。其次五石散容易上瘾,沾上了很难戒掉。

另外五石散当时在何晏之流的推广下,已经在上流社会流行起来了,成了身份的象征。所以大家在聚会或宴请宾客时都不得不用五石散招待,就类似于今天的茅台酒的档次。


在这种大环境下,以致当时老百姓识别贵族的方式是:走在大街上,穿着宽松的长袍,踏着拖鞋,精神饱满的就是牛逼人士。当然这其中就有一些是打肿脸充胖子的。

其实当时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这是那些牛逼人怕磨破皮肤才这班打扮。关于五石散当时都流行还有一个典故——东床快婿。

书圣王羲之年青的时候就开始服用五石散。在他16岁那年,太尉郗鉴为女儿选婿,他想跟王家结亲。王父说二十几个儿子随便挑。

郗鉴就去王家选婿,王家儿子们谁都想攀上太尉这门亲事,所以争先恐后地表现。而只有王羲之坦胸露乳躺在床上没有前去。

是王羲之淡泊名利吗?其实不是,是他当时没办法,他刚刚服用过五石散,需要散热,他也急得很。但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郗鉴认为这孩子与众不同,就挑了他做女婿。



五石散的危害还远远不止燥热、皮肤病这些危害,据《晋书·皇甫谧传》记载长期服用五石散会有如下症状: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当暑烦闷,加以逆咳,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

这是中毒症状,会致人死亡。但当时没有人怀疑是过量服用五石散的作用。因为五石散的配方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巨作《伤寒杂病论》。

五石散就这样在贵族阶层流行了500年,直到另一个医学大神药王孙思邈的出现。其实在孙大神之前有不少名医对五石散的副作用提出质疑,但没人信啊。

但孙思邈就不同了,他的医术,还有他牛逼的年纪(有争议,但至少100多岁),在大唐上到皇帝,下到民间百姓,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他的话有人信。正是在他的主导下,五石散才走下神坛,逐渐消亡在历史长河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