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死鼠如見虎 近代中國鼠疫橫行的因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於11月29日發佈《中國疾控中心週報(英文版)》(China CDC Weekly)創刊號,披露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發現的三名鼠疫病例,敘述過去五年來內蒙古的動物疫情一直很活躍,並指出長爪沙鼠乃鼠疫的主要宿主。由於近期國際媒體指控中國政府“隱瞞”疫情,加上網絡上流傳鼠疫無法治療的謠言,因此週報的發行,不啻具有防疫透明化與穩定民心的作用。


人見死鼠如見虎 近代中國鼠疫橫行的因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出,長爪沙鼠是內蒙古鼠疫的主要宿主。

鼠疫之所以引起部分人民的恐慌,是因為歷史上其有過三次大規模爆發,造成死傷無算,但由於現代醫學技術發達和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鼠疫致死率和傳染速度已得到有效控制,不再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瘟疫。而中國最後一次大規模流行鼠疫,則始自1856年至1872年,杜文秀(1823─1872年)發動雲南回變時,隨著軍士和難民的腳步一路蔓延至廣西、廣東、福建,最後透過香港散播至全世界,疫情持續至20世紀。

根據1974年學者的研究,雲南一直存在滇西縱谷大絨鼠齊氏鼠疫源地,因此當地始終有鼠疫反覆流行,只是由於地理條件和運輸技術的限制,使得人口流動不頻繁,才使疫情未大幅傳播。但自從雲南回變爆發後,鼠疫便迅速傳開。歷史學者李玉尚和曹樹基估算,當時雲南起碼有七成人口都是死於鼠疫而非兵燹。儘管這項數據尚未得到學界的普遍承認,但鼠疫在戰時與戰後流行,確實是地方文獻與耆老都記得的恐怖事實,導致“大疫流行,谷賤田荒”的慘狀。雲南文人楊瓊(1846─1917年)在所著《滇中瑣記》裡還提到,部分當地人以為瘟疫是由杜文秀部將楊榮的陰靈所帶來:“迤西之病瘟,人多自言見楊驃騎。楊驃騎者,名榮,杜文秀之驍將也,偽稱驃騎將軍。其為亂時,所至肆殺戮。迤西人民多受其殃,聞聲為之膽落。病者言其紮營某處,其處瘟乃盛,或言明日移營某處,某處瘟且及。”

面對如此嚴重的疫情,財政困窘的清朝窮於應付,連在回變時遭摧毀的醫所都無力重建。1879年雲貴總督劉長佑(1818─1887年)原本設置了官醫局治療民疾,每年經費不過300餘兩,但到了1899年又遭裁撤,因此官方能作的,只有向仕紳勸募銀兩賑濟死者家屬以及分配自制藥方。可以想知,這種消極的政策無法阻止鼠疫失控,而百姓也只能自求多福,探索各種樸素甚至荒唐的療法躲過這場疫病。

除了前述的楊榮之外,還有部分雲南人深信鼠疫是由“癢大老爹”引起,因此又稱鼠疫為“癢子病”,並採取讓婦女光著屁股抬棺材讓癢大老爹羞赧不敢近的方式避病,或是乾脆取刀連著皮膚割除癢子(染病的淋巴腺)、再喝一口香油以免毒素攻心。甚至還有群眾以為吸鴉片可“以毒攻毒”躲開鼠疫近身,比如1946年福建省晉江縣“中醫施永鎮出入病家名噪一時, 自恃有煙癮可以避疫, 終於染肺鼠疫而逝”。至於其他以生熟綠豆相雜喂野鼠解“鼠毒”、膜拜神明、

服食穿山甲粉末等奇方怪法,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凸顯智識落後與政府失能的可悲。

即使1910年有了以西式療法止住東北鼠疫的成功經驗,但清末民初之際,兵荒馬亂、軍閥割據,初建的民國也無力提供大規模的醫療條件、推進教育現代化,使大批人民不曉得病理學說,以為鼠疫乃神鬼引來,對西醫主張的消毒、隔離、注射疫苗等作法又頗有疑懼,造成防疫難有成效。加上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人力與資源投藥,只能採用強硬手段控制鼠疫,劃定疫區範圍並禁止人員出入,一旦發現有逃離者便即刻射殺。結果此舉反而更導致人心惶惶,染病者紛紛隱瞞病情,或是四散逃離,令鼠疫年年不絕。

至於鼠疫在1894年傳播至英國殖民下的香港時,儘管英國具有先進的科學與醫療知識,但由於英國忽視香港的民生建設,只想利用轉口港的位置榨取資源,使香港居民缺乏足夠與清潔的居住空間和飲用水,替鼠疫的爆發創造空間。加上疫情蔓延後,香港總督又以高壓態度強拆民房、入屋消毒、以軍警帶走病患至“海之家”(Hospital Hulk Hygeia)醫療船隔離,以及禁止病患至清廷在九龍的中醫院療養,結果引起香港人強烈反彈,也凸顯殖民者的傲慢。畢竟英國防疫的目的並非真心關切殖民地,而是擔憂人民死傷過重將使殖民地沒法繼續運作、從而損傷日不落帝國的利益,因此才會雷厲風行又不顧民俗地強推療法,一心只想儘速解決疫情、儘速恢復殖民地的功能。

清朝中葉雲南詩人師道南曾有詩歌《鼠死行》描述鼠疫的慘況:“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所幸當1949年中共建政後,政府對社會控制能力大增,得以動員社會防治傳染病,以及大規模地建立義務教育和現代醫療衛生體系,這才使為患多年的鼠疫慢慢絕跡。由此可見,面對疾病的快速傳播,唯有普遍提高民眾的健康保健知識,以及政府大規模地投入資源在醫療與積極防治上,才得以遏制疫情。因此,若有論者一聽到內蒙古的三個鼠疫病例,便有如驚弓之鳥,以為將重現清末民初鼠疫大規模橫行的情況,恐怕是太過杞人憂天,畢竟當下的中國與百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