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吃旱獭,百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流行,人类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

从1910年起到1948年,我国东北地区爆发了三次鼠疫大流行,累计造成十余万人死亡。

东北地区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有“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东北腹地松辽平原还有“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其中前者是东北前两次鼠疫大爆发的主要源头。


因为吃旱獭,百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流行,人类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


【第一次东北鼠疫,控制疫情是满清政府的最后贡献】

第一次东北大鼠疫流行发生在清末1910年9月—1911年3月,当年是庚辛年,又被称为“庚辛鼠疫”。

当时国际市场旱獭皮毛价格高涨,大批旱獭捕猎者涌入中、俄、蒙交界处捕猎,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

据灾后奉天全省防疫总局编写的《东三省疫事报告书》中记载,“中俄商人及部分官员受经济利益驱使,私自招募华工疯狂捕杀旱獭并烹食獭肉,使人类感染鼠疫,而鼠疫传播与人正是由于猎人烹食染疫旱獭肉所致。”

因为吃旱獭,百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流行,人类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

(中国近代东北地区两大鼠疫疫源地)

1910年9月东北北部即将入冬,野外工作的华工和商人们开始返回满洲里。满洲里是中、俄、蒙三国交界的最大城市,由此沿中东路铁路可以到达哈尔滨,并可南下奉天、关内。

1910年10月,满洲里开始出现肺鼠疫病患,疫病开始传播。

感染者沿着铁路线到了哈尔滨,11月哈尔滨出现第一位患者,12月份传播到了齐齐哈尔、长春,之后就是奉天(现辽宁沈阳),1911年1月就覆盖了整个东北。

当时已经开始临近春节,随着来自关内的季节性移民返乡,鼠疫流行区域将进一步扩大,已经蔓延到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这种肺炎型鼠疫是当时中国和国际上首次出现的,致死率高达90%。

“疫气蔓延,人心危惧”,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上奏给溥仪的奏疏中如是说。

这个锡良看来还是个有担当的,不但拒绝俄国和其他列强插手,还把控制疫情当成一场战役来打,

“请将出力人员,照军营异常劳绩保奖。其病故者,依阵亡例优恤先行立案,以资鼓励。”

控制疫情就是一场战争,医生和护士就是战士,药品和物资就是枪支弹药。


因为吃旱獭,百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流行,人类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


1910年12月,清政府派出医学专家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到了哈尔滨。

具体方法和现在大同小异,排查人员、焚烧疫病房屋、设立隔离医院、封锁交通、发放药品和消毒品、做好个人防疫、惩处防疫不力的官员,并对病死者尸体进行焚烧,很多措施就是当时首创的。

其中黑龙江省两个高级官员被罢免,包括黑龙江省民政使和龙江府知府,前者是从二品副省级高官,后者相当于正厅级的齐齐哈尔市市长。

想要让官员动起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动他们的乌纱帽。

控制措施在短短两个月就取得了效果,到1911年1月30日农历春节那一天,伍连德坐镇的疫病区域死亡人数达到了顶峰,“此后日渐消减”,直到1911年3月死亡人数为零,4月东北各地鼠疫被全部消灭。

此次鼠疫爆发死亡人数6万余人,其中东北地区死亡人数51155人。

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锡良和伍连德对疫情的控制措施得到了国际社会一致好评,这是满清作为一个大一统政府为中国人民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之后1911年6月,黑龙江省颁布了《禁捕旱獭惩罚简章》地方法规,禁止私入山林捕捉旱獭以及买卖旱獭皮。

因为吃旱獭,百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流行,人类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

(旱獭)


【第二次东北鼠疫,民国北洋政府也起到了作用】

人类总是忘记身上的疮疤,时隔十年,1920年10月,东北地区第二次大鼠疫流行发生。

这时已经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疫病携带者仍然是经满洲里入境,到达海拉尔后死亡。感染者几乎与第一次一样沿着铁路线蔓延整个东北。

人们在疫病初期仍然缺乏警惕性,到了1920年年底,死亡人数开始增加,从官方到民间终于开始行动起来。

好在伍连德主持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发挥了作用,几乎与上次采取了同样的防疫措施,疫情得到控制,死亡人数约8000-9000人。

因为吃旱獭,百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流行,人类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

(伍连德)


【第三次东北鼠疫,纯粹的就是人祸】

这两次鼠疫都来自呼伦贝尔疫源地,随着东北腹地松辽平原的开发,人类开始大规模踏足第二块“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

于是,从1916年起,几乎每一两年就会在这个区域发生鼠疫,与之前的肺鼠疫不同,大多为普通腺鼠疫,到1928年以通辽为中心,有了一次较大规模爆发,死亡人数达到千余人。

1931年918事件之后,东北地区被日本统治。

日本对东北这块殖民地的鼠疫进行有效的治理,每年仍然有鼠疫爆发,14年间累计鼠疫死亡人数达到2.3万人,年均近1800人。

日本在东北地区设立了细菌战研究所,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731部队,鼠疫尤其是来自“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的腺鼠疫就是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

因为吃旱獭,百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流行,人类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浮雕)

1940年6月,日军731部队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附近进行了人工投撒鼠疫跳蚤的实战实验,当年就造成当地中国平民死亡3051人,且当地鼠疫流行规模开始扩大。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后,日军为阻止苏军前进,三个地点的日军鼠疫研究所同时释放了培养的鼠疫菌和实验用的老鼠、跳蚤。

这三个地点分别是王爷庙(现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热河省新惠县(现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哈尔滨平房区,刚好都是苏联红军进攻的重点地区。

这个年代的细菌武器效果还不是很大,苏军的军事行动几乎未受影响。

但人类尚不具备掌握这种危险武器的资格,鼠疫以这三个地点为中心开始蔓延,造成了东北第三次大鼠疫流行,再次覆盖了整个东北地区,1947年达到高峰,到1949年才被完全控制,死亡人数达到4.9万人。

幸好日军当时还没有掌握流行性和死亡率更高的肺鼠疫细菌武器,而仅仅是普通腺鼠疫,这应该是人类的幸运。

因为吃旱獭,百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流行,人类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

(第三次东北鼠疫传播路线)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俄、蒙三国对鼠疫疫源地进行了“拔源”行动,东北两大鼠疫源头都被消灭,至此再也没有发生鼠疫流行,也没有发现动物宿主携带鼠疫菌,可以放心的去呼伦贝尔大草原骑马、吃烤全羊、围着篝火跳舞。

但是,还是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无论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保护人类自身。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