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一百多年前 一场瘟疫席卷东三省

109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11年2月20日,广袤的东北大地,鼠疫猖獗,染者以万计,且有蔓延到直、鲁两省之势,危急时刻,清政府下令民政部及东三省直、鲁各督抚全力扑灭。

随后,清政府拨款一千万两白银,设立防疫局、鼠疫研究会等部门,全力剿灭鼠疫。

不过,如今我们颇为好奇的是,当年的东三省,为何会突然爆发猖獗的鼠疫呢?

一百多年前 一场瘟疫席卷东三省

实际上,这跟当时东三省特殊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二十世纪初,整个中国境内,生活环境简陋,卫生条件堪忧,再加上科学卫生意识不强,对传染病也是一无所知,除了单薄的防疫意识,就更别提防疫设施了。同时,在那个蛮荒年代,闯关东盛行,随着东北铁路网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人涌入东三省,据史料记载,仅仅1910年这一年,就有56万勤劳朴实的山东人涌入东三省。随着人数越来越多,这就为当地瘟疫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当年,东北地区森林广阔,以打猎为生的猎人无数,而就在二十世纪初,因旱獭的毛皮经过加工处理后,其成色可以跟裘皮相媲美,喜欢穿貂的东北人民对旱獭的皮毛也颇为喜欢。因此,在高额经济利益的趋势下,猎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抬着大枪猎杀旱獭。不过,旱獭这种动物有种特点,就是在秋季容易流行一种疫病,患病的旱獭看起来慵懒,走路步履蹒跚,而且胳肢窝有略微肿胀,如果人接触的话,容易被感染疫病而死。

一百多年前 一场瘟疫席卷东三省

当年,至于旱獭如何把疫病传染给人类,当时的史料曾有明确记载。

《东三省疫事报告书》写到:“满洲鼠疫确源于捕旱獭者,该患者于潜伏期间必与达乌利亚华工棚内之人相接触,故九月中旬忽有七人之暴死。俄人知该病之可恐,遂将该棚内华工一律逐出。满洲里与达乌里亚间传染之媒介,实即被逐之华工,遂酿成此三省最惨最烈之疫症。”1910年10月26日,满洲出现首例鼠疫病例;11月8日传到哈尔滨,致使哈尔滨傅家甸地区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因为鼠疫而死亡了5693人,占当时总人口的0.81%。而整个东北三省,考虑到没上报等原因,估计死亡人数有六万余。

最初鼠疫发生时,东三省并没有专门的防疫机构,人们几乎也没有传染意识,由于没有及时隔离,感染者随意流动,导致这场突如其来的鼠疫,很快就在东三省迅速传播。

一百多年前 一场瘟疫席卷东三省

当年,鼠疫爆发后,伍连德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紧急奔赴哈尔滨灭鼠疫。当时,伍连德提出假设,这场鼠疫并不是专家们认为的老鼠经跳蚤传染给人,而是一种新型鼠疫,也就是肺鼠疫,可以人传染人。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伍连德随后将鼠疫流行的中心地区全面隔离,逐日挨家挨户检查,一旦发现患者和可疑的病人,马上送医救治,并且将送俄国租借的车厢改建为隔离房,定期消毒。此外,考虑到感染问题,伍连德还设计了一种加厚的口罩,防止医护人员感染。

一百多年前 一场瘟疫席卷东三省

但是此刻面临着最大的难题,即政府提供的棺材不足,死者尸体存放的问题。按照当时中国的伦理和传统,死者都是入土为安的,但是当时由于哈尔滨天气寒冷,冻土深达数尺,根本不可能深挖,所以,只能火烧尸体。随即伍连德则上书北京,希望得到允许;但是过了许久也不见回复。在经历了绝望,施肇基与摄政王载沣沟通后,伍连德的焚尸请求终于获得了允许。

到了1911年3月1日,哈尔滨当天的鼠疫死亡人数的统计还没有报道,终于,当天哈尔滨达到鼠疫零死亡。此后,东三省的鼠疫终于控制下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