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伏新冠病毒?科學家還在“破案”

2月8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成員現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簡稱NCP。


有關新型肺炎,最早向外界發出預警是病逝的武漢醫生李文亮,他被稱為疫情“吹哨人”。聞“哨”而動的是流行病學調查。病毒從哪裡來?會不會比非典嚴重,傳播快不快?傳播路徑如何?一切都要用數據說話,用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說話。有關新冠肺炎,講述流調的那些事。


找到中間宿主,是制伏病毒的關鍵環節


“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最新研究表明,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如何制伏新冠病毒?科學家還在“破案”


病原體的宿主,大體可分為三類:

自然宿主:是指天然攜帶某種病原體的宿主,病原體可以在宿主體內維持複製,但是不會導致宿主發病,並且能夠向其他物種傳播這種病原體。

中間宿主:是指天然不攜帶某種病原體,但是可以被天然宿主攜帶的病原體感染,並可以向其他物種傳播病原體的宿主。

終末宿主:可以被天然宿主或中間宿主攜帶的病原體感染,但是不會向其他物種傳播這種病原體的宿主。


找不到中間宿主,制伏病毒的線索鏈就會中斷。專家介紹,病毒自然宿主是蝙蝠。病毒存在於蝙蝠體內,而且不會引起蝙蝠發病。當偶然的機會,蝙蝠把病毒傳到某動物體內,比如說當年SARS是果子狸,MERS是單峰駱駝,那麼這些中間宿主就能攜帶並傳播病毒,並且傳播給人類,病毒在中間宿主體內產生變異,從而能夠感染人。


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蝙蝠。SARS病毒的宿主是菊頭蝠,ME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另一種蝙蝠,類似於埃博拉病毒的馬爾堡病毒宿主是埃及果蝠。蝙蝠簡直是“百毒之王”。持續的從蝙蝠到人和家畜的病毒傳播不是偶然的——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蝙蝠的棲息地遭到破壞,這些都可能是蝙蝠向其他物種傳播病毒的原因。


研發有效疫苗,需要漫長的臨床試驗期


新發傳染病發生之後,至少要回答四個問題:病原體是什麼?病原體如何致病?病原體從哪裡來?該病應該如何治療?


新冠肺炎疫情中第一個問題有了答案:實驗室檢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獲得該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新型冠狀病毒屬於Beta冠狀病毒屬,在進化樹的位置上,與SARS病毒和類SARS病毒的類群相鄰,但並不屬於SARS和類SARS病毒類群。


專家介紹,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確定新發病毒的種類只是第一步。血清學實驗證明患者感染過該病毒,身體恢復之後體內有該病毒的抗體。同時分離培養病毒,再對宿主進行攻擊,發病後再一次在發病宿主身上檢測到該病毒,才能明確這種病毒引發了疫情。


找到致病的“元兇”,目的是找到防病的疫苗和治病的藥物。而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毒株,讓不少人看到了“曙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表示,成功分離病毒毒株,意味著我們已經擁有了疫苗的種子株。有了種子株,就可以培育疫苗株。通過疫苗株,就可以製備疫苗。


如何制伏新冠病毒?科學家還在“破案”


疫苗開發首先要確認疫苗的靶點,選擇抗原。如果是傳統的滅活疫苗,需要在足夠安全級別的實驗室來做病毒培養、滅活;如果是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載體疫苗是用病毒載體來遞送抗原;核酸疫苗是通過信使RNA或DNA來讓宿主表達抗原。


好多人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充滿期待。作為健康人接種的疫苗,安全有效是前提。實驗室驗證疫苗的有效性,還要經過動物實驗來進行安全性評價,確認抗原可能的毒性。即使疫苗研發跑出加速度,但每個步驟都不能省。


專家分析,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是疫苗開發的瓶頸。長期毒性研究至少要幾個月時間,還有相當漫長的臨床試驗期。正如SARS已經過去17年,但人類尚未發現可靠的治療性藥物或疫苗。


找到傳播路徑,才能掌握流行規律


有病人自述沒有接觸史,也沒有到過湖北等重點地區,那他們是如何被感染的?


這就要靠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疫情就如同“破案”,通過各種線索的調查排摸,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瞭解病例的基本情況,掌握人員活動軌跡,明確傳播途徑,以便於儘快採取醫學觀察隔離等措施,阻斷疾病的傳播。


近期,天津一百貨大樓相繼出現5例確診病例,一起聚集性疫情。從前3個病例發病時的情況看,似乎找不到到任何流行病學上的關聯性。又出現了第4個病例,卻和前邊病例沒有任何交集。正在疾控專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第5個病例被確診。專家判斷,她的感染只能是來自百貨大樓。找到蛛絲馬跡,疾控專家們終於建立起了流行病學的聯繫。結論是:第4例在外地感染,回津以後發病,造成了百貨大樓內的病毒傳播。


北京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鄧芙蓉介紹,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的目的,是摸清或闡明疾病的“三間分佈”,即人群間、時間和空間。只有清楚疾病的“三間分佈”,才能清楚疾病的流行規律,並進一步探索疾病的病因,採取針對性的措施,為控制疾病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對每一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流調質控小組進行仔細審核、把控細節,力求在流行病學暴露史上做到“時間銜接無空白”,在密切接觸者判定上做到“無遺漏”,確保流調工作的質量。


鄧芙蓉介紹,一般來講,根據疾病發病特點和流行規律,採取適宜的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發現可能的危險因素,提出病因假設,進一步控制疾病。疾病的“三間分佈”是最基礎的工作,綜合運用各類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判斷,搞清疾病傳播途徑,目的是阻斷疫情的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