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抗“非典”,17年後戰“新冠”!老黨員再請纓上抗疫一線

2月5日晚8點30分,十堰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樊恭春從十堰市第二定點救治醫院隔離病房走出來時,已經連續工作了10小時,摘下醫用口罩和手套,他的雙手已經被汗水泡的發白,額頭和兩頰則是一道道勒痕,脫下防護服,貼身衣物也早已被汗水浸溼。這位50歲的抗“非典”老黨員,如今又重新站上了抗“疫”最前線。

17年前抗“非典”,17年後戰“新冠”!老黨員再請纓上抗疫一線

參與救援入駐第二定點醫院奮力搶救病人

2月2日,從醫26年的樊恭春正式入駐十堰市第二定點救治醫院,參與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從去年年底開始,呼吸內科的患者越來越多,因為流感導致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每天都能接診100人次左右。”樊恭春告訴記者,在呼吸內科工作,早已習慣了“發燒、咳嗽、咽痛”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肺炎,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會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聯。

“1月中下旬,武漢爆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呼吸內科的患者也越來越多,隨著被感染的患者日益增加,呼吸內科的所有醫護人員理應衝在最前線。”樊恭春說,從臘月二十九開始,自己就沒再回過家,直到正月初三。

17年前抗“非典”,17年後戰“新冠”!老黨員再請纓上抗疫一線

樊恭春說,起初自己在呼吸科門診,每天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正月初二那天調去了發熱門診,同樣是在為可能被感染的患者進行診斷。

2月2日,作為第二定點醫院支援的醫生,樊恭春入駐了醫院;2月3日,當第一批病人被轉入第二定點醫院時,樊恭春開始了他的工作。每天十幾個病人被轉入隔離區,連軸轉的工作十幾個小時,出來時他早已精疲力竭。

在接受採訪時,他卻笑著說:“除了護目鏡起霧了看不清,聽診器沒法放耳朵上,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別的也沒啥。”

時隔17年主動請纓再上前線

血氧飽和度、呼吸、發熱……每一樣都需要樊恭春重點關注。他告訴記者:“記得上一次這麼緊張的時候還是17年前的非典時期。”

2003年初,全國大爆發的病毒疫情非典讓全國人民恐慌不已。那時候醫護人員紛紛衝上一線,為抗擊疫情奮戰。2003年3月份,從醫9年的樊恭春在十堰市西苑醫院內科工作。

作為院內職工,樊恭春被派上“戰場”,為感染了非典的患者進行治療。

“當初讓我進隔離區時,我哭了。”樊恭春回憶起17年前發生的事。“那時候我剛工作不久,也沒有遇到過疫情爆發的情況,只看到報道上死了很多醫護人員,我很恐懼。”提起那時的心情,樊恭春沒有絲毫掩飾。他知道身為醫護人員,在一線奮戰是自己的責任。

“慢慢的,我沒有那麼害怕了,每天只有抓緊時間救人這一個念頭。”在隔離病區待了兩週,樊恭春的工作才算結束。“出來的那一刻,我全身輕鬆,也為自己的堅持感到高興。”而這一經歷,讓他得到了鍛鍊、收穫成長。

17年前抗“非典”,17年後戰“新冠”!老黨員再請纓上抗疫一線

一直身處一線的樊恭春在接到醫院支援十堰市第二定點醫院的通知時毫不猶豫的報了名。他說:“我在內科幹了快30年,我不上誰上。”從正月初三開始,樊恭春便在家學習防護知識、治療方法,全力以赴為入駐第二定點醫院做準備。

“這一次,我更多的是淡定、坦然的心態和必勝的決心。”樊恭春說,有了17年前的經歷,他沒有恐懼,儘管知道這次疫情的多數重症患者是中老年,儘管也知道沒有任何特效藥,但他還是毅然決然的主動報了名。“我知道,只要做好了防護措施就不會有問題。”

在得到同為醫護人員的妻子的理解和鼓勵後,樊恭春穿上了防護服,走進了隔離病區,開始了忙碌的救治工作。

決心奮戰到底,希望疫情儘快結束

隨著第二定點醫院逐漸走上正軌,不少確診病人被送到該院進行治療。在隔離病區工作期間,樊恭春在忙碌之餘,對患者的心態格外關注。

讓樊恭春印象最深的是一對父子。“第一天醫院接到了一名男性患者,第二天該患者的父親也被送來,醫院為了更好的治療,特地將父子倆安置在同一間病房。”

樊恭春說:“患有基礎病的父親比兒子情況嚴重,但父子倆卻一直互相鼓勵,兒子還會不時提醒父親喝藥,倆人一直積極配合治療,心態也越來越好。”樊恭春說:“只有他們重拾信心,才能更好的恢復。”

17年前抗“非典”,17年後戰“新冠”!老黨員再請纓上抗疫一線

儘管是每天長達10多個小時的連軸轉工作,樊恭春卻說:“看著這麼多的病人,這麼多的生命都需要醫護人員的救治,身後還有很多人在關心支持我們,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

他表示,自己願意在這裡奮戰到疫情結束的那一天,真正發揮一名醫生的職責,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最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