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离希特勒近吗?

WaFFenSS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离胜利很近,只要他们攻占高加索油田区,那么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梦想将得到实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败于石油资源匮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的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德国在二战时期的石油依然来源于进口,他们原本从美洲、罗马尼亚和苏联等地区购买石油,但是随着战争的爆发,英国和法国联手起来制裁德国的石油进口。英国和法国的海军一起切断了从美洲到德国的石油运输航路,即便是法国沦陷了,英国依然坚决切断美洲的石油运输航线。英法两国切断完美洲的石油运输航线后,他们以高价购买罗马尼亚的石油,导致德国能够从罗马尼亚买到的石油量直线下降。德国为了破解英法两国的石油封锁,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不仅使德国能够安心攻击波兰和西欧,还使他们从苏联购买到了大量的石油。

苏德签订条约后,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德国就从苏联那里买到了90万吨的石油,而德国从发动战争到攻占法国的石油消耗量只有150万吨,可见苏联对德国四处攻伐的功劳有多大。苏联是希特勒的攻击目标之一,希特勒知道只要打了苏联,那么来自苏联的石油供给就会断,于是他早早就开始威胁罗马尼亚。希特勒以开战威胁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根本打不过德国,于是他们只能是屈服,每个月向德国出售不低于13万吨的石油。即便希特勒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德国燃油消耗的速度还是快得惊人,每个装甲师一天需要消耗至少9.5万升的燃油。到1941年底的时候,德国的汽油只剩下79.1万吨,如果希特勒不解决燃油问题的话,那么德军的坦克将全部变成一堆废铜烂铁。

坦克机械部队的燃油问题迫使希特勒制定了“蓝色计划”,德军将南方集团军群拆分成两个集团军,然后分别对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区发动攻击,其中高加索油区是此次计划的重点攻击目标,占领斯大林格勒是为了保障高加索地区部队的侧翼安全。如果高加索油区被德军攻占的话,那么德军将获得每年约2400万吨的石油,这比每个月从罗马尼亚获得13万吨的石油要强太多了。德国在二战的时候,一直采用的是“闪电战”,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石油资源来进行持久战,如果德国占领高加索油区,那么他们将德国大量的石油,他们就不再惧怕持久战了。

德国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同时苏联就失去来自高加索的石油,高加索的石油产量占苏联石油年产量的90%,失去高加索油区,苏联将陷入燃油危机,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战败而已。德国灭掉苏联并获得大量的石油资源后,他们可以开始继续空袭英国,苏联的粮食产量和石油产量让他们有能力和英国打持久战,英国耗不过德国,终究要投降。英国投降后,意大利将获得北非地区,这个时候德意日三国就可以开始围攻美国,美国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坚持太久,最后同样只能败北。

高加索战役爆发后,德军快速向高加索腹地推进,原本他们有机会攻占高加索油区,但是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迟迟未能打开局面,于是希特勒把坦克第4集团军调往斯大林格勒,这导致高加索部队的实力下降了一个档次。德军在北高加索被苏军拖入消耗战,苏联的南高加索方面军向北高加索派去了援军,苏军在捷列克河包围了德国的两个装甲师,德军被击溃。德军指挥部发现部队将在北高加索遭到包围,于是他们只能命令部队撤离高加索油区,希特勒占领苏联石油的计划彻底破产。

屋漏偏逢连夜雨,希特勒占领苏联石油的计划破产的同时,他们依赖的罗马尼亚石油区也出现了问题。苏军在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他们便开始收复克里米亚地区,苏联空降再次可以从克里米亚起飞轰炸罗马尼亚油区,这使得德军的石油问题越发严重。

如果德国攻占高加索油区,那么限制他们军事实力的石油问题将得到解决,而且他们会快速占领苏联。德国攻下苏联后,美英两国根本敌不过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围攻,希特勒将顺利建起他的第三帝国。希特勒的梦想就差一场高加索战役的胜利,他离胜利的距离仅仅一步,很近,很近,很近......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近,当然近!当年希特勒曾无限趋近于成功。

当然,你如果说是德国称霸世界,一统全球,这肯定就是天方夜谭了。但事实上希特勒最初的战略目标并不高,他发动战争的最初动机并不是称霸世界,甚至于连称霸欧洲都不是。他只是想利用战争提高德国经济,并且夺回因一战而失去的部分国土,建立其所谓的大日耳曼民族。

事实上,希特勒在发动二战之前,已经依靠武力夺回了因一战而失去的大部分国土。甚至于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这样工业强国,已经是大赚。对于希特勒来说,其实目的差不多已经达成,兼并奥地利,侵吞波西米亚,这代表德意志帝国已经重建。这事希特勒第一次接近胜利。

但人性是贪婪的,英、法、美对德国的纵容,导致希特勒征服领土的野心日渐膨胀。希特勒放弃了这个胜利。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1939年,希特勒挥师闪击波兰。

闪击波兰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波兰曾经羞辱过德国,并且波兰一直鄙视日耳曼民族,德国打波兰是为了泄愤。

第二、波兰是英国的小弟,德国攻击波兰是在试探英国、美国的态度。

结果我们都知道,这次英法虽然没有出手阻拦,但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明白的,英法宣战了,二战全面爆发了。不过宣战归宣战,英法更多的还是被动防御,他们仍然对希特勒保有幻想,他们希望将祸水东引,让讨厌的纳粹和他们同样讨厌的镰刀锤子去斗,自己则坐享其成。

结果他们错了,1940年德国闪击法国,法国投降后沦为德国的附庸国,此时的德国拥有挪威、荷兰、丹麦、卢森堡、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等等占领国、附庸国,德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了空前强大的地步。

此时,在希特勒的眼中,只有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能够对自己造成威胁——美、苏、英。站的高度不同的,眼界也就自然不同了,称霸欧洲不再是梦,只需要搞定丘吉尔这老胖子和斯大林这个大胡子,整个欧洲将会是德国的,是他们日耳曼民族的。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希特勒率先攻打英国,企图争霸英吉利海峡,一旦英国本土被攻陷,希特勒将再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向东发展,与日本会师。

因此攻打英国的海狮计划是希特勒最接近胜利的第二处。

只可惜海狮计划失败了 ,英国险胜德国之后,希特勒将战略目标转移向苏联,开启了他的巴巴罗萨之梦。

希特勒打苏联的战略构想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在地理位置上来看,苏联在德国的后方。也就是说,一旦德国与美、英全面开战,德国必须在对抗美英联军的同时抽出一部分兵力防备苏联的偷袭,所以攻打苏联是希特勒唯一的选择。

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德国依旧有很大的希望拿下苏联。不过随着苏联的“自杀式”抵抗,加上英美摒弃意识形态之分,全力支持苏联,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越来越长,最终导致德国的后方补给线全面崩溃,莫斯科之战折戟,斯大林格勒溃败,元气大伤的德国不得不退出苏联,反法西斯联军进入反攻阶段。

如果德国攻下苏联,高加索地区用之不竭的矿石、石油将会解决德国在能源方面的问题,同时廉价的劳动力会帮助希特勒制造更多的坦克、飞机。最重要的,在整个欧亚大陆,再也没有可以阻挡德国装甲军团的势力。

届时将无人能够阻止希特勒称霸世界的脚步,即使工业实力超强的美国,也不行。

“苏德战争”是希特勒最接近的胜利的第三处。

不过希特勒在二战史中的两个关键处都遭遇了惨败,德国就此走向无可避免的灭亡。


白话历史君


德国不可能打赢二战,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国距离胜利要多近有多远。很多对二战有一些了解的朋友,都会好奇当初德国的错误决定:如果敦刻尔克的时候坚持进攻呢?如果在攻打苏联之前先登陆英国呢?如果提前在苏联入冬之前准备棉衣呢?如果希特勒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军提前在诺曼底部署防御呢?这些选择如果选对了,德国能不能打赢二战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希特勒就算这些决定都做对了,德国也还是不可能打赢二战。很多朋友想的都是,德国二战战败,是不是因为运气太差,做了太多错误决定呢?其实你反过来想想,德国能把战局扩大到二战那个规模,不是因为德国运气太差,恰恰是因为德国运气太好!如果在希特勒刚刚崛起的时候,英法就按照巴黎条约的规定严格打压德国的话,希特勒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如果在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和其他邻国的时候,英法不是采取绥靖政策而是坚决打击德国,德国也是没有机会的。

如果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英法没有打一场“静坐战争”,而是主动给希特勒一记背刺,德国也是没有机会的。如果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斯大林没有出现战略误判,过晚估计希特勒进攻的事件的话,早早进行全面总动员,苏联根本不会给德国留下一点机会。德军能够在二战中把战争扩大到整个欧洲,一次次的军事冒险能够成功,主要是拜盟军阵营一次次的优柔寡断和战略误判所赐。如果盟军阵营能够一直对局势有着清醒的判断,德国根本不可能撑到1945年!但是我们还是要讨论上面的几个问题,如果希特勒几次判断都准了,德国能赢吗?德军在敦刻尔克坚持进攻的话,英国会投降吗?答案是否定的,丘吉尔后来所说的“如果敦刻尔克的人没撤回来,我们只能用童子军保卫英国”,这句话更多是对自己功劳的吹嘘,敦刻尔克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实际上,仅仅是英国,就在二战中前后动员了超过一千万人,巅峰时期在役兵力超过六百万人,而敦刻尔克的英军,只有三十多万人而已。对于当时尚未完成动员的英国来说,敦刻尔克很重要,但是对于整个战局而言,敦刻尔克还没有重要到影响大趋势的地步。尤其是丘吉尔抵抗意志非常坚决,敦刻尔克的英军就算被全歼了,英国也不可能投降。如果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先登陆英国呢?这个不是希特勒做不做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德国来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英吉利海峡虽然不宽,但也还是要坐船的。而德国想要登陆英国,缺乏最重要的工具——海军!德国并非没有海军,而是德国海军跟英国海军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

整个二战中,德国海军一直被人嘲笑为“存在舰队”,它的意义就只是存在在港口里。曾经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一出海就被英军围殴击沉,德国战舰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只能靠潜艇刷一刷战绩。而潜艇显然是不能帮助陆军登陆的,希特勒曾经想要用空军消灭英国海军,但在空战中证明没有战略空军的德国完全做不到,所以德国想要登陆英国是不可能的。如果德军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国给士兵配发棉衣呢?客观的讲,德国的台风计划和巴巴罗萨计划,从战术上看,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各种机动穿插,包抄围歼,的确是战术杰作。但德军的错误在于,过于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过于低估苏联的战斗力,也过于高估的苏联境内的交通条件。德国的进攻计划基于一个设想:开战六到八周,苏联就会丧失大规模抵抗的能力,所以德军的后勤部门也只做了这样的计划。他们根本没想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希特勒没想到苏联会死不投降,于是战线越拉越长,而苏联境内的交通条件又非常差,德国的补给部队还是骡马化部队,到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德军已经完全供给不了前线部队了。

苏联入冬时,德国并不是没有棉衣,对于一个如此富裕的国家,准备几百万件棉衣不算什么。但前线糟糕的后勤让德军根本无法把这些棉衣发到每个士兵手里。整个1941年的冬天,德军的非战斗减员也只有十万人左右,对于前线几百万德军来说,这个损失并不算伤筋动骨。冬天对战事有影响,但并没有到决定胜负的程度。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坚定的战斗意志拯救了莫斯科,德国就是准备棉衣也没用,就是集中进攻莫斯科也没用!如果德军提前在诺曼底部署防御呢?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虽然德军将领们都认为盟军会在加莱登陆。但希特勒本人却以一种惊人的直觉,认为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不过他后来没有扭过将领们的观点,导致德国没有把防御重点放在诺曼底。

但是诺曼底登陆时,德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制空权,没有制空权的德军,就算是重点防御诺曼底,在给盟军更多杀伤之外,真的能够组织盟军登陆吗?要知道,在登陆当天,除了奥马哈海滩之外,其他海滩的盟军伤亡都非常少,几十几百人而已。

在退一步说,就算盟军诺曼底登陆失败了,也只不过是盟军不能在1944年6月登陆而已。难道盟军就从此老老实实当乖孩子了?盟军早晚要在西线登陆,随着德国在东线节节败退,灭亡是早晚的事,时间问题而已。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德国实力跟盟军阵营差距太大!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各国的GDP是这样的:德国 561亿美元 八千万人口苏联 433亿美元 一亿两千万人口英国 380亿美元 本土四千万人口法国 390亿美元 人口近五千万美国 超两千亿美元 人口超过一亿三千万从这些硬实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德国除了对法国和英国略有优势外,对苏美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德国虽然从GDP上看优于苏联,但由于体制问题,苏联的动员能力和集中生产能力远远强于德国,希特勒由于是民选政府,一直不敢总动员,到1943年才开始总动员,导致德国的生产力一直远逊于苏联。至于美国这个怪兽,就更没有可比性了。从实力上讲,英、法、苏、美,单独拿出来哪个,都可以跟德国打一个风生水起。如果只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单挑的话,德国还有胜利的希望,可是加上苏联美国两个怪兽,还四个一起打,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回来了。如果说德国唯一的希望,大概是提前搞出原子弹吧,可是德国没有战略投送能力,能不能吓住盟军也很难说哦~


口水杂谈


从根本上说,希特勒带领下的德国距离最终的胜利,非常遥远,甚至可以说是遥不可及。

国家规模实力不够

世界进入热兵器战争以后,任何一个国土面积以及战略纵深不够大的国家,都很难再称霸世界。

世界是多样性的,是五花八门的,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环境,甚至不同的饮食习惯,使得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国家机器,很难把这些因素最终整合在一起。



从这个层面讲,完整的欧洲、美国、苏联(俄罗斯)以及中国,可以构成世界四极。其他的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足够大的加拿大(人口少,且受制于美国)以及经济科技实力强大的日本(国土面积不够大),只能是这个世界的点缀,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很显然,二战时的希特勒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尽管当时的德国在经济、技术、军事思想等都非常强大,依然不足以支撑去惩罚世界,打倒希特勒所梦想的统一欧洲的目标。

战略目标不明确


单纯从军事角度讲希特勒以及他手下的元帅将军们,绝对都是大名鼎鼎。德国储备的战略力量,一经爆发,迅速燃遍欧洲,闪电战的让许多弱小的欧洲国家,一触即溃。


战争初期的胜利,使得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得意忘形,当他们大摇大摆的把目标定在高加索的油田,以求获得宝贵的能源供给的路上,不经意间看到那个叫做斯大林格勒的城市,只不过为了从政治上获取利益,斯大林格勒,为了这样一个诱人的名字,他们便忘却了初衷,把宝贵的兵力投入到这场毫无意义并且毫无胜算的绞肉战中。俄罗斯的冬天帮助俄罗斯打败了拿破仑,这一次又再次打败了希特勒。

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希特勒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是悔不当初的,但是历史从来不给任何人第2次机会。

其实就算是德国占领了高加索的产油区,也很难以保证其获得最终的战略胜利,前面所述已经准确的涵盖了他的能力范围。

结盟猪队友


二战的轴心国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

关于意大利在二战之中各种各样的奇葩故事已经屡屡见诸于媒体,在此不作赘述。喜欢听段子的朋友自己去百度。

另外一个猪队友就是日本。


这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依靠明治维新后所积累的科技力量,把自己的老师中国打得落花流水。直到有了全世界对中国的援助,包括苏联美国等强国,对正面战场的蒋介石部队进行了大量的武装,并派遣了航空队等兵力直接投入到中国战场。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通过游击战等战法,陷日本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就是这样一只自我感觉良好的军队,居然去撸假睡的美国的胡子,终于将协约国最终拖进了国际的深渊。

这就好比三个人,身强力壮,感觉天下无敌,相约去抢银行,最终却被银行的保安打得落花流水。

正义必将战胜不正义,邪恶不可能统治世界,哪怕它曾经在某一时某一地得逞过。


行学组


胜利离希特勒很远。从一开始就已注定以失败告终!虽然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但对苏联不宣而战是个最大错误。这也加快了德国的失败进程。这都是希特勒过于自信的恶果!

希特勒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原因很复杂,但加速希特勒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报"!众所周知,二战时期德军有个“超级密码"叫“英纳格玛”。

“英纳格玛”是由德国人亚瑟.谢尔比乌斯发明。并于1918年后期制造出了第一台英格玛编码机。在经过数年改进后于1925投入量产。德军先后装备了三万多台英格玛编码机,在二战初期让德军如鱼得水,战果辉煌!

但是,实际上英国情报机构早在希特勒“闪击"波兰后,也就是1939年底,就已初步掌握了德军的“超级密码”的相关情报。并在波兰数学家的帮助下成功破解了德军密码。

英国情报机构,也就是著名的“军情六处"利用所获取的情报,研制模仿出德军“哑谜"机器发送方式,获取了德军各指挥部发布命令所变换的编码程序。并取得成功,随后为其命名“炸弹"!从此,这个位于布雷奇利庄园的秘密机构,将破译的德军情报源源不断的传送给英国情报机构。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空军每次空袭英伦时,英国都能提前作好了准备,作到了以弱胜强。也令希特勒的“海狮"计划以失败告终!

也许是希特勒过于自信,在整个二战期间从未考虑过更换“超级密码",只是作一些修改变换而已!然而,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他最信赖的“超级密码"正将他的将军们所发布命令以及行动方案,送给了盟军情报机构。

所以说,胜利离希特勒很远很远,从未接近过他。从1942入侵苏联开始,希特勒的胜利就已成了泡影!


罗罗905


希特勒的野心过于庞大也把胜利目标制定的过于高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希特勒对于德国的失败和战后的景象可以说是十分不满,为此他开始了想要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并且他想要继续威廉二世的称霸世界的野心。甚至于他的野心已经超出了当年的威廉二世。因为当年威廉二世不过是想要打造一个像大英帝国那样的日不落帝国。而希特勒的最终胜利目标可能已经接近于统一。当然希特勒不可能一下子就想称霸世界。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胜利目标,他分成了三个步骤去走,每一个步骤都使困难度增加一个档次以上。

  • 第一步: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完成连俾斯麦都做不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德意志。希特勒的这个大德意志是在魏玛共和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战后德国割让的部分领土(这包括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但泽等地),同时还包括了捷克斯伐洛克、奥地利。虽然建立大德意志的初步胜利目标与称霸世界的终极胜利目标简单了很多,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法国与英国作为当时西方的仲裁者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希特勒完成这一目标。而从历史来看,也的确如此。尽管一战后的英国进行了绥靖政策,后来的法国也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一次又一次的容忍希特勒。直到希特勒对波兰开战时,法国与英国再也忍不住了,随即对德国宣战。
  • 第二步:称霸欧洲,为最终的称霸世界打下基础。届时欧洲将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由德国直接控制的地区,另一个则是由德国扶持下的亲德国家。这其实已经是接近于统一欧洲了。而想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其困难度可以说真不比称霸世界容易到哪里去,因为在欧洲的广袤土地上聚集了当时三个世界级的强国。他们分别为英国、法国、苏联。而当时的英国仍然处于日不落帝国的余晖中,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世界上拥有着重要话语权。法国虽然稍逊一筹,但在海外也拥有着庞大的殖民地,其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三。苏联在20年代进行着诸多默默的建设,加上苏联广袤的领土与资源以及庞大的人力,使其很快恢复了世界大国的实力。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德国称霸欧洲并将下一个目标对准自己无动于衷。而历史上希特勒称霸世界的第二个步骤中彻底被阻挡住了。
  • 第三步,称霸世界,成为世界秩序的仲裁者。想要完成这一目标可以说希望渺茫,而想要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就做到更是天方夜谭。

实际行动中的诸多碰壁使希特勒一而再的降低自己的胜利目标,但最终也无法接近胜利

希特勒显然并不是一个空想家,在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付诸实施,首先他打造了自己的势力,并且在德国一步又一步的扩展自己的影响力。虽然这中间遇到了挫折(1923年啤酒馆事件)。但最后希特勒还是做到了。在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挤入德国政坛并通过诸多努力使其在1933年建立了纳粹德国。1934年兴登堡死后,希特勒又成为德国唯一的领导者,并立法成为德国元首。

希特勒在成功主导德国后,便正式开始了他的野心。但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野心却在二战还没开始前就已经降低了胜利的标准,那就是与日本共同主导世界。希特勒也确实感觉单单以德国的实力的确不足以完成称霸世界。在经过了诸多外交努力后,他发现日本与自己志同道合,这也使希特勒为了称霸世界,赢得胜利而在世界寻找盟友,这其中包括了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当然与日本共同主导世界只是暂时之举,一旦时机成熟,德国将会击垮日本独霸世界。

与此同时,希特勒倒是赢得了他称霸世界过程中做到了第一步的胜利,也就是建立大德意志,但是1939年的德波战争也导致了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了。截止到1940年法国战役结束时,希特勒的大德意志计划已经超额完成,而且在建立大德意志尚未彻底完成时,希特勒已经开始称霸世界的第二步,即称霸欧洲。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希特勒再次降低了胜利的标准。因为希特勒发现德国海军根本无法打败英国皇家海军取得制海权,甚至连抗衡都做不到(早年,希特勒在称霸世界的野心中也包含了称霸海洋)。希特勒对海洋的野心大幅降低了。而在这样的情形下,希特勒甚至希望拉拢英国,但在遭遇英国拒绝后,希特勒又无法占领英国。

紧接着在希特勒把精力短暂的放在欧洲南部和北非后,他又把剑锋对准苏联。并在对苏作战的初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进展,这使希特勒在称霸世界的第二个步骤中,即称霸欧洲的计划已经做到了一半。但是,随着苏德战争的继续发展,希特勒在称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了更大的挫折,这一次希特勒连对陆地的野心都渐渐降低了,伴随着野心的降低(1944年,希特勒的野心已经局限于欧洲),希特勒把胜利的标准也降低了。可即便如此,胜利离希特勒却依然遥远。因为1944年的德国已经到了自身难保的地步。而此时,希特勒的盟友也都在此刻或与他分道扬镳、或是已经倒下、或是伤痕累累,自身难保。至于当初希特勒为了称霸世界而拉拢的日本,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最后

综上所述,胜利距离希特勒从未近过。他根据自己的野心而制定了难度过高的胜利目标。而要赢得胜利,战争是无法避免的。这使希特勒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将德国打造成战争机器,并在随后的战争之路上越走越深。最后希特勒并没有接近胜利,反而是与他的纳粹德国一起跌入无尽的深渊。


黎塞留的野望


要在军事上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

1,要有战争的正当性。

①,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纳粹德国大搞种族主义,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纳粹德国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发展计划,其所作所为,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纯粹扩张,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③,要符合民众的期望。纳粹德国扩张,欺压各国民众。除了德国人以外,其他国家的主流民意都憎恨纳粹分子。因此纳粹德国扩张,不得人心,不符合民众的期望。

2,要有足够的战争实力与战争能力。

①纳粹德国的GDP大致与当时的苏联相当,比英国高出30%,大约相当于美国的20%。非但如此,纳粹德国在工农业产出丶人口规模丶军人数量丶战略纵深……,都与盟国差距极巨大。

由此可见,纳粹德国的战争实力,远低于盟国,所以必败无疑。

②,纳粹德国工业发达,国家管理很有章法,效率很高。纳粹德国军队训练有素,战法纯熟,武器配备先进,而且配合使用合理,因此纳粹德国的战争能力,十分出色。这也是纳粹德国,在二战开始阶段,所向披靡的原因。但是再强大的战争能力,没有超强战争实力,作为依托,最终将会失败。

纳粹德国之败,并非是其将士的战斗力不行,而是纳粹德国的整体实力不济。

综上所述,不是胜利离希特勒有多近,而是胜利与希特勒无缘,希特勒注定失败。


鬼影147951010


胜利不仅距离希特勒不近,而且是相当遥远。纠其原因?首先就是纳粹德国实行的种族主义。由于纳粹德国大量的迫害犹太人,所以有不少的科学家都逃到了,也正是如此纳粹德国才断送了自己拥有核武器的机会,相反收留大量犹太裔科学家的美国,成功研制除了核武器。

其次就是德国对于自身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虽然在二战初期纳粹德国确实摧枯拉朽的横扫了欧洲,但那仅仅是陆地战场,面对隔海相望的英国,德国除了轰炸和切断海上交通线之外,根本就没有打登陆战的能力,而英国却是在二战期间最坚定的反纳粹国家,所以这颗钉子没有及时拔掉,就已经预示着灭亡。

再有就是单方面撕毁互不侵犯条约,率先与苏联开战。由于之前两个国家联手吞掉了波兰国土,所以苏德两国的国境线连接在了一起,可是在西面战场未稳的情况下就鲁莽的开辟东面战场,这明显是不明智的。苏德战争初期是因为苏联方面为了向前移动国境线,才会破坏掉老的防御工事,这也导致了纳粹德国进攻时的顺利。可是苏联的战略纵深实在太大,即便纳粹德国冲破了国门,也无法快速将苏联的反抗力量歼灭。

综上所述: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吞掉了波兰之后就停战并开始休养生息的话,说不定他会成功。可是当纳粹德国攻打了发过之后欧美列强意识到,希特勒侵略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即便一开始同盟国都没有太有效的反击,但纳粹德国的覆灭却只是时间问题了。因为吞掉波兰的时候,还只是欺负弱国列强们会睁一眼闭一眼。当开始袭击法国的时候,希特勒等同于以世界为敌。


九品侍卫


个人感觉仅凭军队是不可能胜利的,以为英美苏三个大国加起来的实力实在太强了,但是德国还有有一丝希望的,42的时候德国的原子弹研制有了很大突破,可惜之后遭到了盟军的破坏,我以为如果德军率先制造出原子弹,可以让很多国家瞬间丧尸抵抗力,或许会纷纷投降,就算死战德国也有同归于尽的办法。所以我觉得有原子弹就走胜利的希望。


魏武秦皇


二战中希特勒该集中所有军队单攻苏联,估计用不了半年苏联就亡国了,可惜希特勒把部队用到了整个欧洲战场,派到苏联的虽然是精锐部队,但毕竟人数没有苏联军队人多,几场恶仗下来纳粹就损失了几个集团军,苏联集全国兵力对付纳粹军队,而纳粹军队象撒豆子一样全欧洲都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让希特勒捉襟见肘,最终加上美国的参战,纳粹军队以失败收场,如果希特勒集中纳粹所有军队攻下苏联,再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打,那么半个地球都成纳粹德国的了,希特勒也不用自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