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继位。公元189年8月大将军何进同宦官集团因矛盾激化而被杀,董卓率兵入京掌握了政权,却又因恣意妄为擅行废立,而引发了各路诸侯的共同讨伐,董卓在迁都长安后司徒王允诱杀。此后汉献帝刘协便沦落为,被各路军阀操纵的傀儡,处于颠沛流离中。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暂时定都许昌,从而掌握了中央政权!袁绍却因忽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性,而在政治上频频失分。

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01、袁绍为何不肯抢先控制汉献帝?因为他在打“小算盘”!

袁绍不是不愿迎接汉献帝,更不是不想掌握中央政权,而是因为有所顾虑,所以才不肯抢先控制汉献帝。影响袁绍抢先控制汉献帝的,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如果袁绍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将会因为受到君臣道义的约束,无法再恣意行事。虽然当时天下己经大乱,各地军阀也都己经拥有了事实上的半独立地位,而名义上的东汉朝廷和汉献帝,对于处置当前的困境,更有其心而无其力。

但却因为还没有任何一个力量,可以扫荡群雄重新安定天下,所以东汉王朝的旗号还有必要继续打下去。更何况两汉王朝在对天下约400年的长期统治中,早己经形成了一个个既的利益集团,并且还在百姓中维持了一定的民意支持。这是导致各路军阀,暂时还不能抛弃汉朝旗号的主要制约因素。

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对于袁绍来说同样如此,尽管袁绍的力量也很强,但却并未强大到可以力抗群雄,独霸天下。中原地带有曹操、辽东有公孙度,江南有刘表、孙策,西部有刘璋、张鲁,淮南还有其本家兄弟袁术,以及吕布、刘备、马腾等小军阀。这些军阀势力的兴起,说明天下之乱正处在方兴未艾之际,还没有到可以重新安定之时。各路军阀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虽然在自己的地盘自行其事,但在表面上还在打着汉朝的旗号。

尽管不过这只是表面妆饰而已,在袁绍等军阀的内心里,是排斥甚至厌恶朝廷对其指手划脚的!倘若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上,袁绍就得直接面对君臣道义的约束,届时又该如何面对汉献帝呢?既不可能把汉献帝视为货真价实的皇帝,而又不得不面对皇帝和群臣的掣肘!故而这样做当然会获得拥戴朝廷的虚名,但对于己无益。

其次是,自董卓作乱以来天下分崩离析,诸侯拥兵自重,都把自己的地盘视为不容他人染指的独立王国。而当时虽然天下已经乱了,但是朝廷却尚保有一定的威信。如果袁绍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就得给他以表面的尊重,至少得维持住朝廷起码的体面。如果出现汉献帝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情况,就算效力有限,也有可能牵制袁绍自行其事,从而不利于袁绍恣意扩张自己的势力。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岂不是在给自己主动增加麻烦吗?

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更何况,如果袁绍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上,需要供养的更不止是一个皇帝!还有那文武群臣、后宫嫔妃、宫女太监,以及皇亲国戚,还需要为皇帝建宫殿,为文武群臣建府邸官衙。这得需要多大的一笔开销,况且还不是一次性开销,而是需要不断的持续投入:皇帝的花费和群臣的俸禄,就足以令袁绍背上沉重的负担!

因此只要皇帝和他的群臣建都于袁绍的地盘上,这个长期的开销就得由他来承受,届时袁绍就将背负起供养整个朝廷的负担,并且还没有其他军阀愿意施以援手!可以设想袁绍怎么可为了博取忠于汉献帝,拥护东汉朝廷的虚名,而使自己背上累赘。从而不断的消耗财力与物力,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军力发展和势力扩张呢?

第三是,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家族以忠于汉室的名声,得以积累起巨大政治威望。如果袁绍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却又不肯听从他的旨意,将会落个不忠不臣之名,从而导致袁家的声望毁于一旦,而这对于袁绍来说是不偿失的。

当初在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失败后,有人建议袁绍在河北另立皇帝建立小朝廷,但却没有成功。根本原因当然还是袁绍的反复不定,以及因爱好虚名,更不愿因此而承受道义约束!曹操敢冒“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污名,宁可委屈了汉献帝也不肯委屈自己,而袁绍因为家族名望太盛,却末必敢同样对待汉献帝!既然如此,还不如把汉献帝这只弃之可惜,捧着扎手的刺猬,远远地甩给他人。

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袁绍过于重视虚名而不务实际,既想要割据一方称霸天下的利益,又不想背上背叛朝廷的污名。正如曹操所说:“袁绍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袁绍的为人外表虽然摆出一副礼贤下士,宽厚多谋的样子,但其内心却是狭隘而又刻薄的。更何况袁绍虽多谋但却寡断,对于应该当机立断的事,袁绍却没能当机立断,致使其多次失去难得的机遇。

由此可见袁绍不愿迎接汉献帝,不仅是因为他忽视了掌握中央政权,会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利益,更是因为其没有远大目标,没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及时制订出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对于一个强大的军政集团领袖来说,如何恰当的为团队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方案、如何驾驭复杂局势,以及如何运用麾下人才的智慧,以期达到集众人之智为己用的效果,将会决定着整个团队的生死存亡!

说到底所谓领袖才华,也不过是如何驾驭好人才,处理好复杂的局势,并使之保持积极的、奋进的发展方向的统御艺术。所以像袁绍这样只会打小算盘的人,根本就不能被视做合格的团队领袖,他是注定要败给曹操的!

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02、曹操为什么把汉献帝当做宝贝?因为他在打一把“大算盘”!

和袁绍不同的是,曹操的战略眼光要比袁绍高明得多!尽管在那本影响力深远的《三国演义》中,出于拥刘贬曹的观点,作者有意将身为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曹操刻画成一代奸雄。但却依然无法抹去因为曹操统一北方,而使得中原经济与活力逐渐恢复的历史功绩!

曹操为何愿意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呢?难道他就不怕被袁绍视为累赘的刘协,到了许昌之后会成为自己的沉重包袱吗?我以为曹操这样做是有其有利条件和深谋远虑的。

首先是,曹操的家世不如袁绍显赫,不仅没有那种四世三公的荣耀,反而与宦官系统有着撇不清的关系!因此被各路诸侯视为“阉党”之后的曹操,没有袁绍那样大的道义负担。他不必担心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后,因为自己绝对不会上交权力给皇帝,而导致天下人对自己家族的非议。

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曹操可以允许别人质疑和辱骂自己,但却不能允许别人污辱自己的家族。而袁绍却是既不愿意别人质疑自己,更不可能拿自己家族的声望作赌注!在这方面,曹操倒成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但袁绍却因为受到家族名望的拖累,反倒因此而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迟迟迈不开腿,走不出关键的一步!因此曹操才可以做到既可从容将汉献帝迁到许昌,又可以毫无道义负担地,架空皇帝自封为丞相,实掌朝廷军政大权!

其次是,曹操对当时的局势看得也比较清晰,曹操深知在现在这个时候,各个军阀力量还比较强悍,因此暂时还无法消灭如刘表、孙策、刘璋、张鲁、马腾,乃至袁绍等较有实力的军阀。所以借用东汉朝廷的旗号,向各个军阀力量发号施令,还是有必要而且是必须的!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必难成!这多少有点类似于东周的春秋时代,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不朝天子的局面下,仍然有如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利用周天子的传统地位,大肆上演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宝座!

东汉末年的局势与此有些类似,汉献帝仍然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因此尽管东汉朝廷已经很微弱了,但却依然为天下人所认可,所以即便是有哪路诸侯,敢于另立皇帝或是自立为帝,也会成为天下人所指斥的乱臣贼子——袁术因淮南称帝而身败名裂,就是一个明证!

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借助于辅佐皇帝的名义,行其掌握朝廷军政大权之实,从而可以名正言顺的“诛逆讨叛”,对一切不肯服从自己的势力,皆可冠之以反抗朝廷的罪名,陷其于不忠不孝的被动局面之中。

比如曹操借天子的名义,调动大批兵力讨伐江南,虽然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一把火烧了个稀巴烂,但是在战争结束后,孙刘两家依然要承认曹操控制下的东汉朝廷为合法政府,并向其进表请求封官。这个事例充分说曹操掌握了天子,即等于掌握了制驭各路军阀的政治制高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结束语:当公元196年,曹操派中郎将曹洪赶赴洛阳控制了天子后,曹操在随后也迅速赶到了洛阳,然后借口洛阳残破又无粮食,诱使汉献帝迁都到了许昌。从此以后曹操便掌握了政治主导权,袁绍没有抢先控制汉献帝,拱手让出了控制朝廷的机会!

浅谈三国:袁绍视汉献帝为累赘,为何曹操却把汉献帝当做宝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