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重用他,孔子该怎么做?

杨捷高


孔子,后世尊成为孔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最初在鲁国仕途是挺顺利的,估计孔子自己也是志得意满,准备一路上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最终因为国内国外各种原因使然,最终功败垂成,孔子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史记》当中给出的理由是齐国的计谋使然。鲁国国力大增,引起齐国警惧。齐国有个大夫叫黎锄的设计,向鲁国赠送女乐文马。鲁定公自此荒疏了朝政。孔子心灰意冷,最终离开鲁国,从此开始了十四年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

     孔子周游列国而,包括他的继承着孟子同样周游列国而不得志向,关键原因何在?根本在于儒家学派的治国之道与春秋战国时社会发展及政治要求南辕北辙!

      对内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是“仁”的具体体现对外“兼爱非攻”,对于国之间来说,春秋战国的时代发展要求是国与国之间的争霸,乃至到战国后期,各国贫苦百姓经历了百年的战乱,渐渐形成了归一大统的民心,而儒家的政治主张与民心完全背离。

对一国内部,儒家只是那一套“仁政、德政”的说辞,而没有任何改善民生、增强国力的具体有效措施,哪个国家都不敢以此治理国家,否则必然走向亡国之路。

儒家的思想在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只能说是一个脱离现实理想的乌托邦而已,因此,孔子以及孟子不会得到当时任何国家的重用,因为谁用,谁亡国。




王小小说史


孔子自己曾说过一句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是指的一种小筏子,意思就是如果他的思想得不到认同,他的政治理论得不到实施,那就乘小船到海外去隐居。


  • 孔子


这句话听起来很潇洒,就跟苏轼曾经写过的一首词里面写的一样: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大意就是我这么大本事,难道还怕不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用我还是不用我,要看天下大势、看朝廷风向,但是出世还是入世,由我自己掌控。


  • 苏轼

然而,真到了周游列国都没有得到重用的时候,孔子又食言了,并没有实践之前所说的“乘桴浮于海”的话,而是回到鲁国的家里,开始整理文献典籍。

孔子回家之后,主要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世将这六部书统称为六经。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没有得到列国重用,反而是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孔子的那套政治理论未必就更先进,他提倡“仁”,想恢复“周礼”,事实上周礼并不适合那个时代,孔子如果真的能施展抱负,恐怕不一定是好事。其次是他整理的那些文献典籍,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比如特别是《诗经》《易经》《尚书》《春秋》,在文学、哲学、史学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 六经(乐经失传)

孔子自己学识丰富,在学术界也有隆重的威望,他自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确实应该这么做,一时的政治前途,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而他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却可以永载史册。


卧闻海棠


只能退而著书立说,收徒讲学,让自己的思想学说得以传播。孔子创立的儒学以"仁"和"礼"为核心,不符合春秋时期诸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的需要。所以,孔子周游列强14年,大致走过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终究是壮志难酬。他把人生最后的五年时光用在开办私学和整理古籍文献上。他是中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号称"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等观点影响深远,对当今教育仍有重要启示作用。他编订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奉为儒家经典。


文史清谈


在路上,孔子不但没有被各诸侯国待见,而且一路很辛苦。有一次孔子到达陈、蔡交界出处,陈、蔡使坏,将孔子一行人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见店,绝粮七日。又有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哪?郑国人回答说:东门外有个老头像丧家之犬在发呆。

孔子的儒学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礼、乐”等分离出来的。《周易》是由周文王姬昌在牢里冥思苦想创建的,里面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主要用于祭祀和占卜的,孔子拜《周易》为儒家的圣典。说明当时孔子并不知道在他前几千年有《易经》存在。

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为了克己复礼。但是说“礼”的《周易》在祭祀和占卜中,在春秋末期太奢侈,孔子讲的诸侯葬礼繁文缛节,一般小国都负担不起,所以会处处碰壁。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了鲁国,但是他被敬而远之。

孔子回到鲁国,修改《春秋》,在《春秋》书中将鲁国国君大骂一通,但鲁国国君没有砍他的脑袋,因为鲁国国君认为孔子是“庶民乱议”。


牛头对上了马嘴


孔子得不到重用,应该是孔子的思想与他生活的年代背景对不上号。

2500年前,中国正是春秋末期,即将进入战国年代,天下开始大乱,天下诸候尾大不调,纷纷自立,不在听从周天子的调遣,或者仅仅是名义上听从周天子,但实际上周天子已无法实际控制。既然天下已不是周天子能控制,诸候王之间为了利益存亡,纷争四起,战争年代不要说老百姓,就算是周天子与诸候王也是身不由已,存亡难料。孔子认为这种社会现状是大家不遵守周礼而造成的,如果天下各行其职,按三纲五常运行,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孔子提出了礼义仁智信与三纲五常,等思想,希望治化天下,让天下有个太平,或者叫天下大同吧。

但在春秋末期中国的实权者---诸候王眼里,他们的难关是身处大争之世,怎么在诸候纷争中活下云,不被其他诸候吃掉,而最好又能吃掉其他诸候。能助他们实现愿望的人,也就是他们必然重用的人,也是能帮助他们打败对手的人。当时要打败对手有两个条件,一是充分整合、提升自己地盘的实力,二是优秀的军事策略与思想。孔子的思想显然不能帮诸候达成这两个条件;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孔子把社会教化好,你早就被其他诸候吃掉了,黄花菜都凉了。相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法家通过令行禁止与利益重新分配的法制改革,能整合松散的社会力量,短时间内使国力大为增强。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法家人物更能得到诸候的重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另外军事上的人才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兵家,也很容易得到重用如孙武、孙膑、庞涓、白起、王剪、李牧、廉颇都是当时春秋战国的风云人物。

时事造英雄,当时大争之世的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政治家与军事家,孔子得不到重用,并不是他的才能不足,而是他当时的思想不符合时代主要矛盾的潮流;虽然孔子周游列国得不到重用,但后来在汉朝统一天下后,他的思想却又得到了重用,这是因为当时诸候已灭,只有一个皇帝,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你死我亡的斗争,而是重建秩序纲常,便于社会管理与生产发展,此时孔子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可以派上用场了。


大浪淘沙1


处在春秋战国之交,孔子以54高龄带领弟子走游天下,诸侯各国既使以礼相待,也是行尊重长者丶学者之礼,更多是以民间人士看待。在这种情形下,孔子以"威武不能屈丶富贵不能淫丶贫穷不能移"的做人信条要求弟子,行万里路,读万里书,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爬山涉水的辗转中,认真地记录华夏大地一山一水,记载全国各地风士人情,收录民间神话丶诗歌丶八卦传闻丶各地风俗习惯。这些都为未来坐下编辑四书五经丶编写《鲁国春秋》丶为易经做序丶统一制订周礼丶周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十四年的周游天下,也就没有最后5年的冲刺,成全孔夫子的伟大教育家丶思想家丶儒家鼻祖的历史地位。

孔夫子周游天下,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儒家的地位,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和国格。孔夫子是举世公认的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圣人!


夏雨风


穷则独善其身,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