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說犒勞三軍,這三軍指的是什麼?海陸空?

樓蘭遺夢12


古代哪分什麼海陸空?是前後中,或者左中右軍。通常先鋒官率領的人稱前軍,後路則是斷後的和押運糧草的,中間則是由主帥率領的人馬,稱為三軍。


張紅心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說犒勞三軍,這三軍就是前、中、後三軍,其實是軍隊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整個軍隊分為前、中、後三支隊伍,簡稱三軍。

🛡前軍就是先鋒精銳部隊,負責偵查探測敵情,為大部隊開路,打擊小虎股敵人。

🛡中軍就是統帥親自帶領的大隊人馬,所屬兵馬最為強悍,是主要作戰力量。

🛡後軍就是負責全軍的後勤保障工作,包括糧草、醫療、軍械等等軍用物資,還有徵用的工匠、民伕等勞動力,此外,還擔負警戒和掩護任務。


“三軍”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的春秋時期,當時的很多大國都設三軍,但各國的稱謂不統一,有的稱為中軍、上軍、下軍;有的稱為中軍、左軍、右軍。後來慢慢就統一了稱謂,整個軍隊統稱為前軍、中軍、後軍。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統帥所屬主力部隊;後軍主要擔任掩護、警戒和保障任務。

綜上所述,就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所說的犒勞三軍中“三軍”的意思。並非現代軍隊的海陸空!


墨雪問心


提起"三軍",現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實際上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而且與現代陸、海、空三軍實質意義也相去甚遠。

三軍:步、車、騎三種兵種

周代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魏國稱前軍、中軍、後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閒話格志


冷兵器時代的三軍概念與今天的現代空天一體不是一回事!

最早的人類部族戰爭都是長矛,石刀與竹刀。後來青銅器的發明才有了青銅劍與箭簇頭的應用。戈也是有了青銅冶煉以後的事了。

春秋時代在步騎兵基礎上大力發展馬拉戰車。三軍的稱謂正是由此而來。

我們知道,中國象棋的組成離不開兵,馬,車,炮,帥(將),士,相。砲在古時是用甩石機代替的,利用槓槓原理把石頭拋向敵群。並非今日之火炮,所以老相棋的砲全用石字旁。

三國時仍未有火炮的發明!古時步騎軍分先鋒,中軍與殿衛。中軍為主帥或主將的指揮部所在,左右軍是中軍的左右側衛。

古時沒有空軍,三國時代水軍已經成列!著名的赤壁之戰便是由東吳周瑜統帥的水軍擊敗曹魏大軍的一場大型戰役!

諸葛亮的川軍沒有水軍,所以他北伐中原只有步騎軍為主,戰車數量也很少,因為古時的蜀地多山,車輛不便於行動。所以視察三軍也不外乎前鋒,中軍與殿衛三個陣容罷了!

以上僅為我的判斷!還請專業軍事家來批評指正!

2020.2.7.作于山西太原!


龍城大叔1


古代所說的三軍是指騎馬打仗的前、中、後三軍。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架橋、修路)、偵察、應付小規模的戰鬥,帶部分軍需物資。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有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騎兵、步兵)。後軍主要就是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還有一種說法是

三軍:步、車、騎三種兵種

周代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

而現代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而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期騎馬打仗的前、中、後三個兵種,這與現代陸、海、空三軍的實質意義完全不同。

宋朝建立後開始出現職業軍人,逐廢。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赺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

歡迎關注道家易學,與你一起學習分享國學智慧。





傅自浩


提這問題不厚道😄千百年前何來海,陸,空,三軍?

在毛澤東主席的《長征》中說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中的三軍意思和古時說的是一樣的。表示全部,全軍將士。

而在《三國演義》中說的三軍可能是前中後三軍,也可是虛數,表示多或全軍。



東龍十八子


漢朝時代的作戰方式早已經成熟,不僅有了兵法而講求策略,也講究戰略和戰術。在大軍團作戰上,為了避敵所長,並取得最大戰績,在用兵方式上也分為左中右三軍,以便在統一號令下,各部隊之間進行靈活機動的相互配合作戰。

所以那時的作戰,關於用兵配屬方面的三軍,雖然不是現代的海陸空三軍,卻也是左中右三軍。可見作戰方式已經成熟,不同於蠻荒時期的群毆。


清心-芳


《三國演義》裡的犒勞三軍,其實是犒勞整個出征的軍隊,但三軍這一編制確實存在。

現代的三軍誰都知道是指陸海空三軍,那麼古代三軍是何由來是否有個說法呢?早在西周就有了軍的編制單位了,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西周王朝擁有軍隊為六個軍,其它諸侯囯軍隊不得超過三個軍,小的諸侯國更不可能養太多軍隊,一個或兩個不等。後來春秋戰國時,諸侯國之間佂戰不斷,形成了軍隊的分工佈署,三軍一般是指步軍、馬軍後車軍,後兵車在戰場逐步淘汰,又形成了前軍、中軍和後軍,也有稱左軍、中軍和右軍。這就是三軍的正式來源。

後來的人往往用三軍來泛指整個軍隊。尤其是書中常常使用,如"號令三軍”、“三軍震動"等等。毛主席有“三軍過後盡開顏”的著名詩句,其中三軍也是泛指整個長征軍隊,當時並沒有海軍空軍。

所以諸葛亮犒勞三軍就是犒勞前線的所有軍隊。


湘水微波


古代戰爭中所謂的三軍就是指的左,中,右三路大軍,一般在行軍或與敵軍對陣時,中軍在中,左右兩翼展開。

毛澤東在《長征》詩中寫到:喜看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裡所指的三軍,應該是一,二,四方面軍。

現在由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古代的陸地作戰,變成了現代的海陸空,多兵種立體戰爭。統稱海陸空三軍。


圓寧


古代哪有海陸空?三軍在上古時期就有了,所謂三軍就是左中右或上中下或前中後等等。古代打仗不是一次性派出全部人馬,因為糧草供應不上,通常把部隊分為幾個部分,然後間隔性的出征。讀過《封神演義》的都知道,無論是武王伐紂還是商朝討伐西岐,都不是一次性的,很多時候都會派出好幾個先鋒官,一方面探查地勢形勢,防止被敵人打個埋伏措手不及,同時如果前方部隊遭遇埋伏,後方主力可以迅速救援。三軍把部隊分為三個部分,一方面是古代通訊不發達,軍隊規模過大不利於傳播號令,另一方面三軍各自駐紮,互為犄角,發生戰鬥時可以互相支援,可以有效避免被敵人直接包圍。另一方面三軍承擔著各自不同的任務,打仗不是打群架,很多時候一般中軍主力負責主戰場,左右軍牽制或者迂迴包抄。三軍一般會有三個統帥,中軍由主帥親自統領,左右由副手統領。

隨著戰爭模式的改變,三軍更多的作為軍隊的總稱,指代的是所有的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