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辛苦修復,圓明園再放異彩,消失多年的稀有生物回來了


湖水清澈,水草招搖。

圓明園處處閃爍水的靈動。

圓明園

走進圓明園靜水不腐的秘密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圓明園這一池淨水得來不易。俗話說,流水不腐,但圓明園的湖水缺乏流動性極易爆發水華

讓我們一起走進圓明園水生態修復,揭開了它的淨水奧秘。

多年的辛苦修復,圓明園再放異彩,消失多年的稀有生物回來了

圓明園西長河

播種十餘種水下森林

圓明園西北角,西長河擦著山腳蜿蜒流過,這裡是園子碧水岑岑的源頭。

始建於1707年,圓明園是一座大型水景園林,大多景觀皆因水而成,但近幾十年來,本市水資源緊缺,地下水位曾連年下降,豐沛的泉水漸漸乾涸。2007年起,清河第二再生水廠每天為其補充近3萬立方米清水,園子才得以重現昔日的秀麗。

多年的辛苦修復,圓明園再放異彩,消失多年的稀有生物回來了

新的問題接踵而來。再生水的確清澈透亮,但其氮磷含量偏高,使水體面臨富營養化的風險。而且,再生水入園後便不再外排,流動性較差,容易爆發水華。

淨水圓明園,頭一個辦法,就是播種水下森林。水下森林,專業的說法是沉水植物,如苦草、狐尾藻、金魚藻、眼子菜等十多種。沉水植物有效抑制了藻類生長,讓圓明園的水體從“藻型濁水湖泊”變成了生態更穩定、更具觀賞性的“草型清水湖泊”。

構建完整的水生態鏈

水下播林之後,便是如繡花一般的精心養護。

在鳳麟洲景區,一葉輕舟正在開闊水面上緩緩移動。定睛細看,撐船人正手持長長的漏網,把水面上漂浮的水草盡數撈起。

鯉魚最愛啃食水草,葉片被啃斷後就浮了上來。如果不及時打撈,腐爛後就會影響水質。”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水草打撈的工作全年無休。尤其是夏天,有的水草甚至以每天半米的速度生長,60多名工人從早到晚,在大小水面上幾乎一刻不停地收割、打撈水草。

多年的辛苦修復,圓明園再放異彩,消失多年的稀有生物回來了

收割水草是個精細活兒。在專門針對圓明園的水生態人工管護指導手冊上,分別對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收割提出了要求。如3到6月以菹草收割為主,7到10月以苦草、狐尾藻、金魚藻、黑藻、眼子菜收割為主,入冬前收割一次荷花、蘆葦、香蒲,“每次割除一半水深高度,避免連根拔除,減少底泥擾動”。

圓明園原生物種回來了


多年的水生態修復,今年夏天,消失多年的鰟鮍魚、金線蛙重新回到了圓明園!

“鰟鮍魚是北京的原生魚類,大多隻有一兩寸長。雄魚身上有五彩條,在陽光下會閃光。”王沛然說,今年初夏,鰟鮍魚首次現身圓明園西長河。這種美麗的小魚對水質很挑剔,只在極為清澈的水域才能生存。從夏至秋,它們又多次出現在福海、廓然大公等水域中。

多年的辛苦修復,圓明園再放異彩,消失多年的稀有生物回來了

在圓明三園之一的長春園東南隅,是如園的清淺池塘,今年,工作人員在這裡看到了金線蛙的身影。這種蛙的身體為綠色,兩側各有一道較寬的黃色褶線,因此得名。往前數兩三年,圓明園福海附近還發現過一種更為稀有的物種——有“昆蟲界大熊貓”之稱的低斑蜻。

多年的辛苦修復,圓明園再放異彩,消失多年的稀有生物回來了

鰟鮍魚、金線蛙、低斑蜻等均為北京的原生物種。“原生物種就是某一區域的‘土著’,它們是當地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的鄒強軍說,上世紀80年代之前,它們在京城並不罕見,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水域變少變髒,這些物種一度瀕臨消失。

多年的辛苦修復,圓明園再放異彩,消失多年的稀有生物回來了

眼下,蔥鬱林木環繞清澈水域,圓明園的物種多樣性顯著增加。據統計,共有黑魚、麥穗、鰟鮍、翹嘴鮊等40多種魚類,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等265種鳥類,極度瀕危的低斑蜻等28種蜻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