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徽長江沿線沒有大城市?

文天翔英雄所見略同


題主這個問題不應該這麼問 ,既不正確也不厚道。什麼叫“安徽沿江沒有大城市”?好像安徽很窮似的。是不是想黒安徽啊?!告訴你,長江全長6300公里,沿岸大城市也就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除這四個城市外,你告訴我還有哪個是大城市?上游的省份有四川,中游的還有湖南和江西。你說四川的宜賓和瀘州比蕪湖大?重慶以下的宜昌荊州岳陽和咸寧比蕪湖大?武漢以下的黃岡鄂州黃石比蕪湖大?還是江西的九江比蕪湖大?四川湖南和江西等省份的沿江都沒有比安徽更大的城市,怎麼小編偏偏盯上安徽了?6300公里這麼長的一段孕育了四個大城市,平均1600公里長的沿岸才能孕育一個大城市。安徽800裡皖江也就是400公里長,還不夠孕育一個大城市的嘛。湖北境內比安徽長了不止一倍,也就孕育一個武漢吧?如果安徽的長江再往東延伸50公里,不也就孕育出了南京嗎?你也別笑,曾經安徽、江蘇和上海還真的是一家――同屬江南省。也就是分家分窮了一點,用的著大驚小怪嗎?就算分出了南京和上海,現在的蕪湖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怎麼就惹題主看不起了呢?!所以,題主應該說為啥中國長江沿岸沒有太多大城市,而僅僅只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少數幾個呢?






徽客傳奇


其實至少安慶和蕪湖原本應該是屬於大城市的,只是後來的發展沒跟上,掉隊了。安慶曾經是安徽省會並且和上海、南京、武漢、重慶一起被譽為“長江五虎”,蕪湖曾被偉人孫中山先生贊為“長江巨埠”。

自從省會北遷合肥,發展戰略北移,沿江城市地位下降,交通建設明顯落後,特別是高鐵,嚴重製約經濟的發展。最早規劃的滬漢蓉南沿江高鐵,是滬寧加寧安,再經九江或南昌直奔長沙,結果為了合肥一城放棄了整個沿江五城,滬漢蓉南沿江高鐵過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後和北沿江奇怪的融為一體,直到2015年,被降速成250公里準高速的寧安城際鐵路,歷經7年終於建成,這才搭上了去滬蘇南和浙江的班列。這時,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30年已經過去了。

蕪湖馬鞍山一直不尷不尬的跟著南京只能算是說的過去,早年的龍頭安慶已經落到全省第四。2007年八市共同簽署的《南京都市圈共同發展行動綱領》,一舉打破跨省行政束縛,探索20年的南京經濟圈迎來大發展,寧安城際鐵路建設也正是這年拍板的。之後寧蕪、寧馬包括寧滁一體化進程開始加速,馬鞍山和滁州的地鐵輕軌已經藉助南京經濟圈通過審批,蕪湖和馬鞍山也正朝著沿江大城市發展,安慶還在徘徊猶豫,遙遠的蚌埠卻在今年剛剛令人吃驚的投入了南京經濟圈,安慶再不抓緊規劃,將會再次滑落。





漂飄12


安徽長江沿線共經過五座城市,分別是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那麼這五座城市難道都不是大城市?這樣看你對“大城市”如何去理解了,如果是長江沿岸的重慶、武漢、南京這樣的城市才算大城市的話,那麼別說安徽長江沿線了,就算整個安徽省都沒有大城市。如果按照國家定的標準,即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萬為大城市,那麼安徽長江沿線有一個大城市,那就是蕪湖!



蕪湖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曾經的江南四大米市之首,經濟比較發達。蕪湖與安徽省會合肥是安徽的雙核城市,同時蕪湖也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安徽創客之城,中國百強城市。蕪湖陸地面積約60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0萬左右,其中城區常住人口有超過140萬,屬於大城市。



其實在安徽的長江沿線城市當中,安慶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安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安徽的省會,曾經與重慶、武漢、南京、上海並稱為“長江五虎”,它們在當時是中國長江流域中城市經濟的領頭羊,具有一定的歷史時代意義和影響力,如今重慶、武漢、南京、上海都是全國前十的大城市,但安慶卻沒落了,輝煌不再。


錦繡中源


安徽選擇合肥做為省會,從解放到現在,隨著國家安定,社會穩定成為常態,合肥的優勢正在慢慢減弱(政治,軍事地位等方面),如今的合肥雖然在本省已經建設成為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這是合肥作為省會帶來的優勢,這些優勢都是依託全省的財政和國家財政支持下形成的,是屬於人為的優勢塑造。如果,從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上來說,拋開行政干預,遵循市場選擇的話,蕪湖的市場優勢要明顯強於合肥。簡單來說,如果蕪湖有合肥一樣的交通資金投入,建成一座四通八達城市,蕪湖的經濟發展就能依託水運,輻射長江沿岸各省市,陸路輻射整個蘇浙滬皖,也就能夠更好的與南京互動,建設成雙子城。這個優勢能甩開合肥1萬億GDP,有望成為類似蘇州的城市(南京對比上海)。

如今,安徽大力發展省會合肥,從交通運輸方面來說,註定不能優先發展製造業,因為製造業的優勢在沿江一帶,合肥只能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然後做技術轉移,否則強行發展製造業,就會帶來合肥周邊陸運的緊張局面,原材料成本也會增加,合肥的交通樞紐定位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換作是蕪湖的話,作為交通樞紐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減少生產資料運輸的最後一公里,就是減少長江水運到合肥的這段距離。

最後,安徽的工業經濟發展,個人覺得應該向沿江的蕪湖和安慶做轉移,融入長三角,更多的是看沿江城市的融入程度,而不是強行讓合肥先得利,使得沿江各市淪為幫襯。相反,我們要利用好合肥優秀的教育資源和科技創新能力來服務沿江工業製造,不斷升級蕪湖、安慶等沿江城市的製造水平。

總而言之,合肥適合打造成科技,教育高地,蕪湖,安慶更適合打造現代工業生產高地,二者定位要清晰,否則就變成了以大欺小了,造成合肥吸血式的結局,越俎代庖從來都不是個好的現象。

合肥好像到今天還很任性哦,不願意交出製造業和交通運輸中心這兩個核心競爭力。唉,搶來的終究不是自己的,是時候還給蕪湖和安慶了。


炫邁小王子


萬里長江浩浩蕩蕩蜿蜒東流,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重慶、武漢、南京、上海象一顆顆明珠鑲嵌在一江兩岸,但很遺憾八百里皖江上還沒有一座能與之比肩的大城市,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很難出現。

究其原因與安徽省建國後的發展理念有關。因為‘合肥為皖之中’,放棄擁有黃金水道的沿江城市遷省會與毫無交通優勢的合肥。也許是希望皖北皖南協同發展,但效果並不好,既沒有帶動皖北,反使八百里皖江成了長江流域塌陷區,僅靠近南京的蕪馬稍有起色。

皖省也曾想發展皖江,九十年代曾提‘開發皖江,呼應浦東’,2011年,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江南、江北兩個集中區,規劃兩座人口百萬的城市,如今看來也是敗筆。沿江五市本來就弱小,不發展壯大,反分流有限的資源,兩個集中區如今也是一地雞毛。

假如當年省會還在沿江,會不會出現一座特大城市呢?恐怕也難。雖有黃金水道的優勢,但鐵路的劣勢不容小視。武漢、南京有京廣、京滬兩條南北交通大動脈,有最早的兩座過江大橋,享受的是國家級優先發展的地位。

如今皖省堅定不移發展合肥,雖飽受詬病,也屬無耐之舉。三分巢湖,合肥成了濱湖城市。江準運河,合肥一隻腳伸進了長江。將樅陽縣劃給資源枯竭的城市銅陵,也許是合肥對長江港口的渴望,也許合肥在下一盤大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合肥真會變成沿江大城市,但是不是地理意義上的合肥就不好說了。


秋水長天H


真心不懂,為什麼只要涉及安徽發展的討論,總有安慶人跳出來哭爹喊孃的~即使安慶最輝煌的時候也就是長江五虎裡最小的一隻貓咪,東三省還曾是全國的工業基地吶,現在不也沒落了~與時俱進才是科學的發展觀,故步自封只會越來越落後~我是蕪湖人,都說蕪湖人喜歡“泡”,但蕪湖人的“泡”正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麼多年蕪湖的發展的確跟不上合肥的節奏了,但蕪湖人從來沒有隻打嘴炮~80年代,全國輕工業開始沒落,蕪湖的經濟突然只剩下商業支撐,一直到90年代初,蕪湖的人均GDP都比不上馬鞍山、銅陵甚至滁州~蕪湖人深深感到工業產業鏈對一個城市發展有多麼重要,於是90年代後期請來了海螺、美的...自建了奇瑞...現在的蕪湖雖然達不到以前所謂的長江五虎,但在長江沿線起碼還是能夠看得過去,而安慶呢?到現在安慶人還是活在過去的輝煌中,承認別人比你厲害就這麼難?別扯安慶的GDP,都是安徽人,你安慶現在在安徽甚至皖江到底啥水平自己還沒個數?皖江800裡,就你安慶人口最多,地盤最大,不好好想想怎麼加速發展,天天臆想著曾經的長江五虎有意思嗎?


1391615860


提到安徽,是安徽人就來氣,不是安徽人就各嘲笑諷刺。因為安徽這樣一個地理位置還算不錯的城市,本應該能發展的也不錯的地方,結果可以說是一塌糊塗。皖北有人有平原,皖南有山有水,就是沒有錢


老槓精


安徽沿江五市是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康熙六年間江南省劃江蘇安徽兩省,安慶是安徽省省會,與長江領域,上海、重慶、武漢,南京被譽為"長江五虎"。一九五二年安徽省會由安慶遷入合肥,安慶成了地級市管轄八縣,樅陽縣已劃銅陵管轄,現在安慶市有三區七縣,分別是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七縣是:懷寧縣、桐城縣(縣級市),潛山縣(縣級市),宿松縣、太湖縣、嶽西縣、望江縣。面積15398平方公里,人口近600萬在安徽沿江就是大城市。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歷史上沿江安慶作為安徽省會近二百年,是長江五虎(重慶武漢安慶南京上海)之一,區位優勢顯著,迎江寺內的振風塔,有塔影橫江之譽,作為浮屠的形象,其實它是充當長江主幹流航標燈的作用,每當夜晚降臨,每層神龕內燭火通明,為過境的船舶指引方向,可謂千帆競渡。自明“隆慶開關"以來,安慶就是整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咸豐十一年,湘軍首領曾國藩創設安慶內軍械所,開創了近代中國機械工業和造船工業。當年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是全國最早的近代機械工業,次年建造了我國第一臺蒸氣汽機和第一臺機動船。中國製造的第一臺電話機也誕生在安慶。其中光緒二十三年成立的安慶造幣局就是當時國內製造業的翅楚,今年在上海拍賣的一枚"光緒通寶"就以75萬元成交,可見其製造工藝精良。安徽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等都誕生在這裡。

作為辛亥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安慶在ZZ上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作為美國在長江沿岸苦心經營的城市,從醫療、教育、宗教等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聖公會安慶同仁醫院,又稱“聖詹姆士醫院”,歷史建築群主要坐落在安慶市迎江區雙井街150號海軍安慶醫院內。聖公會安慶同仁醫院,創辦於1901年,並於當年10月2日落成並正式開業,這所清末民初中國最好的現代醫院之一的“美國聖公會安慶同仁醫院”,由十幾棟西洋建築組成,現存七棟歷史建築分別是:同仁醫院住院大樓、戴世璜別墅、包壽英別墅、護士學校、堂屋、醫師樓、護士樓等,分別由海軍安慶醫院、海軍安慶幹休所、安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使用。同仁醫院住院大樓總高四層,正面兩層,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實木屋架,鐵皮屋面,以磚石承重牆,外觀典雅。醫院其餘建築多系二層洋樓,木屋架,鐵皮頂,青磚扁砌,白泥勾縫,內設火牆,壁爐及煙囪,典型西洋風格建築。所有建築掩映在名貴樹木之間,環境幽靜。美國弗吉利亞籍醫學博士戴世璜(Dr. Taylor)任院長。

那時在安慶,最有名的是美國教會學校,有培媛女子中學,其位置,在現安慶二中之南。現存聖誕堂,就是當年學校的禮拜堂。男子聖保羅中學(今二中前身),1929年,更名為私立安慶聖保羅補習學校。還有位於城西的聖約翰小學。據作家蘇雪林《我的教會學校生活》描述:校舍是頗為壯觀的洋樓,此外碧綠的操場,成行的大樹,四時不斷的繁花,具有十足美國學校作風。

因為這些醫療和教育機構是美國教會投資並控制,朝鮮戰爭爆發後,直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當時美帝聯蔣(介石)經常叫囂反攻大陸,而安慶的這些負面資產同作為渡江戰役總指揮所在地合肥比起來,在解放初期,一切以鞏固新民主主義成果需要的戰略佈局中,落盡下風,所以說省會易換,是那個特定時期的產物。

合肥文化底蘊差,工業基礎薄弱,更要命的不在長江沿岸,但省內行政資源集中,所以現在網上各種對合肥的不服也不是空穴來風。省會老大要先求得自身發展以帶動其它城市,這種思維造成了安徽沿江整個以安慶為中心的城市群的沒落。

歡迎批評指證,謝謝。








汪叔華


1952年前安慶還是安徽省省會,當時屬於長江五虎之一,在那時蕪湖因地理優勢經濟也是緊隨安慶之後,後1952年省會搬離安慶至合肥,在那時安徽主體經濟發展變為以合肥為主,與其他省份沿江城市相比,安徽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擱淺,已出現了廣為流傳的集一省之力發展合肥去了。也是導致安徽沿江地標城市不顯眼,發展不夠強大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近些年國家新興戰略: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安徽的沿江城市區位可以分一杯羹,也是藉機發展的好機會。

目前安徽長江經濟帶,屬蕪湖一馬當先,然後就是安慶和馬鞍山,蕪湖現在,在民生和工業以及科技方面還是比較有優勢的(與安徽同地區沿江城市相比)其次就是安慶,但是安慶因為是歷史名城,有很多歷史因素和歷史遺留問題會牽絆這座城市的發展,還需要省班子大力支持,並給安慶一個明確的定位,才有大發展大建設的可能性。

在個人看來另外一方面安徽沿江經濟帶地級市過多,特別是綜合體量不大的銅陵市和池州市,想要有特大的區劃變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網上流傳的,馬鞍山蕪湖合併,池州銅陵合併,池州一部分劃給安慶合併,不可能,這麼大的區劃,真不可能!但是還是可以考慮,將銅陵和池州合二為一發展。

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