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1398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傳位於皇長孫朱允炆。但短短四年時間,在北平就藩的朱棣,便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南京紫禁城,建文帝失蹤,朱棣登基,史稱“明成祖。”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朱棣

只不過短短四年時間,表面看起來無權無勢的朱棣便將穩如泰山的建文帝推翻,而朱元璋從一個農民的兒子登上帝位,最為明白皇子之爭的嚴重性,卻沒有橫加阻止,任由皇子殘殺。在朱元璋的末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朱元璋

朱元璋隔岸觀火,心裡最是明白皇子之間的勾當,朱棣的留下對於朱允炆乃是大患;朱允炆並非是昏君,朱棣造反的苗頭從一開始就有,朱允炆為何不下手?四年時間南京紫禁城便覆滅,朱棣究竟做了什麼?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朱棣

一、 朱元璋生平

1、 童年時期

古來帝王一般皆是出生在權貴之家或者是鐘鳴鼎食之家,像朱元璋這般妥妥的是農民的兒子確實是少,就連初始之時不學無術的劉邦,也是讓朱元璋可望不可及。

朱元璋父母皆是為地主家勞作,而朱元璋更是大字不識一個,從小便為地主家放牛,若不是天時地利,恐怕朱元璋的命運也是如同父母一般,娶妻生子為地主家勞作。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天下大亂,禍不單行的是瘟疫橫行,朱元璋父母雙雙去世。本就是為地主家勞作,所賺得銀兩也是勉強餬口,根本沒有剩餘的錢財讓朱元璋安葬父母。而讓朱元璋更加難做的是,一生為地主家勞作的父母,地主竟然連一塊土地也捨不得施捨。在這個時候,年幼的朱元璋被強塞了一口世態炎涼的飯,所幸遇上了好心人這才安葬了父母。

年幼之時的世態炎涼,在朱元璋身上打下了一個烙印,也為日後朱元璋的朝廷埋下了一定的禍根。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朱元璋食不果腹

2、朱元璋子孫

明朝是首個確立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而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兒子也就是朱標自然是成為了東宮之主。朱標性情溫和,待人也是寬容,在朱元璋傳授帝王術之後,是完全可以守住大明基業的。而且朱標在一眾弟弟之中的聲望也是上乘,朱標登基乃是眾望所歸。

但天有不測風雲,朱標去世,打破了朱元璋所有的計劃,甚至是打破了藩王之間的平衡,其中最為凸顯的便是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朱標

朱元璋年少之時食不果腹,做了天下主人之後,自然是竭力保護大明子孫。無論是洪武年間,還是日後,朱家子孫在明朝皆是享有一切的優待,甚至“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大明朝也不適用。

朱元璋無形之中給皇家子孫添加的特權,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建文帝某種枷鎖,使得建文帝對待朱棣這件事上,寸步難行。

當然有也例外,後期朱瞻基曾經手刃朱高煦,這也是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但是在朱元璋剛剛去世之時,建文帝便斬殺朱棣,這完全違背了祖訓,寒了朱元璋的屍骨。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建文帝

3、 政治謀略

明朝雖然統一,但邊境之上敵寇還是侵擾,於是這便有了朱元璋的政策: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朱元璋”。

藩地就藩自然是有著一定的兵權存在的,但是這兵權相比於中央太子朱標手中的權利來說,只不過是芝麻綠豆的事情。何況嫡長子繼承製早已經敲定,自然是斷絕了藩王的野心。當然朱元璋頁數考慮過日後藩王做大,威脅帝王權利的後果。所以朱元璋為了太子朱標,可是將惡人做了個十全十。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但是朱元璋把一切後路都給朱標鋪敘好,準備高枕無憂之後,沒有想到朱標去世,朝堂大亂。而原先朱元璋安排好的藩王——朱樉、朱棡等人的接連去世,讓朱元璋的計劃漏洞百出。

朱棣一人的做大,直接威脅到了皇長孫朱允炆的位置。即使朱元璋明白地方和中央的不對等,會給大明江山造成多大的後果。但朱元璋以為自己已經透露出朱家子孫的特權,朱棣即使有賊心也沒有賊膽,但是朱元璋千算萬算,卻算錯了朱棣的性格。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二、 朱棣四年

1、 北平準備

朱棣17歲就藩,,而當時太子尚在,加上明朝明明確確的嫡長子繼承製,朱棣不可能對皇位有痴心妄想。但是隨著太子和其他藩王的去世,朱棣自然改變了想法,開始蠢蠢欲動。

朱允炆繼位之時,在經過朱元璋治理的江山乃是一片繁華,所以朱允炆只要正常辦公,江山絕對是穩定的傳到下一代。何況朱允炆本身就是接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帝王,禮賢下士聽取別人意見,乃是最為基本的。

但是朱棣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便憑藉著在藩地的力量,破開了穩固的南京。當年北平城內必定有端倪。或者說,太子朱標去世,朱棣便已經謀劃帝王之位。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2、遺詔風波

根據《明史》記載,朱元璋臨終之際反覆詢問燕王朱棣是否已經在城外,見無人回答,始終咽不下最後一口氣,三番詢問之後,有臣子答道“未”,這才終於合上了眼。

而這一事件便為朱棣繼位留下了藉口,朱棣即使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但是名不正言不順,始終難堵悠悠眾口,所以朱棣需要一個正統的理由,而朱元璋反覆詢問燕王位置,便是最為合理的藉口。

朱元璋臨終之時曾經下令,各路藩王無召不得入宮。一來確實是為了防止對朱元璋的權利產生不敬,二來若是藩王進京那便是有了造反的心思,朱元璋正好名正言順剝奪權利。而最後彌留之際詢問此事,正是動了心思。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一來朱元璋想要確定,朱棣是否還待在北平,若是待在北平,自然說明燕王沒有造反的心思,朱允炆的皇位也就更加穩固,自然死後自然也能安息。但若是朱棣已經在城外,更說明朱棣違反了朱元璋的命令,正好削藩。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朱棣就利用了這一條,成為大明江山的正統。朱棣強行解釋,朱元璋臨終之際詢問燕王,乃是修改遺詔的意思,正是要交代一些事情在,這才遲遲不肯嚥下最後一口氣。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三、 朱允炆過於軟弱

1、 接受儒家文化

朱允炆並非是昏君,但是朱允炆太過於依賴儒家文化之中的仁義禮智,甚至是對於朱元璋的命令墨守成規。朱允炆在朝之時,重用當時的儒生,一群只會仁義禮智孝的儒生,面對朱棣的鐵騎根本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而且朱元璋也沒有意識到,朱棣的進攻會發生的如此之快。

太子朱標是從小時候便已經定好的帝王,一直都是跟隨在朱元璋身邊學習帝王之術,更何況還有藍玉一干人等的扶持,朱元璋自然是放心的。但是朱允炆沒有享受到這個優待,成為皇太子不久,朱元璋便駕鶴西去。

沒有任何經歷的朱允炆,就像是半路出家一樣,沒有任何的訓練,便直接面對早已經馳騁多年的朱棣,自然是一敗塗地。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朱允炆

2、朱元璋的意思

朱元璋童年經歷太過悲慘,所以自然是要優待子孫。而朱允炆是完美的接受了這一訊息,即使是知道燕王朱棣的威脅,也是放虎歸山。

帝王是最不能墨守成規的,打天下之時帝王要狠,但是守天下之時要綿裡藏針,顯然朱允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對於燕王的裝瘋賣傻也是全盤接受。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3、朱棣有帝王之心

即使朱棣造反的時候,名聲說得再好聽,那也是犯上作亂。但是朱棣沒有辦法,隨著其他藩王的去世,朱棣的做大已經成為了建文帝的肉中刺,勢必是要拔除的。雖然建文帝採取的削藩政策,但是對於貪戀權力的朱棣來說,奪了權他整個人也就廢了,自然是要奮起反抗的。而這反抗,便沒有了後退之路。

背水一戰無非就是兩種結果,生與死。但是朱棣沒有辦法,他不得不這麼做。或許只知道讀書的建文帝看來,南京穩固如山,朱棣是不可能打過來的,對於戰事可能有所懈怠,自然底下人也沒有全力以赴。

兩人面對戰事完全不同的態度,便決定了兩人最後的輸贏,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遷都。

朱棣繼位其實是名正言順?朱元璋生前旨意,朱允炆“甘願”讓位

結語:

太子朱標的去世,使得朱元璋的計劃徹底落空,而隨著各路藩王的去世,逐漸助長了朱棣的野心,使得朱棣蠢蠢欲動。朱元璋少年之時飽受磨難,成為了朱家子孫的免死金牌,但是卻成為了朱允炆的一道枷鎖。

朱元璋、朱允炆兩人皆以為朱棣會念著舊情,都低估了朱棣的野心,一步錯步步錯,最後使得朱棣以朱元璋臨終之際不肯嚥氣的名義,用最正當的理由坐上了帝王之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