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三大方言粵語、客家話、閩南話,哪種方言與越南話(京族)近似?

嶺南人士葉生


如果叫講廣東話的廣東人聽越南話,根本就聽不懂,講客家話的客家人聽越南語也根本聽不懂,講閩南話的福建人聽越南語也根本聽不懂。但是如果你是湖南人,你聽廣東話,客家話,閩南話,感覺是有些相似,發音相似,仔細聽廣州市白話能夠聽懂,聽客家話也似懂非懂,好像能聽懂一部分。聽福建閩南話可能完全聽不懂,如果聽人解釋才能猜測說些什麼,反正都是當地漢語,把說話的內容寫成文字,哦!原來是這樣,跟湖南話一樣,差不多,就是發音差別大。

如果聽越南人講話,永遠不知道在說什麼,怎麼解釋也不可能理解,完全雲裡霧裡,這就是越南語和漢語的區別,越南語要進語言學校才能學會理解。

中國的語言其實都是漢語,發音不同,都能用同一個文字表達。

如果你是陝西人,聽浙江舟山群島人講話,你會感覺他們和日本發音非常相似,這就是地理位置的語言認同感,其實舟山群島人聽不懂日本話。

為什麼會出觀,語言發音相似呢?這就是在同一個氣候帶裡面,人類在同一個溫暖帶裡面發育成長受相同的氣候影響,而音帶發育相似的緣故。

天人合一,就是這個道理。


寶樹白石


看閩粵贛三角區域的地方語言,應首先弄清這裡的漢代史軌跡,因為這些語言就是漢代以後形成的。越南的京族,是越南分的少數民族,有可能是秦攻南嶺之際逃往越南的那部分人,跟秦化漢化吳越化的廣東三大語言已不同。

秦在粵東閩南置定揭縣(國家考古出土定揭丞印及城址),榕江以西出土有秦代器物,韓江流域多是漢代遺址及漢墓,這說明秦置縣只是定揭,因為秦縣治不可能建在秦漢交戰前線,定揭,也許就是秦軍認定的秦國羋姓分支揭氏領地,即東南沿海浮濱文化區。

前214年秦攻嶺南,漢高祖前206年立漢,前後只有8年。 前204年秦將趙佗封關自守龍川以西,說明秦軍和漢軍就在龍川以東一帶戰鬥。最後駐守龍川以東的漢軍就是有“高帝時越功”的海陽侯。前196年,趙佗被封南越國,前195年,《史記》載劉邦說:“南武侯織,亦越之世,立為南海王。”這句話的信息量很大。它說明:①南武侯織是原住民的頭領。②南海國是南武侯地和海陽侯地構成的。趙佗歸漢談判時,曾對漢使陸賈吐槽道:“其東閩越千人觽號稱王。”(《南海南越列傳》),說的就是海陽侯地,而不是“閩越”,因為真的閩越不可能千多人,閩越王封賜時都有一萬戶,他眼中的閩越,就是指自己封關自守之外的地方。以那時的話語作為界線標準。

《戰國策》載:“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此海陽,是劉邦封海陽齊信侯的依據。二百多年後的《漢書》,把海陽侯套到商周的海陽方國頭上,讓南海遺民以為海陽侯來自商周海陽地,有了“海陽大蟹”的傳說,歸湖有石壁刻畫為證,其實《漢書》是為了淡化漢初的分封制,但卻佐證了粵東海陽在《漢書》之前已存在。

前196年,劉邦封趙佗為南越王,封南武侯為南海王,南海就是南武和海陽。前190年,漢惠帝舉“高帝時越功”,加封海陽侯為東海王,海陽侯“其民便附”,帶去了一部分南海民,後漢武帝時閩越滅國遷眾,堅壁清野,南海海陽和東海海陽之間就形成了新的閩越人。

海陽侯走後,南海國就只剩下南海王織,而海陽也保留了地名(漢代大多以侯名做地名)。南海國東北方就是淮南封國,是劉邦的小兒子劉長,前179年-前157年,漢文帝時,劉長驕縱跋扈,常與帝同車出獵,在封地不用漢法,自作法令。這個時候的南海國,已被劉長吞併,因為海陽侯已調走,沒有得罪劉長,故海陽地名還是被保留,南海、南武地名就被取締了。

公元前174年,劉長派他的兒子劉但等人陰謀勾結匈奴與閩越,公開發動叛亂,與朝廷對抗。因此劉長被削爵,淮南王國也被取消,收歸中央。原南海國當然也就一同收歸朝廷,但不可能恢復原名。只有以秦定揭的揭,海陽的陽代稱,故《史記》載:“及越揭陽令自定屬漢,皆得侯”。史定世襲定揭海陽,意味著不管史定是不是第一任官員,都算在史定名下。故公元前174年,粵東閩南已經直屬漢廷。比南越國、閩越國都早,而且南海國是唯一沒有反朝廷的封國,南海王織與蠻橫的劉長衝突,連皇帝都不敢幹涉,因為涉及皇家恩怨和醜聞,整個漢代都避諱,《史記》也被篡改刪簡。只有王莽這個“篡權者”,才會置漢室皇家聲譽於不顧,為南海國伸張正義,恢復南海名,設置南海亭。

一、北魏驪道元(386年~557年)《水經注·卷三十八》:“其餘水又東至龍川為涅水,屈北入員水。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東歷揭陽縣,王莽之南海亭,而注於海也。”《水經注》記載各地河流,都有錄入河流經過的地名歷史,“入南海”的“南海”是地名,指漢南海國,王莽把西漢揭陽改為南海亭,是沿襲漢南海國,而不是指秦南海郡。因為,《水經注》同時也提到,“趙佗龍川跨據南越”,這說明南海、南越是兩國。南越國在龍川以西,“跨據南越”就是跨過龍川是趙佗佔據自立的南越國。龍川處於廣東省河源市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北界江西省尋烏縣、定南縣,東連梅州市五華縣、興寧市,南接東源縣,西臨和平縣。入“南海”後東南向的河流,就只有今韓江一條,北魏《水經注》說的揭陽城,是韓江河谷上的潮州城,不可能說到近千年後宋置的揭陽縣城。

二、秦置揭陽縣的說法,源自唐朝成書的《史記正義》,猜測秦攻百越五嶺有揭陽嶺,因而置揭陽縣。秦攻東南越,是大範圍的戰役,不可能僅指嶺南,更不可能有揭陽嶺。《史記正義》是唐朝張守節寫的一本關於註釋《史記》的著作。作者註釋時已經是潮州,沒有任何一級揭陽行政設置名,故關於秦揭陽的猜測只是因為潮州,而不是為了揭陽,作者絕對沒想到有人會因為這猜測而臆造揭陽曆史。《史記正義》成書比北魏驪道元《水經注》晚,索隱也注有:“海陽為南越縣”,也是張守節的猜測,但混淆了前202年至前111年,東南沿海漢初分封制近百年的歷史,因為,南海、海陽都是分封制產生並留世的地名。

三、《史記》載,漢廷興兵剿滅南越國,閩越餘善兵到揭陽“持兩端”,說明此時的“揭陽”並不是南越國的,如果“揭陽”屬南越國,餘善兵到揭陽,已經是助漢剿趙了,怎麼漢廷將軍還說餘善在“持兩端”耍陰謀,要朝廷剿滅之?由此證明當時的揭陽並不屬趙佗的南越國,南越國還是趙佗封關自守自立的界域,也就是龍川以西。這樣,司馬遷將此時的揭陽記載為“揭揚”,是為了區別漢武帝封賜的正式揭陽,這說明,漢武帝未置揭陽縣以前,揭陽只是一個傳說,只是揭和陽的合稱,並沒有正式行政域名。

四、宋潮州府置揭陽縣,是為“存古”,今宋置揭陽縣偽造歷史置市,是冒充漢揭陽,杜撰虛構秦揭陽。宋潮州古城圖已標有金城、金城巷,宋真宗(968年至1022年)海陽知縣錢冶,他寫過《和金城山詩》,首句為:“高低簇畫屏,深映揭陽城”。而潮州府1124年才置揭陽縣,海陽知縣錢冶說的金城山、揭陽城顯然是指金山、金城、金城山即潮州城,也是海陽縣城的前身。用錢冶這句詩宣傳揭陽市,是騙史,也是偽造歷史。

也許有人會問,《史記正義》為何會猜測秦攻五嶺有揭陽嶺呢?這是因為,作者無法正確理解《史記》,誤讀了《史記》。

一、《史記》(南越列傳)對應是(東越列傳),故南越不是南越國,而是越的南部,更明確說就是南海、南越,南部越的意思,對應的是東部越,東海、閩越的(東越列傳)。這就如《史記》記載的《孫子兵法》,說的不是孫子一個人,而是孫武、孫臏兩個人的兵法一樣的道理,精練,用最少的字眼表達儘可能多的內涵是《史記》的特點,這在漢代特別講究,例子比比皆是。

二、漢惠帝時(前197至前188年),漢廷“舉高帝時越功,其民便附”,升海陽齊信侯為東海王,“高帝時越功”,就是秦漢戰爭時期在越的功績,齊信侯是武侯,當然就是指秦漢戰爭最前線的地方,除了和趙佗作戰還能和誰?考古證明,秦軍並沒有攻過韓江流域,這無疑也是海陽齊信侯高帝時的“越功”,即前214至前189年在秦漢戰爭前線及南海國駐防的功債。

三、淮南王是王親國戚,又是出名的蠻橫作威作福之輩,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南海王是原駐民首領封王,兩者衝突,南海王織肯定吃虧,朝廷也肯定是見死不救,南海國自然就被淮南王吞併。然而淮南王胡作非為也引來皇帝不滿,不久即被皇帝找藉口廢黜。南海國之地也就歸還朝廷。因為海陽侯沒有涉及爭端,故繼續保留了海陽地名。這樣,由封國變成朝廷領地就有了一個新的臨時名稱,秦定揭、漢海陽,口頭稱揭陽,臨時軍政首領也就稱揭陽令。故《史記》載:“及越揭陽令自定屬漢,皆得侯。”即“以及越揭陽令自史定屬漢,都被封侯。”海陽侯的“越功”,史定的越揭陽令,都不是南越,而是劉邦說的“亦越”的越。在分封制的年代,說史定能自己確定屬於漢廷,顯然是無稽之談。

四、長沙出土的漢初地形圖,是嶺南三郡封域圖和長沙國地形圖草圖覆蓋上深平圖繪成的,圖中東南邊保留有三郡的河流及漢初封國王城位置、在封域中線附近標明“封中”,意為已封中,封域中線兩層意義。而東部城邑就是韓江向西處的城邑潮州城。

綜上述,南海國王城、南海亭即是今潮州城,公元24年,王莽新朝滅亡,距離前195年封置南海國剛好是220年,南海王城最先建於金山南麓。唐代以前,韓江從金山往西,往南只是深溝壑,潮州城和歸湖、澄海龜山是連成一片的,這兩處都有豐富的漢代遺址。唐代筑北堤截流西河道,南河道才越變越寬隔離了潮州城。北閣佛燈就是要正對在此西向的南下船舶才存在的。這樣就解釋了潮州城位置及考古存在的諸多疑惑,也知道了潮州歷代洪水氾濫的原因。

知道了潮州的漢代史,就能夠解釋,為何潮州話的府城音跟福建漳州的詔安、東山,廣東的澄海、潮安的語音幾乎一模一樣,卻跟一江之隔的榕江西差別反而大。這是因為韓江原來的河道,本就沒有隔斷東部這些地方,卻跟榕江西隔了兩道江的緣故,而這些地理因素,卻是唐代以前生成的。


幻影千度


現在的越南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叫做國語字(越南語:Chữ Quốc Ngữ)。它是由17世紀到越南的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法語:Alexandre de Rhodes,越南文: A-Lịch-Sơn Đắc-Lộ),1591年-1660年)根據先前傳教士的拼寫原則的基礎上整合而成。19世紀下半葉以來,法國殖民者開始禁止越南人使用漢字並廢除。在20世紀上半葉,喃字和漢喃文逐漸沒落,而法國殖民者推行的拼音化文字國語字和國語字文開始標準化並在越南通行,並沿用至迄今。





嚁月


首先要更正一下,三大方言是粵語,客家話及潮汕話。不是閩南話。潮汕話是現存保留最古老的發音語言,沒有之一,共有八音十六調,被稱為語言界的活化石。連這個都沒搞清楚就來博取眼球,多多讀書。


紫氣東來Aden


你們誰知道“諾松空日”是什麼意思嗎?——越南話“繳槍不殺”!當年抗美援越時連隊都要學的喊話(年月久了,記得不是很清楚)。與廣東的三大語系相似嗎?風馬牛不相及!但越南人說話的聲音,的確與海南省的黎話、廣西的壯話相似,但意思相差甚遠,沒有學過英語法語的中國人,聽英美法國人說話感覺是一樣,也是很相似,但英語和法話也區別很大。廣東的粵語、客家話、潮州話都不是古百越話的延續。要找古百越話,真的必須到東南亞各國中尋找,到我國西南邊陲的小數民族中尋找!


古琴清韻


客家話本人不會,只會廣府話和閩南語,越南語懂一點,感覺越南語和廣府及閩南有很多相通之處,學起來很容易。


南洋漁夫a1612616653


廣東話,又稱粵語,有三大系,即廣府話,(廣州,珠三角地區),客家話(粵東,粵西地區),潮州語(潮汕地區),三大系互相溝通不了,同是廣東人,但雞同鴨講,大家都一臉遭逼,不知所云,所以需要選擇一個通用語作為溝通,廣州為省城,因此選擇了廣府語之中的廣州話為廣東通用語,因廣東話(三大系)的書面語都有對應的文字,所以廣東話(廣義上為三大系,狹義上專指廣州話)又稱白話,廣東話(漢藏語系)跟越南話(高棉語系)毫無相干,以外國人角度區分,廣東話(Cantonese)和越南話(Vietnamese)也是兩種語言,互不相通,


潛水大師


沒有一種和越南話相似,估計和提這個問題的人的家鄉話一樣吧,他才這麼無聊提這問題?你無非就想得出粵語就是越南語一樣嗎?放你的狗屁!


bennyluk


想研究中國古漢語,可從閩南語開始!因為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華夏中原的,現在閩南語很多詞彙還保持著古代漢語的原本特色,有的還是原味原汁的!一個字,在說話時的音調不同,意思就不一樣了,有的貌似是萬能字,怎麼用都可以,真是漢語的活化石不錯!如:太陽叫日或日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你叫汝或女,下雨叫落雨(屈原《離騷》裡寫的: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等等,真是原味原汁的,完全是現在閩南語的表達方式!特別是閩南語地區的民謠,更是我國古代那種韻味……


文華


應該講廣東話對整個東南亞有重要影響,歷史以來在東南亞傳播中國文化基本系廣東話,就英國人講廣東話就是中文,有些越南話似廣東話一D都吾出奇。如果講傳播中華文化廣東話比普通話貢獻大得多,吾怕得罪班撈佬,知撈佬想黑廣東人,問嚇心自己的地方對傳播中國文化有幾多貢獻,要數廣東數不勝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