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的商业化剥离和处置开启


实战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的商业化剥离和处置开启

不良资产的商业化剥离和处置开启

政策性不良资产剥离阶段的不良资产处置,四大AMC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据统计,截至 2003 年末,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093.7亿元,累计回收现金994.1亿元,占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的19.52%。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360.4亿元,回收现金 293.7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1.59%;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652.4亿元,回收现金 158.0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9.56%;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5亿元,回收现金164.5 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8.99%;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214.3亿元,回收现金377.9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1.12%。

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与580多户国有重点企业签订了债转股协议,转股金额近4000亿元。债转股企业2000年资产负债率由73%降至50%以下,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其中80%的债转股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尤为重要的是,债转股推动了企业改制进程,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明确了出资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所有者约束。债转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明显改善,为下一步持续良性发展打下了制度基础。与此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债务人达成了资产、债务重组的协议,减轻了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使它们重新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对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荐上市,帮助国有企业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功能,加快改革和发展。

在整个资产处置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将诸多不良资产项目通过运用兼并、重组、破产等业务手段,推动了资源的市场化流动,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资产管理公司把不良资产看作是一种配置不当的资源。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对二十余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有效重组,使这些上市公司重新获得了生机,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稳定,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不良资产的大规模一次性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向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从2003年起, 商业银行改革加速,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方式也转为非行政审批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进行。政府加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首先对建行、中行注资,推动建行和中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尽快上市。与第一次政策性剥离的区别是,第二次剥离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由央行牵头组织不良资产包招标,由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加投标,从而自剥离之时起锁定资产损失。自此不良资产的生态源头由“政策性剥离”进入到“市场化剥离”阶段。

2004年6月,中行和建行再次剥离不良资产共2787亿元(中行1498亿元,建行1289亿元),均为可疑类贷款,采取封闭式招标竞价,信达以约31 %的高价夺标。这部分再贷款由信达负责偿还,偿还期限为五年。2005年6月,工行将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打成35个资产包,面向四家AMC招标,平均转让价格为资产面值的26.38%。这次竞价中,长城拿到 17个资产包,占该次拍卖资产量的56%,中标2570亿元,东方、信达、华融分别中标1010亿元、 571 亿元、238亿元。

不良资产商业化剥离后,整个不良资产投资及处置的生态开始快速发展。2004年4月 ,财政部出台《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委托代理、商业化收购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为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运作创造条件。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新增三大内容:一是根据市场原则,商业化收购、管理和处置境内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二是接受委托从事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金融机构关闭清算业务;接受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国有银行及其他机构委托的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业务;三是运用资产公司现金资本金对所管理的政策性和商业化收购不良贷款的低债资产进行必要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获得重大突破。 四大AMC开始从其他银行收购不良资产。2004年期间,信达收购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竞价收购上海银行、深圳商业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包上万亿元。

四大AMC抓住这一机遇,逐步转型为市场化的资产管理为主的混业经营金融机构。2008年,财政部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鼓励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随后由于政策性任务逐渐完成,四大AMC在此后先后加强了商业化进程,虽然具体定位不同,但都在向金控集团方向发展。此后的发展中,由信达率先开始,四大AMC都走上了股改上市,做大做强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