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引言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它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由盛转衰,为唐中期到唐末的政治奠定了基调。而在安史之乱中发生的马嵬驿事件,同样也是后人研究的一个重点事件。在马嵬驿事件中,宰相杨国忠被士兵杀死,杨贵妃则是被迫自杀,在此事件之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称帝,而唐玄宗则是西行入蜀。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在争论马嵬驿事件的背后主谋到底是谁。不少声音认为太子李亨是背后的主谋,他联络陈玄礼发动了这一事件,意图是夺取政治和军事大权。但他没有想到在杨贵妃和杨国忠殒命之后,陈玄礼向唐玄宗效忠,因此只能带上亲信北逃。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李亨并没有力量发动这样的事件。马嵬驿事件实际上只是一次突发事件,陈玄礼为了稳住禁军人心,保住唐玄宗,才决定将矛盾引向杨国忠和杨玉环。

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马嵬驿事件

安史之乱与马嵬驿事件

安史之乱发生后,叛军进展神速,很快被攻下了洛阳,兵锋直逼唐王朝的都城长安,潼关在这时成为了长安之前的最后一道屏障。此时守卫潼关的是哥舒翰,他采用坚守不出的战略,决心消耗叛军,以等待唐军在背后对叛军形成包围圈。

然而,此时担任宰相的杨国忠对哥舒翰过分猜忌,因为听闻哥舒翰计划不利于己,因此便设计借刀杀人,反复催促哥舒翰放弃坚守,对叛军展开进攻。哥舒翰在杨国忠的反复催促下,没有办法,只得率兵出战,《新唐书》记载:“翰不得已出关,遂大败,降贼”。大败之后,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至此,潼关失守,长安已经近在叛军眼前,《旧唐书》记载:“关门不守,京师大骇,河东、华阴、上洛等皆委城而走”。在这种情况下,长安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了。

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安史之乱

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召集群臣开会,杨国忠建议玄宗“西巡”入蜀,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随后命令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匹九百余匹,外人皆莫之知”,准备逃出长安。天宝十五年的六月十二日,唐玄宗带着少数大臣和亲属逃出长安,由于过于匆忙,许多妃子和皇孙甚至都没能进入逃亡的队伍,随后在叛军进入长安之后被杀。

据史料《旧唐书》记载:“十二日凌晨,上率龙武将军陈玄礼、左相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

虽然逃出了长安,但是由于过于匆忙,玄宗一行人连粮草都没有准备好,很快就陷入到饥饿之中。《资治通鉴》记载:

“至咸阳望贤宫,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于是民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

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杨国忠

在皇孙都吃不饱的情况下,禁军士兵自然更是饥饿难耐,加上他们匆忙出逃,家眷都还在长安城内,到达马嵬坡时,禁军士兵已经十分愤怒。《旧唐书》记载:“至马嵬,军士饥而愤怒”。

在军士普遍愤怒的情况下,陈玄礼只能选择将禁军的怒火引向杨国忠,否则唐玄宗本人可能就会成为禁军士兵的目标。《旧唐书》这样记载:

“龙武将军陈玄礼惧乱,先谓将士日:‘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 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众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愿也。’”

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旧唐书》史料

同时,陈玄礼还进奏唐玄宗,将杨国忠绳之以法:

“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杨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于法。”

在陈玄礼的引导下,杨国忠被禁军士兵射杀。此时虽然杨国忠已死,但禁军士兵的情绪仍未平息,陈玄礼只能将士兵的怒火进一步引向杨贵妃,并请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无奈之下,唐玄宗只能选择将杨贵妃赐死。在杨贵妃死后,禁军才终于平定,也正因为如此,唐玄宗随后才能顺利进入蜀地。

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唐玄宗人物画像

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马嵬驿事件之所以发生,实际上完全是出于偶然,只是恰好由于禁军不稳,陈玄礼才为了保护唐玄宗而将怒火引向杨国忠。虽然太子李亨看似在这一事件中得益颇多,但实际上当时作为太子的李亨根本不具备左右禁军的能力,唐朝自唐睿宗开始便有严格限制亲王、驸马统领禁军的禁令,李亨在担任太子时又处处受到唐玄宗本人的质疑以及李林甫、杨国忠两任宰相的打压,自保尚且困难,根本无力在禁军中发展势力。因此,太子李亨根本就没有煽动禁军作乱的资本,自然更谈不上是由他主导这一事件了。

而陈玄礼之所以会将怒火引向杨国忠,士兵又会立即愤而杀掉杨国忠,实际上是因为杨国忠确实作恶多端。《新唐书》记载:“嗜饮博,数丐贷于人,无行检,不为姻族齿。”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国忠又与杨贵妃是亲戚关系,同时他又善于揣度圣意,因此很快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新唐书》记载:

“遂拜右相,兼文部尚、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崇贤馆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而节度、采访等使、判度支。”

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李亨与张皇后

杨国忠为官期间,任人唯亲、党同伐异、欺上瞒下,造成唐王朝内部本就混乱的政治更加混乱。杨国忠还积极参与立储斗争,造成皇室内部也混乱不堪。唐玄宗统治年间所立的第一个太子为李瑛,后被李林甫所害,李林甫本希望将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但唐玄宗却听从了高力士的建议,将年长的李亨立为太子。因此,李林甫又转而将目标改为李亨,此时杨国忠开始参与其中。《新唐书》记载:

“李林甫兴韦坚等狱,欲危太子,狱事畏却,以国忠怙宠,搏鸷可用,倚之使按劾。国忠乃惨文峭诋,逮系连年,诬蔑被诛者百馀族,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林甫意陷之,皆中所欲”。

李林甫与杨国忠等人将斗争目标指向太子,使得朝廷内部呈现出腥风血雨的景象,政治自然是更加不稳。安禄山最后之所以下定决心叛乱,实际上与杨国忠也有关系。当时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在边境掌握重兵,在中央也受宠,权势滔天,因此遭到杨国忠的怀疑,担心其影响到自己的权力地位,因此杨国忠开始对安禄山百般刁难,打击安禄山的亲信。《新唐书》记载:

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安禄山影视剧形象

“捕禄山所善李超、安岱、李方来、王岷杀之,贬其党吉温于合浦”,又建议“以禄山为平章事,追人辅政,以贾循为使,节度范阳,吕知诲节度平卢,杨光翔节度河东”。

意图将安禄山调离以削弱他的力量。安禄山本就存在反心,此时又受到杨国忠的威胁,因此逐渐开始将谋反提上日程。据《新唐书》记载:

“禄山虽逆久,以帝遇之厚,故隐忍,伺帝一日晏驾则称兵。及见帝劈国忠,甚畏不利己,故谋日急。俄而禄山授尚书右仆射,帝恐国忠不悦,故册拜司空。禄山还幽州,觉国忠图己,反谋遂决”。

可以说,杨国忠的党同伐异成为了安禄山谋反的助推器。因此,马嵬坡事件之所以发生,实际上是一次偶然事件,并非是一次预谋的政变,而马嵬坡事件针对的对象之所以会指向杨国忠,则是因为其在担任宰相期间确实作恶多端,早已引起从官员到百姓的一致反感。

预谋政变?偶发事件?解读马嵬驿事件的原因

现代马嵬坡遗址

结语

安史之乱的发生,实际上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发的,唐玄宗本人在其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唐玄宗本人在晚年的懒政和怠政,导致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掌握了政治大权,安禄山等节度使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大,安史之乱的发生实际上是矛盾的一次大爆发,即便安禄山和史思明不起兵反叛,唐王朝在此时势必也会遭受巨大的磨难。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复杂,影响也是深远且复杂的,因此对于安史之乱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是多样且意见不一的。相比之下,马嵬坡事件是一个更加简单的事件,但一直以来对于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也是有着多样的争论。

杨国忠和杨贵妃的死虽然看似是一件政治阴谋,杨国忠的死亡对于他的政敌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但经过仔细分析便可知,马嵬坡事件实际上仅是一个偶发性的事件,只是陈玄礼为安抚禁军而不得不作出的一个选择。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