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誰鎖國更嚴重?

史書行者


明朝和清朝鎖國誰更嚴重?其實這樣提問真的不好回答的。明朝和清朝總的方向基本差不多: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和海禁。只不過在具體某一時期有很大的差別。

明朝

  1. 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也就是朱元璋和他兒子朱棣執政之間)。老朱起家是真的不容易 ,農民、乞丐,和尚都當過。自己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好好愛惜啊,所以老朱在任時大力打擊貪汙腐敗,著名的空印案便是典型,且支持農業發展。貪汙腐敗得有錢,錢從哪裡來?答案是商業。明朝那時的商業還是極其繁榮的,國內的油水基本被富商大賈佔光了,這時候沿海貧困戶發揚了敢打敢拼精神,出海貿易,自己進貨自己賣,還可以偷偷漏稅,一舉多得啊!但老實人農民兄弟不幹了,這下老朱慌了,不想幹想造反嗎?馬上下達‘片板不許下海’的命令。當然也有朋友說防倭寇,但此時倭寇完全只是臭弟弟不足為懼。抑商,鞏固國本才是其本意。
  2. 永樂年間到萬曆年間。朱棣搶了侄兒的皇位,為表對老爹的忠心,剛上任時對地主階級從事海外貿易活動嚴加禁止。但實力不允許低調,永樂年間國力強盛,元朝殘餘在朱棣的親征下已不成氣候,倭寇依然還是小問題。錢多沒事幹,朱棣派他心愛的小太監鄭和開著大船下西洋,鄭和也會整花裡胡哨的,帶回來的有長頸鹿、獅子等一堆明朝人沒見過的玩意兒。從1403年到1522年,明朝政府先後與亞非30多個國家建立了對外貿易關係,並且民間海外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南方沿海地區,海外貿易十分興盛。
  3. 萬曆年間到隆慶年間。很多人叭叭叭說嘉靖昏庸,幾十年不上朝和整天忙著煉丹修仙什麼什麼的,我不這樣認為,相反在我眼裡人家是帝王權術玩得賊六,有空的話單獨寫一寫嘉靖。到了嘉靖任上,形勢已大不相同,土木堡之變已大傷元氣,倭寇也不再是臭弟弟了,葡萄牙這個小流氓也來插一腳。難!嘉靖是真難!無奈之下朝廷加強了對海外貿易的控制,關閉寧波、泉州、廣州三個市舶司港口,實行鎖國封海。

清朝

  1. 清朝初年到康熙七年。1644年,清軍入關。由於政權未穩,清政府害怕反清勢力和外國勢力互相勾結,因此實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別忘了這時候我們的小鄭同學還在臺灣高舉反清復明大旗呢。1656年,清政府頒佈禁海令,對來華貿易的外國商船,不許進入廣州,只准在澳門交易,而且使用強制手段將福建、廣東等沿海六省實行遷海政策,將沿海居民遷向內地,並焚燬其房屋,以防止居民出海。
  2. 康熙七年到雍正初期。康熙可能良心發現吧,覺得這樣確實挺對不起沿海人民的,我想主要還是覺得自己又行了吧。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開始放鬆海禁政策。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相對比較寬鬆,中國出口貿易擴大,沿海地區的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
  3. 雍正後期一直到鴉片戰爭前。乾隆頒佈了《防範外夷規條》,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這標誌著閉關鎖國政策正式形成。道光十一年(1731年)與十五年(1735年),清政府又先後制定 《防範夷人章程》八條和新八條,對外商嚴加限制。清朝百姓心想做海上貿易徹底沒戲了,還是老老實實在家中那二畝地吧。

綜上所述,想必你們也應該有個大致的瞭解了吧。怎麼說呢,國力強盛與否與開放程度基本是息息相關的,具體參考漢唐時期,有人說南宋這個臭弟弟,我不管,它是個另類。



青年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明朝的禁海令有一定原因。

主要是在明朝沒有成立之前,中國沿海的海盜和倭寇就很猖獗。

據《明史》及《明實錄》記載,僅1368年至1374年七年間,倭寇對中國沿岸的侵擾次數就多達二十三次。

元末一些軍閥,本來就是海盜起家。

而海盜通常是和沿海民眾勾結,不然也就不能形成勢力。

由於明朝建國以後,沿海的海盜肆虐,出於實際考慮才實行了禁海令。

資料是這麼寫:此時正值日本的南北朝內戰,流離失所的日本平民為逃避戰亂,紛紛流亡海上。1392年(明洪武25年),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吞併南朝,不少南朝遺臣相繼逃亡出海,與日本浪人組成武裝,形成倭寇,侵擾中國沿岸地區。另一方面,曾割據江南沿海州縣的張士誠和方國珍,自被朱元璋擊敗後,其部下亡命海上,勾結日本浪人,侵擾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蘇、松、常、嘉、湖等州是張士誠的舊地,當地百姓很多作為倭寇嚮導。此外,閩浙大族亦為了利益私通倭寇。

禁海令只是不允許民間對外進行海上貿易,已經遠洋捕魚。

對於近海捕魚和官方海上貿易則沒有限制。

而實際上,明代漁民不存在什麼遠洋捕魚,基本都在近海甚至岸邊捕捉,所以對漁民生活沒什麼影響。

而明代官方的海上貿易也是很發達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打通官方貿易的航路。

所以禁海令的目的,就是防止民眾支持海盜。

然而,民間還是存在猖獗的民眾海上走私現象,逐步同倭寇合流,直接進行搶劫,這比做生意還賺錢。

到明代中後期,由於地方官吏鬆弛,倭寇成為燎原之勢。

1553至1566年,是東南沿海倭寇為禍最烈的時期,他們已經可以攻佔諸如興化府這類大城市,總數不下十萬人。

實際上,明代“隆慶開關”,政府部分開放海禁,也是建立在戚繼光、俞大遒基本肅清沿海倭寇的基礎上。

實際上,海外的貿易對於中國的幫助有限。

這主要是大明當時是個農業國物產豐富,資源很多,普通農民也不需要什麼亂七八糟的武器。

而當時東南亞、南亞、中東其實沒有中國必須要有的物資,這種貿易不等價。

如從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的七十多年間,海外流入大明國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並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但是,這些白銀除了造成中國國內通貨膨脹以外,對於經濟的幫助不大。

這主要是,雖然大明有了這麼多白銀,但難以從國外購買到什麼必須的物資。

大明購買的主要是珍貴原材料,比如黃花梨、紫檀、象牙、犀牛角等進口到中國來,引發中國社會士大夫階層古玩雜件收藏熱。

然而,這種貿易對大明是有很大威海的。

當白銀過量流入中國致使物貴銀賤(通貨膨脹)後,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動力開始下降,1630年以後出現了白銀流入不足的問題,導致中國迅速跌入通貨緊縮。這一問題產生了兩個災難性後果:一是百姓折成白銀的納稅負擔驟然加重,二是政府折成白銀的稅收大幅減少,前者引發農民暴動,後者削弱了政府採取軍事行動的財力,最終導致明朝在內憂外患中滅亡。

相反,滿清的海外貿易有很多變化。

比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禁止南洋貿易,但並未禁止東洋貿易和西洋貿易。

雍正五年(1727年),時隔十年後清廷重新開放南洋貿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規範外商活動為理由,諭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

但客觀來說,清朝的海外貿易還是比較開放的,這從關稅收入的猛增可以看出來。

自然,這同清朝的外在環境有關係。

倭寇的源頭日本,處於德川幕府的江戶時代,倭寇幾乎絕跡,對滿清不構成威脅。

而在鄭成功割據臺灣期間,滿清一樣也是海禁

甚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採納了黃梧的“遷界令”,將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棄。康熙年間早期也曾多次重申海禁政策。


薩沙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對於所謂的明朝和清朝的鎖國誰更厲害毫無疑問,那就是清朝統治者的閉關鎖國比較嚴重。清朝的“鎖國”也是導致近現代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去指責或者侮辱,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未來的生活中不要再次發生悲劇。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來說一說明朝的“鎖國”和清朝的“鎖國”到底是有何不同?

(清朝閉關鎖國抽象畫)

明朝的“鎖國”也就是海禁

中國的閉關鎖國其實是來源於明朝的,只是在清朝時期被髮揚光大甚至是更加完善,明朝的鎖國又叫做海禁,明朝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是有著本質的不同,明朝和清朝的鎖國的本身目的就是要利於統治。首先,明朝的海禁就是防範倭寇的騷擾,由於當時並沒有工業革命,封建社會相對而言是非常落後的。基本沒有什麼科學技術發展,而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自然海防線也是一眼望不到盡頭,這種情況到清朝更是愈演愈烈。所以為了維護自己本身的統治以及百姓的生命安全,就實施了海禁政策,但是海禁政策並不是完全的將自我封閉,只是民間不讓出海。官方則是該幹嘛還是幹嘛,其實而對於國家的綜合發展來說,這並不影響,頂多是影響影響百姓的經濟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明朝統治者發現了弊端就是海禁政策制度的進行了適度調整,史稱“隆慶開關”又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局面。但是為什麼,而為什麼感覺明朝非常的先進呢?這就得歸功於明朝的朝貢制度,變相性的也是解放了明朝的海禁。

(明朝的雖然實施海禁政策 但是有朝貢制度)

清朝的閉關鎖國

清朝的閉關鎖國相對於明朝來說是非常的嚴重,清朝的閉關鎖國也是導致中國近現代落後的原因之一,清朝的閉關鎖國是完全的把自己自我封閉,自絕於世界的發展。這其中是有著很多複雜的原因的,並不是清朝統治者傻或者是由於什麼幼稚的原因。首先清朝提出閉關鎖國而對於當時的環境來說是優大於弊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經驗,直接就防止了匪患(倭寇)的騷擾,再加上南明政權海盜王和臺灣等一系列的原因,閉關鎖國是處理這些問題的最好方式。其次一點就是當時中國的特殊環境造就的,當時的清朝是世界第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本事叫做天朝,強大的國力產生了自我麻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種情況就連康熙都沒有進行緩解,所以導致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相差的越來越多。直至被外國武力的打開國門,可是清朝到後邊卻還不知悔改,盲目尊大。導致了簽署了大量的喪權辱國條約,讓中國人百年抬不起頭來,影響深遠。

(清朝的自我封閉 抽象畫)


鵬正


閉關鎖國,體現為對海外貿易的各種限制性政策,其中最嚴重的是“海禁”,其次為“一口通商”,再次為其他限制性政策。

早在元朝時期海上貿易繁榮,可以靠商業稅收大量賦稅。明朝卻從洪武年至隆慶年實施海禁政策兩百多年直到明末隆慶開關,期間大體只保留朝貢嚴重阻礙了海上貿易,無視沿海居民活路,逼得沿海居民去當海盜也就是倭寇,持續幾乎整個明朝。

清朝雍正元年為閉關鎖國的開始,期間實施“一口通商政策”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並且因為打臺灣實施海禁,在選定地點進行進行貿易比如十三行,壟斷了海上貿易,但貿易還在,至鴉片戰爭前一百多年。

明代禁海時期約佔百分之七十五,開海時期約佔百分之二十五。清代禁海時期約佔百分之十五,開海時期約佔百分之八十五。



瘋狂的貓咪吖


明朝沒有所謂的閉關鎖國的說法。只是禁海而禁海的目的是處於當時沿海一帶倭寇為亂,使得朝廷不得不把沿海居民內遷實行堅壁清野,後來嘉靖年間浙直總督胡宗憲率領戚繼光和俞大猷平息了倭患之後隆慶年間就已經開始進行對外貿易了史稱“隆慶新政”當然開海禁只是其中的一個政策。而滿清的禁海一開始是為了防鄭氏因為他們佔據臺灣對沿海構成了較大威脅所以也實行了類似於明朝的禁海令。但是評定臺灣後滿清並沒有開禁,後來英國使者馬嘎爾尼請求與滿清互通有無時就造就了那句千古名句: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無須與海外蠻夷互通。


花若想溪


老朱家的皇帝和愛新覺羅家的皇帝大都閉關鎖國,之所以用這種稱呼,是因為他們要考慮自己統治階層的利益,天下是我家嘛,至於百姓們是否矇昧,是否不夠開化,他們也很關心,但卻是希望老百姓們還是矇昧一些為好,都精的跟什麼似的,不利於統治,這一點是明清通性,明朝閉關鎖國是因為開國後老朱就是這麼幹的,朱棣倒是開明,但是底子沒打好,過分強調了政治意義,而王公大臣普通百姓們沒有看到貿易對國家、人民帶來的普遍好處,自然反對聲一片,劉大夏甚至拒絕交出海圖等重要資料(我是不大相信燒掉了,就算放在公文庫裡也沒人能找到,資料太多太多了,連唐朝保留下來的資料都有),當然海禁問題也涉及國家安全的倭寇等等。

海禁上,明朝和清朝有相同之處,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家安全問題,明朝清朝都擔心子民們勾結境外勢力禍亂天朝,這種擔心以清朝為最,禁海令、海禁令、遷海令等等,康熙帝收了臺灣也還不放心,因為他聽說南洋有復明勢力,這要是漢人們把海外當成基地,一旦羽翼豐滿萬一“反攻大陸”咋整。作為封建統治階層,您叫他直接具有走向共和的見識和行為那不現實,考慮自家王朝統治穩定性也不能說他就錯了,但是連西學中精華學科和技術也都加以限制,這用心就太歹毒了。沒用?沒用康熙帝閒的難受才每天3-4個小時學這些,他沒事幹了是吧,康熙和雍正都是活活把自己累死的,他能白天抽時間學習這些足以證明他對西學的重視。

作者把這道題提升到一個新的、最高的高度,因為這樣可以縮減篇幅^_^,咱們就以亡國論,明朝不是因為閉關鎖國滅亡的,而是把小弟養成死敵,被自家勢力反叛丟了江山。

而清朝的滅亡絕對是沒有追上時代的步伐,所以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落敗,我承認有時代和封建王朝的侷限性,但這不妨礙事實的闡述。有的朋友會說,你胡扯,師夷長技以制夷嘛,大清還是有改進意願和行動的,而且看看大清的關稅XXXX,貿易需求旺盛,哪裡鎖了。

什麼叫閉關鎖國,不好意思,閉關鎖國≠貿易封鎖,貿易封鎖只是其中一個小項目,大清鎖的是國外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等學科和民間交流(臨近滅亡的時候知道擋不住,再派莘莘學子留洋學習,那時候已經晚了),按乾隆帝的說法就是,我大清啥沒有?嗯?賣點茶葉、瓷器給你們西夷無非是照顧你們的需求和困難罷了。

各位,賣點茶葉、瓷器、絲綢就代表沒閉關鎖國,咱別開玩笑成不,稱之為開放貿易都不夠格,先不提官方絕緣民間的壟斷特性,就從關稅額來看,少得可憐,封疆大吏們一年能貪汙多少,全國幾百萬兩銀子就別拿出來現了。

我們再來看看康熙帝每天4個小時在學什麼:

數學、天文學、地理學、化學、藥學、動物學、解剖學、音樂、哲學、社會科學和外語。微積分?康熙帝也會,要求外國傳教士出題,他解著玩。當時全世界最精準的世界地圖在中國,確切點說就在內務府,康熙帝請外國專家花費了整整10年才繪製而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鎖在內務府大庫,同樣被鎖的還有盤式手搖計算機。這些只能他自己學,有時候也給貝勒貝子們講講,但是這種東西他是不允許廣泛流傳的,說白了就是愚民政策,老百姓要這麼聰明幹嘛?民眾沒文化,只知道聽皇帝的,這就夠了。

不光限制國人,還要限制外國人,首先,冬天愛去哪兒去哪兒,別在內陸地區待著,實在不行特批你去澳門過冬,到了內陸有專人監視,不要和我天朝子民說話,不允許你僱傭清國子民幹活,簡單的說就是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幹些我允許你乾的事兒,逛街?不怕死你就去吧。康熙帝很清楚西方發生了什麼,但是他害怕外國人帶來的文化和技術打破國人的思想桎梏。

比如福建和廣東,人口比較密集,但是可耕種面積人均下來少得可憐,至少一半的人希望靠海生存,以康熙帝的精明和事無鉅細的政務管理方式,他當然知道,但就是不開。不要提什麼為民不為民,封建皇帝永遠是先考慮自家政權,然後才是其他,老百姓哪怕能湊合活著就不會造反,不造反的話,自家的王朝就很穩定的一代代的傳下去,所謂的勤政愛民大多如此目的,平三藩後軍隊瘋搶平民盡充為奴,大臣告狀,康熙根本不管,還覺得戰場將士用命,搶點人當奴隸是理所當然的事,充當戰利品咋了。

李侍堯曾經上疏乾隆帝,大意就是某些西夷人士,不但會說官話,連土語都能說,漢字字義也都基本瞭解,以前除了貿易以外,我朝是不允許西夷與民人接觸的,現在要防患於未然吶。晚清更是上演了幾齣鬧劇,比如把28萬兩白銀買來的鐵路拆了,扔到大海里,即便後來用了鐵路和火車也要把火車頭拆了,用牲口拉火車。

縱觀明清兩朝,明朝的失誤在於誘殺王直,沒有采納胡宗憲的中肯意見,造成西方勢力逐漸滲透到中國海域,而滿清對科學技術的拒絕,擺明了就是愚民政策,一向以大國自居,從來沒有考慮到自家王朝某天也會滅亡,斷絕了一切民間交流,沒有做到知己知彼,開戰焉能不敗,可怕的是大清連知彼的願望都沒有,大多科學技術淪為帝王玩物,這些知識、典籍寧可爛掉也不會讓自己的民眾去學習。毫無疑問,滿清的愚民政策是成功的,官民們見了西方科技基本都會發傻甚至懼怕,但是滿清提防別人的時候沒想到順便也把自己害死了,這就是閉關鎖國的後果,所以請不要再提賣碟子賣碗的所謂通商了。


fighting薛


明清一般指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

兩朝作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大一統王朝,均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君主專制走向頂峰,為了加強集權,兩朝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進行了“海禁”、“閉關”政策,在鎖住經濟貿易的同時,也鎖住了人民進步的思想。

下面從3個方面簡要分析一下兩國“閉關”的整體情況。

一.閉關原因:

(明)

1.倭寇這一支東南沿海各省的禍患。

(清)

2.為打擊反清復明勢力。

(共同)

3.中國的自然經濟(農耕、畜牧)為“閉關”政策提供了經濟基礎;

4.減少外交事件,加強中央集權;

5.儒家講究道德、聖賢之道,重農抑商,不重視科技,視科技進步為奇技淫巧。

二.閉關政策:

(明)

1.第一階段30多年,(即洪武元年至建文四年)實行“禁海”鎖國,如“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罷泉州、明州、廣州三市舶司”等;

2.第二階段120年,(即永樂元年至嘉靖元年)基本上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如鄭和下西洋;

3.後期120餘年,(即嘉靖第二年至崇禎十七年),逐漸收縮和關閉對外港口,基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清)

1.第一階段41年,(即順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實行鎖國政策,如凡有商民船隻私自下海,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不論官民,俱奏聞處斬,強迫從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35至50裡,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等;

2.第二階段3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六年),實行對外開放,設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以及粵海關等進行對外貿易;

3.後期124年,(即康熙至道光二十年至鴉片戰爭失敗),實行“閉關”鎖國,其中雍正早起曾一度開閩省洋禁,允許浙江一體貿易,到乾隆年間,閉關鎖國政策達到鼎盛時期。

三.閉關後果:

(明)

明朝的海禁一方面穩固了明朝的根基,抵禦了外來民族的侵擾,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民間經濟的增長。與此同時,也帶了很大弊端,如明朝海禁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商品貿易的發展。

(清)

清朝的閉關政策對外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入侵有一定的抵抗作用,鴉片戰爭前,英國對華傾銷棉紡織品及其他貨物(鴉片除外)受到了限制,但閉關政策的消極作用也很明顯,給沿海人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苦難,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與世隔絕,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交流,以致逐漸在世界上落伍。

孰輕孰重?

明朝的“禁海”大多隻是針對日本方面,對東南亞等國家的貿易往來一直未曾斷過,明朝從未禁止過與國外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如: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李之藻根據西方的《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等。

真正意義上包括經濟、政治、文化上的“閉關”鎖國的開始是在清朝雍正時期,在清朝乾隆時期高度強化,最後在“鴉片戰爭”爆發後結束,雍正帝禁止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並限制中外之間的貿易。


因此清朝閉的更重一些。

【警醒】

歷史表明,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我們要放眼全球、開闊視野、提高格局,努力與世界各民族在交流中和平競爭,我們更要有自信,相信我們能在全球化下,尋得更好的發展機遇。而歷史也證明,交流才是重要的。


點亮萬家燈火


清朝的所謂的閉關鎖國,主要還是鴉片的原因居多,因為當時英國商人想把鴉片賣進中國,清政府不同意於是就關閉了部分港口,限制外來貿易,其中兩次海禁也只有39年。而明朝海禁的時間長達199年,後來明穆宗開通第一個港口而且船隻數量有限制,商品限制也很多,比較來看明朝閉關鎖國更嚴重一些


說歷史的小白


明朝和清朝,每個朝代開始都鎖得嚴,清朝開始軍力還是不錯的,山海關吳山桂的叛亂,和清軍訂了協議。明朝開始也是很強,朱元璋巧妙的和元朝君主建立了戀愛,使手持大權的君主偏朱元璋,最終給朱元璋生了個小孩,明朝的尾聲是李自成農民起義,和李自成自己也沒有軍事才能,但這時明朝搖搖欲決,明朝崇宗皇帝在萬壽山頂上吊自盡了。


柳暗花明9093


閉關鎖國清朝最甚,在明朝時候還有鄭和下西洋。學習先進技術,及火器的發展神機營。是當時全世界武器裝備製造最高。清代中期雖然中興,但骨子裡自大驕傲,完全扔掉火器,只有少量主力使用,而且已經遠低於烈強的裝備。一個不學習上進的王朝終將走向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