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戚家军鸳鸯阵,是什么样的一个战阵?

心恬澹


戚家军的鸳鸯阵,是明代戚家军抗击倭寇时由抗倭名将戚继光发明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鸳鸯阵形由11人为一队,最前为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负责掩护遮挡。藤牌手并配有标枪、腰刀。队长居中指挥。再二人手执狼筅(头与杆均为铁制的长枪)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队友的进击。接着四名长枪手分左右各二人照应前面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名手持“镗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可以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担任警戒,支援等任务。

这种11人的阵型,因左右人数,武器对称,长短兼具,攻守兼备,因此被冠以“鸳鸯阵”之名。

鸳鸯阵初上阵就大破倭寇,在其他明军的配合下,斩杀敌军3万余人。更在随后取得九战九捷的胜利,以至打得倭寇闻风丧胆,也让戚继光和戚家军威名显赫,名垂青史!




刀笔传神


导语: 戚家军鸳鸯阵,是一种步兵疏散对战阵型。以冷兵器为主战装备,配置有长牌,藤牌,狼筅,长枪,镗钯等主战武器。辅以战车,火器等辅助武器,从而对敌人进行有力杀伤。

鸳鸯阵以11人为一小队,队长执令旗居右前方指挥进退,右前方又配长牌手一人,挡格箭矢和长枪,同时有保护队长之责。左前方配藤牌手一人,左手盾右手刀,与敌人短兵肉搏,兼顾保护长牌手。往后左右两侧有狼筅兵二人,以毛枝格挡敌人近身。再往后面就是四名长枪兵,灵活机动支援前方五名战友。最后面是左右各一个镗钯手。至此,鸳鸯阵形成灵活组队,机动应战模式。

一,群战必杀技,二才阵和小三才阵的犀利。

戚家军主力军团出战,在以小队为基础又多样化组成两才阵。两才阵是有两个小队配合形成战阵。此时的变化是左右长牌手紧随左右狼筅兵出击,狼筅兵掩护长牌手阳挡箭矢,长长一片毛枝挥舞,箭矢杀伤降到最低。对敌人远程火力给予了阻击。大兵团作战时候,又可以灵活变阵成为小三才阵,小三才阵以狼筅兵,长枪手,刀盾片居中间位置,组队与大队敌人正面格斗。发挥了长短兵器互相配合优点,给予群敌杀伤。而长牌手结阵列以左右两侧,硬抗敌人两边冲阵。以中路长短兵作为突击口,对敌人发起集群冲锋,从而击溃敌人!

二,集团冲锋对阵,虎虎生威大三才阵

当面对集团军形式对战时,戚家军鸳鸯阵以小鸳鸯阵为基础,阵阵连环,临机变化,灵活运用,从而以战车为长城,鸳鸯阵为铁墙,辅助大量火器,形成强大的摧毁力量。主要的变阵就是大三才阵。大三才阵是面对集团作战时,戚家军重要对战阵型。整个军队呈横列,指挥官站着中间举着令旗,发号司令指挥作战。两边横列狼筅兵,长枪兵层层叠叠结阵。长枪兵掩护一列列长牌手,滚滚向前,真的是杀气腾腾。刀盾兵,镗钯手,鸟铳手居后压阵,提供支援。互相配合,轮番出击,在与敌人集团作战时,阵型坚固,可攻可守,曾让凶残的倭寇,狠辣的蒙古骑兵,悍勇的后金士卒记忆深刻!

总结:戚家军鸳鸯阵,是一个组织性高,纪律性强又灵活机动,变化多端的战阵。在大明历史上,戚家军鸳鸯阵以它的强悍,震撼了侵略者。






红红火火讲历史


戚家军的鸳鸯阵,是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地形特征和侨寇作战特点、明军优势而创立的一种阵法,因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在与倭寇的战斗中,此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每战皆捷。

鸳鸯阵的由来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东南沿海的倭寇日渐猖獗,嘉靖皇帝调派时任山东登州卫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到浙江任都司充参将,负责抗倭事宜。

戚继光到了浙江后,认真研究了倭寇的习性和战斗方式。

倭寇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且东南沿海多山陵沼泽,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崎岖,明军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在倭寇的伏击下容易自乱阵脚,每每为倭寇所趁。

而且此时此地的明军缺乏训练、纪律松驰、战斗意识低下,哪怕人数远比倭寇多,也无法有效遏制倭寇的势头。

戚继光觉得这些老兵没救了,弃而不用,向朝廷上书,请求组建新军。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戚继光亲自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新兵,开始了严格的训练。这就是戚家军的班底。

戚继光并不是盲目练兵,综合敌我双方优缺点,创造了“鸳鸯阵”这种新的战斗队形。

鸳鸯阵的兵力配置

(鸳鸯阵图示)

鸳鸯阵以十二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这十二人就是一个独立的战斗小队。

第一队列有两个人,都执半圆形盾牌在前探路,两种盾牌还不一样,一为长牌、一为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第二队列是三个人,队中居中指挥,左右为狼筅手,武器就是狼筅,狼筅是一种竹子做的武器,采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

第三队列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第四队列是两名使用镋钯的镋钯手,如果长枪手未刺中敌人,镋钯手即持镋钯冲上前去劈杀敌人。镋钯是一种古代武器,形似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刃下横两股,向上弯。可以刺击,也可以防御,兼矛、盾之用。

队列的最后是负责伙食的火兵,就算和大部队走散了,吃饭问题也能解决。

鸳鸯阵最大的特点是灵活机动

(变鸳鸯阵,队长和火兵没在)

鸳鸯阵使得各种长短武器紧密结合,士兵之间的配合也非常到位,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各个兵种的效能,杀伤力极强。

而鸳鸯阵最大的特点则是灵活多变,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

当变成两个小阵时称为“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

当变成三个小阵时称为“三才阵”,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

这些变化了的阵法又称为“变鸳鸯阵”。这可不是随意变幻的,而是经过推演,发现这是最能制敌的。

也就是,你们倭寇作战灵活,我们明军要比你们更加灵活机动;你们善于利用地形,我们要比你们更善于利用地形地貌。

鸳鸯阵的战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检验鸳鸯阵效果的时刻来临了。

1561年5月10日,大批倭寇流入花街一带烧杀抢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前去阻击,首次使用了鸳鸯阵,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初战杀敌三万多,后来在保卫台州的战斗中,又以1500人伏击了倭寇2000多人,连番大胜。

在这一年,戚继光依靠鸳鸯阵,大破倭寇于浙江临海,创下了九战九捷的记录,使浙江的倭患得到平息。

戚继光、戚家军、鸳鸯阵的大名传扬海内外。

(电视剧里的戚家军)

总之,明朝戚家军的鸳鸯阵,是一种机动灵活的作战小队,化大为小,打击倭寇的时候更为精准。可惜,戚家军的结局不怎么美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鸳鸯阵”是戚继光深入研究借鉴吸收唐顺之《武编》中的 “秘战”之后,根据浙江沿海地貌,因地制宜发明出的针对倭寇的作战阵法。北方有宽阔的大平原,适合骑兵大规模集团冲锋; 而浙江多水洼稻田、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因此许多在北方大显神通的作战军阵在浙江沿海并不好用。

嘉靖年间的猖獗倭寇多在浙闽沿海杀人、抢劫,他们惯用倭刀、弓和鸟铳,精通兵法巧设伏兵,善于短兵肉搏,熟练运用 “川字阵”。于是戚继光针对浙江多湖泽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出了长短结合、攻防兼备、睿智深邃的灭倭战阵 “鸳鸯阵”。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家严三十三岁,春正月,创 “鸳鸯阵”中记载: “阵十二人,首一人居前为队长,次二人夹盾,次二人夹枝兵,次四人夹长矛,次二人夹短兵,末一人为火兵居后,专事樵苏”。

在这十二人中,戚继光用层层推选的方法,把大家最信任的士兵置队伍前列中央任队长,这个队长一手持令旗一手持长腰刀作战经验丰富,头脑冷静,遇事不慌,精善刀法,善于近身肉搏,掌控着搏杀局面,他是全队的灵魂。

在队长身后左右是长牌兵和藤牌兵,长牌兵高大魁梧、强壮有力、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杀敌防护技能高超实用。藤牌兵是戚继光严格训练出来的投掷标枪高手,他们具备了三十步开外,枪枪投进铜钱中间小孔里的能耐,这个高手在近身肉搏前对倭寇猛投标枪,远处戳杀倭敌,获得先机。投完标枪之后迅速抽出横插在藤牌中腰刀与长牌巧妙配合保护队长、狼筅和长枪手,以此弥补这些兵器进攻锐利防守困难的弱点。

两牌身后是一对身强力壮的狼筅兵,牌兵身后两只长长的狼筅为队长和长牌、藤牌兵架起了第一道屏障,令倭寇很难接近队长和牌兵,戚继光将狼筅改造又粗又长的竹竿目的是其一,竹竿韧性大,倭寇的倭刀一时半会砍不断。其二,是要让头上那一尺多长枝枝杈杈的横刃,死死的卡住、勾住倭寇,使其动弹不得,供身后枪手戳杀。

鸳鸯阵”把全体士卒凝聚为一个作战整体,牌、筅主要是防御,长枪主要是进攻; 全队依靠牌、筅的防御而前进,长枪依靠牌、筅保护而杀敌; 狼筅保护盾牌,长枪保护牌、筅,短兵救援长枪,能攻能防。攻,使敌人无法防御; 防,使敌人无隙可乘,确实是杀敌制胜的难于破解的睿智战阵。


硕风杂谈


鸳鸯阵是明朝名将戚继光针对倭寇单兵作战能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以12人为一队,协同作战的战阵,因具有现代“特种作战”的思想,所以杀伤力巨大,消灭了倭寇的有生力量。


鸳鸯阵的来历

嘉靖三十六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日益猖獗,多次来犯,烧杀劫掠。负责镇压倭寇的沿海守军,不仅不能对倭寇有效镇压,甚至数倍于敌人的兵力被倭寇一冲即散,大大助涨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使明朝廷颜面尽失。于是嘉靖皇帝调派时任山东登州卫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到浙江任都司充参将,负责抗倭事宜。

戚继光到了沿海地区后,经过观察,发现沿海地区多山陵沼泽,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崎岖。而当时明军作战方式仍习惯以大规模战阵对敌。在浙江地形上,战阵不易展开。而倭寇的特点是依靠冷兵器,单兵作战能力强,队形分散,明军的火器不能对其造成有效杀伤。所以倭寇冲击过来,很容易突破明军阵型,对明军士气造成很大影响。针对地形和倭寇特点,戚继光创造了“鸳鸯阵”。


鸳鸯阵说明

鸳鸯阵12人为一阵,最前为队长,牌还不一样,一为长牌、一为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第二队列是三个人,队中居中指挥,左右为狼筅手,武器就是狼筅,狼筅是一种竹子做的武器,采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 第三队列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第四队列是两名使用镋钯的镋钯手,如果长枪手未刺中敌人,镋钯手即持镋钯冲上前去劈杀敌人。镋钯是一种古代武器,形似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刃下横两股,向上弯。可以刺击,也可以防御,兼矛、盾之用。 队列的最后是负责伙食的火兵,就算和大部队走散了,吃饭问题也能解决。


鸳鸯阵的厉害之处:超前的军事思想

根据明史记载,戚继光对倭作战,伤亡比达到1比百甚至千,可能史书中有夸大的嫌疑,但也说明了鸳鸯阵的厉害之处。 鸳鸯阵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戚继光具有超前的军事思想。在火器普遍运用后,大规模战阵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战阵就是以营排班为单位进行协同作战,再也不是古代靠战将个人勇武冲锋陷阵的时代了。鸳鸯阵的本质就是现代的军事思想,以队为单位协同作战,更加灵活,让倭寇的优势难以发挥。现代战争最厉害的毫无疑问是特种作战,鸳鸯阵12人为一队,甚至能用作特种作战,因形似鸳鸯,故而称为“鸳鸯阵”。

关注“小嫂子”,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说历史的小嫂子


戚家军有一个独创的作战队形,这个小型战阵多次让倭寇损失惨重。当时的明朝军队一般采用的都是“方阵在前,且打且进”的战略,但这种战术不仅呆板无比更是被研究的透彻,因此和倭寇作战这样的阵势一般都是必输无疑。再加上在冷兵器方面,倭寇的武器硬度高而且锋利,明军使用的确实短兵器,一寸长一寸强,明军的兵器常常被倭寇的兵器削的豁口林立,戚继光也在苦思冥想去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讲,戚家军不是有火器吗?为何不用火器进攻呢?这里不得不说火器只是戚家军少部分人拥有,那个时代作战更多的还是冷兵器的短兵相接,如果当时火器的建造就可以大规模装备士兵,相信清朝末年也不会出现清军用大刀长矛对付外国联军的枪炮的局面。

有一次机缘巧合之时,戚继光想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次他营中散步,看见一片茂密的竹林,并且锋利无比。戚继光一瞬间便萌生了用长兵器更换短兵器的办法,而眼前的这种竹子将会是新型武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这种新型武器成功的被戚继光发明出来,名叫狼筅,一部分为手持的筅竹,一部分为杀敌的筅钩。

并且为此发明了一套新颖的阵法,叫做鸳鸯阵。鸳鸯阵是由戚继光发明的阵型,广泛应用到戚家军之中,每个作战单位是由十一名将士组成,每个作战单位为一队,队长居中,前有手持盾牌的牌手,两侧为手持狼筅的狼筅手,后面有手持长枪的长枪手和手持短兵的短兵手组成两列横队。

鸳鸯阵在作战中也效果颇大,倭寇再来进犯的时候,戚家军使用新型的狼筅按照阵法来杀敌,敌人未曾见过不知如何应对,于是被杀的七零八散。但狼筅多为竹子,陆战良久之后狼筅的枪头多被倭寇的双刀砍掉,倭寇以为终于有了反败为胜的机会,可戚继光冷静应对,以即使没有了枪头可依旧锋利的竹子为武器,再次将倭寇打的落荒而逃。

后来狼筅得到更大的改进,并且因为有了新式武器的加入,戚家军做出了很多阵法建制上的变化,以适应能够给倭寇带来极大杀伤的狼筅。而戚家军因为感恩竹子可以用来做武器,并且帮助了戚家军大大增加了杀伤减少了伤亡,对竹子心怀感激,而对竹笋,戚继光向着全体戚家军士兵发出了“饿死不吃竹笋”的号召。


道中道道而道


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荡平倭患,针对卫所军组织松懈、训练无素的情况,在浙江义鸟等地召募新军,以全新阵法进行培训,战斗力大幅度提高,最终达到了荡涤倭寇的效果。据称在这个过程中“鸳鸯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一、鸳鸯阵的诞生

当年戚继光奉命到浙江抗倭,看到倭寇惯用重箭、长枪、倭刀作战,各种远近武器、长短兵器配合,作战能力极强;江南多山丘沼泽,与北方地形明显不同,兵力不易展开。戚继光经过对倭寇的武器和江南地形的反复研究,终于创造出适合江南地形、制胜倭寇的集体攻防战斗队形——“鸳鸯阵”。

二、鸳鸯阵的组成

据戚南塘《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记载,戚将军将募兵重新编组,组成鸳鸯阵法。其中每个基层战斗单位由十二人组成,一名队长、一名伙夫、十名战士。十名战士长短武器间相搭配,攻防有致,进退有据,浑然一体。

最前面的两名战士手执藤牌、短刀和标枪;其后两名战士各持一丈三四尺的“狼筅”紧随;再后面是四名执丈二长枪的战士;最后两名手执七尺“镜把”。每逢战斗,最前面持藤牌战士负责引诱敌军,以甸甸前进或投出标枪等办法牵动破坏敌人阵式;其后执“狼宪”的战士则奋斗横扫敌阵。再后的战士以长枪刺杀被扫倒的敌人;最后手持“镜把”的战士负贵保护战斗组织的后方并警戒左右两翼,必要时用“镜把”施放火箭或径用七尺铁制“镜把”攻击敌人。

三、鸳鸯阵的进阶版——“变鸳鸯阵”

鸳鸯阵不但长短兵器迭用,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能,增强集体攻防的能力,而且阵形变化灵活。鸳鸯阵一般是纵队的阵式,根据实战的需要可以把纵队变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的,称为“两才阵”,变为左中右三小阵的,叫“三才阵”。“二才阵”时,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的狼筅手、长枪手、短兵手,护卫队伍进攻。“三才阵”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叫“变鸳鸯阵”。

四、鸳鸯阵的基本特征

鸳鸯阵的整个战斗序列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此种战斗序列克敌致胜主要靠整体攻防能力,而不是靠单兵个体作战技巧,长短兵器不许错乱,配合默契;其二,整个战斗序列可以展开为左右两个小组,分别以一一二一的兵员和短长长火武器构成,左右对称,互相配合,不许分离。

五、鸳鸯阵在当时的实战效果

在实战中,这种近战的鸳鸯阵还与远战的鸟铳、弓弩、火箭相配合,发挥远近武器的整体效能。作战时,把部队分为三队,当敌人进到一百步内,命第一队士兵放射鸟铳等火器击毙敌人;敌人进到六十步以内,命第二队士兵放射驽箭击杀敌人;敌人进到十步以内,命第三队士兵列鸳鸯阵用狼筅、长枪、短刀击杀敌人。

1561年5月10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保卫台州府城的花街战斗中,首次利用鸳鸯阵,大败倭寇,取得台州保卫战的胜利。

综上所述,鸳鸯阵是与鸟铳、弓箭等远射武器配合,与倭寇短距离搏斗的阵法,是集体攻防的一种作战队形。


七隅文史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戚继光创立。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后,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首次应用了此阵。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Sylar弈


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戚继光创立。

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后,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首次应用了此阵。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lxl加油相信自己


鸳鸯阵是戚家军阵法中的一个小环节,属于基层战术单位。整个戚家军在作战时,前列拒马,两翼有骑兵,防止对方冲锋或两翼包抄,还能保护火器手。

待接敌时,先放虎蹲炮,再用火铳,然后上大火箭招呼,再来一阵箭雨,等敌人冲过层层火线,再用鸳鸯阵近战,最后是骑兵追击残敌,打扫战场,与西方火器方阵战术如出一辙,很是先进,倭寇、蒙古诸部难以与之抗衡,就是忒费钱,真可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具体操作如下:

明代戚家军作战时,于阵前列拒马,虎蹲炮在其后,人又在虎蹲炮后一丈,“俟贼在一百步外,举炮一声,吹哱啰起身,子围马军上马,再吹哱啰。贼至一百步内,掌天鹅声喇叭一遍,外围步战之兵,第一层枪铳手举放一次。又吹天鹅声一遍,第二层枪铳手举放一次……又吹天鹅声一次,第三层镋钯手就于钯上架放火箭,不拘几枝,毕,放虎蹲炮。又吹天鹅声一次,第四层、五层俱出,将杀器放在地,与队总俱射箭。贼至三十步以里,摔钹疾响。止,各兵收了长器,俱执起短兵,摆鸳鸯阵,钯居第一层,刀、棍居第二层,大棒居第三层,快枪居第四层倒用木柄,鸟铳居第五层用长刀,俱候厮杀。子层马兵亦听点鼓出,在步兵之后。步兵听点鼓,整队缓步向前;听擂鼓,趋跑向敌。”[1]

[1]戚继光:《练兵实纪》卷4《练手足》,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5—106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