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戚家軍鴛鴦陣,是什麼樣的一個戰陣?

心恬澹


戚家軍的鴛鴦陣,是明代戚家軍抗擊倭寇時由抗倭名將戚繼光發明的一種疏散的戰鬥隊形。鴛鴦陣形由11人為一隊,最前為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負責掩護遮擋。藤牌手並配有標槍、腰刀。隊長居中指揮。再二人手執狼筅(頭與杆均為鐵製的長槍)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隊友的進擊。接著四名長槍手分左右各二人照應前面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兩名手持“鏜鈀”(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可以擊刺、擋隔的多刃大兵器)擔任警戒,支援等任務。

這種11人的陣型,因左右人數,武器對稱,長短兼具,攻守兼備,因此被冠以“鴛鴦陣”之名。

鴛鴦陣初上陣就大破倭寇,在其他明軍的配合下,斬殺敵軍3萬餘人。更在隨後取得九戰九捷的勝利,以至打得倭寇聞風喪膽,也讓戚繼光和戚家軍威名顯赫,名垂青史!




刀筆傳神


導語: 戚家軍鴛鴦陣,是一種步兵疏散對戰陣型。以冷兵器為主戰裝備,配置有長牌,藤牌,狼筅,長槍,鏜鈀等主戰武器。輔以戰車,火器等輔助武器,從而對敵人進行有力殺傷。

鴛鴦陣以11人為一小隊,隊長執令旗居右前方指揮進退,右前方又配長牌手一人,擋格箭矢和長槍,同時有保護隊長之責。左前方配藤牌手一人,左手盾右手刀,與敵人短兵肉搏,兼顧保護長牌手。往後左右兩側有狼筅兵二人,以毛枝格擋敵人近身。再往後面就是四名長槍兵,靈活機動支援前方五名戰友。最後面是左右各一個鏜鈀手。至此,鴛鴦陣形成靈活組隊,機動應戰模式。

一,群戰必殺技,二才陣和小三才陣的犀利。

戚家軍主力軍團出戰,在以小隊為基礎又多樣化組成兩才陣。兩才陣是有兩個小隊配合形成戰陣。此時的變化是左右長牌手緊隨左右狼筅兵出擊,狼筅兵掩護長牌手陽擋箭矢,長長一片毛枝揮舞,箭矢殺傷降到最低。對敵人遠程火力給予了阻擊。大兵團作戰時候,又可以靈活變陣成為小三才陣,小三才陣以狼筅兵,長槍手,刀盾片居中間位置,組隊與大隊敵人正面格鬥。發揮了長短兵器互相配合優點,給予群敵殺傷。而長牌手結陣列以左右兩側,硬抗敵人兩邊衝陣。以中路長短兵作為突擊口,對敵人發起集群衝鋒,從而擊潰敵人!

二,集團衝鋒對陣,虎虎生威大三才陣

當面對集團軍形式對戰時,戚家軍鴛鴦陣以小鴛鴦陣為基礎,陣陣連環,臨機變化,靈活運用,從而以戰車為長城,鴛鴦陣為鐵牆,輔助大量火器,形成強大的摧毀力量。主要的變陣就是大三才陣。大三才陣是面對集團作戰時,戚家軍重要對戰陣型。整個軍隊呈橫列,指揮官站著中間舉著令旗,發號司令指揮作戰。兩邊橫列狼筅兵,長槍兵層層疊疊結陣。長槍兵掩護一列列長牌手,滾滾向前,真的是殺氣騰騰。刀盾兵,鏜鈀手,鳥銃手居後壓陣,提供支援。互相配合,輪番出擊,在與敵人集團作戰時,陣型堅固,可攻可守,曾讓兇殘的倭寇,狠辣的蒙古騎兵,悍勇的後金士卒記憶深刻!

總結:戚家軍鴛鴦陣,是一個組織性高,紀律性強又靈活機動,變化多端的戰陣。在大明歷史上,戚家軍鴛鴦陣以它的強悍,震撼了侵略者。






紅紅火火講歷史


戚家軍的鴛鴦陣,是戚繼光根據東南沿海地區地形特徵和僑寇作戰特點、明軍優勢而創立的一種陣法,因形似鴛鴦結伴而得名。在與倭寇的戰鬥中,此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每戰皆捷。

鴛鴦陣的由來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東南沿海的倭寇日漸猖獗,嘉靖皇帝調派時任山東登州衛都指揮僉事的戚繼光,到浙江任都司充參將,負責抗倭事宜。

戚繼光到了浙江後,認真研究了倭寇的習性和戰鬥方式。

倭寇慣用重箭、長槍和倭刀作戰,且東南沿海多山陵沼澤,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崎嶇,明軍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在倭寇的伏擊下容易自亂陣腳,每每為倭寇所趁。

而且此時此地的明軍缺乏訓練、紀律松馳、戰鬥意識低下,哪怕人數遠比倭寇多,也無法有效遏制倭寇的勢頭。

戚繼光覺得這些老兵沒救了,棄而不用,向朝廷上書,請求組建新軍。得到嘉靖帝的許可後,戚繼光親自到金華、義烏等地招募了3000新兵,開始了嚴格的訓練。這就是戚家軍的班底。

戚繼光並不是盲目練兵,綜合敵我雙方優缺點,創造了“鴛鴦陣”這種新的戰鬥隊形。

鴛鴦陣的兵力配置

(鴛鴦陣圖示)

鴛鴦陣以十二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這十二人就是一個獨立的戰鬥小隊。

第一隊列有兩個人,都執半圓形盾牌在前探路,兩種盾牌還不一樣,一為長牌、一為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第二隊列是三個人,隊中居中指揮,左右為狼筅手,武器就是狼筅,狼筅是一種竹子做的武器,採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椏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

第三隊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第四隊列是兩名使用钂鈀的钂鈀手,如果長槍手未刺中敵人,钂鈀手即持钂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钂鈀是一種古代武器,形似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橫兩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禦,兼矛、盾之用。

隊列的最後是負責伙食的火兵,就算和大部隊走散了,吃飯問題也能解決。

鴛鴦陣最大的特點是靈活機動

(變鴛鴦陣,隊長和火兵沒在)

鴛鴦陣使得各種長短武器緊密結合,士兵之間的配合也非常到位,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各個兵種的效能,殺傷力極強。

而鴛鴦陣最大的特點則是靈活多變,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

當變成兩個小陣時稱為“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

當變成三個小陣時稱為“三才陣”,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

這些變化了的陣法又稱為“變鴛鴦陣”。這可不是隨意變幻的,而是經過推演,發現這是最能制敵的。

也就是,你們倭寇作戰靈活,我們明軍要比你們更加靈活機動;你們善於利用地形,我們要比你們更善於利用地形地貌。

鴛鴦陣的戰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檢驗鴛鴦陣效果的時刻來臨了。

1561年5月10日,大批倭寇流入花街一帶燒殺搶掠,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前去阻擊,首次使用了鴛鴦陣,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初戰殺敵三萬多,後來在保衛台州的戰鬥中,又以1500人伏擊了倭寇2000多人,連番大勝。

在這一年,戚繼光依靠鴛鴦陣,大破倭寇於浙江臨海,創下了九戰九捷的記錄,使浙江的倭患得到平息。

戚繼光、戚家軍、鴛鴦陣的大名傳揚海內外。

(電視劇裡的戚家軍)

總之,明朝戚家軍的鴛鴦陣,是一種機動靈活的作戰小隊,化大為小,打擊倭寇的時候更為精準。可惜,戚家軍的結局不怎麼美好。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鴛鴦陣”是戚繼光深入研究借鑑吸收唐順之《武編》中的 “秘戰”之後,根據浙江沿海地貌,因地制宜發明出的針對倭寇的作戰陣法。北方有寬闊的大平原,適合騎兵大規模集團衝鋒; 而浙江多水窪稻田、山陵沼澤、道路崎嶇,因此許多在北方大顯神通的作戰軍陣在浙江沿海並不好用。

嘉靖年間的猖獗倭寇多在浙閩沿海殺人、搶劫,他們慣用倭刀、弓和鳥銃,精通兵法巧設伏兵,善於短兵肉搏,熟練運用 “川字陣”。於是戚繼光針對浙江多湖澤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出了長短結合、攻防兼備、睿智深邃的滅倭戰陣 “鴛鴦陣”。

《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一,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家嚴三十三歲,春正月,創 “鴛鴦陣”中記載: “陣十二人,首一人居前為隊長,次二人夾盾,次二人夾枝兵,次四人夾長矛,次二人夾短兵,末一人為火兵居後,專事樵蘇”。

在這十二人中,戚繼光用層層推選的方法,把大家最信任的士兵置隊伍前列中央任隊長,這個隊長一手持令旗一手持長腰刀作戰經驗豐富,頭腦冷靜,遇事不慌,精善刀法,善於近身肉搏,掌控著搏殺局面,他是全隊的靈魂。

在隊長身後左右是長牌兵和藤牌兵,長牌兵高大魁梧、強壯有力、作戰經驗豐富、膽大心細,殺敵防護技能高超實用。藤牌兵是戚繼光嚴格訓練出來的投擲標槍高手,他們具備了三十步開外,槍槍投進銅錢中間小孔裡的能耐,這個高手在近身肉搏前對倭寇猛投標槍,遠處戳殺倭敵,獲得先機。投完標槍之後迅速抽出橫插在藤牌中腰刀與長牌巧妙配合保護隊長、狼筅和長槍手,以此彌補這些兵器進攻銳利防守困難的弱點。

兩牌身後是一對身強力壯的狼筅兵,牌兵身後兩隻長長的狼筅為隊長和長牌、藤牌兵架起了第一道屏障,令倭寇很難接近隊長和牌兵,戚繼光將狼筅改造又粗又長的竹竿目的是其一,竹竿韌性大,倭寇的倭刀一時半會砍不斷。其二,是要讓頭上那一尺多長枝枝杈杈的橫刃,死死的卡住、勾住倭寇,使其動彈不得,供身後槍手戳殺。

鴛鴦陣”把全體士卒凝聚為一個作戰整體,牌、筅主要是防禦,長槍主要是進攻; 全隊依靠牌、筅的防禦而前進,長槍依靠牌、筅保護而殺敵; 狼筅保護盾牌,長槍保護牌、筅,短兵救援長槍,能攻能防。攻,使敵人無法防禦; 防,使敵人無隙可乘,確實是殺敵制勝的難於破解的睿智戰陣。


碩風雜談


鴛鴦陣是明朝名將戚繼光針對倭寇單兵作戰能力強,靈活多變的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以12人為一隊,協同作戰的戰陣,因具有現代“特種作戰”的思想,所以殺傷力巨大,消滅了倭寇的有生力量。


鴛鴦陣的來歷

嘉靖三十六年,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日益猖獗,多次來犯,燒殺劫掠。負責鎮壓倭寇的沿海守軍,不僅不能對倭寇有效鎮壓,甚至數倍於敵人的兵力被倭寇一衝即散,大大助漲了倭寇的囂張氣焰,使明朝廷顏面盡失。於是嘉靖皇帝調派時任山東登州衛都指揮僉事的戚繼光,到浙江任都司充參將,負責抗倭事宜。

戚繼光到了沿海地區後,經過觀察,發現沿海地區多山陵沼澤,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崎嶇。而當時明軍作戰方式仍習慣以大規模戰陣對敵。在浙江地形上,戰陣不易展開。而倭寇的特點是依靠冷兵器,單兵作戰能力強,隊形分散,明軍的火器不能對其造成有效殺傷。所以倭寇衝擊過來,很容易突破明軍陣型,對明軍士氣造成很大影響。針對地形和倭寇特點,戚繼光創造了“鴛鴦陣”。


鴛鴦陣說明

鴛鴦陣12人為一陣,最前為隊長,牌還不一樣,一為長牌、一為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第二隊列是三個人,隊中居中指揮,左右為狼筅手,武器就是狼筅,狼筅是一種竹子做的武器,採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椏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 第三隊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第四隊列是兩名使用钂鈀的钂鈀手,如果長槍手未刺中敵人,钂鈀手即持钂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钂鈀是一種古代武器,形似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橫兩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禦,兼矛、盾之用。 隊列的最後是負責伙食的火兵,就算和大部隊走散了,吃飯問題也能解決。


鴛鴦陣的厲害之處:超前的軍事思想

根據明史記載,戚繼光對倭作戰,傷亡比達到1比百甚至千,可能史書中有誇大的嫌疑,但也說明了鴛鴦陣的厲害之處。 鴛鴦陣之所以這麼厲害,是因為戚繼光具有超前的軍事思想。在火器普遍運用後,大規模戰陣顯然已經不適合。現代戰陣就是以營排班為單位進行協同作戰,再也不是古代靠戰將個人勇武衝鋒陷陣的時代了。鴛鴦陣的本質就是現代的軍事思想,以隊為單位協同作戰,更加靈活,讓倭寇的優勢難以發揮。現代戰爭最厲害的毫無疑問是特種作戰,鴛鴦陣12人為一隊,甚至能用作特種作戰,因形似鴛鴦,故而稱為“鴛鴦陣”。

關注“小嫂子”,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

說歷史的小嫂子


戚家軍有一個獨創的作戰隊形,這個小型戰陣多次讓倭寇損失慘重。當時的明朝軍隊一般採用的都是“方陣在前,且打且進”的戰略,但這種戰術不僅呆板無比更是被研究的透徹,因此和倭寇作戰這樣的陣勢一般都是必輸無疑。再加上在冷兵器方面,倭寇的武器硬度高而且鋒利,明軍使用的確實短兵器,一寸長一寸強,明軍的兵器常常被倭寇的兵器削的豁口林立,戚繼光也在苦思冥想去解決這個問題。

有人講,戚家軍不是有火器嗎?為何不用火器進攻呢?這裡不得不說火器只是戚家軍少部分人擁有,那個時代作戰更多的還是冷兵器的短兵相接,如果當時火器的建造就可以大規模裝備士兵,相信清朝末年也不會出現清軍用大刀長矛對付外國聯軍的槍炮的局面。

有一次機緣巧合之時,戚繼光想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一次他營中散步,看見一片茂密的竹林,並且鋒利無比。戚繼光一瞬間便萌生了用長兵器更換短兵器的辦法,而眼前的這種竹子將會是新型武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這種新型武器成功的被戚繼光發明出來,名叫狼筅,一部分為手持的筅竹,一部分為殺敵的筅鉤。

並且為此發明了一套新穎的陣法,叫做鴛鴦陣。鴛鴦陣是由戚繼光發明的陣型,廣泛應用到戚家軍之中,每個作戰單位是由十一名將士組成,每個作戰單位為一隊,隊長居中,前有手持盾牌的牌手,兩側為手持狼筅的狼筅手,後面有手持長槍的長槍手和手持短兵的短兵手組成兩列橫隊。

鴛鴦陣在作戰中也效果頗大,倭寇再來進犯的時候,戚家軍使用新型的狼筅按照陣法來殺敵,敵人未曾見過不知如何應對,於是被殺的七零八散。但狼筅多為竹子,陸戰良久之後狼筅的槍頭多被倭寇的雙刀砍掉,倭寇以為終於有了反敗為勝的機會,可戚繼光冷靜應對,以即使沒有了槍頭可依舊鋒利的竹子為武器,再次將倭寇打的落荒而逃。

後來狼筅得到更大的改進,並且因為有了新式武器的加入,戚家軍做出了很多陣法建制上的變化,以適應能夠給倭寇帶來極大殺傷的狼筅。而戚家軍因為感恩竹子可以用來做武器,並且幫助了戚家軍大大增加了殺傷減少了傷亡,對竹子心懷感激,而對竹筍,戚繼光向著全體戚家軍士兵發出了“餓死不吃竹筍”的號召。


道中道道而道


明代嘉靖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了蕩平倭患,針對衛所軍組織鬆懈、訓練無素的情況,在浙江義鳥等地召募新軍,以全新陣法進行培訓,戰鬥力大幅度提高,最終達到了盪滌倭寇的效果。據稱在這個過程中“鴛鴦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一、鴛鴦陣的誕生

當年戚繼光奉命到浙江抗倭,看到倭寇慣用重箭、長槍、倭刀作戰,各種遠近武器、長短兵器配合,作戰能力極強;江南多山丘沼澤,與北方地形明顯不同,兵力不易展開。戚繼光經過對倭寇的武器和江南地形的反覆研究,終於創造出適合江南地形、制勝倭寇的集體攻防戰鬥隊形——“鴛鴦陣”。

二、鴛鴦陣的組成

據戚南塘《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記載,戚將軍將募兵重新編組,組成鴛鴦陣法。其中每個基層戰鬥單位由十二人組成,一名隊長、一名伙伕、十名戰士。十名戰士長短武器間相搭配,攻防有致,進退有據,渾然一體。

最前面的兩名戰士手執藤牌、短刀和標槍;其後兩名戰士各持一丈三四尺的“狼筅”緊隨;再後面是四名執丈二長槍的戰士;最後兩名手執七尺“鏡把”。每逢戰鬥,最前面持藤牌戰士負責引誘敵軍,以甸甸前進或投出標槍等辦法牽動破壞敵人陣式;其後執“狼憲”的戰士則奮鬥橫掃敵陣。再後的戰士以長槍刺殺被掃倒的敵人;最後手持“鏡把”的戰士負貴保護戰鬥組織的後方並警戒左右兩翼,必要時用“鏡把”施放火箭或徑用七尺鐵製“鏡把”攻擊敵人。

三、鴛鴦陣的進階版——“變鴛鴦陣”

鴛鴦陣不但長短兵器迭用,充分發揮各種兵器的效能,增強集體攻防的能力,而且陣形變化靈活。鴛鴦陣一般是縱隊的陣式,根據實戰的需要可以把縱隊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的,稱為“兩才陣”,變為左中右三小陣的,叫“三才陣”。“二才陣”時,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的狼筅手、長槍手、短兵手,護衛隊伍進攻。“三才陣”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叫“變鴛鴦陣”。

四、鴛鴦陣的基本特徵

鴛鴦陣的整個戰鬥序列有如下兩個基本特徵:

其一,此種戰鬥序列克敵致勝主要靠整體攻防能力,而不是靠單兵個體作戰技巧,長短兵器不許錯亂,配合默契;其二,整個戰鬥序列可以展開為左右兩個小組,分別以一一二一的兵員和短長長火武器構成,左右對稱,互相配合,不許分離。

五、鴛鴦陣在當時的實戰效果

在實戰中,這種近戰的鴛鴦陣還與遠戰的鳥銃、弓弩、火箭相配合,發揮遠近武器的整體效能。作戰時,把部隊分為三隊,當敵人進到一百步內,命第一隊士兵放射鳥銃等火器擊斃敵人;敵人進到六十步以內,命第二隊士兵放射駑箭擊殺敵人;敵人進到十步以內,命第三隊士兵列鴛鴦陣用狼筅、長槍、短刀擊殺敵人。

1561年5月10日,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保衛台州府城的花街戰鬥中,首次利用鴛鴦陣,大敗倭寇,取得台州保衛戰的勝利。

綜上所述,鴛鴦陣是與鳥銃、弓箭等遠射武器配合,與倭寇短距離搏鬥的陣法,是集體攻防的一種作戰隊形。


七隅文史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鴛鴦陣,中國古代陣法之一。中國明代軍隊抗擊倭寇時採用的一種疏散的戰鬥隊形。戚繼光創立。火器廣泛運用於戰場後,武器的殺傷力和破壞力顯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戰鬥隊形難以適應作戰需要。明代軍事將領戚繼光,根據東南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戰特點等情況,首次應用了此陣。以形似鴛鴦結伴而得名。



Sylar弈


鴛鴦陣,中國古代陣法之一。中國明代軍隊抗擊倭寇時採用的一種疏散的戰鬥隊形。戚繼光創立。

火器廣泛運用於戰場後,武器的殺傷力和破壞力顯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戰鬥隊形難以適應作戰需要。明代軍事將領戚繼光,根據東南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戰特點等情況,首次應用了此陣。以形似鴛鴦結伴而得名


lxl加油相信自己


鴛鴦陣是戚家軍陣法中的一個小環節,屬於基層戰術單位。整個戚家軍在作戰時,前列拒馬,兩翼有騎兵,防止對方衝鋒或兩翼包抄,還能保護火器手。

待接敵時,先放虎蹲炮,再用火銃,然後上大火箭招呼,再來一陣箭雨,等敵人衝過層層火線,再用鴛鴦陣近戰,最後是騎兵追擊殘敵,打掃戰場,與西方火器方陣戰術如出一轍,很是先進,倭寇、蒙古諸部難以與之抗衡,就是忒費錢,真可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具體操作如下:

明代戚家軍作戰時,於陣前列拒馬,虎蹲炮在其後,人又在虎蹲炮後一丈,“俟賊在一百步外,舉炮一聲,吹哱囉起身,子圍馬軍上馬,再吹哱囉。賊至一百步內,掌天鵝聲喇叭一遍,外圍步戰之兵,第一層槍銃手舉放一次。又吹天鵝聲一遍,第二層槍銃手舉放一次……又吹天鵝聲一次,第三層钂鈀手就於鈀上架放火箭,不拘幾枝,畢,放虎蹲炮。又吹天鵝聲一次,第四層、五層俱出,將殺器放在地,與隊總俱射箭。賊至三十步以裡,摔鈸疾響。止,各兵收了長器,俱執起短兵,擺鴛鴦陣,鈀居第一層,刀、棍居第二層,大棒居第三層,快槍居第四層倒用木柄,鳥銃居第五層用長刀,俱候廝殺。子層馬兵亦聽點鼓出,在步兵之後。步兵聽點鼓,整隊緩步向前;聽擂鼓,趨跑向敵。”[1]

[1]戚繼光:《練兵實紀》卷4《練手足》,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05—106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