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一个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故事

这是一篇来自隔离区的报道——成都日报记者深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采访了一名新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

吴先生的微信名叫“平平安安回家”,他是名企业安全员,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就是“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但在经历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他的微信名有了另一层寓意:他可以平平安安回家了!

回家:一个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故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2月6日下午,47岁的吴先生走出了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大门。从1月20日入院到2月6日出院,他在这里住了整整17天时间。与此同时,他的妻女和岳母也将解除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而此前,被他传染也收治入院的妻弟和妻弟媳已经先于他出院。

出院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必须是检测结果符合解除隔离治疗标准,症状消失,病情痊愈。然后,医护人员会将患者衣物全部消毒。然后,患者洗澡。然后,从安全通道离开。

吴先生在离开病房前,通过电话,记者对尚在隔离病区的他进行了一次长达近一个小时的电话采访,从武汉到成都,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发烧 从武汉到成都

吴先生是四川人,他家安在成都,工作的地点却在武汉。

他住的地方距离单位有30分钟步行路程,为了增加锻炼,他通常步行上班,基本上每天都是住处和单位两点一线。

回家:一个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故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吴先生有冠心病,曾经差点因为心梗而死亡。此后他更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有问题就去医院。

平时的两点一线在1月8日那天被改变。

那天,他感觉胸闷,这是一种不好的健康信号。他当即去了武汉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在那里做了心电图。那时,他已经听说了一些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消息,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戴口罩的只是少部分人。”

那天医院的检查并不全面,医生告诉他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他已经预订了1月10日回成都的机票,于是立即预约了成都一家大医院的号,准备去那里做进一步检查。

他没去过南华海鲜市场,打破两点一线行程模式的就是这一次医院之行,此后,他的感觉越来越不好。

他1月10日下午飞抵成都,就在他接到医院通知去住院的时候,他发烧了,高到38.5℃。此后两天,他反复发烧,最高时38.5℃,更多时候是37℃—38℃之间。

1月20日下午,他选择去医院就诊。就在当天,钟南山院士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人传人能力,全国开始高度重视,在武汉以外的其他地方,战斗打响!

隔离 从紧张到坦然

吴先生是1月20日下午到市中心某医院的,那里已经有了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一听他是从武汉回来的,他马上被送到旁边一间屋子隔离,然后做咽拭子取样检测。4个小时后,检测结果出来:核酸检测阳性!

他立即被送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一场紧急行动同时也展开。他的家人很快被隔离起来,有过接触的人也被隔离起来。

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妻弟和妻弟媳均被感染,但与他一同生活的妻子和女儿却幸运地没有症状。

回家:一个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故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妻弟也被送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治疗,妻弟媳则在当地一家定点收治医院接受治疗。

吴先生是市公卫中心第三批收治的患者,他被送到隔离病房的时候病人尚少,他的病房仅有他一个人。“刚开始紧张啊,从手机上看到武汉有患者死去,不能不恐惧。”

21日早晨,身着防护服的医疗专家组进来为他会诊,中医专家还为他把了脉。下午,为他熬制的中药就端进了病房。

市公卫中心有个“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成都)”,专门研究以传统中医方式防治传染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该研究室专家专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了方子,采用“一人一方”的方式熬制中药。

吴先生先除了发烧症状外,没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医生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他的隔离病房有一部对讲机,除了医护人员查房和做治疗,其他时候有什么需求,就通过对讲机告诉医护人员,比如想吃些什么、要用什么东西等,医护人员拿来后,通过病房的门洞递进来。

回家:一个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故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对吴先生来说,在隔离病房的紧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担心病情加重,二是孤独导致的心理恐惧。

但从入院的第三天开始,他逐渐变得释然,不再紧张和恐惧,“除了医护人员不停地安慰,我还用手机不断阅读信息。我从新闻上看到,武汉那些死亡病例都有多种基础疾病,而且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我虽然有冠心病,但没有呼吸困难的症状,所以我相信医生对我说的话并非仅仅出于礼貌性的安慰,而是经过科学评判的。他们告诉我,我的情况不严重,让我放心。”

所以吴先生说,是信息的公开让他从最初的紧张走向坦然。

互助 彼此之间建立信心

吴先生是性格开朗的人,“只要从内心那种恐惧感里走出来,正确去面对,整个人心情都好了。”因为家人分别在住院治疗和集中隔离观察,所以他建了个家庭微信群,里面有7个人,“每天在群里报告自己的情况,是否发烧、有没有其他症状等,然后相互鼓励,从精神上给力量。”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新冠病人开始多了。1月26日,护士长肖旭珏告诉他,他的单人间要变成双人间了,“成都第一个发现的病人杨某安排过来和你一间,他有点忧郁,希望你能多和他沟通一下,帮助他阳光起来。”

回家:一个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故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肖旭珏是个特别细致周到的人,在安排病房上她有考究,她发现吴先生性格很好,可以带动杨某的情绪,于是做了病房调整。

吴先生热情接待了这个比自己年轻12岁的病友,因为都在武汉工作,而且这次有了同样的遭遇,他们很快就聊到了一块儿。杨某说,他之所以一直都紧张,是因为家有两个孩子,怕他们的健康安全,这种担心几乎成了一种紧紧纠缠他的心病。

然而在此之后,原本忧郁的杨先生不再紧张和恐惧,脸上的阴霾也逐渐散去。吴先生说:“他的忧郁来源于孤独,一个人待在一间病房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搬过来后他就好起来了!”

1月29日,杨某成为成都市收治的新冠肺炎中第一个出院的患者。

记录 镜头下的医护人员

就在杨某出院前两天,病房又住进一个病人,两人间变成了三人间。这个病人是个老年男性,10年前曾经发生过中风,他病情很重,加上中风偏瘫,根本无法动弹,他的吃喝拉撒完全依赖于护理人员。

就是从那天开始,吴先生突然发现,医护人员原来如此不容易,“他们给病人喂饭、翻身、擦澡、按摩,还要不断说鼓励的话。”他说,有一天,一名个子比较小的护士在护理完隔壁那个中风老人后,突然站立不稳,“直接倒在了我的病床上。”

吴先生说,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们全部穿着防护服,根本认不出谁是谁,“但我发自内心地说,他们才是最美的人!”

医生需要了解每个病人的病情,他们担心病人不认识自己,干脆在防护服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以此与病人拉近距离。

于是,他开始当记录者,用自己的手机拍下医护人员工作的场景,然后发给护士长肖旭珏。

在这场如同激烈战斗的疫情面前,市公卫中心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也希望能够留下些照片,但是有严格的规定,手机是不能带入隔离区,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医院负责人说,有记者申请进入隔离区记录,可是防护物资的紧缺让医院拒绝了进入的申请,“每一件防护物质都要用在与治疗和防疫有直接关系的医护人员身上!”

吴先生主动的记录终于让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照片上,他们在给病人喂饭、在给病人翻身、在给病人做治疗,还亲自当清洁工打扫病房。

尽管穿着防护服根本认不出谁是谁,但吴先生这个行为让医护人员感动,“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和病人是肩并肩的战友!”肖旭珏说。

回家 他要说的心里话

吴先生以及他家人头顶上那块笼罩的阴霾正在散去。

他的妻子、女儿、岳母以及妻弟家那个仅有9个月的婴儿在一起集中隔离,经过这么多天的隔离观察,明天(2月7日)他们将解除隔离回家。

此前的2月3日和4日,吴先生的妻弟以及妻弟媳通过隔离治疗,经成都市疾控中心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符合解除隔离治疗标准而出院回家。

今天下午,他也办完出院手续离开医院。尽管医生要求回家还要自我隔离半个月以保证安全,但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在出院的时候,他要让记者一定写出他的心里话:

我感谢政府,政府将防控真的做得非常好,不仅让我们得到快速的治疗,而且迅速采取的隔离措施保护了其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我自己也许天天活在恐惧当中。

我感谢医护人员,他们的辛劳我们看在眼里,那是外界无法体会的苦。他们很多人嗓子都是哑的,因为穿着防护服说话听不太清楚,声音要大,时间长了,就哑了。

我还要感谢疾控的人,我老婆女儿以及岳母在集中隔离点,通过微信视频他们给我展示了,冷了,就有人送来“小太阳”取暖,饿了,有很好的饭菜,饭点之外还有牛奶、水果。

我还要感谢所有参与到这次防疫之中的人,包括市民,有了大家的共同配合,我们才能打赢这场战役。我是做企业安全工作的,深知“安全”二字对每个家庭的重要性。

成都日报记者 邓晓洪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吴先生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