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丨疫情如何影響工業?社科院徐奇淵:應未雨綢繆做好恢復生產銜接

經濟戰

經濟戰“疫”訪談(五)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目前新型冠狀肺炎確診病例仍在上升之中,防控疫情仍是當前的主要矛盾,在各項工作中毫無疑問應被置於首要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可預見的災後如何恢復生產、如何儘量減少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證券時報記者就以上問題等專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CF40研究部主任徐奇淵。他對當前疫情對經濟活動尤其是工業生產可能帶來的衝擊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由於復工時間延遲、物流受限等原因,工業企業可能面臨訂單交貨延遲等壓力。從樂觀方面看,服務業在疫情結束後可能出現補償性的反彈。

對於如何恢復疫情結束後的生產銜接工作,他從穩住資金流,儘快恢復物流,恢復人流和生產活動三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當前政策需要未雨綢繆,在保證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對生產恢復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穩定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預期,從而為日後的工作重點從疫情管控轉向恢復生產做好準備。”徐奇淵表示。

疫情影響集中在一季度,對經濟的負面效應小於二季度

證券時報記者: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由於疫情尚未出現明顯拐點,相關研究多以2003年“非典”時期的影響作為參考,您如何看待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當前面臨的情況和挑戰與“非典”時期有何不同?

徐奇淵:從基本面來看,本次肺炎疫情與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發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諸多不同,所處的經濟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外部環境、爆發時間都有明顯差異,對於兩者的影響不宜簡單類比。

一是經濟結構不同。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是第三產業,2003年其佔當年GDP的比例為32個百分點,2019年上升至54個百分點左右,比例已大大提升,受到疫情的衝擊更大。此外疫情對製造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勞動力流動受阻、物流受到一定影響,將影響部分企業正常生產。

二發展階段不同。2003年“非典”期間,中國經濟正處在重化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高增長階段,上升動力很足。目前,中國經濟處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結構轉型階段。人口老齡化嚴重,宏觀槓桿率較高,房地產行業調控處於關鍵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三是外部環境不同。中國入市後,全球經濟正從互聯網泡沫破滅後迅速復甦,中美雙邊貿易互補性強,2003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速從2001年6.8%升至34.6%。如今,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放大,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顯著下降。

四是爆發時間不同。“非典”爆發集中在4-5月份,本次新冠疫情爆發在春節前夕,正值春運高峰期,疫情的隔離和防控方面難度大於“非典”時期。但本次疫情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而一季度的GDP佔比是四個季度中最少的,控制經濟活動的負面季節效應比2季度要小很多。

從歷史經驗來看,在疫情衝擊下,經濟活動和金融市場短期內會驟然降溫。隨著疫情防治情況好轉,經濟活動會反彈,重回正常運行軌道,對資本市場的長期衝擊也可以忽略。該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和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上升地位。但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多結構性變化,經濟增長與風險防控壓力猶存。

服務業可能出現補償性的反彈 工業面臨較大沖擊

證券時報記者:由於疫情發生在春節期間,服務業收到了較大沖擊。延遲復工等可能也會對工業生產帶來一定影響。從行業來看,疫情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徐奇淵:一方面,線下服務業首當其衝地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電影院線、旅遊業、住宿餐飲、線下教育等等。不過,服務業遭受的主要是需求衝擊,這種需求很大程度上具有推後、延遲效應,甚至可能出現補償性反彈。出於這一點,又有代表性觀點對疫情影響持較為樂觀的態度。總體而言,疫情對線下服務業的衝擊較為有限,具體將表現為先強後弱,甚至新興的線上服務業還將獲得意外的發展機會。

另一方面,本次疫情的爆發時點特殊,對工業生產活動也產生了顯著衝擊。我對服裝、鋼鐵、機械、石化等行業進行了調研,涉及廣東、湖北、浙江、上海、河北等地。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情況多有不同,但是總體上,工業生產在用工、訂單、庫存、生產、運輸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服務業主要受到需求衝擊有所不同,工業生產活動同時受到了供給、需求兩個方面的衝擊。尤其是工業生產活動的供需矛盾表現較為突出。

證券時報記者:具體來看,工業生產面臨著哪些衝擊?

徐奇淵:此次疫情升級發生在春節前,這使得員工返工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綜合來看,目前工業生產活動的恢復普遍面臨以下短期困難:

其一,由於復工時間限制、員工實際返工情況、復產中的防護標準和物質條件等問題,工業生產活動可能被動推遲。從1月 29日、30日的全國鐵路發送旅客來看,客流量分別同比減少74.7%、73.8%。外地工人的返工還將有所推遲,再加上必要的2周隔離時間。因此外地工人的實際返工時間可能要推遲2-3周,一些地區推後的時間可能更長。

另外,即使外地員工返回崗位,如何對外地員工進行隔離安排?能否為復產員工提供充足的口罩等防護物資?企業在復產初期要遵循哪些防控標準和事件處置流程?這些都是復工企業要面臨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大型用工型企業,上述問題更為突出。

其二,為了控制疫情,有必要在高速公路進行通道管控和體溫檢測工作,不過也有一些地方封閉、阻斷道路,甚至有挖斷公路的做法。某地縣政府還下令封閉國、省、縣、鄉道路的縣際進出口。另一方面,受運輸公司延長放假影響,物流運力也受到了影響。

其三,年後製造業訂單交付將出現延遲,生產企業面臨損失。春節後的2月,服裝等季節性產品將迎來趕工、出貨高峰。但是由於前述因素,生產恢復過程遲滯、交貨時間目前尚難以確定,較多訂單將面臨延誤。作為後果,生產企業將面臨扣款,或者被迫採取加急、空運等方式來儘快交付訂單,但這同樣會產生更高的交貨成本。

同時,春節前製造業企業恰恰積累了較高的在手訂單,這將使企業面臨更大的交貨壓力。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PMI新訂單、新出口訂單指數雙雙走高。由於PMI的調查時間限制,因此1月PMI數據基本反映了疫情升級前的情況。在2020年1月,PMI新訂單指數達到51.4,創20個月以來的新高。同時,新出口訂單在1月雖回落至48.7,但也明顯高於2019年初同期值、以及2019年的全年水平。同時,從12月、1月累計來看,新出口訂單表現也較為強勁。這些在手訂單可能對交貨產生較大壓力,甚至帶來一定損失。

疫情控制長痛不如短痛,可從資金流、物流、人流方面做好生產銜接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春節假期已過,雖然疫情衝擊仍在,但企業也需要陸續開工,恢復生產。對於做好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的銜接工作,您有何建議?

徐奇淵:毋庸置疑,疫情防控仍然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仍然在防控疫情方面。而且,控制疫情的思路是長痛不如短痛,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堅決遏制住疫情的擴展,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爭取早日解除疫情。

另一方面,政策也需要未雨綢繆,在保證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對生產恢復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減少疫情的中期衝擊,做好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的銜接工作。我的建議是:首先穩資金流,儘早恢復物流,然後視疫情改善情況恢復人流,同時恢復生產活動。

首先,穩住資金流。應通過有針對性的稅收減免、臨時性短期融資,為疫情衝擊較大行業的困難企業提供週轉資金。尤其是對於因疫情衝擊而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要幫助其穩住資金鍊條、渡過暫時的難關。

其次,儘早恢復物流。目前,市場供求矛盾突出、過剩與短缺同時並存。在此背景下,政策不宜做總量刺激,應以“疏通”供求關係為主。而打通供求的關鍵一環,即是物流暢通。因此,應制定明確的標準,保障交通基礎設施暢通。同時,高度重視物流運輸行業的關鍵作用,在堅持防控疫情標準的情況下,物流運輸業應儘早復工、恢復正常運轉。另外,在疫情完全得到控制,物流瓶頸完全打通之前,不宜大規模實施總量刺激。

再次,恢復人流和生產活動。政府應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互相瞭解,穩定企業復工預期。尤其是政府多瞭解企業的困難,針對各地情況、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採取應對措施。

由於疫情發展尚在發展,有的地區還無法確定具體復工時間,但可以給出一定的技術標準,根據當地新增病例數、人口流動數量、企業防疫情況等,給出明確的、可量化的復工條件,給企業恢復生產提供參考預期。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還應明確復產後的防護措施。在疫情未完全解除的情況下,政府應指導企業對員工進行必要的防護,併為企業提供防護用品充足市場供給。

應穩定金融市場預期 政府一般預算赤字可突破3%

證券時報記者:除了恢復工業生產外,保證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對於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來說也至關重要。目前央行等多部委已經出臺了相應措施,您認為在穩定金融市場預期方面可以有哪些舉措?

徐奇淵:

在爭取早日解除疫情的同時,保持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也至關重要。也應統籌好防疫情與抓經濟的關係,穩定金融市場預期。

2月1日以來,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已經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重點正是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此後人民銀行開展了大規模的公開市場操作,來穩定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預期。事實表明,之前的政策起到了合適的穩定作用。

後續金融領域的市場預期走向,同時受到疫情發展、以及經濟基本面發展的影響。當前,各別地方的一些防控做法過於偏激,一些過度做法對經濟活動產生了不必要的干擾,可能對經濟運行的基本面、甚至市場預期產生影響,需要進行糾偏。

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月3日會議指出,疫情嚴重的地區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

當前,市場供求矛盾突出、過剩與短缺同時並存。我們應高度重視物流運輸行業的關鍵作用,在堅持防控疫情為首要任務的同時,應使物流運輸業儘早復工、恢復正常運轉。在防控疫情的同時,資金流、物流的恢復正常運轉,將使市場預期、經濟基本面逐漸迴歸常態。

目前疫情仍在發展,政策應研究減稅降費舉措進行應對。宏觀上,今年的政府一般預算赤字應突破3%的比例。具體的政策,應向疫區傾斜、向中小企業傾斜、向遭受疫情重創的行業傾斜,制訂有針對性的稅費減免政策。緩解相關企業的經營壓力,使其渡過難關。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財政政策應積極擴張、推出重大項目建設,加速實體經濟的市場信心恢復,通過供應鏈,陸續帶動上、下游的停產企業復工。在此過程中,需要統籌把握好防疫情與抓經濟的關係。

最後,徐奇淵還建議順應當前形勢,挖掘亮點產業、以及補短板領域的支撐作用。在疫情發展的特殊背景下,抓住時機出臺政策,鼓勵醫療行業、線上辦公、大數據應用、重點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發展,為投資者和金融市場穩定創造新的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