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秉凤:超越现代教育的枯枝窠臼


三木秉凤:超越现代教育的枯枝窠臼


静夜是文化人的笔下世界,思索是思想家的攀天云梯,而实现一切目标皆需要无与伦比的知识储备与宇宙基础内涵的颖慧悟达。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传道还是授业?这让我们将话题转向中国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方向是什么?一切社会领域的信息归纳为道与术两种,由之教育也就包括了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两类,知识教育属于术数教育,它是我们获得财富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本次生命糊口养生的手段!文化教育才是人类修练升华灵魂的巨大工程,它也是我们灵魂尊贵的品质基础,也是我们无数次生命轮回的追求结果!富与贵由此在教育之始就泾渭分明!富贵乃人生所共欲,但总有人富而不贵或贵而不富,亦或不富不贵!文化是科学的哲学本源,知识是哲学的科学应用,故而唯有文化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教育分为“大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小学教育之道则为“六艺”术数教育即科学教育及技能教育。由此可见自古中国传统教育以文化“传道”为主以知识“授业”为辅,几千年中国的教育方针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以载道,知以承术。所以中国传统教育属于灵魂教育,属于文化修养的教育,属于悟道、修道及行道教育,文化教育之目的不是储备无限无用的劳动知识,而是培育我们的人文情怀及高尚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近几百年来的两次运动包括崇尚自然的文艺复兴运动与崇尚科学的启蒙运动都是知识运动而非文化运动!故而西方主流教育属于知识技能教育,属于科学教育,属于糊口养身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为资本企业培育合格的劳动力“资源”即劳动工具,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的加剧,世界百分之五的人口掌握百分之九十五的财富,人类阶级矛盾的加剧及社会阴阳关系的失衡,虽然财富养身养家养欲,但此与文化灵魂教育背道而驰愈走愈远矣。

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末文人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教育“重道轻术”的不足之处,由之新文化运动人们喊出了“要科学不要迷信,要自由不要束缚,要民主不要专制”的西方资本主义口号,从此中国知识教育压倒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民国以及现代“新式”教育的主流,文化则被国民贴上“落后、迷信、愚昧”的标签统统打倒并彻底革命。从此“师夷长技以制夷”,“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科教救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在此大背景下科技知识的普及漫山遍野,而传统文化几乎打入冷宫。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几乎全盘吸纳,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大量吸纳欧美所谓“成熟”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培育“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欧美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大生产培育劳动力资源,当人成为劳动力资源时,资本主义早已胜过人本主义成为世界主流,知识教育体制将自然人矮化为创造财富的劳动工具或劳力资源,以人为本也仅是企业宣传栏的标语而已。

百年知识教育在中国的尝试与接纳,利弊皆已然显现,这就是中国传统人伦关系与文化价值观的逐渐消失,即中国人没有了中国人的“味道”,也就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性格或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衍化为西方的价值观诉求。若此之趋势若不加以纠正,那么五千年以上的中华文明将在未来几百年内消失或中断!若此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将仅仅是一种躯壳的复兴而非民族灵魂的重塑。

此时中央提出了民族文化自信!中国未来必须在文化道德教育与知识填鸭教育之间必须作出选择或划出教育比例!中共中央“十七大”虽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这在价值观几乎全盘西化的社会背景面前已经显得声音“微弱”!文化道德教育很难重新回归它的主导位置,因为中国教育体制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为主的西式教育体制上,我们的工人被贬称“劳动力资源”,我们的收入不叫“俸薪”而称工资,我们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不称“主人翁”而称之“农民工”“清洁工”“搬运工”等。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前,如何让硬实力复兴与软实力复兴并肩向前呢?这就需要教育理念的改变!

人类教育目的必须首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健康与崇高!育人、育德、育志、育心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放在知识教育前面!今天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若不再成为口号,就必须改革中国的知识教育弊端,让文化教育回归教育舞台,我们若做不到富贵,宁要贵而不富,这就是文化教育带来的人类尊严!曦至窗清,百鸟鸣庭,富我所欲也,贵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富而从贵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