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大型商超越開越難,便利店為何能越開越火?

董其斌


【靈獸山】觀點:消費習慣的改變和消費渠道的變化,是大型商超越開越難的主因,這種變化致使大型商超的消費者被極大地分流,大超的大部分標準化商品都可以通過線上購買。而便利店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即得性需求,做為生活消費的補充十分方便,而好的便利店更是植入了餐飲和社交功能,還能夠植入社交化商業的各種新式,而大型商超這方面卻難以適應,這是一種服務的升級和零售趨勢。

一、大型商超的品類齊全和一次性購足的優勢,已經被線上渠道顛覆並分流

大型商超越來越難的表現,是在線上電商平臺交易的人越來越多,線上將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統一起來打包解決,也就是將找到商品比較價格,支付和配送到家都做了,而大型商超還需要到店購買支付和將商品拎回家,這樣的效率太低體驗性也很差,尤其對標準化商品線上就可以解決了。

事實就是以前大型商超的品種齊全,可以讓消費者有很多的選擇,這個問題已被電商解決了,年節假日的集中式購買不需要了,同時電商也打破了一次性購足的需求,以前到商超都是儘量多買一些的習慣也改變了,而電商隨時買多少都可以。

看本質,大型商超的優勢已經被互聯網顛覆了,而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的消費渠道選擇,也更加高效節省更多時間和精力。

二、大型商超的體驗式消費場景構建緩慢,高成本低效率運營使競爭力逐漸消退

線上對大型商超的衝擊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競爭對手,或者一個業態,而是時代拐點現象的衝擊,是一種顛覆,因此對很多的大型商超來說,還沒有適應也沒有變革的能力。國內很多大型商超至今都還沒有向數字化和新零售升級。

實體店的優勢是體驗好,很多大超品牌並沒有發揮自身長處,體驗式消費場景的構建遲緩或者無效,比如數字化改造,消費場景重塑,賣場體驗佈局調整,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系統升維等,而這一點正是現今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看本質,這些現象是大型商超競爭力下降的體現。但反過來看,現在位置很好的大型商超很多生意還是不錯的,但其僅是因為地段好流量好,這也說明大型商超不是沒有需求或者只能被淘汰,而是不需要那麼多了。而其高成本和相對於電商的低效運營,更使其競爭力不斷被削弱。

三、便利店滿足了碎片化消費需求,即得性和服務功能逐漸強大,更適合新的需求

未來商業是基於社群和社區經濟的,包括社區商業、社交電商、社交化商業、裂變和聯盟等等,都是這個範疇。而便利店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型商超和電商平臺解決不了消費者即時的需求,也不能滿足生活補充的便利需求,但便利店能做到。

現在的便利店不是看到的夫妻老婆店那麼簡單,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原來那一套根本行不通了。比如基於社區居民的早餐,基於寫字間的咖啡社交,基於社交電商的社區團購,基於給居民提供更多服務的異業聯盟,都可以在便利店中實現,這對商業發展趨勢來說,便利店更加適合。

看本質,便利店是零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適應消費者即時需求和服務功能的強化,最主要是消費者需要的生活補充、即得需求、社交功能都可以實現,而便利店又因為體量小,同時大部分新商業的多種模式都可以進行賦能,而變得更有競爭力。

四、思考和結語

隨著零售的演進,大型商超中的很多類別都在被剝離,從而獨立出來更加垂直更加專業,比如嬰童類奶粉類,現在還留在大型商超的更多是品牌展示,而剝離出來的都成了專賣店,形成新的領域和社群。其他生鮮超市、化妝品集合店也是同理,也可以理解為標準商品已經被電商和細分市場所肢解。

便利店雖然是大勢所趨,但真正做的好的並不多,頭部日系的711、羅森和全家都是成熟並具有規模的,其供應鏈和功能更加強大,國內其他的品牌也有做的不錯的。而大部分的私人便利店都不具備這些能力,再加上經濟環境因素和進入者太多,生意不好成了主流,這就是為何很多人總髮牢騷的原因。

最後,大型商超難做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個業態還是有很多提升空間的。比如沃爾瑪未來5年要開500家店,其中一半是大超的升維改造,其更注重消費場景體驗式服務,這也是零售的大趨勢和實體店最大優勢,其他店都是介於大超和便利店之間的社區店。而便利店除了順應了潮流,想要做好還是需要自身能力來實現的,而不是覺得有前景就進入,這樣反倒很難有好的結果。

我是靈獸山,20年零售踐行者,100餘家零售諮詢項目!關注戰略、增長、升維轉型、社交裂變、流程再造、供應鏈管理。歡迎關注!皆是原創!期待互動!

靈獸山


說下以下五個主要因素:

第一,消費升級使大型商超舉步維艱。受到電商的衝擊,大商超的紅利期已過。周邊的歐尚、家樂福等超市也生意冷落,歐尚還大開城門,免費停車。不免和馬路對面的盒馬鮮生有關係。而便利店定位清晰,以方便和社區模式為經營定位。

第二,消費人群定位清晰。大型商超還是年齡大的、收入低的為主,優勢是體驗好,一站式,便宜。可新零售瞄準的是主力消費人群,懶人、快捷、方便是其定位特色,形成了明確的分隔,那就是新零售對準的人群更有錢。而便利店這無這方面的擔憂,油鹽醬醋買的就是個方便。

第三,顧客時間成本較高。過去大型商超是最方便的購物方式,一車可以裝滿後備箱,真正的美國式生活,但是不轉上個一個小時很難出來。都市人時間成本都非常的高。而現在,更注重生鮮、進口、爆款的購買,而且可以足不出戶,30分鐘內送達。這些都把大型超市進行了分流。

第四,超市利潤降低,成本上升。正如同傳統企業轉型電商一樣,大型超市的開店成本極高,而電商的邊際成本很低,貨品齊全,長尾效應明顯。

第五,便利店進入社交電商時代。便利店船小好調頭,進門先加微信群,包括新貨推薦,水果拼團,跨境商品尾貨等等,和小區居民形成互動,人情味實足。

歡迎關注@商腦筋,每天輸出簡單易懂的商業小知識,一起聊聊新商業領域的十萬個為什麼。也可以有問題私信我,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商腦筋


資本堆疊難度越來越大

a股上市的很多零售企業,業績普遍難增長,甚至虧損,側面印證零售行業並不好過,阿里之前的無人零售也沒有了太多風聲。市場暗淡疊加投資大,現在的大型商超並不能遍地開花了,需求也正在飽和。然而便利店可以遊擊,小成本,經營投入各方面寬容度很大。

如果說電商成為一個風口的時候,大型商超已經開始褪色,包括一部分的實體行業,和網絡銷售相比,實體零售價格相對貴些,特別是高房價的時候,競爭力相對少了很多。

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實體和電商之間的“二八效應”,消費能力就這麼多,在無新增或者購買力低了之後,實體更容易被摧毀。

同樣實體行業和房地產也有很大的關係,電商壓縮行業的規模,房地產壓縮了實體的活力。實體行業都挺難的了,大型商業超投資風險更大,總體來說,這並不是風口,資本的口味轉向。


南城水魚


在傳統零售時期,商超與社區便利店經營的重心不同,各自分工明確,商超主營生鮮、零食、日化,及大眾百貨等,社區便利店主營飲料、零食、鮮食,及日常用品等;傳統商超之前主要是做單次大額交易的業務,社區便利店主要做小額高頻次業務;商超解決的是用戶計劃性消費,社區便利店是用戶即時性消費。

也就說在傳統零售業態中,商超與便利店屬於錯位競爭,雖然二者存在競爭關係,但各自的經營重心不同。而在如今的社區新零售時期,傳統商超越來越小,同時開始拓展便利店業務,這使得商超與便利店之間從關係從錯位競爭轉變同位競爭,二者的經營重心都放在了對社區商業的深入挖掘。這是與之前相比,社區新零售市場最大的變化所在。

若再進一步細分去看,連鎖商超拓展社區商超產業鏈目的是要PK便利店、果蔬店、菜市場等社區零售業態,而強調鮮食經營的現代化的便利店本身是在PK快餐店、零食店,也就是說,連鎖商超要挑戰整個原有的社區商業結構。(我們這裡在談論便利店時,默然把面積為200坪以下的夫妻小超市等同於夫妻便利店,而面積大於200坪的劃歸到社區超市範疇。)

這麼來看的話,原有的社區超市將會最先遭受衝擊,其既無法與同類面積大小的連鎖商超主推的新型社區商超競爭,也無法與現代化的連鎖便利店競爭。所以,原有的社區超市生存空間會被擠壓,換個角度看,或許也能激發他們的經營活力。

既然社區超市不做改變的話,生活空間會被擠壓,夫妻小超市或者夫妻便利店,不做對應的市場策略調整,生存空間也同樣有可能會被擠壓。當有大量的競爭者和資金進入社區新零售市場時,這個市場的競爭環境也將愈發激烈。


創客幫內參


首先,去家裡樓下或是辦公室樓下的便利店,一般都是要買應急性的東西,比如出門去公司路上吃的早飯,或者週末在打遊戲,打了一半突然藍牙鼠標沒電了,就要暫停遊戲,急急忙忙跑到樓下買了電池上來,然後再繼續。

其次,原來要去大超市買的東西,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電商渠道購買,而那些零碎、即時性的消費,便利店顯然更方便一點。

對於他們來說,超市,好像沒有什麼必須要去的理由,從這一點看,在效率方面,90後年輕人關注效率勝過於關注價格。

便利店的空間,看上去更加舒服,裝修也乾淨,一進去一眼就看到就知道要的東西在哪裡。超市太大了,還要找。有時候,同一樣東西在超市比在便利店往往要便宜,比如一罐咖啡,超市賣3塊錢,便利店賣4塊錢,但我還是在便利店買得多,就是覺得其實也多花不了多少錢,不想專門再跑一趟。


招財貓社區


誰告訴你便利店越開越火的? 絕大多數便利店不如商超


尚成空


和現代人的消費方式有關。特別是網絡經濟的飛速發展,讓更多的人享受便捷的購物模式,從而形成大購物商城地位下降。而便利店銷售的是日常用品,無法被網絡經濟取代,反而此消彼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