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大型商超越开越难,便利店为何能越开越火?

董其斌


【灵兽山】观点: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渠道的变化,是大型商超越开越难的主因,这种变化致使大型商超的消费者被极大地分流,大超的大部分标准化商品都可以通过线上购买。而便利店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即得性需求,做为生活消费的补充十分方便,而好的便利店更是植入了餐饮和社交功能,还能够植入社交化商业的各种新式,而大型商超这方面却难以适应,这是一种服务的升级和零售趋势。

一、大型商超的品类齐全和一次性购足的优势,已经被线上渠道颠覆并分流

大型商超越来越难的表现,是在线上电商平台交易的人越来越多,线上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统一起来打包解决,也就是将找到商品比较价格,支付和配送到家都做了,而大型商超还需要到店购买支付和将商品拎回家,这样的效率太低体验性也很差,尤其对标准化商品线上就可以解决了。

事实就是以前大型商超的品种齐全,可以让消费者有很多的选择,这个问题已被电商解决了,年节假日的集中式购买不需要了,同时电商也打破了一次性购足的需求,以前到商超都是尽量多买一些的习惯也改变了,而电商随时买多少都可以。

看本质,大型商超的优势已经被互联网颠覆了,而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消费渠道选择,也更加高效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

二、大型商超的体验式消费场景构建缓慢,高成本低效率运营使竞争力逐渐消退

线上对大型商超的冲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竞争对手,或者一个业态,而是时代拐点现象的冲击,是一种颠覆,因此对很多的大型商超来说,还没有适应也没有变革的能力。国内很多大型商超至今都还没有向数字化和新零售升级。

实体店的优势是体验好,很多大超品牌并没有发挥自身长处,体验式消费场景的构建迟缓或者无效,比如数字化改造,消费场景重塑,卖场体验布局调整,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营系统升维等,而这一点正是现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看本质,这些现象是大型商超竞争力下降的体现。但反过来看,现在位置很好的大型商超很多生意还是不错的,但其仅是因为地段好流量好,这也说明大型商超不是没有需求或者只能被淘汰,而是不需要那么多了。而其高成本和相对于电商的低效运营,更使其竞争力不断被削弱。

三、便利店满足了碎片化消费需求,即得性和服务功能逐渐强大,更适合新的需求

未来商业是基于社群和社区经济的,包括社区商业、社交电商、社交化商业、裂变和联盟等等,都是这个范畴。而便利店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解决不了消费者即时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生活补充的便利需求,但便利店能做到。

现在的便利店不是看到的夫妻老婆店那么简单,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原来那一套根本行不通了。比如基于社区居民的早餐,基于写字间的咖啡社交,基于社交电商的社区团购,基于给居民提供更多服务的异业联盟,都可以在便利店中实现,这对商业发展趋势来说,便利店更加适合。

看本质,便利店是零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适应消费者即时需求和服务功能的强化,最主要是消费者需要的生活补充、即得需求、社交功能都可以实现,而便利店又因为体量小,同时大部分新商业的多种模式都可以进行赋能,而变得更有竞争力。

四、思考和结语

随着零售的演进,大型商超中的很多类别都在被剥离,从而独立出来更加垂直更加专业,比如婴童类奶粉类,现在还留在大型商超的更多是品牌展示,而剥离出来的都成了专卖店,形成新的领域和社群。其他生鲜超市、化妆品集合店也是同理,也可以理解为标准商品已经被电商和细分市场所肢解。

便利店虽然是大势所趋,但真正做的好的并不多,头部日系的711、罗森和全家都是成熟并具有规模的,其供应链和功能更加强大,国内其他的品牌也有做的不错的。而大部分的私人便利店都不具备这些能力,再加上经济环境因素和进入者太多,生意不好成了主流,这就是为何很多人总发牢骚的原因。

最后,大型商超难做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业态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的。比如沃尔玛未来5年要开500家店,其中一半是大超的升维改造,其更注重消费场景体验式服务,这也是零售的大趋势和实体店最大优势,其他店都是介于大超和便利店之间的社区店。而便利店除了顺应了潮流,想要做好还是需要自身能力来实现的,而不是觉得有前景就进入,这样反倒很难有好的结果。

我是灵兽山,20年零售践行者,100余家零售咨询项目!关注战略、增长、升维转型、社交裂变、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欢迎关注!皆是原创!期待互动!

灵兽山


说下以下五个主要因素:

第一,消费升级使大型商超举步维艰。受到电商的冲击,大商超的红利期已过。周边的欧尚、家乐福等超市也生意冷落,欧尚还大开城门,免费停车。不免和马路对面的盒马鲜生有关系。而便利店定位清晰,以方便和社区模式为经营定位。

第二,消费人群定位清晰。大型商超还是年龄大的、收入低的为主,优势是体验好,一站式,便宜。可新零售瞄准的是主力消费人群,懒人、快捷、方便是其定位特色,形成了明确的分隔,那就是新零售对准的人群更有钱。而便利店这无这方面的担忧,油盐酱醋买的就是个方便。

第三,顾客时间成本较高。过去大型商超是最方便的购物方式,一车可以装满后备箱,真正的美国式生活,但是不转上个一个小时很难出来。都市人时间成本都非常的高。而现在,更注重生鲜、进口、爆款的购买,而且可以足不出户,30分钟内送达。这些都把大型超市进行了分流。

第四,超市利润降低,成本上升。正如同传统企业转型电商一样,大型超市的开店成本极高,而电商的边际成本很低,货品齐全,长尾效应明显。

第五,便利店进入社交电商时代。便利店船小好调头,进门先加微信群,包括新货推荐,水果拼团,跨境商品尾货等等,和小区居民形成互动,人情味实足。

欢迎关注@商脑筋,每天输出简单易懂的商业小知识,一起聊聊新商业领域的十万个为什么。也可以有问题私信我,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商脑筋


资本堆叠难度越来越大

a股上市的很多零售企业,业绩普遍难增长,甚至亏损,侧面印证零售行业并不好过,阿里之前的无人零售也没有了太多风声。市场暗淡叠加投资大,现在的大型商超并不能遍地开花了,需求也正在饱和。然而便利店可以游击,小成本,经营投入各方面宽容度很大。

如果说电商成为一个风口的时候,大型商超已经开始褪色,包括一部分的实体行业,和网络销售相比,实体零售价格相对贵些,特别是高房价的时候,竞争力相对少了很多。

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实体和电商之间的“二八效应”,消费能力就这么多,在无新增或者购买力低了之后,实体更容易被摧毁。

同样实体行业和房地产也有很大的关系,电商压缩行业的规模,房地产压缩了实体的活力。实体行业都挺难的了,大型商业超投资风险更大,总体来说,这并不是风口,资本的口味转向。


南城水鱼


在传统零售时期,商超与社区便利店经营的重心不同,各自分工明确,商超主营生鲜、零食、日化,及大众百货等,社区便利店主营饮料、零食、鲜食,及日常用品等;传统商超之前主要是做单次大额交易的业务,社区便利店主要做小额高频次业务;商超解决的是用户计划性消费,社区便利店是用户即时性消费。

也就说在传统零售业态中,商超与便利店属于错位竞争,虽然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但各自的经营重心不同。而在如今的社区新零售时期,传统商超越来越小,同时开始拓展便利店业务,这使得商超与便利店之间从关系从错位竞争转变同位竞争,二者的经营重心都放在了对社区商业的深入挖掘。这是与之前相比,社区新零售市场最大的变化所在。

若再进一步细分去看,连锁商超拓展社区商超产业链目的是要PK便利店、果蔬店、菜市场等社区零售业态,而强调鲜食经营的现代化的便利店本身是在PK快餐店、零食店,也就是说,连锁商超要挑战整个原有的社区商业结构。(我们这里在谈论便利店时,默然把面积为200坪以下的夫妻小超市等同于夫妻便利店,而面积大于200坪的划归到社区超市范畴。)

这么来看的话,原有的社区超市将会最先遭受冲击,其既无法与同类面积大小的连锁商超主推的新型社区商超竞争,也无法与现代化的连锁便利店竞争。所以,原有的社区超市生存空间会被挤压,换个角度看,或许也能激发他们的经营活力。

既然社区超市不做改变的话,生活空间会被挤压,夫妻小超市或者夫妻便利店,不做对应的市场策略调整,生存空间也同样有可能会被挤压。当有大量的竞争者和资金进入社区新零售市场时,这个市场的竞争环境也将愈发激烈。


创客帮内参


首先,去家里楼下或是办公室楼下的便利店,一般都是要买应急性的东西,比如出门去公司路上吃的早饭,或者周末在打游戏,打了一半突然蓝牙鼠标没电了,就要暂停游戏,急急忙忙跑到楼下买了电池上来,然后再继续。

其次,原来要去大超市买的东西,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而那些零碎、即时性的消费,便利店显然更方便一点。

对于他们来说,超市,好像没有什么必须要去的理由,从这一点看,在效率方面,90后年轻人关注效率胜过于关注价格。

便利店的空间,看上去更加舒服,装修也干净,一进去一眼就看到就知道要的东西在哪里。超市太大了,还要找。有时候,同一样东西在超市比在便利店往往要便宜,比如一罐咖啡,超市卖3块钱,便利店卖4块钱,但我还是在便利店买得多,就是觉得其实也多花不了多少钱,不想专门再跑一趟。


招财猫社区


谁告诉你便利店越开越火的? 绝大多数便利店不如商超


尚成空


和现代人的消费方式有关。特别是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便捷的购物模式,从而形成大购物商城地位下降。而便利店销售的是日常用品,无法被网络经济取代,反而此消彼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