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江南》為什麼能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

小侯子的小桃子


巜江南.採蓮》和巜詠鵝》這兩首詩都貼近生活,讀起來都是朗朗上口。至於為何現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中將巜詠鵝》改換成巜江南.採蓮》?個人認為巜詠鵝》字數較少些,絕大多數的小朋友未進入一年級前就會背這首詩,主要是現在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加之一些幼兒園也教會孩子這首詩,而巜採蓮》字數多些,小朋友背時難度也加大了些,而巜採蓮》中方位順序較全面,培養小朋友認識事物要從各個方面去觀察,去描述!


粵海布衣


說道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我的印象還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詠懷》。

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我更不清楚《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只是我覺得現在的課本難度確實很高,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據說一年級語文開始已經取消拼音了?)

《山村詠懷》和《詠鵝》都是很押韻的故事,甚至我都沒有背誦這兩首詩的印象,只記得大家夕陽落山放學時,和同學們一邊跑,一邊背誦故事的場景。

現在我看到這首《漢樂府·江南》,並沒有一種很押韻的感覺,我自認為這首詩算上比較難吧。

也許是現在的孩子更聰明瞭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難度?


姚說


《江南》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屬於詩歌。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對這首詩歌,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詩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鄉又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形成美麗的景觀。後五行反覆詠唱,描寫了一幅魚兒圍繞荷葉四面遊動的動人畫面。詩歌的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這也是在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做出的改變。也就是說學生們以後語文很難考100分,國學知識會佔到語文知識的30%。這樣大家也看出了語文學習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詠鵝》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沒有入學之前就已經會背這首詩,當然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有所瞭解。

《詠鵝》這首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被《江南》取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說《詠鵝》它不重要,也不是說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說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他是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的。但是因為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用《江南》作為小學生的第一首啟蒙古典文學,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們大家以後在學習語文方面涉獵要廣,要深,要有厚度。這是在打破以往的傳統形式,重新拾起我國文化精髓。





江蘇小學教師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首詩確實是《詠鵝》。當時讀來是朗朗上口,而《漢樂府·江南》是中學以後才接觸到。因為自家孩子還是學前兒童,對這個調整確實是看了問題才知道。想來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先來看看兩首詩的內容: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第一、《詠鵝》大部分孩子學前已經接觸過了

當代家庭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誇張點的,從孩子半歲起家長就開始灌輸簡明的詩詞了。這首《詠鵝》,在我身邊大部分3歲的孩子都會背誦,而且能基本理解句意。那麼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能接觸到的。再放到小學一年級的開篇教材裡,顯得就有些不當了,可能引起孩子們對待學習的驕矜情緒。

中國古詩詞經典者數不勝數,換一首新穎的很正常。

第二、《漢樂府·江南》更有利於一年級學生的識字任務

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除了朗讀背誦,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識字、寫字。

詠鵝這首詩裡,適合作為一年級孩子識字素材的字詞大概只有鵝、向、天、白、毛、水這幾個;江南這首詩,則有江南、蓮、魚、東西南北、葉、間。

一下子能掌握四個方向的字詞,通過對比等方法理解的也更為透徹。

相比詠鵝,孩子學了這節課,性價比更高的。


第三、優美的意境有利於小學生學習基本的寫景

《江南》描寫了江南地區初夏的美景,動靜結合,有蓮葉何田田的靜態美,又有魚戲蓮葉間的動態美。在朗誦的同時,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同時也能學到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對學習寫作這項任務也大有裨益。


第四、古詩文地位提高,小學生開始接觸除了唐宋詩詞之外的其他古詩文,漢樂府是很好的選擇

我國古代詩詞浩如煙波,從詩經起,一路歷經楚辭、樂府詩、再到傳誦量巨大的唐宋詩詞、古文、元雜劇、明清詩文小說,都是孩子們瞭解古代文學的素材。

從時間線來追溯,同樣足夠經典、足夠優美的詩經第一首《蒹葭》並不非常適合入選小學一年級教材:字詞筆畫多、不常用,意境艱澀,不容易理解。另一經典《楚辭》也有同樣的問題,而且句式複雜,不容易記憶。

相比下來,樂府詩倒是朗朗上口,句意簡明。這首《江南》實是很好的選擇了。


清嘉讀書


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及傳承脈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扮演著特殊的古文啟蒙和美學啟蒙的角色,目的是讓孩子能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同時感受文字放在詩詞之中的美學內涵。


《詠鵝》和《江南》(江南可採蓮)這兩首朗朗上口的小詩在一年級古詩詞學習中都有著較大的啟蒙性質。

《詠鵝》是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所作,全詩如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江南》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如下: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詠鵝》一詩雖然簡短,但是其中運用了白描、擬人、對偶多種手法,讓歌頌的對象躍然紙上,富有童心童趣,對培養小學生的敘述能力一定的啟迪作用。

《江南》一詩採用了反覆的手法,讓原本樸實無華的敘述一下子變得節奏鮮明,富有氣勢,堪稱專項寫作手法教學的典範。

因此,這兩首詩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書當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江南》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主要因為以下三點因素。



其一,從生詞認讀的角度而言,《詠鵝》一詩中牽涉到的生詞、難詞較多,例如“鵝”、“浮”、“綠”、“掌”等都屬於較難生詞,加大了小學生的學習難度。

《江南》一詩中字詞的讀音和筆畫數則相對比較簡單、容易掌握,在保證識字量的基礎上又難度適中,更適合作為沒有接觸過詩詞的一年級小朋友的入門詩。

其二,從可模仿、可遷移的角度上,《江南》的啟蒙性和可模仿性質更強。因為《江南》反覆的手法尤其鮮明,朗讀過程中韻律感也特別強烈,學生很容易就領回到這種手法的精髓。

在書本“爭當小詩人”的這一模仿環節,孩子們就不難填出“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這樣的句子。

相比之下,《詠鵝》當中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難度係數更高,一年級學生才剛剛接觸古詩,往往難以快速理解和模仿。

其三,從全詩體現出來的意境上看,《江南》的立意更為廣大深遠。

通過《江南》一詩,首聯“江南可採蓮”讓小學生的視野一下子被打開了,瞭解到我國大好河山之中還有一片江南水鄉。《江南》作為一首漢代民歌,同時謳歌了河山大好以及淳樸的勞動人民,簡單卻不乏宏大的主旨。

如果說《江南》的描寫是一個長鏡頭,《詠鵝》詩體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特寫鏡頭。《詠鵝》詩在語言上有了更多的修飾和雕琢,但是僅僅只能作為一首狀物詩,立意上相對狹窄,更多代表的只是駱賓王的個人成就。


END.


博書


中小學教材的變動,有著這樣的規律:那就是理科類教材的變動幅度雖然有,但總的來說,變化非常有限,小編曾收集過一套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學數理化教材,和當代的中學數理化教材相比,變化內容很小,而語文教材則基本上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

比如按照往年語文教材,《詠鵝》是小學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但是,在新修訂的教材裡,《漢樂府江南》取代了《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

那麼,教材編撰機構因何要做出這樣的調整?

個人認為:

教學目的

小學低年級教育的目的,在於啟蒙。而低年級小朋友的心智尚處於發育狀態,在選擇啟蒙詩詞方面,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結合小朋友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篩選古詩詞的時候,不能將太過深奧的詩詞讓小學生去讀,需要選擇有利於小朋友理解的詩歌。而《詠鵝》和《漢樂府江南》都具備此類特點。

其次。小孩子的心性是好玩,而小學教育的目的之一,則是通過教學激起小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和興趣。因此,在給一年級小學生選擇詩詞課文的時候,倘若詩詞課文太過深入,很容易導致小學生對古代詩詞產生牴觸心理。因此,需要給小學一年級學生培養出對古詩詞的熱愛,這就需要選擇一些讓小學生感到有樂趣的詩詞——不論是《詠鵝》,還是《漢樂府江南》,所描述的鵝、池塘,都符合小孩子愛玩的心性。

第三。可讀性。小學一年級學生所學習的詩詞,還應當有朗朗上口的可讀性,這樣方便給小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會激發小學生對詩詞乃至古文學的好感,甚至產生終生的影響。

因此,從教學目的來說,《詠鵝》和《漢樂府江南》是具備一致性的,兩者可以完全替補。

教科書外的世界

記得四川有位民間名流“梁三百”。這位老兄一生參與高考數十次,但大多數高考成績都在三百分左右徘徊,因此人稱“梁三百”。而有的記者瞭解到:梁三百之所以高考這麼多年還沒突破三百分,原因在於他學習的時候只看課本教材,很少讀教輔,並且刷題。

同樣,不論是中小學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如果只看著教科書上的有限資源,不知道同教科書外的內容互補,那麼,其學習水平很難得到提高。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有這個意識:在《漢樂府江南》被收錄在教科書裡面之前,很多小朋友就通過課外讀物,瞭解到了這首詩,而即便《詠鵝》被移除在教科書之外,相信大多數小朋友也會通過教科書外瞭解到這首詩。

而教育部門也考慮到一個問題,於是出於更換課文、多元化的目的,將《詠鵝》做了替換。


藤樹先生


《樂府詩》首首經典,且說這首《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副江南夏天的美麗畫卷!有活潑的魚兒,有田田的蓮葉!有遊東遊西,遊南遊北的生動畫面,特別適合孩子們讀!且老師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識。

我家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回家都能背給我聽。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沒感覺有多特別,反而感覺太簡潔口語化!聽她搖頭晃腦讀出來,便喜歡上了這首,並且也思考過與你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首會入教材?

我總結以下幾點: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滿畫面感

4.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印象。

並不是說《詠鵝》不好,只是全方面綜合考慮,採蓮更適合入教材給孩子學。











詩文社


《漢樂府·江南》為什麼能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背景,題材和教育意義三個方面來說:

1.背景:

首先,《詠鵝》這首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的作品,且是他七歲時,客人命題,而作出來的詩,所以,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同齡人的作品,會有親切感,在心裡層面上,會有接受感,就像是好朋友相互探討一般,沒有距離。


而《樂府詩·江南》這首,脫胎於漢惠帝時期,官方採集的民間歌謠彙編而成《樂府詩》,注意,這首詩其實應該是音樂的詞,是用來唱的,所以對於剛入學的孩子們,能唱的,會比必須背的詩,要有趣得多,自然而然會感興趣。


所以,比較而言,其實對於啟蒙教育來說,孩子的興趣才是重點,學什麼東西,有興趣了,自然會學好了,那麼,《江南》能代替《詠鵝》就很自然了,無關優劣,只是更有趣。


2.題材:

這個部分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分析兩類詩的易讀性和內容。

比如,《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讀起來就是朗朗上口,且十分押韻,還生動描寫出了鵝的外觀,習性等我們常會,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的點,顏色與動詞的對比也很好地讓一幅正在水中舒展身軀的鵝,這樣的畫面,直接映入我們腦海中,孩子們也會覺得他們看到了“鵝”。

《樂府詩·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更加有趣,它本身的不對稱性,會讓或許讀過很多詩的孩子,感到特別,加上這首是直接描繪江南美景的詩,對於他們的直觀感受,會很舒服,最好玩的是最後四句,東南西北,記起來太容易了,對孩子來說,可以背這首“長詩”很有成就感。


其實,我們一直以來,教材就是一成不變的,其實很不好,現在的社會發展這麼快,要是基礎教育一直不變,是很不合理的,所以,改變一下,用這首不怎麼“規矩”的樂府詩,給孩子帶來樂趣,挺好的。


3.教育意義:

其實一直一來,《詠鵝》的教育意義,我認為,大致可以說是教孩子們多觀察,我們身邊常見的事物,其實那些很熟悉的事物,也有很不一樣的一面,細心發現生活當中的美。

其他的“細緻”分析,對仗工整,描寫怎麼怎麼精妙之類的,我認為有一定意義,但對於只有7歲的孩子來說,真的不用這麼“急”。


而這首《江南》,的教育意義就回歸到比較質樸的部分,就是帶孩子們欣賞一番江南的美景,至於那些背後的分析,這首詩“哪裡好”之類的,重要也不重要,更是老師向生在21世紀的孩子們,傳達一種“慢”下來的感悟,現在的時代太快了,孩子們的娛樂太豐富了,反而沒有專門的時間去看看風景,感受大自然,就這麼單純欣賞好景色,不是很好嗎。

總結:

因為不管是從樂府詩這種民間歌謠來看,還是從易讀性,激發孩子興趣的角度,最重要的是,結合當今時代太“快”,而衍生出希望孩子們可以“慢”一點,可以多欣賞風景的方面來看,《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是一種時代的選擇。


長了鹿角的兔子


個人觀點:小學啟蒙詩歌中以《江南可採蓮》取代《詠鵝》,是有待商榷的。

一、《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雖說在上學前,大多數幼兒已經會背誦耳熟能詳的《詠鵝》了,但那些字也許不會認、不會寫,其意思也或多或少迷茫。而初涉詩歌,以其熟悉的內容入手,在會背誦的前提下進一步領悟文義,更能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又者,後來成為“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作此《詠鵝》詩時年僅七歲,這與剛入學的孩子年紀相近,應該會有認知上的交融點。且僅就其幼年資質穎悟、聰慧過人這一點,也或許有助於激發小學生的好奇與上進之心。

二、《江南可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漢樂府《江南可採蓮》在詞義和內容上的層次要比《詠鵝》更深一些。別說剛入學的小孩對“何田田”的意思不解,就是現今好多在網上隨意指責別人“弱點”的網民也是懵懂的。也許有人會說:老師是幹嘛的?不曉得講解嗎?是的,老師可以講解,如果老師講解就會懂,那直接講大學課程得了!

但就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明白“何”是“什麼”、“田田”是“田地”,可能難度較小,而要他們理解“何”是“多麼”、“田田”是“茂密”,這恐怕是有相當難度的。

再之,就內容而言,《江南可採蓮》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中以“蓮”諧“憐”或“戀”,象徵愛情,以魚兒戲水於蓮葉間來暗喻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互愛戀的歡樂情景。格調清新健康自不必說,但這對還未“涉世”的兒童而言,是否“啟蒙”過早?

再次重申,人微言輕,權當戲言耳!






鍾蝰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課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蓮花樣的採蓮少女來了。

忽地又記起:

憶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

雙鬢鴉頭髻。

西洲在何處,

隻江撟頭渡″

這樣的曲子。

咦,這給美的,盈盈一水間的小姑娘,實在美得沒法說。

至於這《江南》,單這題目就讓人神往而美感驟升,神思飛揚了: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疊韻,排比讓美麗象荷葉一樣在碧波盪漾中鋪排開來,無邊無際,水光接天。

而鵝呢?應該是向下遊游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