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微粒使抗體藥物“搭載”修復受損的心臟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血小板微粒是心臟病發作後將治療藥物直接遞送至心臟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增加了該部位的藥物濃度,可以幫助心臟病患者減少用於幫助康復的藥物的副作用。

當初始事件結束時,心臟病發作所造成的損害不會停止。心臟病發作後,炎症細胞釋放一種稱為白細胞介素-1β(IL-1β)的蛋白質,該蛋白質可引起炎症反應並隨著時間的推移促進心臟瘢痕形成。IL-1β阻斷藥已在三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希望,但它們具有顯著的風險和副作用。

蘭德爾·B·特里(Randall B. Terry Jr.)傑出教授NC State的再生醫學和NC State / UNC-Chapel Hill生物醫學工程聯合部門的教授。

“因此,如果您創建一種可阻斷IL-1β功能並將其靜脈內傳遞至整個患者體內的藥物,則可能會製造出超出您所能解決的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如果您能夠以某種方式將藥物靶向心髒,則可能會降低患側方的風險。併為患者提供所需的治療。”

血小板-促進血液凝結的微小血細胞-具有天然的“歸巢”功能,可讓它們定位心臟病發作的部位。Cheng和他的同事先前證明,可以通過在幹細胞和納米顆粒上放置血小板膜來有針對性地修復受傷的心臟來利用這種能力。

在這項新工作中,研究小組將血小板衍生的微粒與IL-1β阻斷抗體(在臨床試驗中測試的抗體相同)武裝起來,並在小鼠模型中進行了測試。接受靶向治療的小鼠心臟中的藥物濃度比未接受靶向治療的小鼠心臟高約10倍。此外,接受靶向藥物治療的小鼠在70天后恢復了50%的心功能,而接受傳統(非靶向)藥物應用的小鼠恢復了25%的心功​​能。

程說:“血小板有效地使藥物直接搭載在心臟病發作的地方,在需要的地方提供更高的濃度。” 希望這種方法將使醫生在獲得相同益處的同時使用更少的藥物,並同時減少副作用。”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上,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美國心臟協會的支持。程是通訊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李振華是第一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