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這段時間,為了抗擊肺炎,絕大多數人不得不在家“閉關”,但隨著疫情信息不斷刷屏,很多人開始焦慮或恐慌,包括我。

剛開始瞭解到武漢肺炎的事情時,我沒有太在意,因為還不知道它的“威力”,直到年後國家發佈延長春節假期,以及病例人數不斷攀升,我才意識到這個新型冠狀病毒“非同一般”,加上朋友圈被疫情刷屏,我慢慢出現焦慮或恐慌的情緒。

白天我幾乎不出門,即使出門買生活必需品也是快去快回;在家時,有點兒風吹草動,我就量量體溫,害怕發燒;在家看著手機,時常被彈出來的各種壞消息“嚇到”;同時,我還不斷恐慌未來,害怕疫情影響經濟發展,這樣的焦慮不安持續了好幾天。

我知道這樣的恐慌是不對的,它不僅影響了我的生活,還打亂了原來的假期計劃,於是,我做出改變,用了4個步驟,慢慢緩解了焦慮。

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受,那麼今天的文章,我就來說說恢復理性的4個步驟,也可以看作是4個改變。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說到焦慮或恐慌,大家都不陌生,因為誰都經歷過。但是,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認為,焦慮或恐慌是不好的,一心想消除它。

其實,焦慮不僅無法消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對我們還是有利的。

就像因為這次肺炎,我感到焦慮或恐慌,它們就在時刻提醒我注意安全,並認識到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但對於我來說,焦慮或恐慌影響了我的生活,是因為“過度”了。

這說明,適度的焦慮是正常的,也是有利的,但這個度一旦逾越後,就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利的。

那麼,這個“度”怎麼來衡量呢?

衡量標準是自己有沒有被焦慮控制著,即自己能否正常生活。

當我因為焦慮不能正常閱讀時、因為恐慌而無法正常入睡時,我就是被焦慮控制了,那麼這時就是不正常的了。

為了緩解焦慮和恢復理性,我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認識到焦慮無法消除,但一定要把它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為了把焦慮或恐慌的情緒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我們要知道自己恐懼的真正原因。

我們都知道,焦慮的背後是恐懼。那麼,恐懼到底是什麼呢?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恐懼是什麼。

針對這次疫情,我們恐懼的是死亡。

但如果我們仔細去想,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因為那是必然,誰都無法避免,而我們恐懼的就是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我們害怕自己會不會被感染、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治癒、恐懼自己治癒後會不會有後遺症…,總之,就是恐懼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我們最難熬的那個“疑”。

就像我時常量體溫,就是懷疑自己可能感染;我恐慌未來,寢食難安,就是擔心不確定的以後。這種不確定讓人止步不前,不想做其他任何事,生活中只剩下一件事,“焦慮”。

我焦慮那兩天就是這樣:如果量一次體溫是正常的,我就會擔心下一次不正常,如果這一次稍微有點高,我就會害怕自己被感染,這就是“疑心”帶來的惡性循環。

為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我的第二個改變就是不能讓自己的生活,憑空失去很多可能。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當我們認識到焦慮情緒,無法消除後,又明白是不確定性,讓自己陷入恐慌狀態時,就會理解到,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在起作用。

換句話說,焦慮本身是一種思維習慣,只要我們改變這種習慣,焦慮就會緩解。

正如《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強調的:“大腦本身沒有什麼問題的,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如果你從大腦思維中尋找你自己並誤認為它就是你,那它就會變成一種小我的思維,並且控制你的整個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太喜歡向思維認同,就會出現焦慮或恐懼帶來的痛苦。

大腦的思維,不但在日常生活中給我們製造痛苦,還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性焦慮和永遠在外部世界無法尋得滿足的原因。也就是說,當我們學會轉換思維方式,保持理性思考,直面那些焦慮或恐慌的負面情緒,就會慢慢緩解焦慮。

當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浪費時間時,我就從恐慌中慢慢恢復理性,並告訴自己,這樣的擔心和焦慮不解決任何問題,誰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做好防護的前提下,被感染上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自己能做的就是不再盲目恐慌,保持理性,好好利用現在的時間。

為了緩解焦慮,我的第三個改變就是轉換思維方式、保持理性、認清客觀現實、直面和接納那些負面情緒。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這裡說一下,學會理性思考,還可以用“最壞打算法”來應對:

首先,問問自己所擔心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即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其次,認真想想,如果自己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會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再次,鎮定自若,想方設法改善最壞的情況,並看看現在自己能做什麼?

對於上述“最壞打算”法,我們要真正去思考,想的越仔細越現實,效果會越好,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地緩解憂慮,因為這種方法有行動的力量。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前面說到,學會理性思考,轉換思維方式,有助於緩解焦慮,“最壞打算法”還具有行動的指引作用,而這個行動就是緩解焦慮的關鍵。

與焦慮症抗爭15年的英國暢銷書作家卡爾•弗農,在其著作《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中告訴我們,過度焦慮是心理上的失衡,學會找回平衡是緩解關鍵。

在我看來,通過行動找回平衡,是我們要做的重點,因為行動的改變會帶來心理的變化,而真正的行動就是做好現在能做的事。

我就是這樣做的:為了不讓恐慌或焦慮控制我的生活,首先,我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識地不去翻看有關疫情的更多信息,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原來的假期計劃上;然後,我給自己設定了具體的小目標,比如一天寫一篇文章等;最後,我在充實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找回了平衡,還收穫了很多知識。

做好自己現在能做的事情,是我緩解焦慮做出的第四個改變,這個改變讓我真正擺脫過度焦慮,過上正常生活。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其實,應對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最好的方式就是動起來,而這個“動”是關注當下,把“此刻”作為生活關注的焦點。

比如,吃飯時就好好吃飯、讀書時就認真閱讀、運動時就體驗出汗的感覺、睡覺就安心休息……,當然,真正做到這些很難。但為了讓自己能夠正常生活,做些改變是必要的,更何況這樣的改變是讓我們變得更好。

結語:

焦慮也好,恐懼也罷,是人的正常情緒,無法消除,我們要認識到,但我們更應該明白,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焦慮或恐慌控制著。為了緩解焦慮,恢復理性,我們在認清恐懼背後的不確定性是主因外,還要認識到理性思考和轉換思維方式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採取真正的行動,即做好現在能做好的事才是關鍵。

最後,疫情還在,我們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是在為抗擊肺炎出力。更何況,如果無力改變結果,至少要把等待的過程變好一些。

“疫情刷屏,一度恐慌的我,做了4個改變,才逐漸恢復理性”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