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自律?

客家粒粒


一,在孩子三歲之內就要做好這件事,養成了好的習慣會受用終身。首先要從家長做起,家長尤其媽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三歲之內的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畫成什麼樣,ta 將來就是什麼樣!所以模具好才能拓出好坯!

二,家長不能自律怎麼可能讓孩子自律?不讓孩子看電視,家長看電視無視孩子的感受!夫妻兩人長時間看手機,不讓孩子看、玩手機遊戲,怎麼可能有說服力?總讓孩子看書學習,在孩子面前家長從來不看書。

老年人生活幸福大多都是教子有方的!

孩子長大感恩父母的,願意回家的大多都是夫妻恩愛家庭溫馨的!


對抑鬱說不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的親侄女今年15歲了,也是一樣的毛病,不自律,一個女孩子成天抱著個手機,要麼就是電視,沒有愛好,也不出去玩,作業從來不自己主動寫,就連刷牙洗臉她都要被揪著去衛生間才做,要不然就不洗了。由於是單親家庭,她的媽媽又結婚了而且又有了兒子,對她的關心很少,他的爸爸常年在外更是不管他,只有爺爺奶奶陪著,但是爺爺奶奶總是看她可憐的,捨不得管教他,他要玩手機就給她玩,她要看電視就看,有一陣說喜歡看書,帶著他爺爺去買了好多書回來,結果不是漫畫就是小說,他爺爺又不懂就給她買了。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覺得這孩子要廢了,已經完全沒救了。但是我不這麼想,我能看到他的優點,這孩子跟我的感情也是最好,每次我從外地回家,他都第一時間撲上來給我一個擁抱,連她親爸都沒這待遇。我每次回去都給她做心裡疏導,每次都說到她心坎裡了,從他說的話裡可以明顯得知她自己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是明明知道不對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她說我控制不了,就是想玩手機,沒完沒了的玩,我不知道我還能幹什麼,她其實也很想放下手機,但好像放下了手機她就什麼都沒有了,沒有爸爸媽媽,沒有朋友,沒有愛好,我是唯一一個懂他內心在想什麼的人,他的奶奶和爺爺對她的管教只有無盡的責罵,對她來說罵的越兇她就越是不自律。但是我每次回去都能好幾天,變得可聽話了,讓幹啥幹啥,說把電視關了吧立馬就關了。開始變得自律起來,自己就去做作業了。那麼說了這麼多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寫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但是中心思想不會變。

1、手機,電視,遊戲這些東西的確是太吸引人了,不要說是孩子就連大人有時候也控制不住自己一直玩。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要想讓他放下手機需要從她自身找,找優點,找興趣愛好,要抽出時間陪她,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她,她自己知道玩遊戲不對這就是最大的進步,要大聲的告訴孩子,你能有這樣的想法很棒,說明你已經長大了,讓她得到認可,她心裡就會樂開了花。對於大人說的話也能慢慢接受。

2、自律其實也是一種習慣,養成習慣之後不用特意說她自己就去做了,就像刷牙,洗臉,洗腳,每天都做,忽然有一天不做會覺得特別彆扭,所以要想讓孩子自律得培養他的習慣,她不自己寫作業你就陪她寫,遇到不會的給她講一講儘量有趣些,不要動不動就責罵,比如這都不會呀,這多簡單吶,三歲小孩都比你強,等等。這樣的話語一定要杜絕,既然要培養習慣,自然是要全程開開心心的,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慢慢的他就會喜歡上這件事。

3、帶她看一些反面教材,讓她自己體會不自律的危害有多大,我給我侄女的反面教材是某鄉村女孩從來不洗頭,最好頭髮掉光了。當然還有其他的,就不一一說明了。

4、最重要的還是讚美,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希望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就像我寫了這麼多希望大家都能給點個贊一樣。孩子也是這樣,你要細心的觀察他的點點滴滴,只要有一次她很自律的做了一件事,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出來認可她,注意是真心的認可,不是嘲諷[捂臉],比如她自己把電視關了,你不能說哎呦,今天怎麼像個人一樣,你咋不繼續看了?沒啥好看的了哇!你應該說,寶貝爸爸/媽媽今天有一件特別開心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嘛?就是你知道妹妹睡著了,怕吵到妹妹睡覺,自己主動把電視關了,爸爸/媽媽感覺到你長大了,懂事了,特別開心。你看這樣是不是就好多了,下次不用別人說孩子自然就自律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經驗總結了,其實也是從書上學來的,有一本書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講的特別好,我看了一部分,講的特別好受益終身也希望大家都看看。樊登讀書會里好像有這本書的視頻講解,也不錯,推薦大家看。


小橙技能匯


我兒子過完年8歲了,小學一年級

在說自律這個問題之前

先說說孩子的特性

第一 現在的孩子早熟

必須要承認,現在的小孩子,真的太早熟了,應該說是早智的同時早熟

疫情期間,關在家,有時間看電影,我們一起看了哪吒。

我兒子說,哪吒就像一個包子,一開始不知道,吃過一口你就會喜歡它了。

這話說完,瞬間把我和他媽媽震住了。說實話,我自己都沒這樣的描述能力。

這只是一個側面。

這裡的重點是,早熟早智。

第二 十歲之前的孩子好動

好動,貪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加之現在手機,電視,各種各樣的信息接收渠道,最可惡的是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無以復加。

孩子戒不掉這些東西,就像大人戒不掉刷抖音刷頭條刷手機一樣。大人一個小時不刷手機,就像缺了一件天大的事沒幹一樣。我們自己有時候都是這樣,拿著手機刷著,過眼不入心,一刷就是好久。

我們是成人,都做不到完全的自律,何況是孩子,本來就好奇,又沒有自控力,談不上任何的自律。

過年回老家的時候,幾乎每個孩子都玩手機,玩小遊戲,飯不吃都可以。

這裡要說的,最核心的一點,好動的孩子,心神被吸引之後,自律更難。

這裡的重點是,心神被吸引。

第三 現在的孩子想法多+槓精+戲精

說起這個簡直是哭笑不得,我兒子,現在特別會頂嘴,和他媽媽你一句他一句簡直是說對口相聲,在我們家這叫對白菜。

特別會頂嘴,這是一大特色。

上學的時候,作業真多,字寫的不好看,她媽媽盯緊了,把他逼急了。

他說,他媽媽是他作業做不完的魔鬼。

這簡直就是我們一大家的經典故事了,一說起這個,都能笑的肚子疼。你根本就不知道他那小腦袋瓜裡裝的是什麼。

放假期間那叫一個放飛自我,脾氣見長,今天他媽媽訓他,他在那嚎。他媽媽問他要嚎多久,他說半個小時。結果,他媽媽就給定個鬧鐘,看著時間讓他嚎半個小時,一開始嚎的起勁,邊嚎邊談條件,最後嚎一會問還有多久,嚎一會問還有幾分鐘,那場面,簡直不能看,大型戲精直播現場。

晚上問他嚎的感受,還不告訴我。問他下次還嚎不嚎了,結果來一句,該嚎的時候還會嚎。

作為家長,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心情

這裡的核心是,現在的孩子難管

以上,是我根據我兒子情況,看到的幾個重點情況,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

至於如何讓孩子自律,我個人的感覺是,每個孩子都不同,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來。

第一 空間

既不要壓制的太狠,讓他感覺到壓抑,又不要無限制的放縱,那樣問題很大。家長第一個需要掌握的,就是空間。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空間?什麼樣的空間是適合自己孩子的?

空間的掌握,其實是有些藝術性,並不能給出量化的條件來,但這個空間一定存在。

空間的特點是,溫暖感,安全感,自由感,規則感。

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第二 規則

讓孩子理解規則,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太抽象,這就需要家長花很長的時間來言傳身教。

孩子記憶最深刻的是場景,是畫面,是他經歷過的事情。

就拿嚎半個小時這件事情來說,應該一直能讓他記住很多年都不帶忘的,說不定以後寫作文都能用上這素材,笑。

我非常不贊成設定鬧鐘的方式,這對孩子來說,一直在營造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感,直白點說,這是在給孩子製造焦慮。

孩子,是孩子,不是機器人。

這種按照一天規劃時間的方式來安排事情,其實讓孩子心神衰弱,嚴重點說,家長是在用自以為對的方式在長期有計劃重複地進攻孩子心神。

別以為我危言聳聽,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每天像父母或者家人回報一下當天的三件事,連續一個星期你試試。

你自己就煩了,就焦慮了。

人,始終有突破規則束縛的天性。

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第三 經歷

這裡說的說經歷,而不是犯錯。

犯錯,是經歷的一部分。但經歷,遠遠不止是犯錯那麼簡單。

見識,是有見才有識。

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自律,為什麼要自律?其實是用結果來說話的。我們大人理解自律意味著什麼,但孩子不理解,哪怕你和他說一百遍的道理。

你讓他去經歷,一件事就記住了。

尤其要強調一點,在孩子該嘗試該經歷的時候,你不讓他去經歷,不管多久,到最後他還是會去經歷。

你想讓孩子在哪方面改變,就讓他在哪方面去經歷,這是言傳身教的另一個層面。

最後,還是要說說天性,十歲之前,孩子氣足,好動,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十歲之後,孩子開始由動轉靜,十二歲以後表現更明顯。到十五六歲,你想讓他像現在這樣,都不可能了。所以,在讓孩子自律的時候,真的不要太過苛刻。


七掌櫃枇杷膏


一個詞,言傳身教。要想孩子自律,大人同樣的也要做到自律,一個好的行為習慣要堅持一段時間才會有成效,比如,某個時間段你想讓孩子自覺學習,那麼你就不能在孩子旁邊玩手機,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以此類推。

我的孩子三歲半了,從她六個月起,我就開始培養她愛閱讀的習慣。從剛開始的布書慢慢的轉化成紙質的書,沒有一天是斷過的,現在她已經不需要我帶她去看書。只要她閒下來,她就會下意識的拿起書來看,所以說要想孩子自律,從小就要抓起。



小杜夫人


貪玩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假期,孩子除了吃喝就是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每天晚睡晚起,生活很不規律。讓孩子幫忙做一些事情,總是推三阻四。一個假期下來孩子會變得懶惰成性!

其實這是孩子自律意識差的體現。

那麼什麼是自律呢?用著名哲學家的思想柏拉圖的話來說,自律就是對快樂和慾望的控制。

自律往往和不願做或懶於去做但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聯繫。“律”即是規範,保證沒有行為會越出這個規範。比如,刷牙洗臉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盡,如果你倒床就睡,是在放縱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堅持進行洗漱,這是你自律的表現。人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讓自己討厭或行動受阻撓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克服對情緒的干擾接受考驗。

孩子的自律性差,導致懶惰成性往往跟父母的溺愛,孩子自身沒有時間觀念和父母的“壞”榜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 家長做好榜樣,多做少說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從模仿家長開始的,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引導孩子。例如想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快去看書,而是家長在忙完工作和家務之後捧起一本書安安靜靜地在那裡看。想讓孩子少看手機,家長回到家裡除了必要的電話,其他時間要把手機放下。

二.做一張計劃表

孩子假期只有寒假作業,但是作為家長我們是希望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所以做一份寒假計劃表很有必要,這張計劃表包括孩子作業時間,藝術課,家務時間,運動時間,親子時間,自由活動時間等等。有了計劃 孩子就知道什麼時間幹什麼事情了。

三.有相應的激勵政策

為了更好地督促孩子完成計劃表上的內容,養成好的習慣,家長可以和孩子商討制定一些激勵的政策,告訴孩子如果沒有完成會有什麼後果,按時完成會有什麼獎勵,超額完成會有什麼樣的驚喜!孩子在執行計劃的時候心裡也會有衡量,每個孩子都是喜歡獎勵的,哪怕這獎勵只是一句話。

做到以上三點,孩子和家長一起變優秀。孩子成長中會出現很多不可預測的問題,遇到問題家長要耐心分析問題關鍵所在,才能更好地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sany自媒體


孩子的自律意識是在家長的培養和訓練下逐漸形成的。自律意識的養成,是孩子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形成的基礎。

一、培養的途徑

1.從生活習慣入手

孩子的自律意識,越小越要注意培養。從孩子一歲左右開始學習吃飯、穿衣的時候,就不要遷就孩子,讓孩子獨立吃飯;吃飯的時候,安靜地坐著,專心吃飯;千萬不要養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手機。孩子撒嬌不吃,讓他餓一餓,不要心軟。孩子起床,要慢慢教會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自己的寢室,要求孩子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得有條有理。這既是孩子生活習慣的訓練,更是思維品質的訓練,對他今後學習時,養成嚴密思維有幫助。

2.從興趣入手

孩子小,愛玩,玩遊戲,玩玩具,家長有時間,一定要多陪孩子玩。但有一點,孩子無論玩遊戲還是玩玩具,一定要自己動手,不要家長包辦。玩時,家長最好要教會孩子要有頭緒,不要東玩一下,西玩一下。結束時,要讓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放到應該放的地方。孩子如不願意,就不讓他玩,鬥硬一兩次,孩子就會按照你的思路來玩。玩也要玩出習慣,玩出規矩。

3.從需要入手

孩子也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慾望。作為家長,孩子發出了需要的信號,家長要想想,此時,該不該滿足,怎樣滿足孩子的需要,不要孩子一要,家長不假思索的給與。從小就要讓孩子明白,需要有一個度。孩子漸漸長大,家長慢慢從孩子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文明禮貌等方面,讓孩子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二、培養的原則

1.以身作則

家長應該明白,教育孩子,凡是要孩子必須做到的,家長首先自己要做到。身正為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孩子的成長。家長不要對孩子說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這種言行不一的表現,會給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品行的形成。

2.循序漸進

孩子的自律意識的養成,貫穿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自然形成的。家長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行成於思毀於隨。家長還要注意,孩子的有些習慣,你不要認為,你教了孩子一次,孩子就會按照你的思路行事。孩子有嬌氣、有惰性,有淘氣、有調皮,會跟家長討價還價,軟磨硬抗,家長都要沉著氣,跟孩子慢慢鬥,這也是一種樂趣。

3.賞識的原則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孩子不斷形成自律意識,不斷克服缺點的過程,這中間需要家長的賞識、鼓勵和幫助。每當孩子有一點進步,家長要表揚;每當孩子受到挫折氣餒的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越小,越把家長當成精神支柱,家長的鼓勵和讚揚是孩子進步的動力。

孩子自律意識的形成,伴隨孩子的成長過程,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喲!





名師聊家教


經常有家長抱怨:

“孩子做作業要大人守著,💻手機📱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是家長頭疼的問題。對大多孩子來說,自律都是個稀缺貨。他們做事常常朝三暮四,想到什麼做什麼,沒一點計劃性,而且做事往往做到一半就不做了,不能有始有終,這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不止孩子管不住自己,大人也是一樣:

“早起時跟自己說:倒數三十秒,數完就彈起來。然而數到15就睡著了??”“就寫完這段話我分了三次,中間還分別刷了一次朋友圈和吃了零食。”想減肥,管不住嘴;想運動,邁不開腿,想早睡,還是躺在床上刷起手機?

我們都知道:自律性所體現的自制力,是一個獲得更高成就的人要具備的重要品質,它將決定著一個人日後的學業乃至他的一生是否成功與幸福。

每個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關。

01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自律?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心理學上有個特別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讓4歲的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獲得更多的棉花糖。

實驗開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最後沒忍住;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自說自話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堅持到最後,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實驗結束後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發現,能堅持的孩子明顯比其他小孩更優秀,更受人歡迎、工資更高等等。

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際關係較差、不善於應對壓力、注意力不夠集中??

自律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自律的人痛苦卻大同小異。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

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

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02

培養孩子自律性的幾點建議

1.幫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

自律是什麼?通俗說就是一種自控力,即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衝動。

想想作為成人的我們是怎麼控制衝動變得自律的?舉個媽媽們都深有體會的例子。我們都曾有過買衣服的衝動,很多當媽的人說,以前怎麼剋制自己都不行,有了孩子,怪了,這種衝動下降了很多。這其實很能說明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動機才是自律的關鍵。有了愛仔之心,知道要省錢養仔,動機強大了,自控就不難做到了。

平日有些家長說自己給孩子做了很多計劃,還想盡法子盯,不過好像沒什麼作用,還是不能使孩子自律。

這話讓我想起一個道理,如果我一時沒錢,當然能剋制不買衣服,等有了錢,沒準還是會去當剁手黨。原因就在這――當孩子被逼著自控,自身沒有自覺性,是做不到真正自律的。

想想自己,在那些不自律的日子,有個很深的感受就是不懂自己熱愛什麼。

以前看北京衛視的《傳承者》,陳道明做點評時說:“一個人,當他擁有了熱愛的事業,他就找到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意義。”這話對我特有觸動。

都說認識自我會帶來成功的機會,因為“ 認識自我”意味著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種興趣,會使一個人意識到抵制玩樂的誘惑,意識到把時間白白浪費掉的可惜;這種興趣,也會使一個人願意制定計劃,願意堅定執行,因為他知道,這會讓自己離自己熱愛的未來越來越近。

2.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

“作業週一交,我明天晚上再完成”“爸媽還沒催,我再多玩會手機”“沒事兒,再睡會,上學應該不會遲到”“反正不急??”

成人眼裡,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拉磨蹭。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

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

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3.幫助孩子樹立守規則的意識

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

規則是什麼?就是定出來讓人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則的爭先恐後會造成社會的混亂,想孩子自律,也要教他學會遵守規則。

現在的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如果都滿足,他們會變得無法自控,所以平時在生活細節上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自律的美德。

一次,帶兒子買完零食,他說又要吃火腿,可在家我已經跟他約定好只買兩樣,我想看看他能不能遵守,於是對他說:“買了火腿,就得等兩週後才能來超市了(違反約定的懲罰是兩週不能來超市),你自己決定。”兒子想了想,還是選擇了不買,那時他只有三歲多。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規則一旦建立,就不能違反,違反就要懲罰,孩子為了避免懲罰的後果,會逐漸學著約束自己。

4.孩子的自律,根源在於父母

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在自律的這條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

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苦修,因為自律之路是需要勇氣和決心的。

記得有一次,我上午開了電視在看一檔節目,兒子就跑過來問:“爸爸,你怎麼上午也看電視啊!”

“哦!今天電視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爸爸要看一看,等一會就關了。“

後來,我就儘量避免在我們規定的時間內看電視。因為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

有人就會問,“難道為了孩子,我要放棄自己嗎?“

我只想回答:“做了父母,不是要你放棄自己,而是要放棄很多不好的自己。因為父母,不是一個稱呼,而是一種責任。”

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所以,天天沉迷麻將,或者回家就拿著手機玩遊戲的父母,不要怪孩子學習不努力,因為你自己混亂的生活,無法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榜樣的力量。

要記得: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會差。

在這條路上,彼此守望,一起成長,越來越優秀。





北漂海濤哥


小孩子缺乏自制力如何改正,下面我提幾點建議,共同學習。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律性,父母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用恰當的督促、適當的鼓勵以及必要的懲戒等巧妙得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養成自律的習慣。

1.引導孩子養成有效管理時間,高效的利用時間的好習慣。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指定時間表,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時間內做完之後,剩下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

2.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滿足減去孩子的要求和慾望,給他們一個等待的時間或是通過做事情交換,這是一個一直鍛鍊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抵禦誘惑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應當引導孩子按照先苦後甜的原則做事情,教會孩子現將享樂推遲,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再去“享受”。

3.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規則是什麼?就是定出來讓人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是培養守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想要孩子自律,就要教會他學會遵守規則。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讓他們積極的參與到規則制定中來。只有這樣,孩子得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遵守規則的自覺性,主動性也會增強。


搏羽之夢


1不要無原則的愛孩子:愛孩子要有一個度,做到有原則的愛孩子。是父母培養孩子自律的關鍵所在,父母要給孩子訂立一個規則,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2自律不同於說教: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進行警告,談論他們的行為會導致的結果。嘮叨著孩子讓其遵守規定。父母仍為孩子收拾衣服,整理玩具,疊被子,收拾書包,下次再次犯錯又是同樣處理。則長期以往反而會使孩子不負責任。

3不要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缺乏自律能力的孩子,一般自控能力也較差,無法抵禦外界的誘惑。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等待,不要即時滿足他們的要求。讓孩子明白實現他們的願望要學會等待。

4通過遊戲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經常和孩子一同玩遊戲,就能讓他們學會規則,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訓練孩子抵禦外界的誘惑,讓他們的自律性得到發展。

5父母要為孩子做好榜樣: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規則的同時,自己也要遵守。如果父母自律性好,孩子也會跟著模仿,自律性也會很好的。





光輝歲月開心每一天


如果說,自律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那麼,學會自律應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很遺憾,儘管現代社會給家長們提供了許多關於孩子成長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律方面,卻少有顯著的成果。

最近看了一份研究報告,上面記錄了一項關於21世紀的孩子和20世紀40年代的孩子的比較研究:

3歲、5歲、7歲的孩子被要求站著不動一段時間。70年前,5歲的孩子可以站大約3分鐘,7歲的孩子可以站到所要求的時間。在現在的研究中,5歲的孩子不能做到站著不動,而7歲的孩子只能遵循指令站3分鐘,相當於20世紀40年代的研究中5歲孩子的水平。

 “自律”在心理學上表示為“自我控制”。

它是一種抑制人們的衝動和慾望,作出正確和有效選擇的能力,通常需要與人的天性發生交互作用,通過推遲即刻的滿足去追求長遠的成功。

眾多的社會事例已經證明:有高度自我控制的人——即更加自律的人——通常能取得較高的成就,比如取得更高的成績、爭取更好的事業、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享受更安全的人際關係。

而那些低自我控制的人,往往會被社會很不公平地貼上許多負面的標籤。這些“錯誤的標籤”不僅讓其他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他們,更要命的是給本人帶來了心理暗示,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認知偏差。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能夠做到“自我控制”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是遺傳。

二是後天環境。

前者確立了我們管理情緒和控制衝動能力的基線水平,也就是說,遺傳基因決定了個體“自我控制”的難易程度。

後者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使環境的影響能夠延伸到“自我控制”的“基因束縛”中。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兒童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以前,屬於他律道德;10歲之後,屬於自律道德。

他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具體劃分為4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和公正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範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此時兒童的道德判斷達到了自律水平。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整體,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階段。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培養他兒童的自律意識,應該根據兒童發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的特點,有針對地施加環境的影響,從而促使孩子較好地”自我控制“。

總體而言,由於大腦發育和可塑性的影響,在每個發展階段,越早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就越有好的培育和發展自律意識和能力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講,自律要從娃娃抓起,而且越早越好。

以下提供可參考的一些做法:

1、自律的父母,孩子通常都不會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中提出一個觀點: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父母是孩子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孩子則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自律、自尊、自強,孩子就更傾向於自律、自尊、自強。因此,在自律這條漫長的修行道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

2、樹立清晰一致的規則意識。清晰一致的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並提供如何實現他們目標的指導。在很多幼兒園裡,老師會給孩子們分發小紅花來獎勵孩子的良好表現。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能夠得到即時、可接受的反饋,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對的(好的),什麼是錯的(不好的),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規則、遵循規則,並在規則範圍裡作出正確的決定。

3、給孩子適合其年齡的自由。在清晰一致的規則範圍內,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選擇決定,自由支配時間。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充分的自由狀態能夠讓孩子的情緒處於放鬆狀態,大腦神經通道更加暢通,使孩子能夠更好地感知、記憶和思考。

4、多玩充滿想象力的遊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類似於過家家這樣的富有想象力的遊戲,比結構化遊戲(樂高積木)需要更多的思考、計劃和自我管理,能夠幫助開發孩子的執行功能或大腦前額葉與目標實現和自我管理有關的區域。換言之,玩更多有想象力的遊戲的孩子會較快發展執行功能,能更好地與朋友合作、在分配任務重有更高的參與度及責任感,同時獲得認知靈活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