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為何最終是秦國統一天下?

瀚海說史


戰國時期,各諸侯相互混戰,經過數百年的戰爭之後,秦國統一六國,最終一統天下,然而在戰國初期,秦國不是最強的,剛開始最強的國家是齊國、晉國、楚國、越國,在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成立了韓國、趙國、魏國,實力也就變小了,但是瘦小的駱駝也比馬大。

戰國初期,魏國通過李悝變法,迅速成為最強的國家,稱霸中原,魏國也是戰國時期最先稱王的國家,然而魏國所處四戰之地,很快被周邊的其他國家打殘,在戰國中期,形成了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這戰國七雄的格局。

在春秋時期,秦穆公就曾經稱霸西戎,給秦國拿下了進入戰國時期的門票,到了戰國中期,魏國被打殘之後,比較強的國家就是秦國、楚國、齊國,秦孝公通過商鞅變法,國力更加強大,接著秦國佔領了巴國和蜀國,得到了一個富庶的後方基地。

楚國在丹陽、藍田等地的戰爭中多次敗給秦國,國力慢慢下降,形成了秦國和齊國稱霸的界面,此時北方的趙國,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國力慢慢增強,齊國滅掉宋國之後,引起其他國家的不安,燕國聯合秦國、韓國、趙國、魏國一起攻打齊國。

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打下齊國都城臨淄,差點滅掉齊國,被齊將田單使反間計挑撥,燕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田單又使火牛陣打敗騎劫,齊國雖然保住了,但是從此實力大減,只剩秦國實力強於其他國家,有實力能夠統一天下。

秦昭王採用范雎遠交近攻的政策,開始統一大業,逐步攻打周邊的其他國家,東方六國在齊國衰弱以後,最強的國家是趙國,長平之戰後,趙軍慘敗,從此無力於秦國對抗。

秦王嬴政登基之後,消滅了呂不韋、嫪毐等人,開始執掌大權,隨即出動大軍,橫掃東方六國,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當然秦國最終能滅掉東方六國,不只是秦王嬴政的功勞,是秦國幾代君主的努力,一步步削弱東方六國的實力,到了秦王嬴政時期,秦國才有實力消滅東方六國。


戰國霸王


一、秦國曆代國君都是以一統天下作為最終目標,而且一直為這一目標做戰略規劃,從未改變為,見《過秦論》秦“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襄括四海之意,併吞八還荒之心”。足見其雄心壯志。而別的國家雖有稱霸的想法,卻一直沒有長久的規劃。


二、秦國君主能審時度勢,看準時機。當蘇秦以“連橫”之策遊說秦惠文王時,秦惠文王對形勢就有清醒判斷說道“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未採納蘇秦之策。雖然蘇秦的計策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但秦惠文王能精準的計算到對秦國的利與弊,所以他拒絕了蘇秦的計策

三、秦國重用商鞅,實行了商鞅變法,國富兵強,而且秦人鼓勵戰功,只要有戰功就可以換來一切,在當時的社會對那些最底層的來說是這翻身的唯一機會,所以秦兵毫不怯戰,勇猛過人,稱之為虎狼之師!打起仗來常常是“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長平一戰就活埋趙國軍隊40萬!



四、這也是秦國的運氣,其他六國國君一代比一代昏庸,毫無志向,更無遠見,內政腐敗,賢能不進,對內強硬,對外軟弱,屢屢遭秦國算計,外交處處被動。無不聽信奸佞,迫害忠良。秦國一直走上坡路越來越強大,而六國則一直走下坡路,越來越弱,這也給秦國創造了機會。 以上四點足以說明秦國最後滅亡六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歷史的面紗


秦國統一天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歷史趨勢:社會經濟、各地聯繫,民族關係、局部統一的不斷髮展;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展,出現了鐵犁牛耕的傳統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大量土地的開墾為天下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井田制逐漸瓦解,分封制崩潰,周王勢弱,群雄紛爭,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戰國時期,卿大夫勢力興起,三家分晉。進而出現了“禮樂征伐自卿大夫出”的局面,史稱“戰國七雄”。

隨著爭霸和兼併戰爭的不斷髮展,促進了各地的聯繫和民族融合以及局部統一,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2、秦國實力: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商鞅變法開阡陌交通,實行“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等改革措施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尚武精神充斥:秦國地處西陲,比較落後。生存環境惡劣,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為了生存,民眾尚武精神充斥。

4、個人因素:秦始皇雄才大略,廣納賢才,制定統一方略。

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納賢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於向部下承認錯誤。蒐羅任用外來人才,如楚國的李斯、魏國的尉繚。在統一過程中,採納李斯建議制定了遠交近攻,先弱後強的軍事策略。任用王翦、李信、蒙恬等為將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2, "file_sign": "0b8e30fae7e017752f7c9c01dfb87ef7\

一粟講歷史


秦國能統一中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商鞅變法:

秦國能統一中國,得從秦孝公講起,秦孝公的父親秦穆公在位時為了開拓疆土稱霸諸侯,連年征戰敗多勝少死傷無數,使本來就位於西偶貧瘠的秦國國力銳減。

秦孝公繼位後,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秦國迫切的需要恢復國力,稱霸諸侯,免受他國的欺壓。於時秦孝公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求富國強兵之人才。於是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橫空出世。

商鞅變法的內容是:

1、經濟上,廢除了井田制,實行土地私制。

2、農業上,重視農桑,獎勵耕織,刺激了農業生產。

3、法律上,制定了秦律,無論何人觸犯了秦律,都依法治罪。

3、軍事上,設立了軍爵,獎勵軍功,論功行賞,大大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

4、政治上,推行縣制,廢除了分封,加大了中央集權。

5、統一度量衡,制定度量的標準器具。

由於秦國實施了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大增強,百姓家家富足,軍隊戰鬥力大大提升。

秦國在商鞅變法國力增強後,小試牛刀,與魏國在河西大戰三場,三戰三勝,一舉收復了河西失地,迫使魏國講和。

二、英明的君主:

1、變法圖強的秦孝公。

2、唯賢是用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繼位後,由於商鞅變法效果明顯,所以繼續推行商鞅法制。

政治上,選拔任用賢能人才,不論是宗室贏姓,還是外籍公孫衍、張儀、司馬錯等,都是唯賢是用。

軍事上,東進攻魏南下伐楚,打擊了魏國和楚國的實力,削弱了與之爭霸的本錢。

國土上,滅掉巴蜀,把物產豐富的巴國蜀國納入秦國版圖,成為秦國的糧倉。

3、攻伐絕斷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57年,終年75歲,在秦國曆代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

人才上,文有範睢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人才濟濟。

軍事上,把楚魏趙齊韓挨個揍了個遍,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秦韓魏伊闕之戰、秦魏趙華陽之戰、邯鄲之戰、鄢郢之戰等等,攻佔了大批諸侯國國土,消滅了諸侯國的大批有生力量,諸侯國至此開始衰弱。

4、橫掃六國的秦王贏政

秦王贏政繼位後,積極推行統一策略,加大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選拔優秀人才,滅掉六國統一了中國,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史稱秦始皇。

三、地利的優勢

秦國的核心位於中國西部的關中地區,關中地區是個四塞之地,易守難攻,北有黃土高原和黃河天塹,南有秦嶺,西有隴山,東有函谷關和武關。

這時重點講下函谷關和武關,兩關之間是秦嶺,秦嶺北側是函谷關,南側是武關,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下險關,秦國東出可以攻伐,六國西進則必受阻,六國在歷史上多次聯合攻秦,但重來沒有揣開過兩關的大門,都是到此止步。





華夏曆史館


秦國優越的地理條件、人才引進策略以及孝公以來幾代國君的宵衣旰食的優良家風,使得秦國終於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1. 優越的地理條件

這點賈誼在《過秦論》已有充分闡述。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

周平王東遷,秦襄公護送有功,平王便賜其岐、豐之地。秦地被山帶河,地勢險固,四面都有屏障和要塞。從穆公以來,常稱雄於諸侯,就是憑藉著其優越的地理形勢。

秦國將小邑併成大城市,在險阻要塞駐軍防守,高築營壘,封鎖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即便六國聯軍壓境,秦國敞開關門,讓他們進去,他們還沒開打便土崩瓦解。為啥?秦國地理易守難攻,誰不怕中埋伏啊?聯軍本是烏合之眾,都是準備來分一杯羹的,可沒想著先上去送命。

2. 積極的人才引進策略

秦穆公重用客卿百里奚使得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得大秦迅速崛起,秦惠王重用張儀破六國合縱,用司馬錯之計得巴蜀糧倉,秦昭王採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逐步蠶食三晉之地,起用白起滅掉上百萬諸侯軍隊,幾乎相當於整個戰國時期諸侯總損失兵力的一半。秦始皇起用李斯,最後一統天下並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秦帝國。

百里奚、商鞅、張儀、司馬錯、範睢、白起以及李斯都是秦國引進的客卿,他們都是幫助大秦帝國建立的股肱之臣,沒有他們,大秦至少不可能這麼快就實現天下的大一統。

3. 優良家風

從秦孝公謀劃恢復穆公霸業的那一刻起,秦國幾代君王就夙興夜寐,殫精竭慮,為此奮鬥不已。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等幾代人牢記孝公的教誨,不但取得了秦穆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更是兼併了西周、東周,消滅了各國諸侯,南取百越地區,統一天下。

4. 客觀條件

自晉文公稱霸中原以來,晉國就成為了阻止秦國東進的噩夢。三百年後的三晉分離使得秦國終於有機會將其各個擊破,從而東進中原腹地。

反觀其他諸侯,不是缺乏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就是曇花一現的用人政策。魏國、楚國也曾變法,但終究打破不了君死法亡的魔咒,因為貴族的利益使得變法幾乎不可能。而即便有廉頗、李牧這樣的悍將,遇上目光短淺的趙王也是改變不了滅亡的宿命。


結語:秦國集所有的優勢於一身,才能成就了一統天下的大業。您認為呢?



我是“讀春秋思無忌”,如果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也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


讀春秋思無忌


秦國能夠最後完成統一,有以下原因:

一、制度最殘暴,法律最苛酷。秦國通過嚴刑峻法堵死了社會向一切方向發展的路,只留下一條通過作戰晉爵的出口,把全社會的力量導向戰爭;即便不求晉爵,也只允許種田不許幹別的,要或者只能種田,所以全國不是農民就是戰士,或者說大部分農民本身也是戰士,其他一切人類高級的文化、精神活動都是沒有的。

二、運用了墨家技術。秦國從秦獻公時引進墨家,墨家的科技在秦國得到大力普及,在種田、築城、修水利工程等很多方面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在作戰上也有一定的軍工優勢。

三、最不要臉。在秦國戰略過程中的關鍵時刻,打不開僵局的時候,通過欺騙、綁票、背信棄義來達成戰略目標,比如約楚莊王會盟卻予以綁票,跟趙悼襄王假裝友好,勸趙悼襄王去攻打燕國,保證支持趙國,等到趙軍出發後,卻出兵奪取趙國多個軍事要地,為滅亡趙國準備條件,諸如此類。

四、軍法苛酷,獎勵殺人,導致秦軍戰鬥力很強,秦國的戰將對殺人技術研究透徹,出現了白起之類的大量殺人狂,非關東六國所能敵。


文史宴


秦國在戰國初期只是西陲之地的一個貧弱國家,為諸侯所鄙。中原的魏國經李悝變法後,迅速強盛起來,成為第一強國,始終壓制著秦國東出的步伐。而秦國至孝公時,勵精圖治,任用商鞅實行變法,推行法制,創建軍功爵制,大大激勵士卒戰心;國內實行獎勵耕作,激發耕種,為國內經濟提供保證,自此,先進於東方六國的法度使秦國迅速崛起,並收復河西之地,開始了東出之路。

秦惠文王時用張儀採取連橫之策,邦交為主,伐戰為輔,拆散了六國聯盟,便於秦國各個擊破,使秦國在外交上處於有利地位。

秦武王取宜陽,通二週,修水利,墾荒田,在位雖短,卻打通了秦國通往齊國的路徑。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最長,任白起為將,殲滅六國大量有生力量。伊闕之戰斬韓魏二十四萬大軍,攻楚水淹鄢郢,殺十餘萬;長平更是摧毀頭號敵手-趙國,坑殺四十萬。並於期間趁燕國樂毅之機摧毀東方強國齊國,使秦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秦莊襄王則打退了五國聯盟伐秦,使信陵君抑鬱而死。

到秦王政時,秦國已確立了絕對的優勢,天下無法阻擋秦國統一步伐。

總之,秦國的統一是幾代人篳路藍縷,歷盡艱辛才完成的,秦人經歷無數苦難才實現這一偉業。


薄暮嘆息


秦統一六國是我國曆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促進了我國政治制度從諸侯分封制走向大一統的郡縣制。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既有歷史上秦穆公當年橫掃西戎的原因,也有後來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的推動,更有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那麼細分的話,不外乎以下幾點:

1、經濟基礎層面的轉變,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統一六國之前,東周戰國中的各諸侯國,政治體制上採用分封制,這一時期,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鐵器得到普及使用,農民和地主階層的出現,為大一統的王朝出現奠定基礎。

2、秦國的商鞅變法。春秋時期,秦國國力並不強大,秦穆公的東征西討,為其後來強大打下了基礎。在後來六國紛紛變法的過程中,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雖然有各種阻力,但是商鞅的變法在後來極大地影響了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在推動法治化、制度化建設進程中,秦國成為了六國中經濟最強的國家。

3、社會大一統的心理。周朝名為大一統的國家,實為宗法制下的國家綜合體。特別是周王室權力衰落以後,各諸侯國連年征戰,戰事不斷,社會渴望統一的心理非常強大。



4、諸侯國內部之間矛盾不斷。這種矛盾由來已久,各國互不服氣,相互傾軋。這其中,秦楚齊都有可能統一天下,但是六國貴族的保守思想限制了他們統一天下勇氣和發展壯大的機會。面對強秦的擴張,一味追求一時的安逸,這種統一天下的大任只有落到秦國肩上。


5、秦始皇的個人才略。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理想才略始終決定了他的戰略思路,他在推動統一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秦自建國以來,中間多位國君勵精圖治,重用能人,變法強國,最終由秦始皇嬴政完成這一戰略。


史說新傳


首先秦所處地理位置遠在大西北,並且周圍全為兇捍遊牧部落,秦立國之初幾代君王都是與這些遊牧部落交戰中而戰死沙場,俗話說你要戰勝兇捍敵人就要比你敵人更兇捍,結果秦人在血與火環境中最終戰勝所有遊牧部落建立起秦國,在這樣環境中養成了秦人尚武力,崇暴力,好鬥民族性格,這為己後變法滅六國提供了牢固基礎但也為秦朝最終短短十五年滅亡埋下伏筆,因為秦人狼性性格實在太強烈(六國稱秦軍為虎狼之師),在與任何國家包括匈奴作戰中,在秦人秦軍眼中對面敵人只不過是他們這些虎狼之師獵物而己=崇尚武力相信武力能解決一切②商鞅變法→商君變法相對於其它六國變法變的更徹底也更直接,六國變法要麼只變軍事如(趙國胡服騎)或如(韓國政冶外交)都不是徹底從、變革而只某一方面、而像戰國首強魏國(曾用魏武卒5萬大敗秦軍5O萬’最後秦十幾年不敢出關還賠上大量原秦國土地),把周圍各國打的服首稱臣’可就是曾經戰國霸主改革也如其它五國改革一樣不是半途而廢,就是改革併為叢根基上改變國家’而商君變法則最徹底二個字(耕戰),要麼作地一輩子只能解決自身溫飽\r要麼上戰場殺敵想去擁用自己想擁用的一切,秦法之嚴歷史少有,雖然秦法為秦國最終滅六國建秦朝作出重大貢獻,但也為秦朝短命帝國埋下伏筆’③秦國曆代國君少有昏君+國內人才濟濟並廣納天下英才,④秦國大政方針使終己滅六國為主要的戰略思想,自秦要東進至秦王贏正實終不曾改變


錳錳70後


秦國據有關中、四川兩個經濟區,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中國古代北方有二大主要的經濟區,關東和關中。關東即中原地區,本是華夏文明發源地,至戰國初平王東遷洛邑時關東經濟中心已趨於衰敗,秦國利用周王室退出關中之一契機,至孝公時用衛鞅變法,充份調動起了這一經濟中心的活力,再加上對四川的佔有和經營,使之形成了席捲天下的經濟實力。此後的歷史不斷的證明誰據有了關中,誰就能成就帝業。

楚漢相爭時項羽不重視關中之地,而被劉邦佔有,從而於戰略上決定了楚亡漢興之必然。隋唐時仍都關中,可見那時的關中經濟中心仍是國之命脈。

秦國居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東函谷、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崤山為其屏障,成為秦國縱橫天下的地利優勢。進可東出與六國爭衡,退有崤函之固以自守,可渭進退有據。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秦自孝公起延攬六國之才,重用客卿治國,當時之秦國已是六國精英向住之地,各種人才雲集關中。衛鞅不用於魏,而秦用之,張儀不用於楚趙,秦用之終成連橫。範睢不容於魏而秦拜為相,遠交近攻大挫六國之元氣。李斯不用於楚而秦用之,終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秦國不斷的吸納人才並大膽任用於是乎秦具有了席捲宇內之勢,而橫掃六國,終能一統華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