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戰國時期,信陵君魏無忌稱得上是軍事家嗎?有何依據呢?

騎蝸牛走高速


公元前248年,秦國相國呂不韋派他的愛將蒙驁,領大軍攻打趙國。

蒙驁軍攻克幾年前樂乘收復的晉陽,以及太原郡範圍內的榆次(今山西太原東南)、新城(今山西朔縣南)、狼孟(今山西太原北)等三十七座城池。
不僅如此,秦軍王齕部也攻佔趙國的上黨郡,整個南太行山通道大部分為秦國佔據。
蒙驁在兩年之內,攻佔趙國三十七座城池,魏國兩座城池,韓國兩座城池,一共四十一座城。
如果按照蒙驁這個節奏,十年後三晉就都得滅亡。在秦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趙悼襄王決心奮起反擊。趙國廉頗和樂乘都不在了,軍中無大將,趙王想起了信陵君。
信陵君魏無忌,自十多年前竊符救趙後,一直在趙國不敢歸魏。當年趙孝成王挽著信陵君的手臂,一同跨進趙國王宮大殿,還封五座城邑給信陵君做食邑。
如今十多年過去,趙悼襄王啟用信陵君魏無忌,以上將軍印授信陵君,使將軍龐煖為副,起趙軍十萬抗秦。
邯鄲之戰十年後,信陵君第二次領兵,他令門客到各諸侯國,搬取援軍。
魏安釐王派人持魏國相印,再配一車黃金彩幣,往趙國迎信陵君為將。魏安釐王為信陵君準備的軍隊,也是十萬人,信陵君在漳水河畔接收魏軍,趙魏兩軍合併,二十萬雄師,足以抗衡蒙驁軍。

圖-信陵君合縱破秦
信陵君統兵不久,好消息接踵而至,燕、韓、楚三國,都欽佩信陵之用兵如神,聞其為將,悉遣大將引兵至魏,聽其節制。
幾年前趙國廉頗和樂乘輪番大敗燕軍,攻克燕國大片領土,逼迫燕國簽訂城下之盟,所以燕國才會跟隨趙國參與這次合縱。
燕、韓、楚三國派來的軍隊,都由首屈一指的大將統領,燕國為將渠,韓國為公孫嬰,楚國為景陽。
五國大軍共四十餘萬,聯營百餘里,旌旗蔽日,軍威鼎盛,駐紮在趙魏邊境。
秦國方面,呂不韋對蒙驁非常信任,當然也是受這幾年蒙驁戰績的感染。他調動秦國一切力量,增援蒙驁,蒙驁軍也達到三十餘萬。
蒙驁大軍出函谷關,沿著黃河東進,一路戰船和步騎並進,也是風起雲湧,浩浩蕩蕩。
後面函谷關以內,宿將王齕在華山屯兵十萬,負責給前方大軍督運糧草,隨時還可增兵蒙驁。
蒙驁此前幾年的戰績,幾乎是見誰滅誰,這次他也沒有把合縱軍放在眼裡,一直沿著黃河東進,到達韓魏交界的地方,與合縱軍遭遇,雙方修築營壘對峙。
率先打破僵局的是信陵君,他令衛慶統領魏師,景陽統領楚師,近二十萬人,築為連壘,虛插信陵君旗號,堅壁不戰,以拒蒙驁軍。
信陵君本人,統領趙、韓、燕三國二十餘萬大軍,沿著太行山南麓向西疾行。這支大軍只帶三天干糧,沒有任何多餘的輜重,至於他們要幹什麼,當時沒人知道。
很快蒙驁就知道合縱軍的行動,大致是兵分兩路,一路留守堅壁不戰,另一路沿著南太行山往西,疑似去往黃河之北攻打野王等重鎮,不過那裡城高池闊,暫時不用顧及。

圖-信陵君合縱破秦
現在蒙驁遇到了難題,秦軍的糧草輜重是通過渭水經黃河來運輸的,也就是說,秦軍主力不適合遠離黃河,因此不可能去追擊信陵君部。而眼前的這些合縱軍又堅壁不戰,蒙驁很快就體會到進退維谷的滋味。
這場戰爭剛一開始,蒙驁就被信陵君牽著鼻子走。
信陵君統領的三國大軍,過野王、武遂不攻,通過太行山最短的一條通道“2軹關陘”到達河東郡。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信陵君的大軍並不攻打河東郡的安邑,而是再往西一直到達黃河東岸,接著沿著黃河南下,到達渭水與黃河匯流的地方。再伐木為舟,控制這個重要的地段,截斷秦軍的糧草供應。
之所以繞行這麼遠來截斷秦軍糧草,主要原因是防止蒙驁軍來救援,同時繞過函谷關,兵不血刃就截斷秦軍糧草供應。
信陵君的真正目的,終於浮出水面,可惜對手蒙驁,也是直到此時才明白信陵君的戰略部署。
合縱軍在這一帶,很快就截獲部分秦軍糧草,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秦軍負責督運糧草的宿將王齕,此時正駐紮在陰晉城中,總攬後勤糧草輜重的運送。
王齕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迅速做出反應,令全軍停止從水道運送糧草,而且各方面堅壁不出,等待蒙驁軍回援。
不過王齕最擔心的一件事,還是被信陵君狠狠地抓住。陰晉城不遠處的華山腳下,有一處秦國的糧倉,平時用來供應函谷關守軍之軍糧,這裡是秦國幾個大糧倉之一。
華山的糧倉共有十幾個糧庫,由於前方戰事已經開始,這裡不僅給函谷關供糧,而是蒙驁軍主要供糧點之一。
這段時間,秦軍從各地密集地調撥糧草過來,各處的糧草已將華山十多個糧庫塞得滿滿當當,就連給有爵位將官准備的風乾牛肉、醃菜等軍食,也早已備好,堆滿各處通風乾燥的庫房。
每個糧庫看起來像一座小城堡,糧庫四周的防護柵欄、壕溝、吊橋防備設施齊全,糧庫之上按一定規則修建望樓、箭樓,每二十步便有一個崗哨,最絕的是每隔一百步,都擺著一個裝滿清水的巨大水甕,以備火災意外時滅火應急之用。

秦軍的華山糧倉,由於在函谷關之內,幾乎從來沒有遭受過正面威脅,但是秦人對華山糧倉的防護還是非常到位的。不僅糧倉本身的防禦做的不錯,附近陰晉城,平日也會駐紮數萬秦軍,他們的任務之一就是保護華山糧倉。
王齕認為信陵君可能並不清楚華山糧倉對於秦軍的重要性,因此可能不會襲擊華山糧倉。信陵君很快就指揮合縱軍,撕碎王齕的那一點僥倖心理。
事實上信陵君統領合縱軍千里迢迢,就是衝著華山糧倉來的。按照信陵君的命令,前往華山截糧的是趙國將軍龐煖,而其他人馬,則在陰晉到華山的必經之路上埋伏。
龐煖是趙國老將,是個比廉頗還要老的宿將,信陵君將最重要的這個任務交給老將軍,令人放心。
龐煖統領六萬上下的趙軍,抵達秦軍華山糧倉。整個糧倉的秦國守軍大概只有一萬多人,而且分散在各個糧庫,攻防兩方的軍力完全不對等。
龐煖抵達華山的第一個夜晚,趁著夜色,將沾滿牛油的火箭射向第一個糧庫,同時四面攻打糧庫。
糧庫中一千餘秦軍,不但要救火,還要抵擋上萬趙軍的圍攻,一盞茶功夫就全軍盡墨。
龐煖令人取出部分便於攜帶的乾糧,便下令將整個糧倉燒燬,不一會糧庫便燃起熊熊大火,四處洶湧飄散著濃煙。
黑夜之中的陰晉城頭,王齕望著華山糧倉方向,沖天的火勢已經映紅半邊天,心中焦急萬分。
次日清晨,一夜未眠的王齕接到斥候來報,合縱軍只燒燬一座糧庫,剩下的十來個糧庫仍然掌握在秦軍手中。
這個消息對秦人來說,絕對是大利好。王齕立即派人前往千里之外的蒙驁大營,請蒙驁發兵回援,好與自己東西夾攻合縱軍。
王齕這個想法,是最為穩妥的做法,但是蒙驁若回援,也存在一些現實的難題。
我們的初中物理課本,有這麼一道經典題目:如果船速是40公里/小時,水流速度是30公里/小時,那麼順流航行和逆流航行的速度分別是多少?
答案:順流航行速度是70公里/小時,逆流航行速度是10公里/小時。
這道經典題目,告訴我們,蒙驁如果走水路,逆流回援的速度,是順流進兵速度的七分之一!或許蒙驁坐船東進,只花了兩三天時間,可是若坐船回援,那肯定是在十天之後了。

圖-信陵君合縱破秦
按照這個來推敲,蒙驁若真的義無反顧回援,只有走陸路,這樣最快四、五天就能抵達華山。
可是蒙驁有太多沒有搞懂的狀況,他不清楚合縱軍的統帥信陵君究竟在哪支軍隊中,他不知這是否合縱軍調虎離山,想從背後襲擊自己。總之,蒙驁並沒有下定決心回援華山。
次日夜晚,龐煖故伎重演,再燒燬一個秦軍糧庫。
大火熊熊,將糧庫前後照耀得如同白晝一般,站在陰晉城頭的王齕,破口大罵:“賊,賊他孃的...”
第一夜燒一個,第二夜燒一個,按著這個節奏,再有十多天,秦軍的華山糧倉,將燒成灰燼。
一向行事穩健的老將王齕,也顧不得那麼多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齕召集人馬,八萬餘人,分四隊,馳援華山。
等待八萬秦軍的,是韓軍八萬和燕軍八萬的包圍圈,密集如飛蝗一般的箭雨,朝著那些手舉火把的秦軍士卒們潑灑而去。
在這次包圍戰中,韓國人表現的可圈可點,與人數少於己方的秦軍殺得難解難分。而燕軍就差強人意了,人數佔優卻被一部秦軍突圍而去,直撲華山糧倉。
在這個時刻,信陵君統領的四萬趙軍趕到,再一次封鎖更多的秦軍突圍,而剛剛突圍而去的數千秦人,自有龐煖的六萬趙軍來伺候。
這場戰爭整整殺了一夜,秦軍大敗,折兵五萬有餘,王齕在部將拼死護送下逃到陰晉,因晚節不保而心膽俱裂,從此不再領兵作戰。
隨後信陵君重新合兵,合縱軍總計損失也超過五萬,其中燕軍損失最為嚴重。
按照信陵君的規劃,此戰才進行不到一半,合縱軍現在要返身去迎戰蒙驁的秦軍主力。
合縱軍依然沒有走函谷關,而是沿原路返回,只不過這次越過“2軹關陘”後,不再沿太行山南麓走,而是南下渡過黃河,再折向東。
信陵君的意圖很明確,就是要截斷秦軍黃河交通,將斷了糧草的蒙驁軍,來個關門打狗。
本來以不變應萬變的蒙驁,此時已處於全面被動,若再不行動,等信陵君完成圍堵之勢,恐怕會造成悲劇性的結果。

蒙驁從大軍中選出數萬老弱之兵,虛建“大將蒙”的旗幟,繼續與魏、楚二軍相持。然後盡驅精銳,銜枚疾走,反身來與信陵君決戰。
這是一場真正的大決戰,信陵君統領三國之兵,面對數量略少與己方的秦軍,數量的優勢瞬間就不復存在。
四國的軍隊在黃河南岸廝殺,攪做一團,從天明殺到天黑,若不是夜色不佳,數十萬大軍還會繼續鏖戰下去。
戰爭打到這種份上,也沒有什麼戰略戰術可言了,拼的就是一個無所畏懼,一個“勇”字!秦軍在這時候體現他們善打遭遇戰的優勢,合縱軍中反而顯出弱勢。
若說玩大戰略,信陵君絕對是屈指可數的好手,即使在這種鏖戰的局面中,信陵君仍然可以做到“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他令魏將衛慶,楚將景陽襲擊秦軍的老弱部。
魏楚兩軍領命,強勢攻入秦營老弱營寨,破營而入之後,竟然不顧已經投降的小軍士,見秦人就殺,以至秦軍老弱人人惜命,個個奔逃。
隨後魏楚兩軍又派出數萬人增援信陵君,兩下夾攻之下,蒙驁列陣整頓軍馬,有秩序地組織退兵。
五國合縱軍又一路追擊,直到秦軍餘部全部退入函谷關,緊閉關門。合縱軍追至函谷關下,在關前揚威耀武一個月,信陵君方才班師。
此戰蒙驁損失近十萬人馬,王齕折損五萬餘人,糧船盡喪,秦軍遭遇一次大慘敗。未來的幾年,在信陵君去世前,呂不韋根本不敢發動對三晉的攻勢。
魏安釐王聞信陵君大破秦軍,奏凱而回,不勝之喜,出城三十里迎接。
兄弟別了十年,今日相逢,悲喜交集,乃並駕回朝。論功行賞,拜魏無忌為上相,賜封五城,國中大小政事,皆決於信陵君。另赦朱亥擅殺晉鄙之罪,用為偏將。

地圖帝


都別搶,我來答。

事情是這樣的,先來說一個理論。《漢書·文藝志》中收錄兵家典籍時,把兵家分為四類,分別叫做: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兵形勢家、兵技巧家。

怎麼理解這四家呢?

中國近代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兵家》中解釋說:

“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凡。大約兵陰陽家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於後。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

《漢書》的作者班固把魏無忌劃分為哪一行列呢?

就是兵形勢家: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魏無忌曾經領導過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一直打到秦國的函谷關,這就是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這一仗勝利後,各國諸侯都向魏無忌進獻了本國兵法,把他視為對抗秦國的救世主,信陵君就把這些兵法合編成一套兵書《魏公子兵法》。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史記·魏公子列傳》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陵君稱得上是軍事家,但並不是那種我們通常認為的點將佈陣、縱橫捭闔如曹操、吳起或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家。也就是說呢,信陵君不是那種標準意義上既有理論、又有謀略的軍事家,他主要還是靠借勢,這是手段上的不同。

你看他給自己養了高達幾千人的幕僚集團,這些幕僚就是他的“勢”,另一方面信陵君所處的時代“養士成風”,這是一種上層貴族之間的潮流。信陵君也不例外,也是一號“弄潮兒”,所以養了據說有三千多人的門客。

這大概就叫“順勢借勢”,信陵君養了這麼多的門客,這些都是他的智囊團,隨時都可以替他出主意賣命,所以當時對各個諸侯都造成不小的壓力。

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資治通鑑》

有一回趙王在魏國邊境打獵,魏國以為趙王要進攻魏國,連忙召集大臣準備對策。信陵君安慰自己的哥哥魏安釐王說趙王只是在打獵,後來派使者去刺探,果然如此。

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可見這些都是信陵君之前給自己“造勢”的結果,所謂“造勢”無非就是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條件,就像司馬懿被曹爽壓制死死的,自己的“勢”不敵曹爽的“勢”,司馬懿只好順曹爽的“勢”而為,私底下卻又暗自為自己造勢,即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條件。

信陵君最大的資本就是自己的名聲,其實你要說他是像孫子、白起或諸葛亮一樣的軍事家肯定不現實,你看像在邯鄲之圍中,趙國向魏國求救,信陵君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但又不能見死不救,畢竟名聲就擺在那裡,何況平原君的妻子還是自己的姐姐。

因此當時信陵君採取了一個很笨的方法,就是帶著自己的一群門客要去和秦軍同歸於盡,但這本質上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而這時候他的一個幕僚侯贏就站出來給他獻了一計,就是“竊符救趙”了。

再有後來秦國攻打魏國,信陵君派人去向各個諸侯國求救,大家一看是信陵君求救,於是紛紛派出兵馬就救魏國。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

由此可見,其實信陵君最大的“勢”就是他自己,是他的名聲和賢能,而他的名聲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就是養那三千個門客所收穫的,另外像其它三個戰國公子雖然也養士,但他們不像信陵君那樣禮賢下士,所以名聲不如信陵君的好。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信陵君也是有他的軍事才能的,只是沒有想象中那麼大。譬如第二次救魏國的時候,信陵君就有出彩的表現,帶領著諸侯大軍擊敗了蒙恬的爺爺蒙驁,一路打到了函谷關。

實際上不難發現,這個時期的諸侯聯盟幾乎就是建立在信陵君的名聲和威望之上,隨著信陵君被冷落以及死去,各個諸侯再也無法團結一起,直至被秦國逐個瓦解。

而禮賢下士的信陵君甚至還是劉邦的偶像呢。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的兩次抗擊秦軍的作戰雖然成功,但是總的獲勝數量終歸很少。第一次是他竊符救趙,誅殺將領晉鄙後“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籣矢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秦軍經過了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兩次戰役,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魏軍的戰果如何史書上也未曾言明,所以,很難判斷成績。第二次則是秦軍攻打魏國,魏無忌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這場戰役將秦軍打回了函谷關,可以說是重重的挫敗了秦軍的傲氣。但是,仍然沒有記載斬獲和戰果。這就很奇怪,因為戰國時期的大規模作戰最後一般都要記載斬獲數量,用來計算軍功。特別是諸侯和秦國的作戰。比如秦趙的閼與之戰,馬服君趙奢大敗秦軍,就記載秦軍死傷逃散大半的數字。但是這次戰爭卻沒有記載具體數值,也讓人感到疑惑。

信陵君去世後留下了一部兵法,《漢書·藝文志》記載有《魏公子》,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所以說,他在軍事層面很有才華,也是非常優秀的將領。但是,他終究無法改變天下大勢的走向,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只能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也命也。


經典守望者


無忌是戰國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弟,戰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當初魏安釐王將無忌分封至信地,是為信陵君。信陵君魏無忌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被後世合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均以養士而著稱於世。其中,“四公子”之首便是信陵君魏無忌,這顯然是於其突出的軍事才能分不開的。

信陵君魏無忌(來源網絡)

一竊符救趙。公元前257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魏國,魏王在答應出兵後,又被秦使恐嚇不敢出兵救趙。平原君只能請求信陵君,情急之下信陵君魏無忌聽取侯贏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寵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魏國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

竊符救趙(來源網絡)

二、五國攻秦。公元前248年,秦國連續攻下魏國大片土地,形勢十分緊急,魏安釐王立即請信陵君回國主持抗秦。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回到魏國後立即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隨後組織了魏、韓、趙、燕、楚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將蒙驁戰敗而逃,聯軍攻到函谷關下,秦軍閉門不出,被迫交出一部分攻佔的土地,秦莊襄王憂憤成疾駕崩,信陵君聲望大震。

合縱連橫(來源網絡)

但是,秦王忌憚信陵君,遂派人離間魏安釐王和魏無忌,魏王中計,派人取代信陵君統帥之職,五國攻秦的計劃最終失敗,魏無忌最終鬱鬱而終。

除在實戰中兩次重挫秦軍外,魏無忌還在各國進獻兵法基礎上,結合自己實戰經驗,編寫了《魏公子兵法》傳世。

因此,根據魏無忌在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取得的成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軍事家。


讓生活變得有趣


棋盤之間敵情全知

魏安釐王四年的都城大梁,宮人們七上八下的臉頰,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只見她們端著瓜果,抬著棋盤走向御花園。已經有數十年爭鬥不休,魏安釐王與異母弟弟魏無忌,握手言和並在御花園下棋。過河的卒不能後退、馬踏日象飛田,智慧激烈碰撞全反映在了棋盤上,忽然有侍衛打亂兩人的節奏,慌張的報告趙王率領軍隊,往魏趙邊境疾馳而來,胸有成竹的魏無忌示意侍衛先下去。短暫停留的廝殺,緊接著有條不紊的繼續。大約過了半個時辰,侍衛心中的石頭落地,不慌的報告趙王打獵完畢後已回邯鄲。

——戰國末期魏安釐王

目瞪口呆的魏安釐王問:“沒料到事情真如你說的那樣,速速說清楚你為何能未卜先知?”魏無忌答道:“我的門客中有一人,是從趙國投奔過來的,熟悉趙王的生活規律,這就是我穩坐泰山的原因!”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魏無忌當得起軍事家的原因之一!

根據《史記》的記載,魏無忌不以貌取人,府中有門客三千餘人,他們來自其他六國的沒落人。有的深諳母國的政治,也有的熟知母國的地形,更有甚者知曉母國的軍事。他們就像一本百科全書,魏無忌對六國的情形瞭解,可以說是瞭如指掌!當然巨大的成就,離不開交心的接觸!

——戰國四君子信陵君魏無忌

當時魏國都城大梁,有個年過七旬的守門人,名字叫侯嬴家貧如洗。魏無忌聽說後,命人帶著金銀前往,想要將其籠絡到自己的府中。不曾想僕人碰了一鼻子灰,心一橫的魏無忌,親自駕著馬車將他接到了宴會的貴賓席!眾人都是面面相覷,更讓人側目的是,魏無忌領著眾人向他敬酒!從此在座的人,都對魏無忌的溫良謙讓所敬佩,最後竊符救趙中,用錐殺死晉鄙的勇士,就是侯嬴推薦的!

贏在城門口的反思

公元1991年幼發拉底河流域,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海灣戰爭。據說開戰前美英、伊拉克的統帥們,通宵達旦研讀中國的《孫子兵法》,最終借鑑擒賊先擒王的思想,一舉打掉了伊拉克的指揮系統,短短數日內便贏得戰爭!書中關於戰爭的思想是:道、天、地、將、法五個大字。其中大梁城門口的小插曲,足以證明魏無忌五者全佔!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孫子兵法》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軍包圍邯鄲,嘴皮子磨破了的魏無忌,始終無法說動哥哥出兵救趙。一想到自己的姐姐,即平原君的夫人即將落入暴秦之手,一陣酸楚湧動眼淚唰的流了下來。急迫不能再等的魏無忌,隻身領著兩百人往趙去。

路過侯嬴把手的大門時,聽到他輕蔑說:“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

——戰國四君子平原君趙勝

馬蹄的塔塔聲,一不小心跑出了十里外。坐在馬車上的魏無忌,是越想就越覺得哪裡對勁。根據魏國的法律,無官職在身不得自稱臣,此為法異常也;其次侯嬴說話的語氣輕蔑,不該是門客對門主的態度,此為道離奇也;三者趙、魏兩國隔著黃河,沒有準備船隻無法渡河,此為地怪誕也;四者勇救自己的姐姐,憑一己之力實難辦到,此為將反覆也;五者早上出發遠赴趙國,路上有被秦軍捕獲的危險,此為天奇怪也!

熟讀《孫子兵法》的魏無忌,豈能不知戰爭的道、天、地、將、法五字思想,最終及時勒馬回大梁,決定採納侯嬴的計策,幫助魏釐王的妃子如姬,報了年深日久的殺父之仇,由她順利拿到兵符解救邯鄲之圍!

綜上所述,我個人覺得魏無忌不愧軍事家的稱號,原因有三:一能不恥下問的網絡人才,二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三著有《魏公子兵法》一本!

——END——


惜緣小歷史


魏公子信陵君,名無忌。魏公子的一生有兩次打敗秦軍的戰功,一次是公元前258年的著名的“竊符救趙”另一次是公元前247年組織領導的五國伐秦,如果說他是軍事家的話也無可厚非,但似乎又有些不妥,我們先來看看魏公子兩次領兵作戰的事蹟。

  • 竊符救趙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秦軍獲勝,坑殺趙卒四十萬。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派蘇代攜重寶遊說秦相范雎,蘇代成功離間了秦將白起和范雎的關係,並許諾趙國割六城給秦國,從而使秦軍暫時退兵。但是隔年趙國就後悔了割城的諾言,於是秦昭王派三十萬大軍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國再次面臨著亡國的考驗,趙王一面派出使者出使諸侯求援兵,一面認命老將廉頗為邯鄲城防司令,軍民一心抵擋秦軍的進攻。

邯鄲之戰形勢圖

魏王派大將晉鄙率領十萬魏軍救趙,但迫於秦國的壓力只是駐紮在魏趙邊境的鄴城,不敢前進。魏公子在多次勸說魏王發兵擊秦兵無效後,便帶領忠誠的賓客北上準備去給秦軍拼命,走到大梁城的夷門被候贏勸住,在候贏的建議下,魏公子找到魏王的寵姬如姬,盜取了調兵的虎符,帶領壯士朱亥一道奪了晉鄙的十萬魏軍,並且殺死了晉鄙。這一年魏公子26歲,之前沒有帶兵打仗的任何記錄,此時邯鄲城外秦軍有三十萬之眾,不過鈍兵堅城之下犯了兵家大忌,但是魏國上下恐秦日久,魏軍的勝算並不大,此時的魏公子首先要解決魏軍懼怕秦軍的心理問題。於是魏公子下了一道著名的軍令“

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者歸養父母”。這等於告訴留下來的八萬人我們要與秦軍拼命了,要與秦軍決一死戰了。加上魏公子本人也是拋棄在魏國的榮華富貴,冒著死罪竊取的兵符。將無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於是一支從最高將領到每一位士兵組成的八萬人的敢死隊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這隻軍隊在魏公子的帶領下直撲秦軍,秦軍橫行天下日久,哪裡見過這陣勢,一時措不及手被打的打敗,後退三十里。守城的趙軍和觀望的楚軍見秦軍銳氣盡失,抓住時機前來助戰,秦軍大敗,一部分投降聯軍少部分退回國內,其餘戰死,聯軍趁勢從秦國手裡奪取大量失地。此戰的爆發完全是魏公子的人品驅使下一步步推動的,當時秦軍勢大,邯鄲危急,沒有人願意得罪強秦,去幹救趙這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天下只有魏公子,抱著必死決心,矢志救趙。最後的勝利也有運氣的成分,魏軍發動攻擊的時候,秦軍已經圍城一年多,師老兵疲鈍兵堅城之下,再加上另外兩支被激發鬥志不約而同配合默契的楚軍和趙軍的幫助。我們可以看到,從頭到尾,此戰都沒有規劃和統一指揮,也沒有嚴密的組織分工。沒有軍事指揮謀劃甚至訓練的亮點,只有魏公子光芒萬丈的人格魅力在閃耀。

我們再看看魏公子率領的另一場破秦之戰。

  • 大破秦軍

邯鄲之戰後,魏公子因為竊符之罪不敢回國,留在了趙國,十年間賢名遠播天下,公元前247年秦國攻打魏國甚急,魏王招魏公子回國救魏,在毛工薛公的勸說下,魏公子火速回到了闊別十年的大梁城,受魏國上將軍印組織力量抵抗秦軍的侵略。秦軍來勢洶洶,魏 國小力弱難以抵擋,魏公子發使者出使其他東方五國,除了齊國外,其他四國都派軍隊前來主戰,除了諸侯的援軍,天下的“士”也都在魏公子的感召下向魏國雲集,並獻上大量的兵法,魏公子皆冠之自己的名字,這就是《魏公子兵法》,此時的魏公子更像是一位精神領袖,他知人善用,與“士”們不分你我,深得“士”的愛戴和尊敬,之前的合縱聯軍,各諸侯軍都是各懷鬼胎。但在他的帶領下,這次合縱聯軍空前團結,在河外結陣正面硬剛大破秦軍。秦將蒙敖逃走,從此談魏公子色變,不敢在攻打魏公子所在的國家。聯軍趁勢一直打到函谷關,秦兵不敢出。之前侵佔的魏地也都吐了出來。

可以看出此戰的勝利完全是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他深得士人心,士願為其死戰。此戰也沒有埋伏,沒有給以逸待勞,也沒有斷秦軍糧道等操作,就是正面對砍這種簡單粗暴的打法,之前一直是號稱“虎狼之秦”的拿手好戲,這次卻敗給了魏公子領導的聯軍。

魏公子雖然有這兩次耀眼的戰績,但是其之所以得勝的原因都不是簡單的軍事層面的運籌,他的境界已經遠遠超過了軍事家的範疇!如果非要說他是軍事家的話也可以,但我認為這樣似乎又不是很妥當,

我更認為,魏公子是一位豁達俠氣的人,是一位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是一位立德立功沒有來得及立言的真正的聖賢。


閱史銘心


戰國時期的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是絕對稱得上是位軍事家的,其一生領導的兩次抗秦之戰,都取得來前所未有的勝利,極大的延緩了六國滅亡的速度。

救趙抗秦

公元前257年,秦軍將趙軍重重圍困於邯鄲城中,趙國的形式岌岌可危。在這個情況下,趙國向諸侯各國求援,但是攝於秦國的壓力,各國都沒有輕舉妄動,都處於觀望的狀態。

其中魏國也派出了由大將晉鄙領兵的十萬大軍,駐紮於臨近趙國的鄴城沒有繼續前進。這時候,信陵君極具戰略眼光的判斷:趙國如果沒有援軍支持,必然會被秦國滅亡,而趙國一滅下一個一定是魏國。

於是信陵君策劃了“竊符救趙”的計劃,殺死晉鄙取得了魏軍都領導權,最終擊敗了秦軍保存了趙國。

組織五國伐秦

公元前247年,秦軍再度把攻擊目標對準了魏國,魏國在秦軍的凌厲攻勢下,根本抵擋不住秦軍的攻擊。而此時的信陵君由於之前擅自救趙,與魏王出現了巨大的矛盾而一直住在趙國,面對魏國的危機,信陵君義無反顧的回到了祖國——魏國。




回到魏國後,憑藉自己在諸侯各國中的聲望,信陵君迅速組織了合縱伐秦聯軍,趙國、楚國、韓國、燕國都參加了此次作戰。在信陵君的指揮下,五國聯軍向秦軍發起了反擊,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並且使得秦軍主將蒙驁戰敗而逃,信陵君取得了又一次抗秦戰爭的勝利。


浮沉的歷史


信陵君魏無忌是戰國時期四大公子,禮賢下士,英名遠播。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曾仰慕其名,投奔他,想作他的門客,信陵君已死,劉邦作了信陵君門客張耳的門客。可見信陵君影響廣泛。

信陵君稱得上是軍事家主要是兩敗強秦,並寫有兵書《魏公子兵法》。戰國樂毅成為軍事家是擊敗齊國,李牧也是打敗匈奴,兩敗強秦。秦國是當時軍事勢力最強的國家,所以打敗強秦是非常不容易的。

秦趙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險。趙國於是向魏國和楚國求援。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想盡辦法,帶領魏軍救趙,楚國看見信陵君出兵,也派軍隊救趙,魏、楚、趙三方聯軍大破秦軍,還迫使秦將鄭安平部投降,延緩了秦統一的進程。

秦國看魏國派兵救趙而轉攻魏國。秦軍統率是名將蒙驁。魏國形勢很危機,想方設法把在趙國居住魏無忌請回魏國。魏國安釐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讓他做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公元前247年,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這是秦國很大的失敗。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震動了天下。

由於信陵君魏無忌在,包括秦國在內的諸侯國不敢侵犯魏國。後來秦國派人離間安釐王和魏無忌的關係,使魏無忌不再掌管兵權,魏無忌心灰意冷,沉迷酒色,於公元前243年去世。

信陵君魏無忌還有軍事理論貢獻,寫有《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大白白野


絕對稱的上!

魏無忌在魏國走向衰落之時,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當時的魏無忌威名遠揚,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動兵侵犯魏國。此人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

但是後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魏無忌從此心灰意冷,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不久後去世,魏無忌去世。從此魏國失去最後支撐的頂樑柱。十八年後,魏國被滅。


野史共享


可以算。

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史記·魏公子列傳》

  軍事家之所以為軍事家,不在於他是否“能打”——當然,多數軍事家還是比較“能打”的;但也有例外,比如著名的《戰爭論》作者克勞塞維茨,此君幾乎沒有作為主官打過一仗(都是擔任參謀長),但這無損於《戰爭論》的不朽;再如,中國的蔣百里,他更是有名的缺乏政治眼光,點評別人頭頭是道,一旦親自出馬出任總參謀長,最後結局總是黯然敗走,但這同樣無損於《國防論》的偉大價值。

  其次,軍事家之所以為軍事家,也不在於他是否“有名”——一點名氣都沒有也不現實,這樣我們就無從得知了,但名聲並不顯著的軍事家卻大有人在,比如司馬欀苴(武經七書中的《司馬法》的作者),再比如尉繚(武經七書中的《尉繚子》的作者)。

  

  軍事家之所以“成家”,關鍵在於他在軍事理論上的成就,或者是在某一領域有所創見,或者是對前人成果進行了階段性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