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事
“武廟”,本是與祭祀文宣王孔子的“文廟”相對應,專為祭祀“武聖”姜太公。自唐高宗起,又供奉了: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十位亞聖,作為陪祀也進入了“武廟”,俗稱“武廟十哲”,但其中一位本已進了武廟,但卻又被請了出來。
白起,戰國時期的軍事家、秦國名將。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一生善於用兵,自秦昭王時期征戰六國,為秦國的最終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曾在伊闋之戰大破了魏韓聯軍,攻陷過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又重創趙國主力,白起為秦國征戰30年,陷城70餘座,拓地千里,滅敵百萬。
韓信,江蘇淮陰人,西漢的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譽為"國士無雙",被奉為"兵仙"、"戰神",集"王侯將相"於一身,劉邦曾評價: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作為統帥,韓信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滅楚,直至垓下全殲楚軍,韓信用兵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
諸葛亮被譽為“賢相的典範,智慧的化身”,他曾發明過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其《八陣圖》、《出師表》、《誡子書》更是名震千古。諸葛亮為了北伐曹魏而六出祁山,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病逝於五丈原,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人,隋末唐初時期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李靖原為隋將,後效力於李唐,由於他長於謀略,善於用兵,因此為李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李靖一生的戎馬生涯之中,在他所指揮的幾場重大戰役,都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並且他還根據自己一生的實戰經驗,著有兵書多部。
李績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改名為李績,他是與李靖齊名的唐初名將。
李績曾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一生出將入相,深得李唐朝廷的信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李績早年從李世民征戰四方,曾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大破東突厥、征服高句麗,為唐王朝開疆拓土數千裡,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張良本是名門之後,其祖先五代相韓,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果後,逃亡至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成為劉邦的“智囊”。在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謀劃了“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最終助劉邦擊敗了強絕一時的西楚霸王項羽,因此,劉邦才會稱他是“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司馬穰苴本名田穰苴,因為他被封為大司馬,故後世也稱其為司馬穰苴。
田穰苴是繼姜子牙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他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國的聯手入侵,由於年代久遠,有關他的戰績流傳不多,但他的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並著有一部兵書《司馬法》。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了祭祀歷代名將而設置武廟,司馬穰苴名列其中。
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被後世尊稱為“兵聖”。
孫武本是齊國人,後來到了吳國,經吳國重臣伍員的舉薦,更因其所著的兵法十三篇而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與伍子胥率吳軍征討強大的楚國,孫武五戰五捷,只用3萬吳軍就打敗了楚國的60萬大軍,並攻入了楚國的國都。隨後孫武又北敗齊、晉,南服百越,因此,他被後人尊稱為孫子、孫武子。
吳起,戰國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的代表人物。
吳起出生於富足人家,年輕時期因為在外求官而耗盡了全部家產,他在遭到鄉鄰的嘲笑之時,一怒之下就殺掉了三十多個譏笑他的鄉鄰。吳起一生歷侍過魯、魏、楚三國,仕魯時曾擊退了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大破秦軍,盡得秦國的河西之地。由此可見,吳起在軍事上有極高的成就,所以,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而他所著的《吳子》兵法,也在中國古代軍事名著中佔有極高的地位。
樂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魏國名將樂羊的後裔,官拜燕過上將軍,受封昌國君。
樂毅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曾輔佐燕昭王振興了垂危的燕國,公元前284年,當時的齊國非常強大,於是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樂毅在齊國作戰五年,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也使燕國出現了前所未有之強盛。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堪稱是名帥如雲、猛將如雨,能擠進“武廟”享受祭祀者,更屬鳳毛麟角。有一位名將本已進入了“武廟”,卻又被請了出來,他就是“殺神”白起。
宋朝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去祭祀“武廟”。或許是他的江山來的過於容易,也可能是他的為人過於仁慈,當他看到白起的塑像之後,便指著白起的塑像說"起殺已降,不武之甚,為何受享於此?",隨後他就命人把白起的塑像抬出了“武廟”。
“武廟十哲”變成了“武廟九哲”,雖然後來又補上了郭子儀,但除去“殺神”白起之外,歷史上還有哪位名將該配享“武廟十哲”?
刀墓手札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些居心不良,武廟十哲並不是非得軍事有多厲害,而是有歷史影響力。姜尚事蹟少之又少,可是卻成了各家都爭著要的人,儒家崇拜他,兵家崇拜他,這是因為他是武王伐紂的大功臣。
田穰苴的《司馬法》是第一部兵書,是有重要意義的。而且他也指揮齊軍擊敗晉國,後代也開始顯名。他進入武廟十哲沒有問題,就好比推理小說界縱有福爾摩斯,阿婆等人,但也不能磨滅愛綸坡的開創這類小說的意義。
孫子自不必說,一本《孫子兵法》和伐楚戰爭,兵家代表的地位已無可替代。
吳起與孫子並稱,而且實戰和政治都是當世一流,也是我非常服氣的人物。
樂毅輔佐燕國十幾年,使得燕國逐漸強盛,又縱橫捭闔,聯合五國伐齊,幾乎滅亡齊國。在戰國可以說是僅次於吳起的人物了。
白起,一代戰神,一生從無敗績,消滅六國一百萬兵力。最後因為君臣失和而血撒郊野,六國無不歡愉。白起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噩夢,他對六國的有力打擊,加快了統一的步伐。雖然曾經被趙匡胤踢出了武廟,但也很快又進去了。(趙匡胤:如此殘暴之人,踢出去 白起:🤔你一個只會欺負孤兒寡母的人,也配說我?)
張良,謀聖,帝王之師。張良雖然打仗不行,但是眼光很準,戰略很強。他效力劉邦,智計百出,無論是鴻門宴,還是下邑之謀,他的謀略總是能讓劉邦轉危為安。在定都哪裡,也是張良一語才讓劉邦轉變想法。最後功成身退,更是讓人讚歎。張良不搞政治,也不帶軍打仗,但他的戰略思想,足以讓他進入武廟十哲。
韓信,一個傳奇人物,既能受胯下之辱,又能領大軍開拓第二戰場,甚至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重要一環。而且他打仗因勢而變,被譽為兵仙。同時,他的戰略也很強,可謂國士無雙。
諸葛亮,一代名相。各種標籤,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人了。無論是政治家,亦或軍事家,發明家,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是影響三國鼎立的重要人物。
李靖和李績是唐初大將,二人出將入相,都得善終。且都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巨大成就,也很牛。
這十個人都是在當時濃墨重彩的人物,都有資格當選。當然,其它人也並不差太多,只是在當時的名氣和後世流傳中並不如這幾個,所以才遺憾的沒有入選。
歲月石痕
武廟十哲一般指的是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北宋建立後,部分人有變化,在這裡就不討論了。 在這十個人裡,我覺得諸葛亮和張良最不名副其實。其他人都稱得上名將,就不多說了。
所謂名將,在我看來就是著名的軍事將領,指的是在軍事上有重大突出成就的人,至少指揮過一次著名的軍事行動,並獲得較大戰功戰果的人。
先說諸葛亮,眾所周知,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諸葛亮被神化了,軍事上幾乎無所不能,但是在這裡,我們只談歷史,不談演義。
諸葛亮是我很佩服的一個人,歷史上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和兵器發明家,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還談不上名將級別,他自比管仲樂毅,意思就是他想做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我看來他的才能相當於蕭何➕半個戚繼光。
很多網友可能不太滿意,這個評價其實已經很高了,你要知道,華夏五千年曆史,和蕭何一樣,政治建設、後勤管理及團隊團結工作,都做的非常出色的人,在我看來也就諸葛亮和李善長了。戚繼光也是傑出的軍事家、兵器發明家。
諸葛亮政治才能無需多說,軍事才能也有,不過主要體現在兵器發明和部隊訓練上。
諸葛亮軍事戰績主要體現在北伐魏國,共為五次,三國演義說六出岐山,其實真正出兵祁山的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是被動防守。後人概而言之,說是“六出祁山”,其實不對。
名將除了要出名,更要看戰功戰果,不然趙括之流也是名將了。從戰爭結果看,諸葛亮北伐也是敗多勝少,空耗國力,幾乎寸土未得。唯一值得誇詡的是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後世子孫銘記。
諸葛亮軍事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用人不當,缺乏識人之明。比如馬謖失街亭,李嚴誤軍糧,都是關鍵時刻用人失誤,失去大好戰機,失之難以挽回,導致像街亭這樣的重要關口,失陷敵軍之手,諸葛亮不得不敗退漢中,最後只能上演“揮淚斬馬謖”的悲劇一幕。
二是缺乏將略,沒有穩紮穩打。攻佔隴右後,諸葛亮沒有步步為營,在佔領區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幾乎都是糧盡兵退,收地得而復失,並且隴右諸多有利因素,也未能充分利用,這樣的軍事行動沒有多大意義,空耗國力,魏國比蜀國國力大很多,和它硬拼耗實力,那就是自取滅亡,自己最後也是被司馬懿活活耗死,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劇下場。
三是屯兵不力,導致功敗垂成。諸葛亮引以為榮的屯兵戍邊措施亦不給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導致都是糧盡而退。
綜上不難看出,諸葛亮軍事才能確實比較一般,至少談不上出類拔萃,不要說讓他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爭取軍事勝利,就是現有的優勢條件,諸葛亮很多都不能充分加以利用。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三國志諸葛亮傳,在這裡就不過多展開了。
關於諸葛亮的才能,《三國志》作者陳壽早就有過客觀評價。
陳壽:“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計,優於將略。”並在諸葛亮傳結尾,對其軍事才能加以評價,說諸葛亮是“管(仲)蕭(何)之近匹也,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把諸葛亮比做著名的管仲和蕭何,遍找歷史上的賢相名臣,極少有人能獲此殊榮。當然,這裡其實也指出了諸葛亮長於治國理政,短於帶兵打仗。
諸葛亮的最大對手,司馬懿也有過評價。司馬懿: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②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此外,當世人感嘆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並且紛紛為他的失敗尋找藉口的時候,大軍事家、大戰略家毛主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諸葛亮之敗怨不得天時,怨只怨諸葛亮自己還不夠聰明。
在分析諸葛亮失敗原因時,毛主席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在評價諸葛迷引以為榮的赤壁之戰時,偉大領袖毛主席把赤壁之戰更是定義為“吳魏赤壁之戰”,說明他並不認為劉備、諸葛亮對赤壁之戰有多大貢獻。
張良嚴格意義上說,根本就不是將領,他只是劉邦的一個謀士。所以,定位就錯了,其他也就無從談起。
可汗說事
能入圍武廟十哲自然沒一個白給的,但顯然以下兩位的在列顯得如此突兀和格格不入:徐茂公、諸葛亮。我不知道唐肅宗李亨為什麼會欽點徐、諸葛,只知道與其他八位相比,他倆的配享武廟含金量嚴重不足。
武廟十哲概念在李亨當政時期正式成型。以姜子牙為主神,左右陪祀各有五人,分別為: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徐茂公);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既然是武廟,肯定與軍事有關。哲者,知也,通智。
以這個標準,李靖、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等著有經典兵法傳世的大咖們的入圍,一點毛病沒有。白起、韓信、樂毅等三人,據傳也都著有兵法,或者失傳,或者只是述而不著口頭流傳,同時這三位實戰派軍事統帥的戰績,就不用多說了吧,基本能代表古代戰爭藝術的最高水準了。
徐茂公和諸葛亮,既沒有在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上有太過建樹,也沒有在實戰中創造更多神話,前者的戰績更多是跟隨主帥李世民取得,後者獨立操盤的軍事行動就是五次北伐曹魏了,戰績如何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有數,戰略、戰役甚至戰鬥,都沒有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我認為他倆最不能服眾。
那麼李亨為啥還要欽點這兩人呢?我想可能有政治用意在裡面。李亨等於趁亂搶了老爸唐玄宗的龍椅,也許李亨需要一向以忠心盡瘁著稱的諸葛亮、徐茂公的背書加持吧,以表明自己登基純粹為了國家利益,並不是個人野心。
是不是這樣呢?不妨說說你的看法。
歡迎點贊,關注@司馬砸光,獲取更多精彩。
司馬砸光
果然又有人懷疑諸葛亮的含金量……
武廟十哲裡,姜太公沒什麼明確指揮打仗的記錄,張良就不幹上陣打仗的活,司馬穰苴雖有戰功但也不顯赫。可見入選武廟的原則,並非一定是“能打”。
但姜子牙有《六韜》,司馬穰苴有《司馬法》,張良曾經和韓信“序次兵法”。可見留有著述也是一條重要的入選加分項。道理很簡單,你個人再能打,不過是一時的名將,但兵法流傳後世,可以影響千千萬萬人。這兩者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好了,既然如此,那諸葛亮有什麼著述,值得入選武廟十哲呢?
既然武廟是唐朝人選的,來看唐朝人的說法。《李衛公問對》:
太宗曰:“陣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準焉。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衝其中,兩頭皆救;數起於五,而終於八,此何謂也?”
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陣之法即此圖也。臣嘗教閱,必先此陣。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李衛公問對》是記載唐太宗和李靖(封衛國公)討論兵法的一部書。這裡李靖表示,現在的方陣之法是諸葛亮傳下來的,我在軍中教陣法,這個是第一課必教的。
太宗曰:朕與李績論兵,多同卿說,但績不究出處爾,卿所制六花陣法,出自何術?
靖曰: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耳。
李靖表示,我的得意之作六花陣法,是在諸葛亮陣法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注意這是同在武廟十哲中的李靖,有這位權威蓋章擔保,可見:一、諸葛亮陣法水平很高;二、諸葛亮陣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所以以我們之前的標準——軍事著述對後代的影響力——來評判,諸葛亮入選十哲並沒有問題。只不過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了,導致很多人以為那些陣法都是小說虛構出來的,其實並不是。小說中的八卦陣神乎其神,當然不可能存在。但在現實中諸葛亮也是一個陣法專家。
順便說一句,宋代因為道德問題,先後把白起和吳起從十哲裡降了等。那麼反過來說,唐朝選武廟十哲時,肯定是沒有考慮道德問題的。
何況李績壓根也不是什麼忠臣典範,他在太宗死後投了武則天,人生履歷上是有汙點的……
北門猿
唐代武廟為:
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候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 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宋武廟為:
武聖:姜太公 亞聖:張良 十哲: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
很多人連武廟十哲都不知道是什麼就亂答一通,先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要了解武廟十哲是什麼
哲,知也。釋言:智也。
進武廟的權重是按戰略、治軍和戰役指揮遞減的。
《舊唐書》:開元十九年,於兩京置太公尚父廟一所,以漢留侯張良配饗。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拜將帥亦告太公廟。至肅宗上元元年閏四月,又尊為武成王,選歷代良將為十哲。
古代八陣,源起黃帝,春秋時發揚光大者是孫武,戰國時得其精髓者是吳起,到了兩漢,頭牌就是諸葛亮了。
而宋的八陣法中,其中有六個是傳承自諸葛亮時代的古陣法。宋朝八陣法法曰:八陣者,蓋本裴緒新令方、圓、牝、牡、衝方、罘、車輪、雁行之名也。
牝陣,即黃帝五行之水陣,孫子之牝陣,吳起之曲陣,諸葛亮之龍騰,劉豫之卻月也。
牡陣,即黃帝五行之火陣,孫子之牡陣,吳起之銳陣,諸葛亮之鳥翔。
衝方陣,即五行之木陣,孫子之衝方,吳起之直陣, 諸葛亮之折衝也。
車輪陣,即太公三才之地陣,孫子之車輪陣,吳起之衝陣,諸葛亮之握機也。
罘陣,即太公三才之人陣,孫子之罘,吳起之卦陣,諸葛亮之虎翼,《左傳》之魚麗也。
雁行陣,即太公三才之天陣,孫子之雁行,吳起之鵝鸛,諸葛亮之衝陣也。
《陣法總說》
鼎醬全國後援團
武廟十哲是不同年代總結的最權威的十位武學大家。幾次變動。其中孫武,吳起沒變過。張良,諸葛亮沒變過。李靖,田穰苴沒變過。管仲,徐世績曾經入,後被請出。韓信,樂毅先沒有,後補又被請出。白起先有,後因殺降被請出。范蠡和孫臏一度有。
所以十哲就沒有固定過。固定過的就是六個,孫武,吳起,田穰苴,張良,諸葛,李靖。
最水的就是白起,韓信,網文吹出來的,連個像樣兵法書都沒有寫過。
范蠡,管仲看似政治人才但是戰略家,畢竟也水。然後樂毅孫臏均有頭無尾,不知所終。
評價下常在六人。孫武,光憑一本孫子兵法坐實世界軍事家,況還有伐楚戰績。吳起,這人太牛,魏武卒不是吹的,人品有問題。田穰苴,這人深刻的演繹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張良,千古謀聖,進退自如,功成身退,道家始祖。諸葛,政治軍事強人,練兵發明都為千古奇才,至今無法破解的一系列謎。李靖,看網文。
怒懟精神美麗奸
宋代武廟十哲七十二將的名單: 武聖:姜太公 亞聖:張良 十哲右: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十哲左: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
七十二將: 右: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 左: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能留名青史,在華夏大地數以萬計的名將中脫穎而出的英雄,容不得我們質疑,現在有些人就是閒得蛋疼,這些人被封華夏代表,必有過人之處,現在就是生活太好,所以閒著沒事就開始黑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