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毗鄰巴蜀的楚國爲何不先吞滅巴蜀?

蔣光登

戰國中後期,秦國能快速崛起,並最終一統天下。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利出一孔,獎勵耕戰。其二是,司馬錯平蜀,使得秦國多了糧倉,而有了更穩固的後方基礎。史載: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那麼,毗鄰巴蜀的楚國為何沒有想到先吞滅巴蜀呢?

其一,秦國與楚國地理形勢上區別。秦國的西面與北面,皆是荒漠、戈壁,並無太大的拓展空間;而其東面是韓、魏等國,東向發展也必是硬仗。而唯獨西南方的巴蜀之地,既是廣饒之地,又易攻取。

而楚國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除了北向韓、魏是硬仗外,還可以東向、南向發展,進而從宋、魯等弱國中尋找北向突破。而西向巴蜀之地,則要面臨崇山峻嶺,行軍甚為不便,還易被割裂成兩部分。劉備得了蜀地之後,即面臨如此的處境。蜀漢主力在蜀,而關羽守荊州,其結果,關羽北伐曹操時,後方遭到吳軍的偷襲,而蜀漢卻無法及時地救援。

其二,楚國疆域廣闊,而人口密度較低。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疆域最為遼闊的國家,但其人口密度卻相對較小。故而,楚國的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並不是很突出。相比廣闊的疆域的來說,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中原地區更是其首要目標。而在楚國的歷史上,“北上爭霸”一直是其既定目標,從楚人後期被迫遷都的方向上,也可以說明問題,郢都(湖北荊州)被白起攻破之後,先遷到了陳(今河南淮陽),後又遷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楚國受到秦國攻擊後,楚人的主體部分一直是選擇向北、向東遷徙,表明楚人心向中原之地。至秦朝一統天下之後,楚人的主體民族已遷至江淮之間了,而與淮夷相融合,形成淮楚。故而,在秦末之際,楚國曆史上的核心區域(荊楚)已基本上秦人的遺民。所以,項羽分封諸侯後,想把楚懷王(義帝)安排到荊楚地區,楚懷王已經不樂意去了,實則就是因為楚人主體已經不再荊楚而在淮楚了,這也是項羽選擇王彭城的原因所在。其時的巴蜀之地,就如江南之地一樣,並不是楚人的興致點,故而,楚國也不會選擇西向吞滅巴蜀之地。


歷史聞知社

秦並巴蜀,對楚國來說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楚國和秦國一樣,一直想征服巴蜀。公元前330年前後,七雄中的楚國、秦國、齊國成為戰國三巨頭,而三晉則日益削弱,燕國也不夠強大。

三巨頭的齊國一直尋求北上吞併燕國,所以,不斷蠶食燕國國土,主要在今天的天津一帶。

秦國的戰略主攻方向在三晉的韓、魏兩國。同時對巴蜀施加影響力。

楚國吞併越國後實力大漲,一直想北上爭霸。對西部地區的經略不夠,但也保有一定的力量,也在用蠶食的方式奪取巴國國土。

那麼以楚國和秦國的實力滅亡巴蜀兩國在技術操作上其實並不難。難的是七國的力量互相制衡問題。在這一時期,七雄的任何一國對外的大規模戰爭都會引來其他六國的干涉。

所以滅國戰爭在這一時期都是以閃擊的方式進行。不給各國時間集結力量,等生米煮成熟飯各國也就默認現狀了。

比如燕國在公元前320年的子之之亂,齊國趁燕國內亂在50天內佔領燕國全境。如果齊國能夠及時約束士兵,平息民怨,可能燕國就此會成為齊國的固有領土。可惜士兵對當地人的騷擾激起了燕國百姓的反抗,給了各國干涉的藉口,就此前功盡棄。

秦國滅巴蜀也是一次精彩的閃擊行動,適逢蜀國內亂,秦國迅速改變戰略方向,將滅蜀提上第一要務,四川盆地的富庶可以為秦國提供物資支援,而滅蜀之戰除了引起楚國的不安,也很難讓其他幾國對這一地區注意。

所以,司馬錯率領秦軍在楚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將巴蜀兩國滅亡。隨後向四川盆地移民,牢牢控制住了這塊肥沃的土地。“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同時佔據了有利地勢,給楚國西部邊疆造成了很大壓力。幾十年後楚國遠征夜郎國,應該也是基於戰略考量,想通過佔領雲貴高原,藉以威脅四川盆地減輕西部的壓力。可惜在秦國的干涉下功虧一簣。

要不然中國就少了一個成語了。

所以,並不是楚國不想滅巴蜀,而是棋差一招,輸給了秦國。


歷史風暴

在戰國時代,我首先想說的是,即使楚國能夠在秦國之前,滅了巴蜀兩國,也難成氣候。最終,還是會被秦國逐漸蠶食掉。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楚國連漢中都保不住,何況巴蜀。那個時候的巴蜀,尚未開發,比較偏遠落後。就連同當年秦國滅後,巴蜀已經開發了一百年,劉邦被封巴蜀兩郡,都被認為是沒人要的。劉邦為此鬱悶的要死。

由此可見,對楚國來說,當時的巴蜀,其實是人口稀少,尚未開發之地。楚國覺得不值得。

第二,從地裡上來說,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誰,能夠越過巫山山脈,也即是長江三峽攻入四川地區。往往是從四川地區沿長江順水而下。攻入四川地區,只有從雲貴,漢中地區進入,勝算才比較大。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楚國要想從巫山山脈切進去,簡直難如登天。

第三,楚國地處南方,長江、淮河流域。在戰國時代,楚國其實是地廣人稀,很多地方方,都是沼澤叢林,瘴氣肆掠。楚國人的壽命,普遍短於中原地區。所以,楚國國土面積,在七國之中是最大的,但是因為環境惡劣,地廣人稀,其實是最難治理和管控的,也是最難防禦的。

楚國連自己的國家面積太大,管理都成問題了,還怎麼會有動力,再去攻打一塊看似沒啥用的荒涼之地,還要越過天障。我相信,這在當時,不是愚蠢,而是聰明的決定。因為楚國已經擁有漢中、漢江平原,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楚國缺的不是好地,缺的其實是人口。

所以,楚國只需要經營好這些地方,其實已經足可以爭雄天下了。問題是,它沒有經營好。


三生有畫

秦國吞併巴蜀,得益於巴、莒兩國的互相征戰,秦國藉著調停的身份進入了地實險要的巴蜀之地。然後大軍進入,直接鎮壓了巴蜀境內所有的小國,成就了司馬錯平蜀的一段佳話。

楚國當然也是想佔據巴蜀之地啊,控制了巴蜀之地,等於控制了一個大糧倉,另外還控制了一條進攻秦國的要塞。

楚國一直都想要佔據這個地方,只不過一直都沒有機會罷了,秦國佔領巴蜀之時,正是秦楚發生大戰的時候,楚國無暇顧及,所以秦國十個月平定了巴蜀之地,為秦國拓土千里成就萬世基業。


看點兒歷史

戰國時代,巴蜀確實屬於蠻荒之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絕對的真實寫照!當時成都平原,遠遠還沒有後來的天下糧倉的名聲!此外確實也是蜀中之地民風彪悍,易守難攻,因此,費大力氣,打一個價值不大的地方,確實沒有必要!


煙雨—任平生

楚國人眼裡只有北上,沒有威脅的巴蜀並在楚國人的戰略規劃裡。當秦國人吞滅巴蜀後,楚國人才感到自己有多麼的愚蠢,此時面對秦國己失去了戰略上先機,失敗只是時間上問題。楚國完全有能力先於秦國吞滅巴蜀,戰略上猶豫不決,最後終食國家滅亡的苦果。


無所謂213478592

理由是不實惠!巴蜀在李冰之前,是天災年年有的地方,時不時的發大水,經常要去救災,這是主要原因。第二,蜀道難,派兵攻打很難,兵馬多少沒有關係,主要是消耗不起,秦國也是趁著巴蜀混戰內亂的時候才去攻打的。第三,巴蜀之民民風彪悍,內亂不短,還得派大軍駐守,修路,非常耗費國力。第四,巴蜀之地一直是化外蠻荒之地,很少人去打他們的主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