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生鮮電商:需求猛增,面臨供應、運力、價格三項大考


疫情下的生鮮電商:需求猛增,面臨供應、運力、價格三項大考

疫情防控仍處於關鍵階段,和受到衝擊較大的酒旅、餐飲等傳統線下零售行業不同,“宅經濟”催生了更多線上服務需求,生鮮電商就是其中之一。

訂單量激增 部分平臺尚未做好充足準備

大眾響應防疫工作,減少外出,居家做飯需求推動了多家生鮮電商平臺訂單量的暴漲。

據公開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九,京東生鮮蔬菜銷售同比增長450%,豬牛羊肉和禽肉單品等基本食材銷售同比均超過400%,其中豬肉比去年春節增長超10倍。

春節期間,美團買菜北京地區日均訂單量是節前的2-3倍,並呈現持續上漲趨勢;環比12月同期,蘇寧菜場訂單量提升超650%,大份量大白菜、土豆等菜品旺銷;每日優鮮除夕至初四期間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預計春節七天總銷量將突破4000萬件;叮咚買菜大年三十訂單量同比前月增長超300%。

經歷2019年行業普遍的虧損加劇和“洗牌潮”,2020年這次風口來的有些突然。為了應對短期內暴漲的商品與運力需求,多家平臺也紛紛推出了應對舉措。

1月28日,叮咚買菜成立應急響應小組並升級前置倉消毒和測溫措施;1月28日,全國家樂福及蘇寧菜場加大補貨量,保供應;1月30日,每日優鮮針對上漲的商品供應需求加緊備貨;2月2日,達達集團宣佈正式啟動“到家新鮮菜場”項目;盒馬在春節期間實施“不打烊,不漲價”的服務政策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訂單量激增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此前不少生鮮平臺平臺均多次出現“暫不銷售”“售完”等缺貨狀態,配送時效受春節及疫情期間人力、運輸等影響也出現了滯後。部分平臺設置凌晨搶菜等形式,也側面反映了其當下供貨能力暫不能完全匹配消費者自由購買的需求。

如何在此次非常時期調動綜合能力,保證供應鏈渠道、運力能力、價格平衡以及充足的人員調配等需求,也是生鮮電商平臺能否突破此前瓶頸、釋放增長潛力的機會。風口之下,也是一次新的檢驗。

寡頭格局或提前到來 前後端協同是關鍵

可以注意到,近期暴漲的互聯網買菜需求大多由京東、美團、蘇寧等頭部平臺消化,垂直生鮮電商平臺則以每日優鮮為主,此外作為新零售代表的永輝、盒馬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意味著儘管生鮮電商再次站上風口,但市場並未給小平臺崛起留有更多機會,2019年“洗”掉一批依賴資本造血盲目擴張的平臺之後,供應鏈能力等差距繼續拉大,行業資源和用戶需求進一步向頭部企業聚集。

目前我國網購消費市場已相當成熟,但生鮮電商這一細分領域的市場滲透率始終是低於服裝、家電等眾多領域。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武漢江南北公司創始人高攀認為,“受此次疫情影響,人們線上購買生鮮食材的習慣會被培養起來,多年沉澱的生鮮電商將迎來春天。同時,行業超高速發展必將吸引更多資本,新一輪混戰將開始,中小型生鮮電商將加速被淘汰,寡頭格局或提前到來。”

而對於近期生鮮平臺暴露出的供應不足等問題,北京東曉騰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東表示,“及時配送、質量保證、後端供給等壓力的加大,倒逼生鮮電商在各項服務上下足功夫,同時也暴露了生鮮電商前後端協同的不足。此次疫情考驗著生鮮電商的前端的時效性,但是後端的痛點沒有得到解決,導致眾多生鮮電商出現用人海戰術補足民眾需求的現象。表明生鮮電商在面對重大社會問題的時候,應對能力還需加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家調控舉措的進一步落實,保障疫情期間的菜品供應也是其中重點,目前多社區菜場、線下超市供貨充足,部分配套相應的送貨服務,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平臺不是唯一。

疫情結束之後,消費者外出生產活動迴歸正軌,短時期內暴漲的線上需求必然面臨回落,如何增強用戶粘性和留存而不是“用完即走”、讓臨時需求轉化為長期消費習慣,也是當下平臺需要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