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老家!你们那里磕头有什么讲究?

石门老马


我们这里大年初一早上磕头拜年要先去辈分最高的家去拜年然后一直按辈分从大到小拜年。


80后小岳


在我们这里,大年初一早晨要在长辈家里请家堂,就是把先祖们的牌位按照长幼顺序排列在一起,摆上酒,点心,菜,水果,点上香供奉。

吃过早饭,一家人就要出去拜年了,先到自家有供奉的长辈家里磕头拜年,然后再去邻居,同事家坐坐拜个年。晚上一家人吃个团圆饭。

大年初二早上要给供奉的家堂桌添热菜小炒。

初二外甥要去给舅舅磕头拜年。下午五点以后要送家堂,即是把所有的牌位取下来和纸钱元宝香一起烧掉。然后亲人们一起哄抢桌子上的小吃,晚上再吃个团圆饭就算是过完了。初三开始走亲戚拜年。

你们的习俗是什么样的?






如小蓝情感在线


过年磕头呢,意味着给长辈增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传统,虽然略带点儿封建迷信,但心诚则灵。磕头有哪些讲究呢?我们慢慢说来。

磕头礼节

单纯磕头

单纯磕头指的是孩子给长辈拜年磕头,过去在农村呢,经常把孩子喊到老人面前说快给爷爷奶奶磕个头。小孩子也非常听话,规规矩矩的趴在了爷爷奶奶面前磕头行礼。磕完头之后呢,长辈也会给一些红包或赏钱。磕头也算是拜年的一种大礼节。现在家庭的一般过年也很少磕头拜年了。有些家庭呢,因为老人在世还有这个传统。

一拜一叩

磕头也称为叩首,一般成年人跟老人磕头都会先拜一下拱手礼,然后再给老人磕一个头。这种拜年呢,也是一种至亲,表达了一种最尊重的感情。

一拜三叩

一拜三叩呢,发生在我们现实中非常重大的节日,如过年祭祀,如清明节扫墓,过年扫墓,还有逝者去世。三叩首有三种说法,一叩天、二叩地、三叩长辈。

三跪九叩

三跪九叩,应该是磕头里的最大礼节。在过去封建社会一般臣子面见君王的时候都会行三跪九叩大礼。电视剧新三国里,曹操见汉献帝的时候行三跪九叩大礼,把汉献帝感动的痛哭流涕。大家可以看这个视频来体会一下三跪九叩的道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e9000f49ecf2e1ebad\

内蒙范儿


大年初一头一天,早起挨家去拜年。这种过年习俗,在农村普遍流行,对于从农村跻身城镇的人来说,看着总是那样的的亲切。

每年的大年初一,人们大多以家族为单位,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多则几十人,少则五六人,一块到村里或者家族里辈分大、威望高的人家里拜年。

往往一进大门就大声喊“二大爷在家吗?给您磕头了!”

听到动静的老人则急忙走出房门迎接,嘴里往往说“别磕啦,别磕啦!越磕越老!”

磕头的人一边跪下,一边说“一年一个头,必须得磕。”

年岁大的人则伸手相搀,“你看看,别弄脏了新衣裳。快到屋里抽颗烟!”

磕头的人大多不顾年岁大的人的阻拦,硬是跪在地上,口里大声喊着“给二大爷磕头,这是给二大娘的!”

磕头的人纷纷下跪磕头。

干净一点的老人,会起早将院子打扫干净,铺上用蒲草做成的苫子,或者铺上用装化肥的塑料袋子缝制的包,人少就能在苫子或者包上磕头;人多,就有人要在地上磕头了。

遇到有点邋遢的人家,没有铺苫子或包,而且院子地面上,还有随处可见的鸡粪,那磕头的可就心里难受了。

当然,磕头的人一多,也就有滥竽充数的,在后面蹲着,假装磕头。

年岁大的人一看这么多人拦也拦不住,就拿出烟递给站起身的拜年人。

“快吸一棵!”

“不啦,不啦,还着着哩!”

“换换,换换!”

“不换啦,还楞长哩!”

看到有小孩跟着磕头,年岁大的人一般也端出装有糖果、瓜子的果盘,客气地说,“二柱家的三小又长这么高啦!吃块糖!”说话间,抓起糖果给孩子。

“三小,您爷爷给你糖哩,吃啵?吃就拿着。”

孩子往往接过糖或瓜子,露出笑脸。

“屋里坐坐吧,沏着茶叶哩!”年岁大的人对大家说。

“不啦,不啦,还有还几家没串哩。二大爷你待在家里吧,别送啦!”

“好,好!你看又让你们跑一趟!”

“应该的!应该的!”

纷嚷中,人们走出院门,走向下一家。

年岁大的人为什么拦着年轻人,不让他们给自己磕头呢?这也是有讲究的。

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

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当然,人们给自己的父母磕头,父母往往不阻拦,乐呵呵地接受了;孙子辈的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只要年龄不超过十五六岁,爷爷奶奶在乐呵呵地接受后,是要拿红包的。

孩子们也乐于办这样的事情,往往磕头的时候,故意高喊“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呵呵呵 ,估计他们喊的潜台词是“爷爷给红包、奶奶给红包”吧。

在初一磕头拜年的时候,往往是男的一群,女的一波,分开进行的,男女混合在一起串门磕头的情形,不多见。

也有的儿媳妇给婆婆磕头,向那一跪,婆婆的心就乐了,头一磕,婆婆的脸上就笑开花了,什么婆媳矛盾、家长里短的,瞬间化为乌有。

这也是为什么在农村,这么多年来磕头习俗一直保留下来了的原因。平时邻里间难免有磕磕绊绊、小矛盾小误会,只要不是伤及感情的,往往都是大年初一的时候,相互一串门、磕个头,矛盾就化解了。

现在城里人不时兴磕头了,见面问声好,一起吃个饭,也其乐融融。但总感觉少了农村老传统的隆重与庄重。

城里人的团拜,在农村也会出现,比如上图中,人们给上了年纪的人磕头行礼,上了年纪的人感觉受之有愧,就会拱手还礼,大家谦让之中,年味倍增。

磕头有很多讲究,比如,大年初一磕头,要先给供奉的逝去的先人磕头,给先人磕头就不用嘴里喊什么了,直接作揖下跪磕头。给先人磕头,一般人们也不很拦,往往嘴里说别磕啦别磕啦。

给健在的人磕头,给谁磕就要嘴里喊着“给三叔磕头”“给三婶子磕头”。磕头的时候忌讳“捣蒜”,就是趴在地上跟鸡啄食一样,不起身反复磕。磕完一个头,直起身再磕,才不会被人们笑话。

有的地方磕头是在清晨后进行的,有的地方是在天未亮就进行了。

年三十大家往往要看《春节联欢会》,结束了也就12点多了,早上四五点钟起床,真的有点不太情愿。

但有老人在家的,老人会起得很早,一早就喊你“小五,天快亮了,磕头的快来了,快起吧!赶紧去磕磕头。”

农村磕头拜年,有的年轻人当做一种开年游戏,嘻嘻哈哈中完成了;有的重礼节的中年人,真一跪到地,头磕在地上,以表对老人的新年祝福。

倘若遇到年龄大眼神不好的,或者盲人,有的人磕头时会大声喊“给二奶奶磕头啦!”其实,人并没有磕头,大家嘻嘻哈哈也就过去了。

但遇到认真的人,考虑到受头的人眼神不好,只能是头碰地怦怦响,让人听到真的在磕头了。

简单回顾一下初一磕头习俗,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原谅。博大家一乐,祝大家开心


蒲呢阿伦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但我的老家,春节磕头的习俗,那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春节磕头拜年,也不知道从那一年开始,流传下来的!农村人认为这是祖宗流下的规矩,磕头是一个传承!是上行下効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崇高而庄重的礼仪!既然是礼仪就有讲究!

一,本年内有白事的(死过人)人家,大年初一,不走节不磕头。怕生人不知情,有的在门里档条白布帐,有的设上障碍物,怕别人产生误会!认为这样做法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敬慰!是敬告!

二,本年内新娶的新媳妇,由婆家人带领,一定得走节,给大辈磕头后,大辈必须给红包!不能磕空!因为新媳妇走节,意为着认户,和疏理家庭关系的远近!

三,新女婿也得走节!一般由内兄带领,去给家族中大辈磕头!过去比较叫真,非磕不行!现在一般鞠躬施礼就行了!以此来表示对大辈的尊敬!

四,没有出嫁的闺女,走节不磕头。因为没结婚,在父母大辈眼里是没长大的孩子,是千斤之体,不能轻易"屈尊"!怕孩子不知道自重,日后嫁人后怕被婆家看不起!

五,外甥子过年必须给姥爷姥姥舅舅磕头,因为农村人讲"娘亲舅大"!见过成年后的舅舅必须磕头!舅舅也必须给外甥子女红包,美其名曰压岁钱!同时还有待客之责任!外甥在舅家比较随便!有外甥狗外甥狗,吃了喝了拿点走的老话!

六,在农村,不出正月十五都是年!由于工作和其它原因,没有赶上磕头的人,不出十五!给大辈拜年都应磕头!而出了十五,就另当别论了。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幅原广阔,天南海北,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差异很大!我说的讲究,你可能认为是臭讲究,在你们那不存在!但华北.东北.西北!过年磕头的人仍然很多,仍然有讲究的存在!

说的不好,请包容!咱们大过年的,灶火爷上天,好话多说!祝看官新年快乐!谢谢!


石门老马


春节在老家磕头要分场合。

我们这边的习俗是这样的:

小孩子给长辈拜年要磕头。大年初一一大早,吃过早饭,小孩子们打扮得齐齐整整的,在年龄大一点的堂兄带领下,给家门里的长辈们逐一拜年,这是要磕头的。不过这种磕头也就是做做样子,长辈们也不会让真磕的。这些长辈们,不但准备好了瓜子花生糖果,还会准备一些压岁钱。在磕头的时候,有的小孩子因为太实在,咣咣咣,真的磕下去,往往会引起大家的哄笑。

上坟的时候要磕头。过节了,外出的人也都回来了。大家难得都聚在了一起,几个人商量商量,买点纸啊炮啊,相约着给逝去的长辈们去上坟。这上坟是有规矩的,不论是谁,只要是本家门的人,是都要给烧上一刀纸、放上一盘炮的。等纸烧尽了、炮放完了,带头的人就会喊着,大家一起磕上三个头。

不知其它地方是不是这样!


一株吊兰


常言道“十里不通宿”,也就是说一个地方一个讲究。至于拜年时磕头的问题,我可以打个比方:我们清苑人县城里去拜年,见了面就说声“过年好”,不用磕头,可是到的至亲的长辈那里,有时也是要磕头的。然而在乡下晚辈见到长辈必须磕头,也没有什么压岁钱,不管在家里还是大街上就跪下对着长辈磕头拜年。更有不同的是到了清苑的邻县徐水,磕头拜年千万不要对着人拜,而是背对着人磕头,这里讲究对着人磕头是不吉利的,说上给死人磕头才对着人的。


史太截武者


好多的地方过年的时候,都有一个所谓的跪拜之礼,见到自己的长辈就要给他们行大礼,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祝福。那么在过年的时候你准备好给自己的长辈们行大礼了吗?你了解过年给长辈磕头有什么讲究吗?赶紧戳进来看看吧!

 

  如今仍盛行过年磕头习俗的要数山东了。在滨州博兴,一些农村长辈,大家说最期待的就是大年初一早上,晚辈孩子们的这个“头”,这也是一年的盼头。有些小辈儿,一年见不了一次,就等着过年这一天。

  

  出去磕头一般是一大家子人一块,年长的、辈分高的在前面,小辈儿的在后面。也有的地方是是男子一帮、女子一帮,好友一帮。也有的老人说,媳妇要磕头,闺女不用磕头。但磕头这一规矩总归是差不了的。

  

  在过去,磕头方位要正确,后背要冲着门,正面对着中堂、牌位、或八仙桌。长辈要坐在两边,无论人在哪里方位一定要正确,磕头不能对着人磕。

  

  现如今,规矩已经没有那么讲究了,磕头大多是走个过场。磕完就走,很多老人也阻止孩子磕头,说人到了就是头,但年毕竟是要拜的,老祖宗的东西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这既是一份孝心,也是一种流淌的文化。

  古代有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

  

  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韦氏天星风水


磕头拜年本事就是一种讲究,整体来说也就是民俗,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礼数,这些礼数又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名族传承下来的风俗礼仪,到现在这个时代,文化变异的速度太快,老祖宗的风俗,民俗已经在现在的时代被淡化,所以磕头的礼数也就被抹去,真正的风俗谁也说不清是怎样的。



豆粑物语


我们老家是农村的,这虽然不算传统文化,但是属于对长辈的一种谦卑的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