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老家!你們那裡磕頭有什麼講究?

石門老馬


我們這裡大年初一早上磕頭拜年要先去輩分最高的家去拜年然後一直按輩分從大到小拜年。


80後小嶽


在我們這裡,大年初一早晨要在長輩家裡請家堂,就是把先祖們的牌位按照長幼順序排列在一起,擺上酒,點心,菜,水果,點上香供奉。

吃過早飯,一家人就要出去拜年了,先到自家有供奉的長輩家裡磕頭拜年,然後再去鄰居,同事家坐坐拜個年。晚上一家人吃個團圓飯。

大年初二早上要給供奉的家堂桌添熱菜小炒。

初二外甥要去給舅舅磕頭拜年。下午五點以後要送家堂,即是把所有的牌位取下來和紙錢元寶香一起燒掉。然後親人們一起鬨搶桌子上的小吃,晚上再吃個團圓飯就算是過完了。初三開始走親戚拜年。

你們的習俗是什麼樣的?






如小藍情感在線


過年磕頭呢,意味著給長輩增壽,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傳統,雖然略帶點兒封建迷信,但心誠則靈。磕頭有哪些講究呢?我們慢慢說來。

磕頭禮節

單純磕頭

單純磕頭指的是孩子給長輩拜年磕頭,過去在農村呢,經常把孩子喊到老人面前說快給爺爺奶奶磕個頭。小孩子也非常聽話,規規矩矩的趴在了爺爺奶奶面前磕頭行禮。磕完頭之後呢,長輩也會給一些紅包或賞錢。磕頭也算是拜年的一種大禮節。現在家庭的一般過年也很少磕頭拜年了。有些家庭呢,因為老人在世還有這個傳統。

一拜一叩

磕頭也稱為叩首,一般成年人跟老人磕頭都會先拜一下拱手禮,然後再給老人磕一個頭。這種拜年呢,也是一種至親,表達了一種最尊重的感情。

一拜三叩

一拜三叩呢,發生在我們現實中非常重大的節日,如過年祭祀,如清明節掃墓,過年掃墓,還有逝者去世。三叩首有三種說法,一叩天、二叩地、三叩長輩。

三跪九叩

三跪九叩,應該是磕頭裡的最大禮節。在過去封建社會一般臣子面見君王的時候都會行三跪九叩大禮。電視劇新三國裡,曹操見漢獻帝的時候行三跪九叩大禮,把漢獻帝感動的痛哭流涕。大家可以看這個視頻來體會一下三跪九叩的道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e9000f49ecf2e1ebad\

內蒙範兒


大年初一頭一天,早起挨家去拜年。這種過年習俗,在農村普遍流行,對於從農村躋身城鎮的人來說,看著總是那樣的的親切。

每年的大年初一,人們大多以家族為單位,或者以家庭為單位,多則幾十人,少則五六人,一塊到村裡或者家族裡輩分大、威望高的人家裡拜年。

往往一進大門就大聲喊“二大爺在家嗎?給您磕頭了!”

聽到動靜的老人則急忙走出房門迎接,嘴裡往往說“別磕啦,別磕啦!越磕越老!”

磕頭的人一邊跪下,一邊說“一年一個頭,必須得磕。”

年歲大的人則伸手相攙,“你看看,別弄髒了新衣裳。快到屋裡抽顆煙!”

磕頭的人大多不顧年歲大的人的阻攔,硬是跪在地上,口裡大聲喊著“給二大爺磕頭,這是給二大娘的!”

磕頭的人紛紛下跪磕頭。

乾淨一點的老人,會起早將院子打掃乾淨,鋪上用蒲草做成的苫子,或者鋪上用裝化肥的塑料袋子縫製的包,人少就能在苫子或者包上磕頭;人多,就有人要在地上磕頭了。

遇到有點邋遢的人家,沒有鋪苫子或包,而且院子地面上,還有隨處可見的雞糞,那磕頭的可就心裡難受了。

當然,磕頭的人一多,也就有濫竽充數的,在後面蹲著,假裝磕頭。

年歲大的人一看這麼多人攔也攔不住,就拿出煙遞給站起身的拜年人。

“快吸一棵!”

“不啦,不啦,還著著哩!”

“換換,換換!”

“不換啦,還楞長哩!”

看到有小孩跟著磕頭,年歲大的人一般也端出裝有糖果、瓜子的果盤,客氣地說,“二柱家的三小又長這麼高啦!吃塊糖!”說話間,抓起糖果給孩子。

“三小,您爺爺給你糖哩,吃啵?吃就拿著。”

孩子往往接過糖或瓜子,露出笑臉。

“屋裡坐坐吧,沏著茶葉哩!”年歲大的人對大家說。

“不啦,不啦,還有還幾家沒串哩。二大爺你待在家裡吧,別送啦!”

“好,好!你看又讓你們跑一趟!”

“應該的!應該的!”

紛嚷中,人們走出院門,走向下一家。

年歲大的人為什麼攔著年輕人,不讓他們給自己磕頭呢?這也是有講究的。

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

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當然,人們給自己的父母磕頭,父母往往不阻攔,樂呵呵地接受了;孫子輩的孩子,給爺爺奶奶磕頭,只要年齡不超過十五六歲,爺爺奶奶在樂呵呵地接受後,是要拿紅包的。

孩子們也樂於辦這樣的事情,往往磕頭的時候,故意高喊“給爺爺磕頭、給奶奶磕頭!”。呵呵呵 ,估計他們喊的潛臺詞是“爺爺給紅包、奶奶給紅包”吧。

在初一磕頭拜年的時候,往往是男的一群,女的一波,分開進行的,男女混合在一起串門磕頭的情形,不多見。

也有的兒媳婦給婆婆磕頭,向那一跪,婆婆的心就樂了,頭一磕,婆婆的臉上就笑開花了,什麼婆媳矛盾、家長裡短的,瞬間化為烏有。

這也是為什麼在農村,這麼多年來磕頭習俗一直保留下來了的原因。平時鄰里間難免有磕磕絆絆、小矛盾小誤會,只要不是傷及感情的,往往都是大年初一的時候,相互一串門、磕個頭,矛盾就化解了。

現在城裡人不時興磕頭了,見面問聲好,一起吃個飯,也其樂融融。但總感覺少了農村老傳統的隆重與莊重。

城裡人的團拜,在農村也會出現,比如上圖中,人們給上了年紀的人磕頭行禮,上了年紀的人感覺受之有愧,就會拱手還禮,大家謙讓之中,年味倍增。

磕頭有很多講究,比如,大年初一磕頭,要先給供奉的逝去的先人磕頭,給先人磕頭就不用嘴裡喊什麼了,直接作揖下跪磕頭。給先人磕頭,一般人們也不很攔,往往嘴裡說別磕啦別磕啦。

給健在的人磕頭,給誰磕就要嘴裡喊著“給三叔磕頭”“給三嬸子磕頭”。磕頭的時候忌諱“搗蒜”,就是趴在地上跟雞啄食一樣,不起身反覆磕。磕完一個頭,直起身再磕,才不會被人們笑話。

有的地方磕頭是在清晨後進行的,有的地方是在天未亮就進行了。

年三十大家往往要看《春節聯歡會》,結束了也就12點多了,早上四五點鐘起床,真的有點不太情願。

但有老人在家的,老人會起得很早,一早就喊你“小五,天快亮了,磕頭的快來了,快起吧!趕緊去磕磕頭。”

農村磕頭拜年,有的年輕人當做一種開年遊戲,嘻嘻哈哈中完成了;有的重禮節的中年人,真一跪到地,頭磕在地上,以表對老人的新年祝福。

倘若遇到年齡大眼神不好的,或者盲人,有的人磕頭時會大聲喊“給二奶奶磕頭啦!”其實,人並沒有磕頭,大家嘻嘻哈哈也就過去了。

但遇到認真的人,考慮到受頭的人眼神不好,只能是頭碰地怦怦響,讓人聽到真的在磕頭了。

簡單回顧一下初一磕頭習俗,如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原諒。博大家一樂,祝大家開心


蒲呢阿倫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

但我的老家,春節磕頭的習俗,那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春節磕頭拜年,也不知道從那一年開始,流傳下來的!農村人認為這是祖宗流下的規矩,磕頭是一個傳承!是上行下効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是一種崇高而莊重的禮儀!既然是禮儀就有講究!

一,本年內有白事的(死過人)人家,大年初一,不走節不磕頭。怕生人不知情,有的在門裡檔條白布帳,有的設上障礙物,怕別人產生誤會!認為這樣做法是對故人的懷念和敬慰!是敬告!

二,本年內新娶的新媳婦,由婆家人帶領,一定得走節,給大輩磕頭後,大輩必須給紅包!不能磕空!因為新媳婦走節,意為著認戶,和疏理家庭關係的遠近!

三,新女婿也得走節!一般由內兄帶領,去給家族中大輩磕頭!過去比較叫真,非磕不行!現在一般鞠躬施禮就行了!以此來表示對大輩的尊敬!

四,沒有出嫁的閨女,走節不磕頭。因為沒結婚,在父母大輩眼裡是沒長大的孩子,是千斤之體,不能輕易"屈尊"!怕孩子不知道自重,日後嫁人後怕被婆家看不起!

五,外甥子過年必須給姥爺姥姥舅舅磕頭,因為農村人講"孃親舅大"!見過成年後的舅舅必須磕頭!舅舅也必須給外甥子女紅包,美其名曰壓歲錢!同時還有待客之責任!外甥在舅家比較隨便!有外甥狗外甥狗,吃了喝了拿點走的老話!

六,在農村,不出正月十五都是年!由於工作和其它原因,沒有趕上磕頭的人,不出十五!給大輩拜年都應磕頭!而出了十五,就另當別論了。

俗話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幅原廣闊,天南海北,民族眾多,民族文化差異很大!我說的講究,你可能認為是臭講究,在你們那不存在!但華北.東北.西北!過年磕頭的人仍然很多,仍然有講究的存在!

說的不好,請包容!咱們大過年的,灶火爺上天,好話多說!祝看官新年快樂!謝謝!


石門老馬


春節在老家磕頭要分場合。

我們這邊的習俗是這樣的:

小孩子給長輩拜年要磕頭。大年初一一大早,吃過早飯,小孩子們打扮得齊齊整整的,在年齡大一點的堂兄帶領下,給家門裡的長輩們逐一拜年,這是要磕頭的。不過這種磕頭也就是做做樣子,長輩們也不會讓真磕的。這些長輩們,不但準備好了瓜子花生糖果,還會準備一些壓歲錢。在磕頭的時候,有的小孩子因為太實在,咣咣咣,真的磕下去,往往會引起大家的鬨笑。

上墳的時候要磕頭。過節了,外出的人也都回來了。大家難得都聚在了一起,幾個人商量商量,買點紙啊炮啊,相約著給逝去的長輩們去上墳。這上墳是有規矩的,不論是誰,只要是本家門的人,是都要給燒上一刀紙、放上一盤炮的。等紙燒盡了、炮放完了,帶頭的人就會喊著,大家一起磕上三個頭。

不知其它地方是不是這樣!


一株吊蘭


常言道“十里不通宿”,也就是說一個地方一個講究。至於拜年時磕頭的問題,我可以打個比方:我們清苑人縣城裡去拜年,見了面就說聲“過年好”,不用磕頭,可是到的至親的長輩那裡,有時也是要磕頭的。然而在鄉下晚輩見到長輩必須磕頭,也沒有什麼壓歲錢,不管在家裡還是大街上就跪下對著長輩磕頭拜年。更有不同的是到了清苑的鄰縣徐水,磕頭拜年千萬不要對著人拜,而是背對著人磕頭,這裡講究對著人磕頭是不吉利的,說上給死人磕頭才對著人的。


史太截武者


好多的地方過年的時候,都有一個所謂的跪拜之禮,見到自己的長輩就要給他們行大禮,讓他們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祝福。那麼在過年的時候你準備好給自己的長輩們行大禮了嗎?你瞭解過年給長輩磕頭有什麼講究嗎?趕緊戳進來看看吧!

 

  如今仍盛行過年磕頭習俗的要數山東了。在濱州博興,一些農村長輩,大家說最期待的就是大年初一早上,晚輩孩子們的這個“頭”,這也是一年的盼頭。有些小輩兒,一年見不了一次,就等著過年這一天。

  

  出去磕頭一般是一大家子人一塊,年長的、輩分高的在前面,小輩兒的在後面。也有的地方是是男子一幫、女子一幫,好友一幫。也有的老人說,媳婦要磕頭,閨女不用磕頭。但磕頭這一規矩總歸是差不了的。

  

  在過去,磕頭方位要正確,後背要衝著門,正面對著中堂、牌位、或八仙桌。長輩要坐在兩邊,無論人在哪裡方位一定要正確,磕頭不能對著人磕。

  

  現如今,規矩已經沒有那麼講究了,磕頭大多是走個過場。磕完就走,很多老人也阻止孩子磕頭,說人到了就是頭,但年畢竟是要拜的,老祖宗的東西還是要繼續傳承下去,這既是一份孝心,也是一種流淌的文化。

  古代有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

  

  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韋氏天星風水


磕頭拜年本事就是一種講究,整體來說也就是民俗,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禮數,這些禮數又是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名族傳承下來的風俗禮儀,到現在這個時代,文化變異的速度太快,老祖宗的風俗,民俗已經在現在的時代被淡化,所以磕頭的禮數也就被抹去,真正的風俗誰也說不清是怎樣的。



豆粑物語


我們老家是農村的,這雖然不算傳統文化,但是屬於對長輩的一種謙卑的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用紅紙寫春聯始於明朝。年畫源於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為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門、窗、傢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