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那么牛,为什么三国蜀汉是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福垊


滚滚长江东逝水,江水流经的天府之国,曾经是三国时期的蜀国。那你知道天府之国美名是谁取得吗?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计谋,在三国的故事里无人能比,他临死前都要摆下计策去算计司马懿。而在读三国的时候,很多人好奇的是他的锦囊,因为每一次他的锦囊都能给人带来帮助,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竟然如此机智,敌人的行动都可以猜测得到。

不过,诸葛亮虽然聪明,但蜀国却最先灭亡呢?这究竟是为何?

首先我们从大形势上来分析

当时的天下局势很清楚,蜀国的面积在整个三国里面是最小的。而且四川地区多山地,粮食的产量自然是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比。

而打仗需要大量的人马,但当时的蜀国在人口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人口并不多。再加上蜀汉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这些短板对蜀国的灭亡必然是存在威胁的。

众所周知,入川的道路很艰险,就是我们常说的蜀道难。这是蜀国的劣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为蜀国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若有敌军来犯,蜀国军队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防守的工作。这得天独厚的屏障,也许就是诸葛亮死后蜀国能够继续存在那么多年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诸葛亮自身的原因吧

后世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称赞他对蜀国鞠躬尽瘁。但诸葛亮其人凡事必然亲力亲为,这在某些方面看来是优点,但有时候带来的危害往往是想不到的。

诸葛亮总是不放心手下的人,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给他们,那么手下的人怎么可能成长起来呢?这就直接导致当诸葛亮需要用人之时找不到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他只得亲力亲为。

诸葛亮当初千叮咛万嘱咐,但马谡依旧是我行我素,没有听从丞相的命令,憾失街亭。这件事一定在诸葛亮的心中留下了阴影,也导致了他后来对人的不敢信任。

最后一点,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一些

刘备驾崩,白帝城托孤,留给诸葛亮的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此时的蜀国讨伐东吴损伤惨重,整个蜀国都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有提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但即使益州疲弊,诸葛亮仍是要进行北伐,因为这是刘备给他的嘱托,是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夙愿。

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自然是要尽全力去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报答刘备的恩情。但他太过心急了,连年的战争,蜀国根本是吃不消的。

战争需要大量的军队和粮草,这些当然都是来自于蜀国百姓。男人们作为主要劳动力很多都去了战场,剩下女子在家生产力肯定是会下降的。比如二战时期的英国,男人们都上阵杀敌保卫家园,就只剩下女子们承担生活中的生产活动。当时的蜀国也许就是这样。

诸葛亮死后,蜀国停止了连年的征战,而是选择了休养生息。刘禅任用贤能,并且防止小人掌权,把蜀国治理的很好,我想这也一定离不开诸葛亮对他的教导。不过,后来魏国名将邓艾率兵奇出阴平攻灭蜀汉,刘禅选择了投降,使百姓免于战火伤害。

如果刘禅选择反抗,那蜀国必然还有力量,但他选择了还人民和平安定,宁愿自己到洛阳受辱,还得了乐不思蜀的名号。他在洛阳度过了他的余生,六十四岁时离开了人世。


小小嬴政


蜀汉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主要是因为蜀汉的综合国力比较弱,同曹魏差距明显,就算是东吴的国力,也远在蜀汉之上。诸葛亮虽然是一个能人,但是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蜀汉先天不足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的人口对比,蜀汉在灭亡的时候人口28万户,94万人,平均每一户只有3个人。东吴在蜀汉灭亡的时候,人口大约有52万户,230万人左右,一户有4个人左右。而曹魏在蜀汉灭亡的时候,户数有66万户,人口440万人,一户6个人左右。从这个数据不难发现,蜀汉不仅人口数量少,每一户的人口也比较少,这说明蜀汉在多年征战的过程中,人口损失十分严重,精壮男子大多战死沙场。

再来看一下三国的领土对比,蜀汉只占领了一个益州,东吴占领了大半个荆州,以及扬州和交州,而曹魏则是占领了三国时期人口和经济最发达的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假如东吴没有长江天险,蜀汉不被大山环绕,恐怕曹魏早就一统天下了。

而三国之间军队人数的差距也非常大,蜀汉只有10万军队,诸葛亮和姜维在北伐的时候,能够带领的军队最多不会超过8万人。历史上诸葛亮每一次调兵遣将,给将领的军队人数都是数千人或者上万人,始终没有任何一个将领统领过两万以上的军队。在街亭之战时期,诸葛亮只给了马谡一万人,而魏国仅仅先锋部队就多达五万。司马懿在给司马孚写信的时候说:“诸葛亮带领十万”。古代描述军队人数都会多报,这个记载也说明,诸葛亮军队人数不超过10万。而曹魏的总兵力60万,东吴总兵力23万,都远胜于蜀汉。

最后再来说一下蜀汉后期的人才危机,刘备时期的蜀汉人才济济,谋士有卧龙凤雏,武将有五虎上将。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就进入了人才匮乏时期。到了姜维北伐时期,蜀汉军队的主力仍然是刘备时期的老将廖化和张翼等人,这两个人的年龄都八十多岁,还要领兵征战。反观曹魏和东吴,人才一直源源不断,特别是曹魏方面,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人才的质量,都远胜于蜀汉。

从这些数据对比来看,蜀汉在综合国力上同曹魏差距非常大,同东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蜀汉的惟一的优势是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在邓艾偷渡阴平后,蜀汉的地形优势不复存在,最终成为了三国时期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史海泛舟摆渡人


蜀汉政权在夺取汉中后,军事实力已经悄悄的向№1靠近,尤其是关羽在襄樊之战的大捷,曹操都起了迁都的念头。然而盛极则衰,孙权背盟,荆州被袭,紧接着刘备复仇,遭遇夷陵惨败,迅速从接近№1下滑到老末。

这接连的惨败,不仅损失了地盘、人口、钱粮,更损失了大批的优秀将领和精锐士兵。诸葛亮再能,面对如此惨淡的局面,想要完成兴复汉室的愿望也非常渺茫。

先做个实力对比,在三国时期,全国划分了14个州、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司隶、兖州、徐州、豫州、雍州、凉州、扬州、荆州、交州、益州。


其中蜀国只占据益州一州,吴国占据扬州、交州、荆州的大部,剩下的都是魏国所有。当然北方的州相对小些,但是魏国却也足足占据了天下1/2的地盘,吴占据了1/3,蜀国只有区区1/6。

在人口上,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的时候,有一份人口统计表。蜀国94万人,吴国230万,魏国430万,你没有看错全国加起来不足800万(东汉最繁盛时期5600万)。三国乱世并不太平,人口锐减7/8。和前期诸侯混战不同,现在是三足鼎立,以94万的基数对抗430万,想想也不轻松。


诸葛亮接受托孤,辅政11年,在这期间“内修政理,外结孙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即对内发展经济,充分利用汉中的优越条件,休士劝农,(刘备得汉中只得其地不得其人,也就是人口大部分被曹操迁徙走了)。通过军屯等一系列的措施,使汉中重新发展起来,人口也逐渐繁盛,北伐军资能够基本的保障。对外和东吴重新修好,拉拢盟友,说不上能给多少帮助,但是不敌对,这就减少了很大的压力。西边安抚羌人,南边平定南蛮,稳定蜀国后方,使边境不在受到骚扰。

诸葛亮去世后,安排了两个接班人,蒋琬辅政12年(公元234-246),费祎辅政7年(公元246-253,被刺杀),蜀国也相安无事,后期确实也是人才匮乏,蜀地士族逐渐占据了朝堂。在加上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在在这几年频繁征伐,蜀国越来越弱,终于在公元263年被邓艾奇袭灭亡。


蜀国最弱,只有一个能人诸葛亮是远远不够的,想靠他11年的努力就来个惊天大逆转也是不现实的。在剩下的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并没有出现什么经天纬地的人才来改变蜀国最弱的局面。所以最先被灭也就不难理解了!


虹猫大侠


诸葛亮不是牛,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他被神化了而已,他的作用被无形的放大了,其实在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厉害!

1、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

一部《三国演义》,造就了一代名相诸葛亮,超强军事谋略牛人的光辉形象!

且不论民间口耳相传,历代名流点赞,而且平日说谁聪明,基本都冠以一个雅号:小诸葛!

而民国大文豪鲁迅,更给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个神评价: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白话意思说:简直强成妖怪了!

有多妖?翻翻《三国》小说就知道,人类懂的,比如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全都精通到家。甚至人类不大懂的,比如呼个风唤个雨,甚至招来六兵六甲这类天兵天将,照样玩的熟练,简直就是个神仙等级。倘若穿越去《西游记》,能被玉帝派去抓孙悟空。

那么问题来了:真实历史世界里,传说中妖一样强的诸葛亮,真有这么强吗?

肯定没有这么强,《三国演义》必定是小说,诸葛亮被演绎的如神如话,符合小说的情节和思维,但是在真实的世界里,真的太过了。

他那些所谓的呼风唤雨,所谓的厉害,你就当笑话听了,小说读了,当不得真的。

2、一个国家的长久,还是要看经济,军事实力的。

在三国时代,一直都是魏国强大,吴国和蜀国次之,不管是疆域的辽阔,人口的多寡,经济,军事的实力,吴蜀两国都无法与魏国抗衡到底。

在那个时代,魏国占据长江以北广大地区,这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相对于吴国的江南,蜀国的巴蜀都还是蛮荒之地,还没有怎么开发,很多地方都比较落后!

所以说,蜀国为什么最先灭亡,主要是诸葛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其次是蜀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太弱小,经不起长久的战争消耗!





李公子说历史


蜀汉在立国、建国过程中,一直有三个隐患无法解决,分别是内部关系紧张战略纵深狭窄、人才难以为继。对于曹魏、司马晋朝来说,只要有人明白蜀汉的这三个问题,那肯定是首先选择对他下手,也正是这三个隐患,致使刘禅明白根本没有坚守的必要。

一是内部关系紧张。

三国时期,内部关系最好的当属孙吴,其次是曹魏,而蜀汉的内部关系最紧张,主要是益州土著势力与刘备等外来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刘备当年巧取豪夺益州且又任用法正极端打压土著势力造成了,本土势力集团在这种情况能好好支持蜀汉政权才怪呢。这一点从后期投降派基本是本土势力就可以看出来。

二是蜀汉战略纵深狭窄。

我们可以从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的地图中看出,蜀汉较为发达的地区只有一个益州,再加一个汉中地区。虽然诸葛亮当年征讨西南使得西南少数民族归于蜀汉的统治,但此时的西南基本属于蛮荒之地,根本不能作为后方。而反观曹魏、孙吴,曹魏拥有北方九个州,孙吴也拥有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不是蜀汉能比的,这也是诸葛亮将主要精力用于北伐的原因,不打出去也只有等死

三是蜀汉人才难以为继。

这个原因可以说是第一个原因的延续,蜀汉历经40余年,第一代开创人员相继去世后,第二代在没有完全成长起来情况下就迅速陨落,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道尽了蜀汉无人才的无奈。而益州土著势力的不合作,也造成了人才阶层流动上的固化,蜀汉即使不被灭,也必然枯萎,或者彻底被本土势力把持


三多学历史


根据《三国演义》、戏剧,无论是人的忠义、美和善、智慧谋略还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蜀汉都是雄霸三国,彻底碾压吴魏两国的。

通过探索历史我们确发现曹操身边聚集的文臣武将非常之多,其中有名气的谋士不少于85人,而响誉三国排前的谋士就有荀彧、荀攸、郭嘉、司马懿、戏志才、钟繇、枣衹、辛毗、陈群、杜袭、赵俨、贾诩、徐庶等人。而骁勇之将就更多了,除了被称为“五子良将”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还有夏候椁、夏候渊、曹洪、曹彰、曹仁、许褚、典韦等等。


被后人誉为存在感较低的东吴,不但有“东吴四英将“还有《三国志》触墨较少的程普、黄盖、甘新霸、甘宁、太史慈、丁奉。还有看似小人物的潘璋、朱然、马忠等等。他们个个都具备有蜀汉“五虎将“毫不逊色的骁勇善战。

鲁肃为孙权策划天下,力排众议,联刘抗曹 ; 周瑜破曹操于赤壁而定天下三分 ; 吕蒙献策擒获关羽而收复荆州 ; 陆逊败刘备于夷陵、败曹休于石亭。

就蜀魏两国的“五虎将” “五子良将”双双与“东吴四英将”相比,除了勇,而在综合才能上是远不能与“东吴四英将”相提并论的,就诸葛亮来说一生所展现的才能也是不能与“东吴四英将”相抗衡的。“东吴四英将”铁拳独掌定社稷的功绩犹如陆机在《辨亡论》中所说 : 周瑜、陆公(陆逊)、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


反观刘氏集团在乱世夹缝中借以拉帮结派与东吴联手成功后,侥幸成立了蜀汉政权。在与吴魏争锋中10战10败,即使略胜一二,也是对战略无关紧要的,对方并未全力以赴。一次两次失败可计偶然,可久战久败这不得不说是实力的问题了。

由其是在冷兵器时代,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远胜于千军万马,身先士卒的排山倒海、势如破竹功夫气势,是战场局势取胜士气的信心,有位出色的将领就是决定战场胜利的保证。


“五虎将”中第一把交椅号称百万人中取上将首级的“武圣”关羽,传说怎能应付实战 : 文聘两次击败关羽 ; 东吴甘宁一声咳唾就吓得他不敢轻举妄动 ; 庞德只平平常常一出枪关羽就险命丧黄泉,从此他全军上下只要看见骑白马的都以为是庞德来了就会四处逃窜 ; 徐晃在襄阳关羽的布阵中长驱直入直取他的首级,大败关羽 ; 东吴马忠本是东吴一个司马职的小人物就能生擒关羽,让他宿命归此。

被罗贯中称之为神勇百战百胜吼声震退长坂桥水,一拳砸出我们剑阁汉阳垂泉的张飞,确被曹魏名不见经传、初出毛庐的曹休打得魂飞魄散。

以常胜将军著称的赵云也被曹魏军中是窝囊的曹真打得缺胳膊少腿残破不堪。

蜀汉“五虎将”并非罗贯中笔下的雄霸天下,在蜀汉军中出类拔萃,在三国风云战将中也只能算是旗鼓相当,碰上硬茬明显尚差火候。不然蜀汉怎会出现屡战屡败的历史呢。

说到蜀汉核心人物诸葛亮,他之所长在政务而不在于军事谋略。关于隆中献策刘备三分天下,有此见识的也不只他一人,东吴鲁肃就是此一人。呈于当时不鼓捣即死的时局,只怕很多田耕平民也能看出。只不过诸葛亮近身刘备罢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是孙权、周瑜作为。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是罗贯中空中楼阁。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空城计”更是子虚乌有。



至于他的养国富民发展生产。孙权、曹操较他的功绩高,成效大。只不过诸葛亮美其名饰其粉,给推行行动名字取得响亮。就象今天广告招牌刷得红火。聚焦了历史后代的眼球。

诸葛亮内贪专擅之实,独览朝政,新人得不到提拔任用,导致国家“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连年征战,五次的北伐失败,国衰民弱,内伤之深。毁伤了根基,要恢复谈何容易。国家只能在风雨飘摇中求稳定。后来曹魏大举犯蜀,沿途百姓土族富豪手举白旗投降迎接曹魏军队。促使刘禅基于民心,永背骂名成为亡国之君。正如陈寿所言 :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所长欤。”



人才建设是国家的希望所在,诸葛亮提拔培养人才欠缺,至使蜀汉人才断档青黄不接,在用人上也出现识人误鉴,用人失明。甚至明知不旦,还执意偏行。如马谡失街亭至使战略遭受失败。习凿齿评价道 : “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毛主席也曾评许 : “初战亮宜自临阵。”


“三国论”(唐 . 王勃)曾论 : 曹操区区五千追兵,迫使刘备十万军民烟消云散,当时诸葛亮正在军中,却不能运筹帷幄,奇谋擒曹。这更加印证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何博士备论 . 蜀论”(北宋 . 何去非)更是全面批评了诸葛亮从荆州到北代的军事才能的短板。同时指出了军政一把抓,忙头不顾尾怎能管得过来。

毛主席也曾评价道 :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权书 . 项籍“(北宋 . 苏洵) ; “苏东坡全集诸葛亮论” (北宋 . 苏轼) ; “三国论” (宋 . 苏辙)。三父子皆对诸葛亮评说并非谋略将帅之才。

至于曹魏方面的发言谴责诸葛亮背祖离宗弃国,积恶其身,不忠不孝等等。虽属敌方之言,不足为耳。但从侧面也印证了诸葛亮并非《三国演义》塑造的那么纯粹的忠义。到是“辍耕录 . 论秦蜀” (元 . 陶宗仪)对诸葛亮的评价慧为客观 : “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之忠于汉室则未也。”

蜀汉未能一统三国,且落于亡国。国弱民贫,地域人口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起决定因素的是君臣文武自身智慧才能与吴魏两家相比差其层次。亡国是必然的,摇摇欲坠40年已算是很幸运的了。


独树一帜190


蜀国最先被灭,原因很多啊。

首先地形限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蜀国道路不便,易守难攻,是关起门来当皇帝的好地方。但是万事都是相对的,别人难以攻击你,你也难以出来。出不来,只占一块地方,税收和人口就只有那么多,战争打的是钱粮,没有钱给士兵,士兵打仗不卖力,没有粮一切都免谈。

蜀国如果只顾死守,魏国和吴国就会打个你死我活,然后蜀国可以这时候出来坐收渔人之利。即使灭不了魏、吴,它肯定也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但是死守不是诸葛亮要的结果,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他的志向是要统一天下,建立不世功勋,青史留名的。所以他一定要出来争夺天下。

本来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就分析好天下形式,制定好了作战方针。奈何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的情绪总是左右理智。

诸葛亮的方针,起初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先巩固荆州这个根据地,平定蜀国里的一切乱像,然后再由水路,出兵荆州,以荆州为据点,联合孙吴,攻击魏国,抢占魏国土地,灭亡魏国。最后和吴国翻脸,剿灭吴国。

计划虽然好,但是执行人,刘备和关羽却意气用事,最后导致满盘皆输。

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一再叮嘱他守好荆州,切莫可大意。诸葛亮太了解关羽了,这人太高傲,谁都看不起,容易出事,但是蜀国能用的大将只有那几个,如果有人,诸葛亮绝对不会让关羽守荆州。


二十四年,关羽出兵攻击曹仁,把曹仁打得大败,将曹仁围困在樊城。关羽非常看不起的运粮官:傅士仁和糜芳,延误粮期。关羽扬言回来就治他们的罪,这两人怕了。吴国一直想收回荆州,只是没有机会,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收买傅士仁和糜芳。傅士仁和糜芳引吴兵占领了荆州。

曹操派徐晃救援曹仁,徐晃很能打,单独带兵从没打过败仗,长驱直入打得关羽落花流水。

关羽逃回荆州,中吴国伏兵,全家被杀。


关羽失了荆州,严重破坏了诸葛亮的大计。以后出兵只能走难于上青天的旱路,军粮输送无比艰难,即使诸葛亮开发了木牛流马来运粮,还是供不上二三十万军队的用度。

导致以后,与司马懿作战即使占据了大量优势,还是要因为缺粮而退兵。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为了桃园结义的誓言,为关羽报仇,出兵攻吴。诸葛亮一再劝阻,不要意气用事,坏了联吴抗曹的方针,刘备哪里肯听。派张飞做先锋,发起进攻。

张飞因关羽被杀,心情不好,喝得大醉,他喝醉喜欢抽人,被抽的范强、张达半夜砍了张飞头颅,投靠吴国。刘备更恨。

诸葛亮管理内政没有随军出征,常在刘备身边的谋臣法正早病死了,刘备身边没有懂军事的人,将营盘扎在树林里。

看到蜀国进攻,原本与蜀国联合的吴国,马上假装投降魏国,避免魏国乘人之危。然后派陆逊领兵抗击刘备。陆逊看到刘备的扎营情况乐坏了,一把火烧光了刘备的部队。


这一战失张飞这等猛将,把盟友变成仇敌,丧葬了蜀国的大部队。

诸葛亮的苦心经营,已经被完全打乱。之后的一切,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只是不想辜负自己心中的抱负。

当诸葛亮平定蜀国内忧后,开始出兵祁山。刘邦以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能成功,是因为项羽对他不防备。但是诸葛亮遇到了一生的对手司马懿,聪明人估计都知道诸葛亮的野心,司马懿就把他防得死死的。

让诸葛亮空有一身抱负和计谋无处施展。诸葛亮六出祁山占不到一点便宜,无功而返,劳民伤财。相反魏国和吴国兼并的土地和控制的人民,越来越多。有土地就有粮食,有人民就有税收和生力军。蜀国只有一个地方,人也只有那么多,打仗打死一个就少一个。

所以越拖做久,魏和吴就越来越强,蜀就越来越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一直出兵祁山,希望能有奇迹发生,可惜司马懿的命比他还长,让他一生也没有机会。

诸葛亮死后,他徒弟姜维,完全继承了他的遗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穷兵黩武。最后国力疲弱,军队损耗严重,人人厌战。当邓艾攻到成都的时候,无兵可用,也没人想着去抵抗,一呼啦投降了。

姜维见大势已去,还想做困兽之斗,被乱刀砍死。

还有一个原因,刘禅这当头人不给力,虽然事事都支持诸葛亮,但是当诸葛亮打得魏国惨兮兮的时候,刘禅心腹被司马懿收买的黄皓就出言诬告诸葛亮想拥兵谋反,让诸葛亮班师回朝,诸葛亮迫于道德的压力,不得不班师回朝。打出来的大好形式,又白白浪费了。这时候诸葛亮没有被气吐血,抗压能力实在強得离谱。

都说诸葛亮是操心而死的,确实是。

吴国最先灭亡,不是诸葛亮没有才能,而是蜀国的能人实在太少了,蜀国的皇帝比起魏国和吴国的皇帝来实在差太多了。


皓皓天心


蜀国最先被灭是有历史必然性的,蜀国立国之初拥有荆州之地,也从汉中和荆州南北夹击曹魏,还有一丝胜算,自荆州丢失以后,蜀国讨伐曹魏只能北伐出汉中一条路可选。连年北伐,劳民伤财却不得不为,蜀汉号称继承的是大汉正统,那么讨伐曹魏便是蜀国立国之本,蜀国的属性不允许他休养生息或偏安一隅,只能连续北伐证明自己政权合法性,而恰恰是北伐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原因之二,三国论实力,蜀国只有益州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地产丰富,但是地域狭小,实力和潜力有限,全国只有90万人口,顶峰只能凑出10万军队,而且蜀国自立国到灭亡始终面临缺粮局面。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蜀国本来就粮食产量有限,却又因蜀道难,运输极为困难,路上消耗粮食过多,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很少,更加缺粮,进入了恶性循环,拖垮了国民经济。


原因之三,连年北伐,不得人心,本来刘备就是外来户,朝廷上派系斗争,益州百姓对刘备也不是特别拥护,连年征战,使百姓苦不堪言,生活艰苦不说,战争夺走了很多亲人的生命,家中无壮丁耕种,更加缺粮吃不上饭,还要纳粮给朝廷。所以,邓艾出现在成都城外时,竟然无百姓主动保卫国都待援,可能百姓心中更倾向于投降,起码能结束战争,恢复百姓平静的生活。

原因之四,人才断层,刘备死后,蜀国五虎上将只剩下赵云,魏延算是一出色战将,诸葛亮还防着使用,蜀国年轻一代的优秀将领太少,诸葛亮事事不放心只能事必躬亲,这样年轻人更没锻炼机会,诸葛亮管的就越细,进入了恶性循环,最终诸葛亮死后,蜀国出现人才断层,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只有姜维一人苦苦撑着,在国家有难时,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力挽狂澜。相比之下,东吴就好很多,周瑜以后,吕蒙陆逊皆人杰,夷陵之战火烧连营更是经典。



所以,蜀国先灭一点儿不奇怪,相反,这是符合规律和预期的事情,刘禅在亡国时的表现也算是明智之举。


小义老师扯历史


蜀汉王朝灭亡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后期的军事将领不顾本身军事实力不强,作战智慧谋略不足,而又不断用兵与敌军战斗,这无法站稳脚跟巩固地盘的根本原因。总结起来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开府治事 刘禅继位后首先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没有从政的资历和经验,更没有在乱世纵横征战的雄才大略,无力担当统帅群臣、指挥千军万马、驾驭全局的大任。只好遵照其父的遗训,在登基为帝后,立即决定“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并宣布“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并“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刘备称帝时,虽封诸葛亮为丞相,但不开府,也就是丞相、大将军之类的高级官员可以建立起一个整套的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丞相或大将军之权。这是出于皇帝的高度信任和需要,但对诸葛亮的权限是有所保留的。在刘禅继位后,却是授予全权,对诸葛亮完全信任,没有丝毫的保留。自己只负责祭祀大典,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再说,前期刘备与诸葛亮治国理政的办法是攻守结合。诸葛亮所带领的这支军队,就是司马懿所带领的曹魏军队也不敢正面抗衡,总是避而不战。当刘备带兵出征时,诸葛亮又在成都,为刘备招马筹粮,加强后盾。并且诸葛亮的统一大志还未实现,却病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而身先卒,加逐了蜀汉灭亡的步骤。

二、决策错误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的大军逼近蜀都城下,面对城中的混乱的局面,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当时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背水一战,可是当时成都已没有军队士兵可战,因此,这条路走是象征性的;二是逃亡孙吴;三是投降。同意走第一条路的人占多数,刘禅之子刘湛说:“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而刘禅头脑特别冷静,他作出“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的重大决策,保全全益州士民的生命财产。本来未有土崩之乱,纵然是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当时刘禅如退守江州,仍不失为一策。

三、宦官干政 在刘禅统治后期,宦官黄皓的干政,是造成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58年开始,由于大批元老重臣先后去世,加上姜维北伐和累次西征的失败,黄皓就开始独揽蜀汉政权。黄皓初为黄门丞,因为他左右宫中事务,后主庶弟刘永早就憎恨他。史载:“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后来陈祗代董允为侍中,与黄皓里应外和,开始干预政事。陈祗死后,皓从黄门升为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与阎宇暗中串通协比,状告姜维。姜维恨黄皓,启奏后主欲杀黄。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是介意!”姜维见黄皓枝附业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由此可知,黄浩干政从而导致蜀汉的灭亡,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如陈寿所说:“黄浩‘

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四、其他外在因素 曹操所统治的曹魏,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浴血征战中原已久。不可别人负我,宁可负天下人,使他不断在实践中磨炼、壮大军事力量,同时通过战争不断蚕食扩阔疆域巩固国力。再说东吴,地广土肥,兵强马壮差不多与曹魏抗衡。而刘备还是“游手好闲”,到处“蹭饭”。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时,无奈司马懿闭门坚守不动。诸葛亮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便布七星灯祈禳续命之法,无奈魏廷误踢灭灯,天意难违。再说在上方谷,诸葛亮历尽千万百计,神机妙算万无一失。司马懿眼看自己大军即将葬身火海,举刀就要自杀,可雨点敲响了自杀之刀,一场大雨救了他。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总之,蜀汉后期政治的腐败,皇帝的昏庸,加上长期的北伐战争,给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加上土地本来就贫脊,农民外逃,国力、资源严重缺失。最要命的是后主的昏庸无能,随着诸葛亮这颗耀星的陨落,蜀汉注定逐步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汉晋春秋》中记述:初,夏侯霸降蜀,姜维问之曰:“司马懿既得彼政,当复有征伐之志不?”霸目曰:“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然非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后十王年而会呆灭蜀。这则记载是说,钟会虽然年龄较小,但他最终是孙吴和蜀汉的忧患,不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是不能使用他、重用他的。有报蜀杀父之仇的夏侯霸的预言终于实现了,十五年后,终会果然灭了蜀汉。




追波逐流


我来说一些浅见。

首先,荆州的丢失使蜀汉失去了进取中原,图谋江东最好的前进基地。从此以后,蜀汉等于是被锁了起来,不好进也不好出。

其次,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刘备死的早了点,导致内部外来派和本地派相互排斥而不能相融。又因为以诸葛亮为首外来派空前强大,本地派实际上是一直被压制的,正所谓压的越狠反弹的也就越厉害。诸葛亮六出祁山,本地派没少使绊子。

再次,刘备为关羽张飞复仇,被陆逊火烧连营,几十万青壮灰飞烟灭,客死他乡,使得本来就实力最弱的蜀汉变的更加不堪,那真是要兵无兵,要将无将,连种地的农民都数量不够,可以说火烧连营之后,蜀汉的经济军事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可以想象,诸葛亮南征之前废了多大的力气搞内政。

总之,刘备一系列的错误决策,使得诸葛亮给刘备在隆中设计的蓝图成为泡影,使得蜀汉后期在军事上的被动,诸葛亮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暂时压制住各方势力,使得蜀汉能多苟延残喘几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